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赛孝母

合集下载

闵子骞孝道故事

闵子骞孝道故事

闵子骞孝道故事闵子骞,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孝子啊!他的故事,就像那温暖的阳光,能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你想想,在那么久远的古代,闵子骞生活的那个年代,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方便的生活条件。

但他却有着一颗无比珍贵的孝心。

据说啊,闵子骞的继母对他并不好,常常给他穿破衣服,吃不好的东西。

可闵子骞呢,他从来都不抱怨,还是一心一意地对待继母。

这要是换了咱,能做到吗?咱有时候被爸妈说几句可能都要顶嘴呢!有一次,他们一家人一起坐马车出门,天气特别冷,闵子骞冻得直哆嗦。

他父亲一看,哎呀,这孩子穿得这么单薄,怎么回事啊?一摸他身上的芦花,这才明白是继母搞的鬼。

当时他父亲那个气啊,就说要休了继母。

但闵子骞却跪下来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听听,这是多么感人的话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想让家庭破裂,不想让兄弟们也失去母亲。

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怀啊!咱再想想现在,很多人可能都只顾着自己享受,对父母的关心却很少。

有时候父母多说几句,还不耐烦。

和闵子骞比起来,咱不觉得惭愧吗?闵子骞的孝道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

哪怕是一件小事,比如给父母倒杯水,帮他们捶捶背,那也是我们的心意啊!闵子骞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到孝顺,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学习,把这份孝道传承下去吗?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想想闵子骞,他面对那么不公平的待遇都能坚持孝道,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让我们都像闵子骞一样,用一颗真诚的孝心去对待父母,去对待身边的人。

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孝顺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难道我们不想成为像闵子骞那样令人敬佩的人吗?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孝亲敬长的故事50字左右

孝亲敬长的故事50字左右

孝子事亲故事 16则母子连心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大学》的作者,也是一位出名的孝子,有关他的孝行故事很多。

有一次,他到山中拾柴,不巧刚好有客来访,母亲无法找到他,巴望着他赶快回家,可是等了很久仍不见他的踪影,母亲一急,用力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曾参此时忽觉心痛,赶忙背柴回家,跪在母亲面前,问道:“家中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母亲说:“有位客人来找你,我无计可施,便咬了一下手指,希望我的痛能让你感觉到,快快回家。

”若非曾子平时对母亲孝顺有加,善解母亲心意,又如何能彼此心灵相通呢?(《孝行今古图说》)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很孝敬父母,想尽办法讨取父母的欢心。

因为他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以至于他自己已经70岁了,父母都还健在。

有一次,老莱子的父亲望着儿子花白的头发,不禁叹着气对老伴说:“儿子也这样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可不长了。

”为了让父母不再哀叹,老莱子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连走路也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看了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端水,不小心摔了一跤。

他怕父母伤心,索性就在地上打了个滚,口中还发出婴儿啼哭的声音。

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下去的,见他在地上不肯起来,忍不住笑着说:“老莱子真会玩儿!”(《艺文类聚》引《列女传》)文帝尝药汉文帝刘恒虽然贵为帝王,但丝毫没有骄纵之气,侍奉母亲薄太后总是殷勤周到,从不倦怠。

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

他精心照料,夜里甚至连衣服也不脱,以备母亲不时的召唤,所以,三年中他几乎没有好好合过眼。

母亲喝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尝,确定冷热适宜。

他的孝行很快传遍了天下,百姓们无不叹服。

(《孝行今古图说》)伯俞泣杖汉朝有个孝子名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家教很严,经常责打他。

一次,伯俞犯了一点过失,母亲用木板打了他几下。

他竟低着头抽泣起来。

母亲问他:“我以前打你,你从来不哭,为什么今天要哭呢?”伯俞说:“母亲从前打我,我觉得疼,知道母亲身体健康;现在母亲打我,我没觉得疼,就知道母亲年老了,力气衰弱了,禁不住心头酸楚。

古代孝亲的故事

古代孝亲的故事

古代孝亲的故事古代孝亲的故事(23个)孝感继母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

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父亲再娶。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

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

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

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

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从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

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

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

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

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

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

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

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女儿孝心感动,方才罢休。

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挨仗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

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但他还是非常孝敬母亲。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

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盘点中国二十四孝成语典故

盘点中国二十四孝成语典故

盘点中国二十四孝成语典故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以前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不过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

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最新个人孝亲敬老事迹材料五篇900字左右

最新个人孝亲敬老事迹材料五篇900字左右

个人孝亲敬老事迹材料五篇900字左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世界无处不充满“孝”。

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亲敬老的事迹材料,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孝亲敬老的事迹材料1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可是,在如今利益为先的21世纪,真正能牢记这句话的人却堪称凤毛麟角,更别提能时时刻刻做到这一点的人了。

对此,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哀叹吧。

要知道,孝,是一个家庭的最好的调和剂,是一个国家不可丢失的根源之本,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脚步。

