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调查报告-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分析总结精彩三篇

调查报告-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分析总结精彩三篇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分析总结精彩三篇传统美德是一个学校的根基,而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模糊,是最需要指导的。

我们每周的班会课都是由班主任主持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

一般会以有关“美德”的哲理作为主题。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传统文化调查报告1采访时间:__年8月13日9:00采访地点: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行政楼办公室采访方式:面谈采访人员:黄晓君,麦钰珍,欧春慧被采访人:林主任问:您好!林主任!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的成员,我们想了解一下贵学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

请问一下,根据你的了解,学生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是如何的?林:总体上开看,本学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初中部的学生,由于他们都是以较为优秀的成绩考进来,整体素质都比较高。

有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接受过教育的话,便会更主动去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父母从小便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才艺培训,其中也包括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的学习等。

问:我们也从班主任助理那里得知,班上确实有部分同学才艺很出众的。

那么,学校有没有举行过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或者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呢?林:这类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我们学校也看得很重。

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年级的书法比赛,让学生主动去练毛笔和钢笔。

还会有象棋比赛,文艺晚会,黑板报评比等。

这是学校里规定举行的活动。

而班主任和年级工作中也会自由地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学生年龄段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会设立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问:学校在传统才艺上还是相当重视的,那么,在传统的优秀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例如,爱国,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乐于助人等这些优秀思想。

林:学校的学生都很乖,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比较喜欢学习的,所以也很听老师的话,很尊重老师,很热心帮助同学。

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

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

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报告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背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渐行渐远,急需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进行研究。

调研目的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传承方式和影响,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历史记录和研究文献,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变迁。

2. 访谈调查:采访居民、传统工艺师等相关人士,探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对文化传承的理解。

调研结果1. 传统节日的起源多与古代宗教、农耕文化等有关,如春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民间舞蹈歌曲、会戏剧等形式进行。

3.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的节日庆祝方式更多倾向于商业化,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结论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是维护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任务,应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加强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报告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任务。

调研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传承方式,探讨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调研方法1. 资料搜集:收集相关书籍、论文、调研报告等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2. 实地调研: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交流,了解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操作。

调研结果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多种挑战,如对文化传承者稀缺性的担忧、受到商业化的冲击等。

2. 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包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培养专业传承人才等。

结论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社会各界的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参与并提供专业支持。

报告三: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背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孩子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推动文化传承的发展。

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报告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的调研,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调研结果表明,尽管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消失或丧失其传承的活力。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多层次的措施,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重要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传统医学等多个方面。

然而,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面临失传的风险。

一些传统技艺、习俗和价值观正在逐渐淡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减少。

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政府和社会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成立了相关机构和组织,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许多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保护。

然而,尽管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压力,一些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其次,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和方法的认识仍比较薄弱。

一些保护措施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此外,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授也面临困难,传统文化的传承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传承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传承了才能保护好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不理想。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对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缺乏了解和兴趣。

另一方面,传统技艺传承的人数稀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解决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

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精品]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精品]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精品]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当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报告通过对相关知识、政府政策、咨询机构及传统文化传承者的相关调查,为宣传传统文化传承及保护做出详细的报告。

一、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是指一种完整的历史文化的总和,包括它的宗教、价值观、语言、礼仪、风俗习惯等构成,从流行文化开始,到地方特色文化,再到个人习俗,都可算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传承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益性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进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维系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促进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政府政策与此同时,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以鼓励全社会的大力参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具体而言,政府政策覆盖了传统文化的观念传播、信息收集、共建共享、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

目前已有多个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承作出突出贡献。

三、传统文化传承专业咨询机构随着政府强化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相关资源和服务机构也渐渐起来,专门提供传统文化传承咨询,大幅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效率。

比如,文化传承办公室主要负责研究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领域,开展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承工作;全国传统文化百家论坛汇聚传统文化专业人士及其他社会力量,探索保护传统文化的新思路和前沿技术;民间建文机构专注于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四、传统文化传承的社区受访者观点本报告采取随机受访的方式,对普通社区居民及传统文化传承者进行相关采访,以详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在当地的情况。

