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观后感二

合集下载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十八洞村》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犹如中国山水画,极具古典意蕴。

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将湘西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呈现给观众,湘西的苗鼓、苗歌等原生态音乐,餐桌上的辣椒、酸鱼等饮食文化,还有绝交酒、家族议事等民族习俗,散发出一种具有诗意的空灵韵致。

以下是《十八洞村》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1影片中淳朴的自然民风和习俗与唯美的大自然风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沉醉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不能自拔。

碧空如云、青山绿水、陡峭山岩,薄雾弥漫,金黄有序的梯田,山崖边的盘山公路,一道道、一条条,落落有致。

蓝色的、青色的、黄色额、强烈的视觉差冲击着人的眼球,一下子把身处都市的人们深深的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随着影片的深入,与绝美景色不协调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年收入才两千多。

强烈的反差,呼应出了影片的主题“扶贫攻坚”。

杨英俊,一位朴实的农村汉子,性质刚烈而倔强,在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不是一昧的坐着等国家的贫困救济,而觉得是一种耻辱,曾经参过军的他,不甘心就这样被精准识别了,决定带领“杨家班”里的其他成员,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甩掉“贫困户”的帽子,过上好日子。

杨懒、杨三金,影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也是被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由于贫困,村外的女人不愿意嫁到村里来,杨懒也就成了标准的“老大难”,一直找不到老婆的他,生活过的浑浑噩噩,毫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杨三金,虽然有了老婆和孩子,但是也是因为贫困,老婆不得不在外打工赚钱养家,一家人聚少离多,孩子没人管,生活也是过的一塌糊涂,杨家班里的另一位人物就是杨英连,由于天生有残疾,女儿薇薇在外打工,生活过的也是穷困潦倒。

寂静的夜晚,坐在破旧的门槛上,一碗“包谷烧”合着夜晚空旷的山野里传来含糊不清的苗歌,细诉着他对女儿无尽思念和牵挂。

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班的兄弟抓住机遇,填尾矿造农田,凭着一股愚公移山、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步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

关于十八洞村观后感(精选8篇)

关于十八洞村观后感(精选8篇)

十八洞村观后感关于十八洞村观后感(精选8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八洞村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十八洞村观后感篇1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

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

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他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是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

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现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我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的家乡。

想来,我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

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

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

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

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

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18洞村观后感500字

18洞村观后感500字

18洞村观后感500字18洞村观后感500字【5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18洞村观后感500字【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18洞村观后感500字最初知道x的风情,当然是老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其中的彪悍刚强让人印象深刻。

再后来,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里的湘女多情而又深挚。

如今,再看到从原生态到迎接现代化新农村的《十八洞村》。

过去一百年间的x,就好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压缩版。

十八洞村是在深山里的四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农民靠天吃饭,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边是诗与远方,但在具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也是命。

绝大多数家庭在贫穷、温饱的边缘,小康貌似并不多。

很可能多了一张嘴吃饭就能从一般化的农家到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更不用说那些残疾人、懒人和无能力者,《十八洞村》是中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说实话在老少边穷地区又属于基础较好、可以改造的山村。

电影开片之初,天上飞过金凤凰,唯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才有传说中的神物出现,当然这也为脱贫致富提出了悖论式挑战,绝对不可能再通过污染式发展来实现。

x梯田上劳作的苗族,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多生活的改变,很有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的小环境,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的生活素朴、精神纯粹而情绪平和,其实在当地人的视角看来,他们的恬淡和满足、生气和愤怒,也一样有着足够的不一般。

毫无疑问,从GDP角度和生活方式来看,他们处于地球村的边缘。

在20世纪,可以说社会无力对于山区进行帮扶,贫穷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即将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前,政府推出精准扶贫计划,对于特困家庭进行托底。

只有贫困户的提升收入,基尼基数的敞口才不会阔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必要基础。

任何政策都需要当地基层干部的执行,以及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实践。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篇一」十八洞村讲述的是以老兵杨英俊为主的杨家班的脱贫攻坚战,故事中杨英俊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