普普通通的一个“孝”字,写起来何尝潇洒和容易,很多人,很多看似知识渊博的君子和学士,总是站在金碧辉煌的大厅或是学校讲堂上侃侃而谈,谈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谈自己身上别人遥不可及的“高贵”品质……每当在电视里看到这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虚伪的笑容,我就总恨得牙痒痒。

有功夫把大把大把的时光耗费在争名夺利上,却没有时间去陪陪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吗?在外面吃喝玩乐,高谈阔论,却舍不得多花一点精力去陪父母说说心里话,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孝顺吗?我想,这真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笑话了。

所以,我很想奉劝在事业的王国学有建树的中年人,请放下自己的身段,多多回头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吧,看看他们此刻到底过得好不好,看看他们有没有露出舒心的微笑,看看他们是否还在为你牵挂……不要觉得做这一切很劳累,很麻烦,因为它本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应当承担的责任。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也会变得口齿不清,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不是黄金万两,也不是高楼别墅,而是,你简简单单的一句问候,和久违的一顿温馨的团圆饭罢了。

想到这儿,我停下了笔。

转头看着正在沙发上聊着天的父母,一股酸涩的心情涌上心头。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似乎也是一个不孝女了,口口声声喊着孝顺,却鲜少主动为父母做过一点事,可对于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爸爸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却豪不害羞地接受着,甚至没有一声谢谢。

百善孝为先小故事

百善孝为先小故事

百善孝为先小故事【篇一:百善孝为先小故事】孝顺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顺故事:包拯辞官回乡赡养双亲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以前我们熟知的包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从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包拯包大人还是一位不择不扣的孝子。

孝顺故事:黄香为父夏驱蚊冬暖被东汉时的黄香,...孝顺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顺故事:包拯辞官回乡赡养双亲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传承孝道作文范文

传承孝道作文范文

传承孝道作文范文传承孝道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精心的传承孝道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小的时候,我就是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吟诵中睡着的。

上小学了,从《天仙配》的电视剧里,我看到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感人之举,“孝恩”因之得名。

步入初中,学习了李密的《陈情表》,王祥卧冰求鲤,岳飞事亲,无一不令人动容。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但我一直未真正明白,直到父亲为我诠释了这个字的含义。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那轮骄阳挂在空中,向大地散播热量和光明,连蝉都热得没有力气去聒叫了,繁茂的大树下也无人乘凉,大家躲在房中,不敢迈出一步。

父亲从不下厨,可是那段昏暗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去厨房,与锅、碗、瓢、盆打交道,黑米粥、排骨汤、清蒸鱼,每一样令我垂涎。

他只留给我一小部分,剩下的便装在保温筒里带走。

我知道,是给爷爷送去的。

爷爷不是父亲的亲爸爸,是继父。

爷爷病得不省人事的时候,口里喃喃地叫着爸爸的乳名,于是,除了吃饭时间,他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

每次去医院探病,父亲都在床前忙碌着,用棉签蘸水涂抹爷爷的嘴唇保持湿润,清理大小便,爷爷衣服,每次都是这样。

我不由得敬佩起父亲来。

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爷爷在父亲的照顾下渐渐好转。

出院的那天,爸爸扶着爷爷走进家门时,我看到爷爷眼角边的水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每次想起,都会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你执意一人照顾爷爷呢?”父亲只是笑了笑,淡淡地道:“他需要我,我年轻时不懂事,伤害了他老人家,现在要尽孝报恩哪!”我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问道:“现在晚吗?”他目光投向远方,依旧平淡的语气,说:“晚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要在现在更好地尽孝啊。

你只要明白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那时,才悔之晚矣。

闵子孝顺故事

闵子孝顺故事

闵子孝顺故事
一、闵子骞简介
闵子骞(前536 - 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二、闵子骞孝顺故事
1. 芦衣顺母
- 闵子骞的生母早逝,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冬天到了,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填充的是棉花,穿起来很暖和。

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填充的却是芦花。

芦花看起来像棉花,但不保暖。

- 有一天,父亲让闵子骞驾车外出。

因为天气寒冷,闵子骞冻得浑身发抖,缰绳都拿不住,车子差点滑入路旁的水沟里。

父亲非常生气,以为闵子骞偷懒,就拿鞭子抽打他。

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

父亲这才明白闵子骞受到了后母的虐待。

- 父亲气愤地要休掉后母。

闵子骞却跪在父亲面前,为后母求情。

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意思是如果母亲留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母亲被休走了,三个孩子都会孤苦伶仃。

- 父亲听了闵子骞的话,很受感动,就不再提休妻的事了。

后母也被闵子骞的孝顺和宽容所打动,从此改过自新,对待闵子骞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这个故事体现了闵子骞的孝顺和宽容大度。

他虽然受到后母的虐待,但仍然以家庭和睦为重,不记恨后母,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了后母,成为了中国古代孝道的典范,其品德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以孝为本,以和为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闵子赛孝母
闵子,名损,字子骞。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

孔子曾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闵子骞也和舜一样,幼年时亲生母亲便离开人世,他从此失去了母爱。

