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抗酸染色与墨汁负染实验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五-抗酸染色与墨汁负染实验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五-抗酸染色与墨汁负染实验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步骤
1.滴半滴墨汁于载玻片,取菌并混匀。 2.盖盖玻片(覆盖于菌液上,注意先将盖 玻片一边接触菌液缓缓斜放下,以免产 生气泡)。 3.先以低倍镜找好视野,再换高倍镜观 察。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结果观察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临床意义
新型隐球菌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 炎症,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 起慢性脑膜炎。
集菌法涂片应按“发现细菌”或“未发现细菌”报告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目的
墨汁负染色法观察新型隐球菌的 形态。
目 录 末页二、墨汁Fra bibliotek染色法原理
新型隐球菌的荚膜较厚,一般不 易着色,同时菌体折光性较强,用墨 汁负染色法可在黑色背景下看到透亮 的菌体。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材料
1.菌种 新型隐球菌 2.试剂 优质墨汁 3.其他 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普通 光学显微镜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五
一、抗酸染色法 二、墨汁负染色法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目的
抗酸染色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原理
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 较高,特别是其中大量分枝菌酸可影响 染料穿入。一旦着色后不易被盐酸酒精 脱色。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材料
结核病人的痰液标本、抗酸染色液 试剂盒、试管夹、玻片等。
墨汁负染色法可鉴别新型隐球菌。
目 录 末页
目 录 末页
方法
一、抗酸染色法
1.涂片制备
挑取痰液→在玻片上涂成痰膜(厚膜 片:取标本2-3次)
→干燥→固定。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思考题 1.试述血清学反应、凝集反应的概念。 2.简述凝集反应的类型、用途及实例。 3.如何判断ABO血型检测结果?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1.材料 已知Ag:致敏乳胶(乳胶颗粒表面有变性IgG) 待测Ab:待检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
待测Ab
已知Ag
2.检测步骤: (1)取黑底纸片三片; (2)加待测血清、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各1滴; (3)各加1滴致敏乳胶,用牙签混匀; (4)5分钟后观察结果,以黑背景观察为佳。
乳胶——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用途: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Ab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二抗酸染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法
将革兰氏高阳性细菌中的壁 酸 与背景染色分开,常用于 诊断 结核病和防治控制。
牛乳杆菌株的用途
抗酸染色中采用牛乳杆菌株 作为阳性 细胞壁酸标准菌, 以方便实验检测。
石蜡切片
为保证切片的纵向完整和平 面整齐, 采用质较软而黏稠 的石蜡先切得到小 块,再将 其切成0.3-10微米的块。
样本采集和处理
2. 涂层均匀度较差
可能是涂层次数不够多造成。
4. 样本质量差, 细胞数太小或涂片 太薄
不能达到有效检查的目的。
实验改进及展望
改进措施
我们将加强实验技术指导、提高实验室安全防 护意识,加强实验室管理和规范操作。若实验 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停止操作并及 时向教师报告。
进一步应用
可以将该方法拓展解放到环保、医药、食品行 业甚至其他应用领域中,为各个领域提供快速、 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
4. 脱色
加热固定涂片
加热条件
采用显微镜加热载玻片的方法固定涂 片,温度 不宜过高,保持载玻片不会破裂。
加热必要性
涂片制得后,用火炙置于Bunsen燃 气表面,使细菌细胞壁的脂质软化、 附于玻片 上,避免在染色过程中脱 落和变形。
脱色
脱色原理
抗酸染色中用稀硝酸脱除背景色, 使细菌时为红色或粉红色,背景为蓝色。
脱色方法
用70%的乙醇脱色涂片或用1%的酸酒 母进行脱色,然后用自来水将药液冲洗干 净,以去除 剩余的沉淀。
抗酸染色
1
染色需知
抗酸染色必须在导师指导下指导进行,
染色方法
2
操作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实验室安全规 范。
将脱色后的涂片置于第一草酸液中5-
10分钟后,绿青色背景逐渐淡化,然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
实验九 抗 酸 染 色临床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 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痰涂片的结果报告
二、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包围在 肽聚糖的外面,一般水溶性染料不易进入,所以 肽聚糖的外面,一般水溶性染料不易进入, 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且一旦染色后不易脱色, 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且一旦染色后不易脱色, 所以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所以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因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 因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很难被酸性脱色 剂脱色,故分枝杆菌又称抗酸杆菌。 剂脱色,故分枝杆菌又称抗酸杆菌。
