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绘画史》读后感 李书婷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发明》的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法纸是很普通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读书、看报、写信、绘画、记笔记、写文章,那一件也离不开纸。
有了纸,人类的各种知识才能保存下来,才能传播开去。
有了纸,人类的文化科学事业才能迅速地向前发展。
可以这样说,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在解放后开办了很多造纸厂,用机器大量制造各种各样的纸张,供我们使用。
在许多少年朋友看来,纸好像没有什么希奇。
可是你知道吗,人类的文化史,有漫长的一个时期不是写在纸上,因为那时候人们不会造纸。
造纸的方法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努力,花了无数的心血才发明出来的。
纸的发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龙骨”的故事在纸产生以前,人类早就会写字了。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我国的文字起原于六千年前。
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有个半坡村。
六千年前,有一个原始氏族公社在这里生活。
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半坡村氏族公社的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
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纹,还刻着简单的符号。
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可以说是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
可见在纸发明之前,我国的文字已经有了很长的西安半坡村出土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历史。
到了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铸在或者刻在青铜器上。
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一直保存到现在,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
除了青铜器,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写在什么上面呢这里,我们先讲一个“龙骨”的故事。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个人叫王懿荣,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
有一天,他生了病,医生给他开了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
所谓龙骨,实际上是古代动物的骨骼或者骨胳化石。
药买了回来,王懿荣打开一看,发现有的“龙骨”上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
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这种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
读《中国美术史》有感

读《中国美术史》有感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历史源远流长,文明璀璨光辉,留下了无数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的的艺术珍宝与古董文物。
《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十分系统地讲解了中国从古到今、各个年代,各种类别的美术作品,一一详细道来。
这是一本光是看设计典雅、美观精致的封面和背后的简介就足够让人爱上的书籍。
翻开内页,排版美观的文字、配上全彩色印刷的古代艺术品的图案,两者在一起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本书400多页,三十九万字,售价88元,暂且不说文字内容,光凭这图文并茂的印刷就绝对物有值!当然,绝对的,比起排版设计,本书的实质性内容更是引人入胜。
《中国美术史》的作者李霖灿毕生都在研究艺术史,他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这座中国数一数二的顶级博物馆里面对琳琅满目的瑰宝古董文化,潜心研究了几十年的古代美术作品,积累了丰厚的学识与人文素养;又在台湾大学等名校中教授中国美术史等艺术鉴赏类课程。
而这本《中国美术史》,可以说就是李老师任教二十载的课程讲义的总结与精华。
《中国美术史》全书涉猎极其广泛,从汉代的画像石,到敦煌的雕塑王国,从上古的铜器到文雅美玉,从泼墨山水画到丹青妙笔的书法,讲解的面面俱到。
全书文笔优美流畅,考据森严,处处引经据典,使得本书具备了极强的专业性。
可以直接当做美术史的教材来使用。
但与此同时,李老的文章内容并不枯燥,而是深浅出地具体介绍了这些美好的艺术作品,让普通读者也能看个通透大量运用成语与引用古诗词等手法,并且并不只是包括美术品本身,还扩展地介绍了作品相关年代的社会背景、涉及人物、创作故事等内容,大大扩充了读者的阅读面,并且还将这些作品与其他美术作品,甚至西方的画作来作以比较,将中西方美术文化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我们都知道,这些艺术作品都是珍贵的古董文物。
所以,只要你认真阅读学习了本书之后,增长的并不只有美术方面的知识,也能大大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与历史学的水平!最好是亲身去过收藏这些书里介绍的艺术品的博物馆,观看了实物之后再看书里的解说,会更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深刻义。
柯继铭《图说中国历史》读后感.民国时期历史感想

《图说中国历史》(第四册)读后感作者:柯继铭出版单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书以时间为序,精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知识,体验异样的阅读感受,同时,对读者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读的这本第四册主要讲的是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书的最后讲到了1946、1948年的国民大会,下一册书还会继续讲民国时期的历史,还可以继续看下去。
从清王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
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武昌起义的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壮大起来,于1911年12月29日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权利和自由有了明确的规定,反映民主精神。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任何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反而对农民的自发斗争采取敌视的态度;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取得政权之后日趋涣散,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妥协倾向不断滋长;清军被迫退位,孙中山随之辞职,政权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失败。
那时候建立了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图说中国绘画史

