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服务操作流程图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图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1-2 将正负极板套和治疗专用药液加热到50℃以上,检查药垫是否干燥,药液有无变质发酸。药垫不干者应烘干后再用,药液起絮、发酸要弃用,重换新鲜药液。
1-3 ①将治疗机接通电源,检查机器各指示灯光是否正常,电位器旋钮有无松动,治疗输出导线有无扭曲、破损,夹子是否裸露、松动或缺损,插头有无松动,电极板是否平整、完好。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9.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针灸的操作流程
局部用药的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中医十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流程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 史、艾条施灸部位的 皮肤情况、对疼痛的 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服装、鞋帽整齐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 护
士洗手 评估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 小口瓶、凡士林、棉签、纱 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 方法,解释,合理体位, 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 位,用纱布清洁皮肤, 注意保暖
1
患者准备
走穴
遵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
方法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 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 热但无灼痛力度。
随时弹去 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 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 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
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中药保留灌肠法流程图
弯盘置于臀沿,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血管钳,分开臀部,将肛管插入肛门15~20厘米,稍
停片刻, 固定
病员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协助病员平卧、抬高臀
部,整理床单位,清洁用
物,洗手。
松开血管钳,滴入药液通畅
后,调节滴速为60~80 滴/
分。
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仪表大方,洗手,
戴口罩
核对解释,按涂药部位取适当体位,暴露部
位,峙
必要时铺中单,遮挡,保暖
用棉签或毛笔蘸药涂
于患处,面积较大时,_____________
可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布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
刮痧法操作流程图。
针灸推拿科操作流程图

针灸推拿理疗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图目录
1、针法操作流程图2
2、灸法操作流程图33、耳穴法作流程图44、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5
中医操作流程图

中医操作流程图中医操作流程图:传统医学的实践与精进在中医的丰富多样中,操作流程图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各种治疗手段的执行顺序和要点。
此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操作流程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医学的实践。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操作流程图的一般结构。
流程图通常以圆形或线性形式呈现,按照治疗程序的步骤顺序排列。
在每个步骤中,可能包含具体的操作手法、药物使用、穴位选择等内容。
此外,还可能添加备注和提示,以提醒操作者注意相关事项。
以中药炮制流程图为例,其步骤通常包括采集、清洁、切片、炮制、干燥等。
在每个步骤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操作,如清洁时需要去除杂质、洗去泥沙等;炮制过程中需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炒制、炙制、蒸制等;最后干燥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确保药物质量。
再来看针灸操作流程图。
在针灸流程图中,首先需要确定治疗穴位,这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穴位功能进行选择。
然后,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操作,如皮肤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在针刺过程中,还需注意角度、深度和刺激强度,确保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操作流程图则包括操作前的准备、具体的推拿手法、操作后的注意事项等部分。
在推拿前,需要了解患者病情和体质,准备好推拿工具。
推拿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手法效果调整力度和手法。
推拿结束后,还应注意不要立即洗澡,避免剧烈运动等。
总结以上内容,中医操作流程图是中医实践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清晰地展示各种治疗手段的操作过程。
通过阅读流程图,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操作步骤和要点,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流程图还能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中医治疗方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操作流程图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操作方向,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反应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和技巧,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操作流程图是中医实践中的宝贵资源,对于初学者和临床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操作流程图

观察
患儿对热的反应及穴位处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整理
协助整理衣着及床单位,取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
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中频药物导入法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 名。
观察
询问患者感受,如有刺痒、肿、痛较甚或者起泡。应及时将 药贴揭下,报告医生处理。
整理
协助整理衣着及床单位,取舒适卧位,清理用物,洗手。
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穴位贴敷法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评估
药熨法操作流程图
核对,评估既往史,有无过敏史,发病部位,症状及局部皮 肤情况;对热的耐受程度和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 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胶布或绷带固定。
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 等过敏现象,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 或外用抗过敏药。
协助整理衣着及床单位,取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
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涂药治疗法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治疗盘、盐水棉球、各种外用药膏、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 布、棉纸、胶布或绷带、弯盘、一次性中单。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 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再次核对、解释,缓解紧张情绪,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 位,下垫中单,保暖。
弯盘置于中单上, 取下原敷料,用无菌盐水棉球清洗皮肤上 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患者有无晕针、弯针、折针、药物过敏等情况,出现意外, 紧急处理。
整理
协助整理衣着及床单位,取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
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穴位注射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评估 物品准备 药物准备 患者准备 清洁皮肤
1.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流程图