要强的性格,让他面对敢于现状,在扶贫队的.帮扶之下,带着杨家兄弟打一场脱贫攻坚战,故事朴实动人,看完电影,想起童年生活的幕幕场景,勾起了童年回忆,同时这个电影也给我的触动很深,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篇二」《洞》的作者是由美国的路易斯*萨其尔写的。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书的主要内容是:翠湖营没有湖,原来是有的,现在它早已干了一百多年了。

现在这里是专为坏孩子开设的训练营。

都怪糟糕透顶的臭屁偷猪贼曾曾祖父,因为他,斯坦利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从来没顺过,这下轮到斯坦利了,因为偷了一双臭球鞋的罪名,他也进了翠湖营。

那里所有的孩子都被要求挖一个五英尺深、五英尺宽的洞。

训导员说这是为了改善品格。

在斯坦利第四十五个洞后,他被调查清楚了,其实他并没有偷那双鞋,所以他将要被释放了。

今天是他的律师接他回家的时候,他又挖了一个洞,找到了一个箱子,斯坦利把箱子也带走了,他的身后,一百年来第一次,空荡荡的翠湖营落下了第一场雨。

看完这本书后,我看到了斯坦利的坚强、勇敢、坚持,以后我要向他学习: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篇三」这本书是《儿童之友》第二辑中的一本。

也是在很多大人眼里显得很莫名其妙的一本书。

这本书初看似乎很无聊,不知所云。

通篇无论是内容还是画面都极其简单。

只是讲一个叫浩志的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觉得很无聊,开始挖一个洞,挖完了,自己进去呆了一会儿,又把洞完全的给埋好了。

我看完了全文,又返回到封面内侧的导读看了一遍:“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浩志拿起铁锹,打算在地上挖个洞。

然后,妈妈来了,妹妹雪子、邻居秀治还有爸爸也逐一登场童年总是与泥土和沙子相伴,但很少有人说得清其中的道理。

诗人谷川俊太郎用含蓄简练、重复中蕴含变化且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带给我们一个新颖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

《十八洞村》有感最新范文800字5篇

《十八洞村》有感最新范文800字5篇

《十八洞村》有感最新范文800字5篇《十八洞村》把大爱人性、大美人情演绎得荡气回肠。

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十八洞村》观后感,欢迎阅读。

《十八洞村》观后感1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

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

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

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

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

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

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

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

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

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

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

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

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

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与思考多篇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与思考多篇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与思考多篇青幽幽的水田、苍翠欲滴的大山、宛转悠扬的苗歌不绝如缕,既赋予了本片唯美文艺的腔调,又使片子自带一种几千年传统的厚重感。

本片讲述的是湘西扶贫的故事,中国人有一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与自然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十八洞村村人插秧、捕鱼、护林,在大山的眷顾下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然而时代的发展却使得这种宁静平和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大山儿女外出务工,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人,赤贫如洗;山,因开矿成了荒田。

本片便是着眼于此种现状对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寻得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一、空间:安定感的失衡和复归在我看来本片最大的思想交锋就是守旧的文化思想与象征着生活的新观念的交锋。

村人的旧思想在十八洞村里流淌了多年,大山的营养已不能哺育十八洞村的子民,于是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

而扶贫小组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使得村人慢慢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十八洞村人复归大山的怀抱,重新寻得一份安定感。

多年前,施又成的祖先与村人喝了绝交酒,杨英连视薇薇与施又成的结合为大逆不道,两个年轻人在外漂泊流浪,杨英连日日以泪洗面辗转无果后他选择接受了施又成,“我心里高兴的很”。

绝交酒是十八洞村人独有的处理棘手问题的方式,使得不和谐的少数服从多数来维护村人的团结稳定,然而事情已过去多年,固守执念的杨英连得到的只能是亲人离散的痛苦和无助。

施又成携薇薇归来与多年前的那碗绝交酒比起来,不重要了;杨懒的执念是土地,在中国人眼里土地不仅仅是耕种田地,意味着安定,是“地母”、“地媪”,杨懒把自己的土地视为自己最后的财富,把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这块土地上“土要是没得了,那我不是更加找不到婆娘”。