1、涂片要充分研磨,防止细菌成团 、涂片要充分研磨, 2、涂片大小、厚度要适中 、涂片大小、 3、固定温度合适 、 4、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初染加热的温度, 5、染色时间 、 6、冲洗 、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细菌: 细菌:结核杆菌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 盐酸酒精、 染液:石炭酸复红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 盐酸酒精 兰溶液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 其它: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的制备 、 1)涂片:20mm*15mm厚涂片,竹签挑取,涂2-3遍 )涂片: 厚涂片, 厚涂片 竹签挑取, 遍 2)干燥:自然干燥,或火焰 )干燥:自然干燥, 3)固定:火焰固定,必须 )固定:火焰固定,
3、油镜观察 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1.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序,偶 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序, 结核杆菌呈红色 呈分枝状生长。 呈分枝状生长。 2.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抗酸染色 标本片 PPT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抗酸染色 标本片  PPT课件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 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当再加 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 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抗酸染色
材料: 标本:卡介苗 染液: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美蓝 器具:同革兰氏染色
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3、油镜观察
抗酸染色步骤
1、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抗酸染色步骤
2、染色包括初染、脱色、复染三步。
初染
脱色
复染
冲洗
冲洗
石炭酸复红维持 3-5’ 3%盐酸酒精30 ’’ ~1’
冲洗
干燥
油镜观察
美蓝复染1 ’
三、抗酸染色结果
抗酸菌呈红色, 常堆积成团, 排列无序, 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色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 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 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 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 水纸吸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内容
一、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抗酸染色法(操作)
二、标本片观察: (钩体 、白色念珠菌,曲霉、枯草芽胞杆菌、)
目的要求
掌握抗酸染色技术 掌握钩体,白色念珠菌、曲霉、枯草杆
菌基本形态
一、抗酸染色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 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 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 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操作PPT

抗酸染色操作PPT
采用高温进行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
固定温度控制
固定时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
固定后处理
放置待冷后染色,避免因温度过高影响后续染色效果。
执行染色步骤
涂片制备与固定
按照标本操作程序涂片,并在室温下自然 干燥或略加温。
试剂储存与使用注意事项
每次试剂用完后,请迅速盖好, 以免挥发,储存时应避免高、低 温及阳光照射。
储存试剂的方法
01
试剂储存环境
储存时应避免高、低温及阳光照射 。
02
03
试剂的保存方式
每次试剂用完后,请迅速盖好,以 免挥发。
试剂储存时间
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应尽快使用完 毕。
感谢观看
03
固定后处理
放置待冷后染色,避免因过热影响后续染 色效果。
进行涂片操作
固定温度控制
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 3~4秒。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
固定后冷却
放置待冷后染色,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
避免靠近火焰
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温,但勿靠近火焰。
控制涂片干燥程度
固定方法
常用高温进行固定,手持载玻片一端 ,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 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固定温度控制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 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
固定后处理
放置待冷后染色,避免温度过高影响 染色效果。
固定和染色过程
掌握固定技巧
1 2 3
固定方法
