《诊断学》 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医学基础课程《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医师从业指南)

医学基础课程《诊断学》的学习方法考拉网诊断学是临床基础课,也可以叫内基(即内科基础),都是由内科医生来给我们上课!学分很高。
诊断学的学习重点是病史和体格检查!这些在临床上诊断疾病的时候都是必需的基础内容!《诊断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临床诊断学(也叫物理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先来说说临床诊断学部分,这可是诊断学的重点,它又可以分为症状学、全身体格检查、心电图3个部分!一、临床诊断学1、症状学这部分介绍了临床上的一些症状,这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会花很多时间来讲述,可能只挑几个最常见的来讲,如发热、头痛、胸痛、腹痛、水肿、呼吸困难等等!在初学阶段,重点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如各种热型的特点(常考名词解释)、水肿的常见原因及其特点、三凹征等等。
如果想记更多的东西的话,建议把每种症状产生的机制理解好好一下,这样记忆起来会容易,而且不容易忘!关于这部分,初学可能没有什么感性认识,等把临床课学完以后再回过头来看,就会有另一个层次的理解(个人体会)!虽然这部分不是考试重点,但是不代表它不重要,其实在临床实习问病史的时候还是很需要这些知识的,如病因、伴随症状等等,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了!另外,最好能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英文,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以后肯定会用得上!2、体格检查这可是诊断学的核心部分!这学期诊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每个人都学会全身体格检查,其中心脏、肺部、腹部的检查又是重中之重!学习这部分的要点:第一,就是看书,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手法;第二,要珍惜每次见习课的时间练习!不过见习时很多时候都是同学之间互相练习,在病人身上练习的机会不多(内科见习的时候会相对多一些),所以回到宿舍也可以互相练习,练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当然,考试中也会出现一些综合题,如肺气肿的病人会有哪些体征,要从视、触、叩、听4个方面分别叙述!这些都是临床的基础,应该熟练掌握,相信理论结合实际,这些不会是大问题!3、心电图在我们学校,这部分每次占的分数很小,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我认为重点要掌握的是正常心电图(只有知道正常的,才能发现异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和分期)、房颤,这些最容易在考试中出现!二、实验诊断学我们学校这部分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考试前都会发复习资料,考试基本都出资料上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诊断学》 第二章 问诊的内容

第二章问诊的内容(一)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若病史陈述者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记录年龄时应填写具体年龄,不能用“儿”或“成”代替,因年龄本身也具有诊断参考意义。
为避免问诊初始过于生硬,可将某些一般项目的内容如职业、婚姻等放在个人史中穿插询问。
(二)主诉(chief complaint)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确切的主诉可初步反映病情轻重与缓急,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的诊断线索。
主诉应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并同时注明主诉自发生到就诊的时间,如“咽痛、高热2天”,“畏寒、发热、咳嗽3天,加重伴右胸痛2天”,“活动后心慌气短2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周”。
记录主诉要简明,应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年”或“心悸、气短2年”等,而不是医生对患者的诊断用语,如“患糖尿病1年”或“心脏病2年”。
然而,病程较长、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例,由于症状、体征较多,或由于病人诉说太多,不容易简单地将病人所述的主要不适作为主诉,而应该结合整个病史,综合分析以归纳出更能反映其患病特征的主诉。
有时对病情没有连续性的情况,可以灵活掌握,如“20年前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来心悸、气短”。
对当前无症状,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确的患者,也可以用以下方式记录主诉。
如“患白血病3年,经检验复发10天”,“2周前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
(三)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可按以下的内容和程序询问。
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每种疾病的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的特点,详细询问起病的情况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作用。
诊断学第三篇诊断方法及病历书写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诊断的目的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以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诊断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科学性原则
诊断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 证据,不能主观臆断或盲 目猜测。
全面性原则
诊断时应全面考虑患者的 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 检查结果,避免遗漏重要 信息。
准确性原则
诊断应准确反映患者的实 际情况,避免误诊或漏诊 。
诊断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创新诊断技术的研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诊断技术不断涌现。医生应关注这些新技术,积极尝试并将其应用 到临床实践中,以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传统诊断方法的改进
对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医生应不断探索改进措施,如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检测试剂的准确 性等,以提高诊断效果。
多学科协作与交流
医生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协作与交流,共同探讨疾病的诊断方法,提高整体诊断水平。同 时,通过交流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既往史
了解患者过去的健康状况和患 病情况。
病历的书写格式
标题页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病历号等信息。
正文部分
按照规定的格式和顺序,详细 记录患者病情、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 。
结论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总结,提出 初步诊断和治疗建议。
医生签名
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病历的审核与修改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 体检查,以发现异常体征和病变,为 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体格检查过程中,医生需注意观察患 者的表情、姿势、步态等,以便发现 异常体征。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呼 吸等,系统检查包括心、肺、肝、脾 等器官的检查。
诊断学的教学大纲

