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完美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琵琶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优秀6篇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优秀6篇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优秀6篇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有关常识。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方法】诵读、研读、小组合作学习【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诗歌,阅读《金版学案》第72走进作者探究背景,74页的审美鉴赏。

2、结合注释,疏理课文,初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和要点]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及《金榜学案》72页介绍)。

三、赏析课文1、听课文朗诵,引导学生疏理课文。

(依据《金榜学案》74页审美鉴赏)“闻琴声——品琴音——谈琴感”。

2、学生自学并串讲小序,了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琴声”。

4、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试背第一段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学案》75页(二)的3、42、预习:疏通翻译第二至第五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完成教学重难点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合作探究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及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2、朗读这些句子,师生小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3、朗读第三段分析琵琶女4、朗读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运5、比较分析琵琶女与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试背第二段四、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学案》78页,79页14——16题2、背诵《琵琶行》全诗。

琵琶行语文备课教案【篇2】【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教案八篇

《琵琶行》教案八篇

《琵琶行》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和要求: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白居易简介(略);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

(李贺〈〈李凭箜篌引〉〉《琵琶行》教案篇2《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导入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

”导入。

作者简况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琵琶行教案(精选6篇)

琵琶行教案(精选6篇)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

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

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篇一」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教学目标】1、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3、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4、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重、难点】1、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媒体平台】: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

那弦音究竟触动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二、初步感知。

1、听录音,思考: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惨。

(离别的愁惨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2、通过刚才听录音,可知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板书:琵琶女、诗人。

)3、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这两位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4、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同是”如何理解?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屏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结成小组讨论)投影:6岁学作诗。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引导语:《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以下是一篇关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教案设计,希望白居易的作品的同学不妨认真阅读一下哦!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5、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6、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7、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8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1、学生谈听后之感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三、品“情”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

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1、学生讨论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二目标设置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

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从入仕到贬江州“兼济天下”的宗旨。

为《卖炭翁》司马以前)后期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即自贬江州司马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感伤诗:《长恨歌》《琵到死)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琶行》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五、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湓浦pã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恬然tián 谪zhã 浔阳xún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âng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3、齐读课文七、解读序言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课后作业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2课时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思路点拨: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京倡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飘零憔悴、饱受冷落)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官(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谪官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恨(谪居九江,凄凉落魄)诗人与琵琶女比较: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生别有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忧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愁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暗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

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白居易怨恨京倡琵琶声谪官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课后作业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第3课时品读诗文鉴赏领悟提升能力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

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

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

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月朦胧,水渺茫。

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

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

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

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动词有: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

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明确:共三次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