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合集下载

魏文松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

魏文松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

魏文松: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的心得魏文松*丙申年十月十九日晚七时许,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二楼会议室里,我平生第一次遇见宋才发教授。

我与室友三人推门而入,远远望见一位花甲老头,他面向朝门略偏北一席而坐。

他静坐而不语,目光迥神、精神焕发,此人就是宋老师。

我与室友相视达成默契,入圆桌就坐,得与宋老师靠近。

宋老师授课的内容是《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他在课堂上讲的不少话语和观点,我深为赞同。

五次课结束之后,深感宋老师的教诲精到,我确实收获颇多,尤其是在读书、为学、家庭、做人和从政方面感悟颇深。

《尚书•太甲上》有一言:“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我坚信宋老师对我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关于读书。

古往今来,无论是从政者、商人抑或是教师,凡是有成就之人,他们似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读书。

书本上的知识尽管都是间接的知识,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也许多为直接的经验。

因而书籍不仅给人智慧,而且可以穿越历史、跨越时空,关键就在那手指的一掀一页之间。

有人会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想说的是人生最长也不过百年,能有多少时间去事事“躬行”?又能“躬行”得了多少事实?但读书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可以用自己体验过的事情,去感悟书上记载的那些事情,尽管不能达到十分“躬行”的目的,但亦能有六七分的“躬行”效果。

多读经典、多读史书、多去涉猎古往今来的那些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领域、多读多思考。

宋老师说得好,要学会到旧书店、地摊、收破烂的人那里去“淘金”。

一本好书决不能让它束之高阁,一定要像男女青年谈恋爱那样去亲近它、关注它。

不好的环境也许会让书籍残破,但是,知识终究会在那些残纸破页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的价值不在于珍藏、不在于占有,而在于用心用意去品读。

印刷得再精美的书,如果没有人读它,也就是一沓纸而已,潜藏在书里面货真价实的东西,又怎能称之为知识和真理呢?关于为学。

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感恩前辈,情系后生——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朱意﹡(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他已经拥有了什么,而在于它实际上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更在于他生命的脚印踩下有多深,人生走过来的足迹有多正。

”①这是我敬爱的导师宋才发②教授60载的人生感悟,也是吾辈后生应当时刻铭记的人生格言。

有幸在我花信年华时从师于宋老师,更有幸读到他在花甲之年出版的自传《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这本书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悠扬婉转,娓娓动听;如同一颗成熟的果实,饱满芬芳,甘甜多汁;恰似一卷淡雅的国画,清新脱俗,美不胜收。

然而我以为这些赞美的言辞,远远不足以囊括这本书的内容。

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一位有骨气、有毅力的学者,一位有修养、有学识的人师。

在求学的过程中,我只是知晓到宋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老教授;细细品味了这本厚重的自传,方让我真实地认知了这位情深意重的慈祥老人。

一、胸怀祖国,国家是他奋斗的坚强后盾“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③宋代诗人郑思肖这首豪情万丈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为国效忠的决心。

宋老师虽不是诗人,但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

宋老师是我国20世纪恢复高考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

1977年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它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为莘莘学子重新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正如宋老师在书中所说,它标志着一段历史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宋老师丝毫没有埋怨时代的混乱、命运的不公,他知道在国家“生病”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青年人去为之拯救。

因而他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用心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宋老师在“序言”中曾明确表示,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互为支撑的智慧结构上的两极。

战国荀况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1]他在这里传授给我们一个应当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博学多闻的道理。

我以为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领域里,“广博”与“专深”不是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命题,而是互为支撑的智慧结构上的“两极”。

在通常的情况下,广博是基础,专深是标志。

广博是任何一个人知识的源流,是学者之所以能够独立地做学问的根基。

汉初陆贾说得好:“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药不必出于扁鹊之方。

”[2]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和触类旁通,多源于广博知识的积累。

具体到一个研究生导师来说,其教育对象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讲授的内容就应当是高层次的学术探讨,带领学生开展的每一项学术研究活动,也应当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活动。

如果教师知识领域的接触面仅仅限于传统专业,或者孤零零的某一个方面,自然难免要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甚至堕入片面和偏狭之中。

研究生导师只有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尽可能地、尽快地形成自己渊博的知识链,才能够促使自己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专业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多层次、多侧面地实现对有关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科学解析。