杨懒接受的新观念便是放弃自己的地去修路,而后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杨懒也如愿以偿得到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寻得安定是古老的中国人永恒的生存方式,十八洞村人一方面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另一方面当新的思想流入这个群体时他们也积极接受,虽然改变的过程中不乏痛苦,但结果总是令人欣喜。

最新《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

最新《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

No matter how long the road is, it can be completed step by step, and no matter how short it is, it cannot bereached without taking both fee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最新《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1故事开篇是十八洞村群山绕翠、梯田层绿的鸟瞰全景。

随着镜头的徐徐推进,退伍老兵杨英俊站在水田里辛勤耕作的身影映入眼帘,当他抬头望向万里高空时,一只七彩凤凰迎着太阳展翅飞翔。

发家致富的愿望正如这只美丽的七彩凤凰,是每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中国梦”,杨英俊也不例外。

然而,地少人多,小孙女患脑膜炎意外致残让这位性格坚韧的退伍军人成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

这让他感觉到颜面尽失,在退伍军人朋友中抬不起头来。

杨英俊在部队时曾经修过飞机,转业后有过当石油工人的机会,然而因为父母在,屋里又分了田土而回到了家乡,希望一心一意种田来改变命运。

他的妻子性情温和、勤劳淳朴、体贴入微,和他一起勤巴苦做,最后却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成了需要国家帮扶的贫困户。

与他一起被认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的还有杨英连,这位脾气倔强的哑巴老人不认可女儿小薇薇和女婿施又成的婚姻,原因仅仅是女婿的邻村祖上因为争水和他们村喝过绝交酒。

杨英连在女儿女婿双双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钱,只能自己拉着顶帐回来的棉被在集市上叫卖时,对他俩大打出手,让本有回归心思的女儿女婿又一次黯然神伤离开了他。

孤寡无依的他经常喝了酒以后放声大哭,日子自然也难有起色。

精准扶贫对象的另三位是杨懒、杨三金和乡林场守林员杨英华,杨懒游手好闲,生活颓废,家徒四壁,岁数老大不小了却连个婆娘也讨不起。

杨三金犯有腰伤,一连四胎全是女儿,生活重担压垮了他的斗志,他自己不干农活却寄希望于再生个儿子,让儿子长大种田致富。

他的妻子在外打工,女儿在本该上学的年龄都辍学在家做家务,一家五口只能靠把田土租种给别人勉强度日。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5篇观《十八洞村》有感明净潋滟的稻田,古老宁静的村落,山间的袅袅炊烟,屋内的火塘吊罐,远山如黛,近水潺潺……电影《十八洞村》以画卷般美景开头,以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为选题,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班”改变命运,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的故事。

如此贴近生活的题材,使人沉醉的美景,演员的真情演绎,把我深深吸引。

影片中很多情节与人物带给我温暖和感动。

主人公杨英俊,不像他的堂兄弟把“贫困户”当的理所当然,被评为贫困户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酸楚的,他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却成为贫困户,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很丢人。

而现实中,像影片中的杨懒一样甘当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失去尊严的等待国家帮扶的人却不在少数。

老杨跟这些贫困户不一样,他虽是退伍军人,可他身上不服输的军人本色没有退,对生活的热情没有退,他日复一日的在田里插秧,渴望用他的勤劳刚毅改变生活,他朴实宽厚,对兄弟不抛弃不放弃,贫穷面前与兄弟们互帮互助,最终带领杨家班走上富裕之路,使精神面貌与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帮扶工作队的小王来到杨英俊的家里的时候,提前做足了功课,他知道老杨是一名退伍军人,所以提出带领杨家班“和穷打一场硬仗”的计划,小王用真心换真情,在老杨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依然坚持,使老杨慢慢的从抵触到接受,小王不仅是老杨的帮扶干部,也成了生活里的好朋友。

小王对杨家班的帮扶,不是停留在柴米油盐的小恩小惠,他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促膝长谈,挑起了杨家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然后“真枪实弹”的干。

这说明基层工作只要掌握技巧和方法,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种用真情真扶贫的态度,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学习和推广。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的贫困地区还没有脱贫。

