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桃花源记教案4篇

桃花源记教案4篇桃花源记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
(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①、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②、跟读;③、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④、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
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2、出示检测内容,a 古今异议 b 译句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疏通词句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所从来: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审核人:赵黎明预习提示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
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俨.然阡陌..垂髫.便要.还家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缘.溪行芳草鲜美..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落英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妻子..邑人绝境..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2)译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3、略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
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学习目标:1、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
3、体会本文精炼优美的语言。
4、积累一部分常用的文言词语。
5、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积累。
学习重点:1.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课文朗读背诵积累及一部分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难点:1、认识作者在本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学习方法:朗读、译读、研读、合作探究、诵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它最初的出处吗?学生作答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桃花源记》,去探访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2、我来简介常识结合预习让学生简介陶渊明及作品,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及陶渊明的生活志趣。
教师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3、我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便要(yāo )还家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欣赏图片、听读课文。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教师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及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我来疏通文意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解决疑难。
各小组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班上来,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点拨提示:翻译句子可用留、删、补、调法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例如“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要区别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应结合语境来理解,;对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可结合上下文补出;另外还有一些文言副词如“咸、皆”等也要结合语境或借助注释来理解。
教师可结合预习检测学生文意理解情况。
(1)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缘溪行落英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2) 解释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够(2)译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我来感知内容抓住线索,理清脉络,感知内容师提问: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并以此概括各部分内容。
学生思考作答: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
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5、来研读理解学生在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提示有自然美景,也有生活美景(3)渔人至桃源,村人如何对待他?反映了桃源怎样的社会风尚?(4)源人为何来到桃源?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具体的句子并作分析。
(5)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学生作答,教师明确(1)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是忘路之远近。
(2)自然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也有生活美景: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闻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看出村人热情好客,真诚纯朴。
(4)为避秦时乱来到桃源。
源中人安居乐业,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
从他们对渔人的“具言所闻”的秦以来的历史的“叹惋”中看出他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
(5 )桃花源的人不希望也不屑与世俗交往,不愿意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7 、我来深层探究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是否真实存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寄予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环境优美,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境界。
但它只是作者的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虚构。
从文中的再寻桃源未果的情况可以看出。
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
表达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8、我来激情表达穿越历史时空,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陶渊明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感言9、我来做点赏析启发学生从文章线索、语言特色,内容剪裁等方面赏析。
(文章线索清楚;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优美如文章的1、2段;内容剪裁详略得当如略写渔人对源人提问的回答)10、我来诵读积累美文如千年的琼浆,总让人沉醉,总给人滋养,下面请同学们倾注感情,背诵积累这一千古美文。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林访问、做客、辞去桃源再寻桃源环境优美和平安宁民风淳朴安居乐业虚无缥缈理想社会练习题1、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2)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
(3)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
(4)写陶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4、辨别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便舍.船,从口入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出郭相扶.将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5、将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不出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6、课文背诵积累。
7、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三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2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作者:------------------答案:1、世外桃源无人问津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闻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4、离开/沿着/寻找/作为/房屋/搀扶/不久/向,对5、源中人源中人源中人渔人源中人源中人源中人源中人渔人渔人6、略7、○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略○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