《图说中国绘画史》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绘画历史的书籍。这本书以丰富的插 图和深入浅出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绘画风格、流派、画家和 作品。同时,这本书还探讨了中国绘画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关系, 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中国绘画的视角。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绘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其中包括了新石器时代、商周、 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绘画。这一部分不仅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 和特点,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画家和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图说中国绘画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些摘录的精彩片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和价值,感受到 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这本书的介绍和阐述也是对中国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贡献。
阅读感受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说中国绘画史》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 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绘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认识,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欣赏和解读中国绘画艺术的全新视角。
图说中国绘画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一时
许多
图说
出现
图片
讲述
展示
中国
绘画
中国 历史
新的
绘画
发展
流派
作品
艺术风格
时期
文化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图说中国绘画史》是一部以历史为线索,以图片为媒介,深入探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艺术 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著作。这本书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独特性 和艺术性,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和现状。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中国绘画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主要流派。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早期 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彩陶、青铜器、漆器等艺术形式。这一章通过展示早期绘画作品, 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萌芽和初创。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绘画。这一时期,壁画成为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墓葬壁画在这一时 期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们记录了中国 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着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则中国绘画历史尽在掌握“读花鸟、处;此外,陈师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这使得陈师曾在评价中国绘画史的成与败、得与失时,眼界上自然更为开阔,评价自然也更易趋于中允。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其“来头”亦不小。
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着名诗人陈三立,其弟陈寅恪更不必多说。
陈师曾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是莫逆之交,亦曾帮助和提携齐白石。
他于花卉画上接学自吴昌硕,更兼上师古人、博习众采,擅于将技法融为己用;于山水画则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从而一举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做到了推陈出新;于风俗人物画则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
除绘画外,陈师曾更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刊印出版后成《文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在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五代、两宋文人画已有发展。
其间,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素来讲究书画同源,并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借鉴,从而形成了自身显着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特质,在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中叙述已经相当完备。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从历史看中国绘画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
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中西,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让我满怀期待的书籍,它为我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广阔蓝图。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呈现了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亮点,让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从史前绘画时期开始,逐步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和转变。
他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在我眼前勾勒出了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时代画卷。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绘画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更加明白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这本书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的是“意境”,即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画家通过表现自然的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再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绘画美学的亮点进行重点呈现,使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几个重要突破和突出人物。
