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实录第1篇: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实录教师:上课!班长:起立教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教师:同学们,在*广大的土地上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其中,三峡像一颗瑰丽的明珠熠熠地闪烁着光芒。
三峡美景,无限风光。
三峡,以她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沉淀,成为长*文明的华*乐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共同领略这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
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了作家,扫清了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下,我们还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呢?学生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言文,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所以我认为应该能够流利的诵读这篇文章。
(教师出示目标1)学生2:能够通过一些优美的语句感受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对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出示目标2)学生3:学习文言文首先应该先明白写了什么,所以我认为第一要做的是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全文。
(教师出示目标3)教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的方式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领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美。
教师:有了目标,老师就要引领同学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从课文中领略三峡的美。
首先老师来朗读这篇课文,请同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三峡》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优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
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三峡》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三峡》课堂教学实录德州市第十中学宋彦琳/执教师:上课!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
请大家看屏幕。
(cai 显示三峡风光)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
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
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
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
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 显示练习)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
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
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
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
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
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
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
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
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1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能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2、能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了解文章所描写的三峡的特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发挥想象,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看幻灯片上的美丽风景,先对图片进行一下描述,然后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图片)(第一幅)生:这幅图片中有高耸的群山,延绵不断。
群山当中有一条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河流。
生:根据图片我猜是三峡的图片。
(第二幅)生:这是一条宽阔的江河,河两岸的山像被刀削过的一样,很平直,很陡峭。
(第三幅)生:这是一幅远景图,壮观的山峡,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植物,中间的江水有点像黄河,水面上有两艘游览的船。
师:你怎么知道是游览的船?生:因为船的造型就像是游览的船,不像是其他的船,而且船边上有很多人再看两岸的风景,有几个人还拿着望远镜。
师:恩,观察听仔细的啊。
(第四幅)生:这幅图像一幅中国山水画,近处色彩鲜艳浓郁,远处则显得随意浅淡,画的风景应该是长江三峡的风光。
山高水浅,意境深远。
师:很不错,的确可以说是一幅山水画。
(第五幅)生:这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从规模上来看,应该只能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我想这肯定是三峡了。
师:正确。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三峡旅游的?给大家做做导游,介绍一以下三峡有哪些值得留恋的景物风光?生: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
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据我所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近。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
西陵峡两岸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
《三峡》课堂实录

《三峡》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一遍课文。
(老师领读,同学跟读;留意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大声的朗读课文三遍。
3、请两位同学读课文。
(有读错的地方师生一起订正)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疏通理解课文。
第一段:1、同学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重点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群山连绵不断的特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突出山势的险拔,3、同学齐读第一段,想象群山连绵、高耸如云的三峡美景。
第二段:1、同学齐读第二段。
2、、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情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突出大水猛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3、同学齐读课文第二段,想象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1、同学齐读课文第三段。
2、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的风光。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立超脱的画面。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用极为精炼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3、同学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立,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1、同学齐读第四段。
2、第四段写三峡秋景。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寒冷静寂的景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绵不断,特别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伤宛转,很久很久才消逝。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极言鸣声之少,“泪沾裳”极言泪水之多。
余映潮《三峡》(八上10课)教学实录2024新版

精读指导
指导学生精读文本,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 深层含义。
略读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略读,快速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 构。
写作训练与提升
仿写训练
选取文章中典型的段落或句子,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
生的写作能力。
“春冬之时……良多 趣味”
此段写春冬季节的三峡景色。作者运 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的静景,再写“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相宜, 相映成趣。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 描写,“清荣峻茂”和“高猿长啸”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三峡的美景之中 。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骈散结合
文章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既有整齐划一的骈句,又有灵活多变的散句,使语言 既具有韵律美,又富有变化。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 主题和内涵。
写作法
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任 务,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精巧的布局
文章以三峡为描写对象,按空间 顺序进行布局,先总写三峡概貌 ,再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水流之疾;“高猿长啸”运 用拟人手法写出猿猴的哀鸣声,渲染了三峡秋天悲凉肃杀的气氛。
PART 03
知识点与技能训练
REPORTING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1 2 3
三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 出色,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和中心思想,对文章中的重点句 子和段落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三峡》课堂实录

《三峡》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壮观的地方呢?生 1:我去过黄山,那里的风景特别美!生 2:我去过海边,大海一望无际,让人心旷神怡。
师:那今天呢,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更加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三峡。
让我们一起跟随古人的笔触,去领略三峡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郦道元。
郦道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他的著作《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集锦。
《三峡》就出自《水经注》。
师:当时,郦道元为了撰写《水经注》,亲自考察了许多河流和山川。
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
三、初读课文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谁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师:大家读得都很不错。
那接下来,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注意听老师的节奏和语调。
(教师范读)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学生再次朗读)四、课文解读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觉得三峡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 1:三峡的山很高很险。
生 2:水很急。
生 3:景色很美。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
那我们先来看看三峡的山。
文中是怎么描写山的呢?生 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很好。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山的什么特点?生 5:山多,而且连绵不断。
师:对,还有呢?生 6:山很高,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
师:没错,这里通过“隐天蔽日”“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
那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峡的水。
师:文中写水的句子有哪些?生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024最新-《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