我们干部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奋斗。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过程是复杂的、矛盾的、艰苦的,“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需要立足一切为人民谋福祉的长远,永葆始终为人民谋福祉的激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洞村》观后感
《十八洞村》观后感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以退伍军人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
立志、立身、立行,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打赢了一场扶贫攻
坚战为主题的影片。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杨家兄弟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故事感人至深,荡气回肠,从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展现了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英明
决策。

故事开篇是十八洞村群山绕翠、梯田层绿的鸟瞰全景。

随着
镜头的徐徐推进,退伍老兵杨英俊站在水田里辛勤耕作的身影映
入眼帘,当他抬头望向万里高空时,一只七彩凤凰迎着太阳展翅
飞翔。

发家致富的愿望正如这只美丽的七彩凤凰,是每一位面朝
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中国梦”,杨英俊也不例外。

然而,地少
人多,小孙女患脑膜炎意外致残让这位性格坚韧的退伍军人成了
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

这让他感觉到颜面尽失,在退伍军人朋友
中抬不起头来。

杨英俊在部队时曾经修过飞机,转业后有过当石
油工人的机会,然而因为父母在,屋里又分了田土而回到了家乡,希望一心一意种田来改变命运。

他的妻子性情温和、勤劳淳朴、
体贴入微,和他一起勤巴苦做,最后却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成
了需要国家帮扶的贫困户。

与他一起被认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的还
有杨英连,这位脾气倔强的哑巴老人不认可女儿小薇薇和女婿施
又成的婚姻,原因仅仅是女婿的邻村祖上因为争水和他们村喝过
绝交酒。

杨英连在女儿女婿双双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钱,只能自己
拉着顶帐回来的棉被在集市上叫卖时,对他俩大打出手,让本有
回归心思的女儿女婿又一次黯然神伤离开了他。

孤寡无依的他经
常喝了酒以后放声大哭,日子自然也难有起色。

精准扶贫对象的
另三位是杨懒、杨三金和乡林场守林员杨英华,杨懒游手好闲,
生活颓废,家徒四壁,岁数老大不小了却连个婆娘也讨不起。


三金犯有腰伤,一连四胎全是女儿,生活重担压垮了他的斗志,
他自己不干农活却寄希望于再生个儿子,让儿子长大种田致富。

他的妻子在外打工,女儿在本该上学的年龄都辍学在家做家务,
一家五口只能靠把田土租种给别人勉强度日。

扶贫工作人员小王踏实务实,一心想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
帮助扶杨家兄弟致富。

在得知杨英华种的老稻谷每斤能卖到8元钱,打的米一斤能卖到几十元,城里人都抢着买以后,遂萌生了
填土造田的想法。

他从网上查到有一块铅锌矿尾矿库在寻找承包
改造,就开上车拉着杨英俊实地考察。

站在铅锌提炼走了的干涸
的矿尾上,他没有一愁莫展,被堆满铅锌渣滓的广袤原野吓倒,
而是心怀憧憬,要还这块满目仓夷的大地一片绿色,动员杨英俊
带领杨家兄弟改造荒地。

经过两次杨家兄弟会议的“战”前动员,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因而失
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

扭转了自
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的想法,彻底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从而鼓足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和贫穷打一场大胜仗。

就这样,杨家兄弟和杨英连的女婿施又成团结一致,从周围的山上取土,一背着一背篓填土造田,汗流夹背,矢志不渝,后来引进大型设备,竟然填出了七、八十亩的水田,成为名符其实的“杨家班”,杨家班的填土造田工程让杨家兄弟摆脱了贫困,也吸引来了其他村民积极入股。

片尾,小薇薇开网店卖酸鱼销售额突破了万元;苗绣培训开辟了又一条致富之路;村里的公路正式修通;杨英俊的儿子媳妇也应召回乡。

杨英俊地语重心长向小王道出了一个老兵的心声。

他说人活一辈子都要走,人走了田不会走。

自己当兵、当农民,守一方土,保一方田,就是为了后人能继续种稻打糍粑。

正因为这造福后人的高尚情怀,他才能够带领杨家班兄弟摆脱了贫穷,也在十八洞村留下了一块厚泽晚辈的福田,也为全国农民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