蘸湿刮具在选定部位从上至 下,单一方向,刮擦禁用暴力。 如皮肤干涩,随时蘸湿再刮, 直至皮肤红紫
定位 刮痧 观察
遵医嘱选择刮痧部位,检 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随时观察局部皮肤及病 情变化,发现异常,应立 即停刮,取平卧位。报告 医师,配合处理
艾柱灸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 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 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等。
核对姓名、诊断、腧穴部位, 解释,合理体位,松解衣着, 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素质要求
评估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服装、鞋帽整齐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 护士洗手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 棉签、镊子、弯盘。间接灸时, 酌情准备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 等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 适合体位,暴露药熨部位, 保暖,遮挡
局部涂凡士林,试温,将药袋 置于患处熨敷,随时移动药 袋,用力均匀,来回推熨,开 始时用力轻而速度快,随着药 温降低则用力增加同时速度 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加 温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 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 单位,清理用物,洗手
7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 拔火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 状况等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 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 拔火罐部位,保暖
评估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治疗盘、火罐、95%酒精棉球、 血管钳、火柴、小口瓶等
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钳 夹 95%酒精棉球点燃,深入罐 内中下端,绕 1—2 周后迅速抽 出,迅速将罐口扣在选定部位 (穴位)上不动,待吸牢后撒 手,适时留罐
施灸腧穴部位涂少量凡士林, 上置大小适宜的艾炷,点燃至 剩 2/5 左右时,用镊子取出余 下的艾炷,更换新炷再灸,一 般灸 5~7 壮。隔姜灸:施灸腧 穴部位涂少量凡士林,取鲜姜 一片(当中刺数孔),其置于应 灸腧穴部位,其上置艾炷,点 燃,施灸壮数按医嘱而定
中医操作流程图.

中医操作流程图目录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3、水针法(穴位注射)操作流程图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7、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9、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10、盒疚法操作流程图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一、留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三、走罐法操作流程图附四、针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附六、刮痧拔罐操作流程图12、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16、胸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17、颈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18、中药熏蒸操作流程图19、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20、中药热奄包操作流程图21、敷药法操作流程图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29、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图←→↓→←→←→←→←→ ↓→ ←→→←→←→↓→←→←→←→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9、温针灸操作流程图10、盒灸法操作流程图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附一、留罐操作流程图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12、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注:蘸药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厚薄均匀。
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29、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图。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耳穴埋豆一、目的1、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消炎、解毒、泻火、补气、止痛、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抑郁、戒烟、戒毒、减肥。
3、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祛斑、改善睡眠。
二、操作程序1、物品准备治疗盘、耳穴探测仪、75%酒精、棉签(棉球)、镊子、耳贴、弯盘、治疗牌2、患者可取坐位或侧卧位。
4、评估患者体质、耳廓局部皮肤、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史及心理状况。
5、核对医嘱,沟通、解释目的、告知注意事项,暴露耳廓。
6、75%的酒精棉签擦拭耳廓皮肤。
7、操作者左手拇、食指拉耳廓后上方,右手持探棒。
8、核对穴位后,用75%酒精棉签消毒穴位处,并消毒操作者手指。
9、操作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镊子夹耳穴贴,对准穴位贴下按紧。
10、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
11、操作完毕,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按压时力度适宜,以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为宜,不可用力搓动压丸,以免引起皮肤破溃,造成感染。
2、耳穴压丸按压不当或者留置过久,或因胶布过敏,可引起皮肤感染,3、耳穴留埋期间,保持耳廓干燥,避免淋浴。
如潮湿则及时更换,以免影响效果。
如果耳穴贴处有发痒等不适,应取下耳穴贴。
3、取贴时应先湿润耳穴贴,再取下,以减轻疼痛不适。
4、有以下情况者不宜埋豆:耳廓有炎症、耳廓有外伤、耳廓畸形、习惯性流产的孕妇耳穴埋豆的操作流程图着装规范、举止端庄、洗素质要求手、戴口罩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评估过敏史、耳廓局部皮肤情况,体制及心理状况75%酒精、耳贴、镊子、耳穴探物品准备测仪棉球、弯盘、治疗牌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告知、患者准备体位自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敏感点,探穴取穴即为耳穴持镊子取耳贴,对准穴位粘贴按埋豆压感觉局部热胀麻痛或有感觉循经观察络放射传导为得气整理病床单元、取舒适卧位、整整理理用物记录医嘱执行情况及病情,签名记录药法涂一、目的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