《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三峡》课堂实录(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峡》课堂实录篇一教学要求: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步骤(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
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峡》教学实录一等奖3篇

《三峡》教学实录1一、激趣导入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生:长江。
师:对了。
浩瀚的长江危崖壁立,水流湍急,那么长江景色中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生:三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屏显:三峡郦道元)【点评:导语简洁自然,由“长江”引入“三峡”,再到课题,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读一读,过把读书瘾师:现在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在听的过程中,请你划出文中自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准备好了么?(屏显:过把读书瘾)学生边听读边划字词。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划出的生字词?生1:曦、襄、御。
师:你为什么要划它们?生1:这两字的笔画多,容易写错。
师:哦,同学们会把它们写错吗?试着写写看。
学生写字。
师:谁再来说说?生2:还有湍、阙、属。
师:你为什么挑出这几个字?生2:这些字很容易读错。
师:那请你将这些字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
生3:读:湍tuān、阙quē、属zhǔ。
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得流畅,有节奏,同时要求大脑中想象出三峡的景象。
生全体:自由朗读。
师:谁能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4:(朗读全文。
)师:再请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得流畅,有节奏。
生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点评: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同时看多媒体中三峡的画面,既让朗读有了示范,有给学生视觉的感受,这就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听录音朗读后,接着就注意了学生的识字教学。
在公开课上注意这些细节,是难能可贵的。
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是很成功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点名朗读,全体齐读,这样反复读,让学生读出了节奏,读出情感,读中想象画面,这样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情感。
】师:在诵读声中,三峡的美景也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可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真的读懂了吗?要翻译文言句子,我们有哪些办法呢?生3:看注释,查工具书。
生4:老师还讲过译文有六字口诀:“留、替、调、补、删、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德州市第十中学宋彦琳/执教
师:上课!
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
请大家看屏幕。
(CAI显示三峡风光)
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
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
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
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
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
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
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
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
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
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
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
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
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
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板书:美读)
师: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
做到“目中有景”。
(板书:目中有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生读,老师巡视)
师:三峡美景无限,老师先来说两句。
三峡的水美。
三峡的秋色美。
哪位同学来说说?生:三峡的山美。
生:三峡的春冬美。
生:三峡的瀑布美。
生:三峡的树美,花美,高山美,歌声美。
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点模糊的影象了,怎么让这影象更清楚一些呢?我们接着刚才
的那句话再说一段话,来具体描述一下三峡的景色。
师:老师先来做个示范。
(CAI显示文字)
师:三峡的春冬美。
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
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师:请同学们自己准备一下,先在组里说说。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
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
生:三峡的夏天美。
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生:三峡的春冬美。
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
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生:三峡的秋天美。
你看: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师: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
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师: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那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写山突出了高峻。
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师: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生:写春冬之景,表现了宁静的感觉。
师:作者认为春冬的景色如何?
生:“良多趣味”。
师:是很欣赏的。
那三峡夏天的水给人什么感受?
生:多。
汹涌澎湃。
师:在这样的江水中航行有什么感觉?
生:爽。
师:记得《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吗?第一句是什么?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在长江的滚滚洪涛中,如果驾一叶扁舟,有什么感觉?
生:无以自主。
随流飘荡。
生:恐惧。
师:夏天的三峡水大流急,这时船只是不能通行的。
为什么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说法?
生:那是因为有皇帝的命令必须传达。
师:一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不但写出了水流之急,也暗示了过去公文传递的艰辛、危险与无奈。
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诗,表现三峡的水,题目是——
生:《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生:不一样。
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李白的心情与传递公文的人不一样。
师:李白是在游览祖国山川,心情轻松愉快,所以即使听到猿猴的啼叫也觉得是在为自己
的行程伴奏。
这和课文中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课文中是一种凄凉的感情。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人们的心情不同吧。
师:是啊。
心境不同,时令不同,人的感受就不同。
秋天,万木凋零,林寒涧肃,已让人感到阵阵寒气,再加上凄苦的猿鸣,怎能不让艰辛劳作的渔人落泪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给旁边的同学听。
(生互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
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
(板书:心中有情)
师:这样美美地读,大家一定会有更新的体验。
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过。
(生读课文)
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老师先来给同学们示范着背一下。
(CAI显示三峡的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