诊断学的教学大纲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临床课的学习。
《诊断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类临床表现的发生进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疾病。
诊断学的内容,包含收集临床资料的步骤与方法,对症状、体征与各类检查结果的评价、分析与推理,是医学生务必学习与掌握的,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诊断学》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内容是建立在医学基础课的基础上的,是把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体地结合并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实习、临床技能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教师对指定教材的部分章节进行讲解,结合CAI课件、VCD、录象、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与思维程序。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课堂教学外,大量的实践课是在技能训练室与病房中进行,在病房中熟悉病史采集方法,熟悉各类特殊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与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
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占80%)与实验考试(占20%)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完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实验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诊断学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症状、问诊、理学检查等40学时(理论30,实习10),心电图20学时(理论12,实习8),内镜4学时(理论2,实习2)。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诊断学-疾病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4. 分型分期 5. 并发症 6. 伴发疾病
二、诊断的书写要求
• 病名要规范,书写要标准 • 选好第一诊断 • 不要遗漏其它疾病的诊断 • 多个诊断的排序按传统习惯为准
复习思考题
• 简述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三、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
1. 医生方面 • 搜集资料缺陷 • 思维主观片面 • 知识和经验不足
2. 病人方面 • 疾病表现不典型 • 隐瞒或夸大病情
3. 医院方面 • 诊断条件不具备 • 辅助检查误差大
第三章
临床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一、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1. 病因诊断 2. 病理解剖诊断 3. 生理诊断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
• 确立诊断 • 修正诊断
第二章 临床思维方法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 临床实践 • 科学思维
二、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1. 首先考虑常见病与多发病 2. 不要忘记传染病和地方病 3. 尽量以一病解释全部临床表现
4. 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 5. 首先考虑可治性疾病 6. 科学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与疾病的关系 7. 抓住重点和关键的临床现象
第六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 临床思维方法
第一章 疾病诊断的步骤
一、搜集资料
• 病史 • 体格检查 • 实验室及其它• 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比较 • 保证病史真实、系统、完整
三、提出初步诊断
• 根据资料、知识和经验,提出初步诊断 • 对类似疾病逐一进行鉴别或排除
《诊断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本文将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技巧和必备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和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
4.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体格检查技巧的教学a.检查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主要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b.学习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特殊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2.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教学a.熟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b.学习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诊断的关联。
3.临床病史采集和分析的教学a.学习合理的病史采集流程和技巧,包括主诉、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b.熟悉病史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临床问题的提炼和假设的建立。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的教学a.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理解。
b.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临床诊断决策的教学a.培养学生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包括问题解剖、病史推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b.学习临床诊断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化验结果与临床病情判断的结合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a.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b.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a.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真实病例接触、观察和分析。
第九版诊断学配套课件 3 临床诊断的内容

第3章 临床诊断的内容
授课人:XX XX
目录
一、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二、诊断书写要求
重点难点
掌握 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熟悉 诊断书写要求。
了解 《国际疾病分类》相关内容。
一
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1.病因诊断(etiological diagnosis)
➢ 根据临床的典型表现,明确提出致病原因。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结核性脑膜炎、血友病等 ➢ 病因诊断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
7. 症状或体征原因待诊诊断
➢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常常用主要症状或体征的原因待诊作为临时诊断,如 发热原因待诊、腹泻原因待诊、黄疸原因待诊、血尿原因待诊等
➢ 对于待诊病例应根据临床资料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可按可能性大小排 列,反映诊断的倾向性
待诊诊断举例与要求
例1:发热原因待诊:①伤寒;②恶性组织细胞病待排除。 例2:黄疸原因待诊:①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②毛细胆管型肝炎待排除。 ➢ 对“待诊”病人提出诊断的倾向性有利于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并应尽可能在规定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诊断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 是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 ➢ 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需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一)诊断的内容与格式
诊断是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它必须是全面概括且重点突出的综合诊断。
诊断内容包括:
1.病因诊断根据临床的典型表现,明确提出致病原因。
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结核性脑膜炎、血友病等。
病因诊断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内容。
2.病理解剖诊断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肝硬化、肾小球肾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其中有的需要组织学检查,有的也可由临床表现联系病理学知识而提出。
3.病理生理诊断是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需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不少疾病有不同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及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诊断中亦应予以明确。
如大叶性肺炎可有逍遥型、休克型;传染性肝炎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多种类型;肝硬化有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分。
对疾病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
5.并发症的诊断是指原发疾病的发展或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和导致机体脏器的进一步损害。
虽然与主要疾病性质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系。
如慢性肺部疾病并发肺性脑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伴发疾病诊断伴发病是指同时存在的、与主要诊断的疾病不相关的疾病,其对机体和主要疾病可能发生影响,如龋齿、肠蛔虫症等。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常常用主要症状或体征的原因待诊作为临时诊断,如发热原因待诊、腹泻原因待诊、黄疸原因待诊、血尿原因待诊等,对于待诊病例应尽可能根据临床资料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一些诊断的可能性,按可能性大小排列,反映诊断的倾向性。
如发热原因待诊:①伤寒;②恶性组织细胞病待排除。
黄疸原因待诊:①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②毛细胆管型肝炎待排除。
对“待诊”病人提出诊断的倾向性有利于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并应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明确诊断。
如果没有提出诊断的倾向性,仅仅一个症状的待诊等于未作诊断。
临床综合诊断传统上应写在病历记录末页的右下方。
诊断之后要有医生签名,以示负责。
临床综合诊断内容和格式举例如下:
例1 诊断:1.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心房纤维颤动
心功能Ⅲ级
2.慢性扁桃体炎
3.肠蛔虫症
例2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肺性脑病
室性期前收缩
龋齿
(二)诊断书写要求
1.病名要规范,书写要标准人类所有的病伤名目繁多,诊断书写要规范。
要将诊断写全,特别是修饰词和限定词不能省略;一定要把疾病的部位写具体,避免出现笼统的诊断。
2.选择好第一诊断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规定,当就诊者存在着一种以上的疾病损伤和情况时,需选择对就诊者健康危害最大、花费医疗精力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作为病例首页的主要诊断;将导致死亡的疾病作为第一诊断。
3.不要遗漏那些不常见的疾病和其他疾病的诊断
4.病历中疾病诊断的顺序可按传统习惯先后排列一般是主要的、急性的、原发的、本科的疾病写在前面;次要的、
慢性的、继发的、他科的疾病写在后面(见综合诊断格式举例)。
(潘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