面对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对什么东西都多少懂得一点儿,也许知之不深,但是绝对不能使自己沦为科盲。

对个别事物尤其是与本专业、本研究领域相关的事儿,就应当懂得更多一些、更深刻一些。

思维敏锐、洞察秋毫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通常是我们解决任何一个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问题的关键。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宋才发教授——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李博(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高水平的教师是指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宋才发教授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发奋上进最终成为全国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

在这个过程中宋才发教授始终坚持身正为范,教子从严,执着于“人师”的追求。

在其从事研究生教育的20年间,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关键词]宋才发;人师;身正为范;教子从严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呢?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高水平的教师呢?评判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理解是高水平的老师不仅要具有高强的科研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品性。

拿今天时髦的话语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宋才发教授生于1953年,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

宋才发教授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之前就当过小学老师、初中和高中老师。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做编辑,由于学术研究做得好,他被华中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随后调到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此宋才发教授始终坚持身正为范,教子从严的“人师”追求,在其从事研究生教育的20年时间里,宋教授不仅著作等身,而且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一、“博导”的成名之路(一)苦难的童年生涯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郭 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郭  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郭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郭庆(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宋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

时光荏苒,一眨眼功夫,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就结束了。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被宋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深深地感染了、吸引住了。

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大学生活里,教过我的老师确实不少,许多老师也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色。

但是能够让我终生难忘的,恐怕只有宋才发老师。

宋老师的授课风格独特,确实与一般老师不太一样。

譬如,尽管他已年过六旬,却始终站立着给学生授课;他授课从来不趴在讲台上念讲稿,不使用麦克风却声音非常洪亮,始终脱稿激情飞扬的尽兴发挥;他十分注意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和积极性。

平常他一边忙着学术研究工作,一边要给我们这些新入校的硕士生上课,还要指导他自己培养的法学博士生和博士后。

宋老师不仅学术造诣很深,而且有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因而他不仅课堂教学效果极好,而且在法学界影响也很大,是名不虚传的教学名师。

所以,我打心底里敬佩宋老师,他注定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位好老师。

在第一次课上课之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怀着好奇的心理,从“百度”引擎上搜索了一下宋老师的经历。

引入眼帘的“宋才发”词条介绍,发现他确实是个不得了的“大牛”。

宋老师1953年5月10日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院长兼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社会兼职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鉴定专家、教育部法律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西部大开发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形容少年狂傲不羁的诗句

形容少年狂傲不羁的诗句

形容少年狂傲不羁的诗句1.童心幸不羁,此去负平生。

——卢纶《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侯仓曹钊》2.沙鸟与山麋,由来性不羁。

——郑谷《试笔偶书》3.貂蝉虽未脱,鸾皇已不羁。

——白居易《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三十六韵见赠…以伸酬献》4.何郎落魄非顽痴,气豪志雄才不羁。

——李昌祺《江湖清游歌》5.高士不羁世,颇将荣辱齐。

——韦应物《答库部韩郎中》6.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

——白居易《偶作二首》7.平生跌宕不羁迹,尤与此君情莫逆。

——王汝玉《题张溪云画竹》8.冯侯天马壮不羁,韩侯白鹭下清池。

——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9.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10.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韩愈《送惠师》11.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12.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左思《咏史八首》13.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

——李颀《别梁锽》14.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15.散诞由来自不羁,低头授职尔何为。

——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16.渔父自夷犹,白鸥不羁束。

——刘长卿《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17.诸侯惧削地,选士皆不羁。

——皎然《送陈秀才赴举》18.世物自多故,达人心不羁。

——权德舆《寄侍御从舅》19.吾侪固不羁,安可限常格。

——梅尧臣《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20.遂令不羁性,恋此如缠缚。

——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21.自怜不羁者,写物心常简。

——曹邺《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22.野马不羁天地阔,孤鸿无奈水云间。

——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川原膴膴树斑斑》23.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

——秦观《司马迁》24.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陆游《读杜诗·城南杜五少不羁》25.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

——牟融《司马迁墓》26.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朱子聪: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

朱子聪: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

朱子聪: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真佛只说家常话——我眼中的宋才发教授朱子聪*宋才发,1953年5月10日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杰出人才柔性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1999年被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定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评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由于有这一串头衔的光环,宋老师的授课还没有开始,就让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硕士研究生充满了期待。