父亲为了生活,不能好好儿地照顾闵子骞,所以又娶了一个妻子。

这位继母起初并没有亏待闵子骞,但在她生了两个儿子以后,闵子骞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后母对两个自己怀胎十月所生的儿子,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可怜的闵子骞在后母眼中就变成了小仆人般供她差遣。

每天,闵子骞都要面对后母凶恶的表情,还要做许多后母派给他的工作。

至于他哪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呢?他们在母亲的羽翼下整日愉快的嬉戏,享受被母亲宠爱的幸福。

乖巧孝顺的闵子骞,虽然自己受到了后母天壤之别的待遇,但是他从来不向父亲抱怨,以免父亲担忧,而父亲也一直没有察觉,始终被蒙在鼓里。

直到有一年的冬天,皑皑的白雪,厚厚的覆盖在屋顶及道路上,因为已经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雪了。

虽然景致颇佳,不过实在太冷了,有事外出的行人都缩着脖子,直打哆嗦。

闵子骞的父亲见天气严寒,就对妻子说:“天气这么冷,我看,你再为孩子准备几件棉袄吧!”
“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后母回答。

隔天,后母便开始缝制棉袄。

由于私心的驱使,她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

给自己亲生儿子穿的,她塞进了厚厚的棉花,细心装填缝制;而给闵子骞穿的,里头竟然是芦絮(芦苇种子的白细毛。

古代穷人拿它当作丝絮,缝隙在衣服中),人衣服外观上,看不出它们的差别。

几天后,闵子骞的父亲有事外出,他唤来闵子骞,说:“子骞,爹要出去一趟,你来帮爹驾车。


孝顺的闵子骞立刻去准备。

一到屋外,凛冽的寒风迎面袭来,闵子骞身上虽然穿着后母缝制的芦袄,可是芦絮一点也不保暖,根本抵御不了强大的寒风。

闵子骞不知道自己穿的并非棉袄,心里还暗自想着:“哇,今年冬天似乎特别冷,瞧我穿了一身冬衣,却一点也不觉得暖和。


不一会儿,闵子骞的身体逐渐被冻僵,开始不听使唤了。

他努力的想要让双手活动,好继续牵引马车,可是努力了很久,根本使不出力气来。

父亲察觉有异样,便出声问道:“子骞,怎么了?是不是思、马车坏了?”“不是的,爹,马车没坏,我这就帮你驱车。

”闵子骞连忙回答。

闵子骞要求自己再加把劲,希望能顺利驱驾马车,可是马车不但一动也不动,鞯索也因为他的手僵硬,无法控制而跌落,并钩破了他哪单薄的芦袄。

父亲见状,就从马车上下来,有些生气的责备他:“你今天是怎么了。

做事情这样漫不经心。


“爹。

我。

”闵子骞的父亲才发现,他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浑身颤抖不停。

寒风里,飘飞着因衣服绽裂而散落的芦絮。

父亲见状,紧紧地抱着闵子骞,爱怜和歉意之心油然而生,他说:“孩子,委屈你了。


回到家里,闵子骞的父亲怀疑另外两个儿子穿的不是芦袄,于是把他们叫过来摸摸看。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穿的正是棉袄。

顿时,闵子骞的父亲燃起了怒火,非常生气地斥责妻子说:“想不到你是这种心胸狭窄的女人,对待子骞这么刻薄无情,这些年来我竟然一点都不知情,你叫我怎么对得起子骞死去的母亲呢?你还赶快滚吧,免得有一天子骞被你折磨死。

”“我知道错了,求求你不要赶我出去,求求你1”后母跪着向闵子骞的父亲忏悔求饶,泣不成声。

两个弟弟见了这情景也吓得哭成一团。

这时,闵子骞走到父亲面前跪下,向父亲苦苦哀求:“爹,请您不要娘赶走,娘在家,只有我一个人穿不暖罢了;可是一旦娘离开这个家,我和两个弟弟都失去了娘的照顾,都要受饥寒啊!”
这番话,听得父亲心里既难过又感动,最后终于让妻子留了下来。

而闵子骞的后母见他这么懂事明理,自己觉得很惭愧,于是痛改前非,对待三个孩子都一视同仁了。

这件事在乡里传了开来,人人都赞美闵子骞的贤孝。

读在“闵子骞孝母”的故事,使我想到这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说:当父母疼爱我时,做到孝顺并不困难;如果父母厌恶我,我还能一样地尽到孝心,这才是难能可贵的贤良的子女。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从小就要学会感恩。

故事的主人公是闵子骞。

子骞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又给他娶了一个继母。

继母对子骞很照顾,及时给他做饭、添衣。

后来,继母先后生了两个儿子,便逐渐冷落了子骞,甚至还经常打骂他,但是子骞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继母。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子骞虽然受到继母的虐待,但他仍然对继母有一颗宽容孝顺的心,他只记得继母的好,只有感恩。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同样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让我们一起在感恩中成长吧!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