总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对传统文化传承有正面看法,同时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受访者表示,习俗与传统文化不断活跃,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生活,也有助于推动本地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5篇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5篇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5 篇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 1调查莱州春节民俗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 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

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

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

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 ,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 ,东北叫“大洗 (喜) 日”。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

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

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

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

天地众神。

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

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

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

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

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

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和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根植于中国大地、经历漫长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深厚内涵的文化体系。

它包括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点: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为核心三大思想体系;礼仪之邦,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重视家庭观念和家族纽带;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品质;崇尚自然和谐与天人合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经辉煌,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一系列挑战和冲击。

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某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逐渐疏远和被遗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此外,新兴媒体、流行文化等带来的全球化浪潮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开始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工具。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1. 价值观念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为人们塑造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当代,人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和困扰,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困境和挑战。

2. 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谐与秩序,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家庭和睦。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追求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人们正确的指引。

3.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根基,通过传承和弘扬,能够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五、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教育引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1. 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 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包括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村落消失、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冲击、教育体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等。

4.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其中包括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5. 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发传统文化相关产品和活动,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创新。

6. 社会参与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共同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

7. 家庭与传统文化传承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传授给他们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与认同。

8. 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具体方法。

例如,某些地方政府鼓励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某些企业与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等。

9. 结论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探讨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通过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修改版]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修改版]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主题: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时间:2011-1-25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活动内容:(一)了解传统文化(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三)如何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二.调查资料:来源于百度网,Google网,中国传统文化网,旅游运营网三.调查结果:(一)了解传统文化1.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优势(1)中国文化是一种积极理性的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 (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

因此需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原因意义解决
我想我要做这个报告的主要原因是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来考虑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中国精神。

从小悦悦事件,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很好的传承了中国精神;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不得不怀疑我们国人的诚信观念;从一条条外国人在他们国家用中文打出的标语(禁止随地吐痰、扔垃圾…),我开始怀疑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素质;从外国人见面的热情,我在想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传统节日、文学、手工艺、饮食文化、科学技术…可是,我们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化受人们的追捧力度似乎还不及外来文化。

国家将几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重视,这也就有提上法制日程的必要。

对于传统文学,感兴趣的很少。

至于,传统科学感兴趣的更是少矣。

也许,传统文化中发展势头最好的要数饮食文化了,可是我们看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高价吃肯德基、麦当劳…
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
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

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经济基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经验。

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够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更和谐地与人交往…
我想,通过调查来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找到有效对策。

对象、内容:我这次调查的对象是不特定人群,我想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所以未对对象进行限制。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找出解决方案及避免答卷者的疲劳,我设计了十一个短小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对方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看法。

当然还有一些附加性的问题,如教育水平,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人们的态度。

经过调查,我发现结果与我预料的几乎差不多,只是少一些偏激性的想法。

这次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大体上是:首先,为了感受一次全新体验,我尝试了网络调查,不过并不是很顺,粘贴问卷总是粘贴不了。

后来,
在同学的帮助下,我采取了创建全新问卷的办法,将问题粘贴了上去。

创建好调查后,我将其发布到空间和微博上。

发布后,我发现我这个问卷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诸如:选项过长、问题不新颖、还存在着类似的重复性内容。

我想以后做问卷调查时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尽量做到周全。

不过效果还是挺明显的,我通过数据导出,很清晰地看到了调查结果,基本上实现了调查目的。

我想针对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知之甚少及对传统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漠视,应该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国家应该发挥其文化管理职能,例如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因为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是老师的传授,而且从教育水平来看,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高。

然后,媒体应该发挥好其引导作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传统文化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有,宣传要更贴近群众,采取先宣传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然后再谈一些深奥的东西的方法。

最后,我们个人应意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是对我们祖国负责的一种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传承优秀的中国精神(尊老爱幼、睦邻友好、见义勇为…),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去认识、关注它,去保护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