比如,敦煌壁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启示;墨法技巧的创新和晋唐绘画的繁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宋代的“写意”和元代的“气韵生动”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亮点和突破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对当前中国绘画美学状况的观察,展望了未来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指出,当前中国绘画美学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绘画美学正面临着新的创新和变革。
作者倡导绘画美学的“自主”和“开放”,希望中国绘画美学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新的蓬勃发展。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着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则中国绘画历史尽在掌握“读花鸟、处;此外,陈师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这使得陈师曾在评价中国绘画史的成与败、得与失时,眼界上自然更为开阔,评价自然也更易趋于中允。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其“来头”亦不小。
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着名诗人陈三立,其弟陈寅恪更不必多说。
陈师曾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是莫逆之交,亦曾帮助和提携齐白石。
他于花卉画上接学自吴昌硕,更兼上师古人、博习众采,擅于将技法融为己用;于山水画则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从而一举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做到了推陈出新;于风俗人物画则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
除绘画外,陈师曾更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刊印出版后成《文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在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五代、两宋文人画已有发展。
其间,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素来讲究书画同源,并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借鉴,从而形成了自身显着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特质,在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中叙述已经相当完备。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从历史看中国绘画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
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中西,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归去来兮亘古传承——《中国绘画史图鉴》出版感想

对精 神 本体 的珍惜 ,对终极 关怀 的 向往 。而 张 彦远 的 历代 名画记 。其 中最有 代表性
这一 切 的一 切 ,部需 要我们 不断 地 向古 人学 的是 《 历代 名画记 ,} 皮近代 人推 为 “ 画吏
典 力作 。有 幸 全 程 参 与 该 套 图书 的 没 计 T : 作 、既 是 “ 当 局者” 又是 “ 局 外人 ”的我 ,
同 时 也 感 受 到 了 一 份 收 获 的 喜 悦 … …
《 魏晋胜 流 画赞 《 沦
画云 台…记
等 文 ,是最 早的较 为完 整的绘 画专论 。 比颐 恺 之约 晚 1 O 0 年后,P } 1 朝 又出 了 一个著 名的
文 龚 旭 萍
2 0 1 4 年 新 春 伊 始 ,摆 脱 平 时 繁 复 的 工 绘 画理 论来 看 ,单 独成 篇并 且流传 至今 的最
作 ,我 再次 静下 心来 细细 阅读 了 中 国绘 画 早 的画 论要 算东 晋顾恺 之的 三篇 。而后 历代
史图鉴 ( 上下 卷 ) ,读 来令 人心 清气 爽 ,
文 化 传 统 发 扬 光 大 ,取 决 于 我 们 是 否 何 能 力 到 了唐代 ,绘 画著录 较 多,主要 有 :张 怀罐
重新 找 回艺 术家 的精 { 4 I 深 度 ,取 决于 我们是 的 画断 》 ,工 维 的 山水 决 》 和 《 山水 否有 能 力重新 找 回 人类对 自身尊 严的 维护 ,
r { 】 国 画作 为中 国人精神 世 界的一 种独 特 画论 家—— 谢赫 。他 的 著 《 占画 品录 是
体现 ,曾经 在文 人 L 大夫 “ 归去 来 兮”的 心 最早 的 对画家 进行 鼎砰 的著作 ,被宋 代郭若 万 古 移 ”的 “ 六法 ” ,就 记载 在 路 历程 中获 得 了f r f ' 展 自己精 神根 基 的独特 机 虚评 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说中国绘画史》读后感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就买过高居翰先生的好几本书。
如《隔江山色》、《山外山》和《气势撼人》,但它们无一例外地在被草草翻阅过几次后束之高阁,终于在最近半年,借给了相近专业的朋友。
当时说好了一本看一个月还,结果半年过去,我们聊起来,她也只是大致翻过,并没有细心阅览。
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求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却因为惰懒等原因,停下了脚步,踟蹰不前。
这其中,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我相信书“好不好读”或者“易不易读”也会决定我们的阅读速度以及探索兴趣。
说回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
一直以来,我也有读些中西美史及画作论述,但时常为文中虚无缥缈的形容词所苦。
常见的有:气韵生动、意境高妙、下笔老练、意境幽深、力透纸背等。
仿佛论画者只需从锦囊中随意摸出几枚成语,就能敷衍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艺术批评了。
细究之下,这一腔“陈词滥调”已经弹唱了一千多年,自从南北朝书画论者提出了气韵、性灵、意境这一套主题之后,历朝历代的论者都用古人的眼睛来看画,一切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用这套方法,我无法将中国画特殊的美确实地传递到学生心中。
幸好,汉学家高居翰从现代眼光写了这样一本《中国绘画史》。
而它的可贵在于:就画论画,也是译者在序中表达的本书特点。
我读完也认为是这点这本书让我折服,非常难得。
尽量剥离历史、政治、哲学、人文,去关注作者和作品,凝视作品的细节。
我每看高居翰分析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分析他们的绘画主题,绘画笔法,构图,对照图片都能看到所说的画与画不同,风格与风格的不同,读毕都能记住大概,认可高的观点。
这样能记下的作者和作品都是活的,甚至对流派演变都有了一二掌握。
比如他写弘仁的山水:
“他描绘危峰峻嶂的时候,使用了拖曳的长线条,表现山面上重叠的坡坳。
线条上再用淡墨渲染。
有时或用极浅的颜色,添加一些疏落的枯树干草,一些玩具似的屋舍,岸边一座孤亭。
山水最后便像一纸用细铁丝和玻璃建成的结构,纤弱而不具实质。
然而它透逸出寂静的气氛,像是从稀薄明亮的空气中看过去的一座敏感的抽象山景。
”
能有一本书,如此踏实地把点都落实到绘画的笔墨、线条、布局等视觉语言上,是读者的幸运。
也希望自己能在找书、读书的道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