每次用卡介苗做阳性对照,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做阴性对照。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乳胶——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用途: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b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四、Ag-Ab反应的相关知识 血清学反应——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 由于机体绝大部分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
称之为血清学反应。 1.Ag-Ab反应的基本原则 (1)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2)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类风湿因子检测(小组做)
三、凝集反应相关知识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称为凝集反应。
颗粒性Ag 又称凝集原 相应Ab 又称凝集素
· 颗粒性抗原: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浑浊悬
液,如细菌、RBC等。
· 可溶性抗原: 光镜下无形态,肉眼观呈澄清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抗酸染色与墨汁负染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抗酸染色与墨汁负染实验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步骤
2.滴半滴墨汁.取菌并混匀。 3.盖盖玻片(覆盖于菌液上,注意先将盖 玻片一边接触菌液缓缓斜放下,以免产 生气泡)。 4.油镜观察。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结果观察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临床意义
新型隐球菌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 炎症,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 起慢性脑膜炎。
目 录 末页
方法
一、抗酸染色法
1.涂片制备 挑取痰液→在玻片上涂成痰膜(涂两 次,第一次干燥之后再涂第二次) →干燥→固定。
2.抗酸染色 初染 脱色 复染
目 录 末页
方法
一、抗酸染色法
2. 染色 ⑴初染:石炭酸复红染液(10min) ⑵脱色:酸性酒精(1-2min) ⑶复染:亚甲基蓝 (30秒)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目的
墨汁负染色法观察新型隐球菌的球菌的荚膜较厚,一般不 易着色,同时菌体折光性较强,用墨 汁负染色法可在黑色背景下看到透亮 的菌体。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材料
1.菌种 新型隐球菌 2.试剂 优质墨汁 3.其他 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普通 光学显微镜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五
一、抗酸染色法 二、墨汁负染色法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目的
抗酸染色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原理
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 较高,特别是其中大量分枝菌酸可影响 染料穿入。一旦着色后不易被盐酸酒精 脱色。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材料
结核病人的痰液标本、抗酸染色液 试剂盒、试管夹、玻片等。
墨汁负染色法可鉴别新型隐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目的
墨汁负染色法观察新型隐球菌的 形态。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原理
新型隐球菌的荚膜较厚,一般不 易着色,同时菌体折光性较强,用墨 汁负染色法可在黑色背景下看到透亮 的菌体。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材料
1.菌种 新型隐球菌 2.试剂 优质墨汁 3.其他 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普通 光学显微镜
墨汁负染色法可鉴别新型隐球菌。
目 录 末页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步骤
2.滴半滴墨汁.取菌并混匀。 3.盖盖玻片(覆盖于菌液上,注意先将盖 玻片一边接触菌液缓缓斜放下,以免产 生气泡)。 4.油镜观察。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结果观察
目 录 末页
二、墨汁负染色法
临床意义
新型隐球菌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 炎症,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 起慢性脑膜炎。
目 录 末页
方法
一、抗酸染色法
1.涂片制备 挑取痰液→在玻片上涂成痰膜(涂两 次,第一次干燥之后再涂第二次) →干燥→固定。
2.抗酸染色 初染 脱色 复染
目 红染液(10min) ⑵脱色:酸性酒精(1-2min) ⑶复染:亚甲基蓝 (30秒)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五
一、抗酸染色法 二、墨汁负染色法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目的
抗酸染色观察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原理
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 较高,特别是其中大量分枝菌酸可影响 染料穿入。一旦着色后不易被盐酸酒精 脱色。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材料
结核病人的痰液标本、抗酸染色液 试剂盒、试管夹、玻片等。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结果
结果观察:
抗酸阳性菌为红色 抗酸阴性菌为蓝色
目 录 末页
一、抗酸染色法 结果
报告方式(直接涂片法) 仔细观察300视野(观察时间不少于4min),未
发现抗酸杆菌。 士:可疑。发现抗酸菌l~2条/300视野。 1+:发现抗酸菌3~9条/100视野。 2+:发现抗酸菌1~9条/10视野。 3+:发现抗酸菌1~9条/每视野。 4+:发现抗酸菌≥10条/每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