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宁波高教园区北区规划范
第 围二为节南临甬江,北、东至 城规市划化过北程外与特环点路和东外环路,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基西本至协调世,纪但也大存道在许,多规问题划,用特别地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城平市方文化公向里乡村。广高泛地教扩园散渗区透北,影区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1三以9大大产业学对为城市主化体的影,33响是:以发45展 城教市育边缘产和业小城为镇基基础础设的施完集善居,再住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 影响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 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 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 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城市化的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 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的带动广大农 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 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进步,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 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 发展水平。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东部新城规划
东部新城明湖地区
一、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是有关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的详细介绍:一、城市化进程1.第一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移民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他们迁移到城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在此阶段,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足。

2.第二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

在这一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迅速,城市面积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也变得更加迫切。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3.第三阶段:城市规模达到饱和状态。

在这个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的面积也不再扩大。

城市化的重点转向优化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人口聚集在城市。

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

人口聚集在城市,有利于集中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2.城市功能多样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生产和居住功能,逐渐增加了商业、金融、教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

城市的多样化功能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入城市。

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临的市场规模更大,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城市更容易吸引和集聚人才,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市政设施等不断优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善了城市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5.城市社会面貌多样化。

城市化使得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城市化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交方式。

城市中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社会结构更加复杂。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一、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过程:1.农业城市化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主要以农业为生,农村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农村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城市。

2.工业城市化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工业生产,城市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工业的集聚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3.现代城市化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城市化进入现代阶段。

现代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功能复杂化。

现代城市化是以经济为重点,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聚: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

这是城市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口集聚可以带来人口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人口集聚也带来了城市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等。

2.资源集中: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成为各种资源的中心,吸引着各种资源的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集中在城市,形成城市资源聚集效应。

这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

3.功能多样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城市不仅承担了经济功能,还承担了政治、文化、教育、科研、医疗等多种功能。

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4.文化多元化:城市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方。

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口相互融合,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这使得城市成为文化的熔炉,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5.制度变革:城市化对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城市化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好用

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好用

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具有以下基本过程:1.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现象是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的人口通常会以一个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功能转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会逐渐转变。

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中心。

3.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城市会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张,形成城市圈或都市圈。

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聚: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差距逐渐拉大。

2.功能多样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不断扩大和多样化,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工业化的中心,也成为了文化、教育、贸易、服务等方面的中心。

3.空间扩张: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会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张,形成不同的城市等级和城市圈。

4.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中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和产业的大量排放,也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虽然带来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以下问题:1.人口过多导致社会问题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密集的城市通常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积累的垃圾、交通拥堵、人口密集带来的感染病等。

2.面临环境压力:城市化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和产业的大量排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环境。

3.居住和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就业和居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房价上涨、城市内部的发展不平衡等。

4.区域分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差异也会导致一些地方的不平等问题,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纽约(美国)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城镇化)
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思考:城市化过程中除了地域转变, 还有哪些转变? 如:人口转变(由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由第一产业转 移到第二、三产业
城市化一词的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 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
一、同步城市化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 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 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 现得相当明显。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 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 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 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 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 象,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城市人口 比重
2.5%
13.3%
28%
41%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 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 重迅速上升
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以上)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3、列表比较: 类型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目前速度变缓 达 城市化水平高 国 家 出现城市带、逆城市化
发展 起步晚,发展快 中 城市化水平低 国家 城市化发展不合理
举例: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
=
城市人口
总人口
总人口 城市人口
×100% ×100%
总人口—乡村人口
=
×100%
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顺德各镇(街)工业布局特色
• • • • • • • • • • 大良:机械和化工产业 容桂:家电、生物制药、化工、信息制造等 伦教:电子、木工机械产业 勒流:五金和输变电设备业 北滘:家用电器 龙江:家具和啤酒产业 乐从:家具生产、钢材加工 陈村:机械产业、花卉产业 杏坛:饲料加工 均安:纺织产业
四、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 城市化的四个不同阶段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由于人 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产业人口和 农村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的郊区也成为城市的一 部分。 逆城市化是由于经济水平发展,城市化水平较高 时,城市人口(高收入)向农村(远郊)或小城镇迁移。 (逆城市化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 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 化应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逆城市化是城市内部 环境恶化导致。
缓慢发展
(二)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加速发展 (起步)
空前发展
①城市化速度变慢或停滞,但水平低 ②城市中心衰落,出现逆城市化 ①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提高; ②城市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③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①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②城市功能区混杂布局,功能分区不明显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2)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四、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城市人口 数量 乡村人口 数量 中心城区 向郊区 增加
逆城市化
城市向 乡村、小城镇 减少
减少
增加
•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
原因(推拉理论): 环境质量: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基础设施: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 善; 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 的普及。
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1.城市化
人口 乡村 向城市地区集聚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城市化意义 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结构
工业化 科技 文化扩散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社会 经济 发展
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农业发 展 工业化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第三产业发展 城 市 化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特点
发达国家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 变动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 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
3.06 我们都爱地理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 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
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
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

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
宏观控制
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
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
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

A.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1980年与2010年城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分布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4~15题。

14.据图可知,该城市30年间()
A.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上升
B.城市用地规模大幅扩大
C.城市周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城市自然环境不断改善
15.伴随着城市东北部、西南部人口的增长,这两个区域()
A.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会减小B.城市环境状况会显著改善
C.交通线路密度会增大D.商业网点密度会减小
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贛等9省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
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读图,回答16题。

16.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
在40%以上
B.总的来说,中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东
部经济地带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来说,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

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回答18题。

17.从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图可以看出()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数目越少职能越低
D.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近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
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读图,回答19~20题。

18.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
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甲区域B.乙区域
C.丙区域D.丁区域
19.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20.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
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①属于___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
2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经济和城市化都呈现________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均年收入增长________,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速度________,同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年,美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州高出全国平均数约______美元(取整数),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州城市化水平是全国平均数的______倍(取小数点后面1位),反映出美国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地区
分布________。

(3)图乙反映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收入相关度________(一致、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人均年收入在______美元以上的州,人均收入与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

(4)图丙中的圆圈部分是美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目前该地区的城市普遍出现了________现象,城市中心区在不断地________,城市产业中,一、二产业的比重在不
断地________,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地________。

各个主要城市的都市圈扩展到互相融合,形成
了________。

课时作业八
1-5BBCDB 6-10ADDBD 11-15ACBBC 16-19DAAB
20.(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
增加。

(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
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21答案(1)增长快(迅速)快(迅速)慢该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当高
(2)12 0000.3不平衡(不均)
(3)不完全一致30 000
(4)逆城市化萎缩缩小增大城市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