对于宋老师授课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宋老师真牛!他竟然用自己的湖北方言授课,幸亏我能够听得懂,看着个别似乎茫然的同学,我心里暗自窃喜。

我也经常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历史上的一些伟人、豪杰和名人,大多喜欢或习惯于说自己的家乡话。

譬如,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的时候,就是用浓重的湖南话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句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用“湖北的普通话”谈吐,如果没有两把刷子的话,他敢用湖北话给我们这些人授课?有花自然香、有物自然傲,就凭这一点增加了我对宋老师的亲近感和敬佩之情。

对于宋老师授课的第二个印象,就是他精神状态好极了。

他是一位已经63周岁的老人,如此头脑之清醒、思路之清晰、脉络之分明,实属罕见。

由于教室紧张,他的课程全部被安排在晚上进行。

每次课3个多小时,他居然能做到中间不休息,从头到尾都在脱稿授课。

即使不用麦克风,也照样始终声音洪亮,字字有力、句句铿锵,炯炯有神的目光,不停地扫描着每一位听众。

每当他讲到兴起的时候,往往拍案而起、激情四射。

因而在他授课的课堂里,假如说有人像往常那样偷偷地打个瞌睡,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于宋老师上课的第三个印象,就是授课的内容既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

他除了给我们传授研究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问题、如何写作之外,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真的做到了管教管导。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
“ 仰之 弥高, 钻之 弥坚”
— —
读宋 才发教授《 惟寻真知启 后人一 我的执教 生涯 4 O年》
李 梦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宋才发教授 , 是一位令我“ 仰之 弥高, 钻之 弥坚” 的师长。他从 穷山沟里走 出来 , 以坚强的毅 力和奋力拼搏 的精神 , 在教 师 的 岗位上勤奋耕耘 。奋 斗, 是他毕 生的信仰 ; 教育, 是他无尽的追求 ; 弟子, 是他永远的期盼。他就是 我人 生的楷模 , 努 力的方向。
关键词 : 宋 才发 ; 终 生执 教 : 培 育 后 生
“ 仰之 弥高 , 钻之弥坚” 。 《 论语 ・ 子罕》 中的这两句话 , 是孔子 的弟子颜渊对孔子 的学问道德高深不可穷 尽的赞 叹。 在他看来 , 老师 的学 问和人德 , 愈仰望愈觉得其高深莫测 , 愈钻研愈觉得坚 不可破 。老师善于一步 步引导我们 , 用文化典籍 开阔我们 , 用礼 仪制度来规范我们 。 而我们想停止学习都很难做到。 敬爱 的导师宋才发教 授 , 就是这 样一位令 我“ 仰 之弥 高 , 钻 之弥坚 ”的师 长。宋 教授于 1 9 5 3年 5月 l 0日生于湖北省武穴 市 。目前是华 中师 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 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 中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 , 中央 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 书长 、 法学 院院长 兼 民族法学研究 所所 长 、 科研处 长兼 学校 “ 2 1 1工程 ” 办 公室 主 任、 民族博 物馆长等职 。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 国少数民族研究 中心特聘教授 . 全 国著名法学 家、 著名法学博士 生导师 , 享受 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省部级有突 出贡献 中青 年专家 、 国家 民委首届有突 出贡献专家 。 在取得 如此 多的光环和 荣誉之后 , 宋教授 在其花 甲之年沉下 心来 , 以一本厚 重 的《 惟寻 真知启后人一我 的执教 生涯 4 0年》 ,对其执教生涯进行 了认真 总结和深刻反思。 细 细研读这本书 , 发现 书中不仅仅记 录了宋才 发教 授的童年历练 、 求学生涯 以及执教 4 0年的艰辛足迹和奋斗 拼搏 的人 生历程 ,而且还讲述 了许 多为人 处世之道和成功 的经 验教 训 , 深受启发 。 奋斗 。 是他毕 生的信仰 宋教授一直把奋斗作为他毕生 的信 仰。我们虽然无法选择 决定 自己前半生命运 的平 台 。但是 我们要 学会的是真诚地正视 它和接受 它 , 从而改变 自己后半身的处境和生存方 式。 宋才发教 授在书 中坦言 , 自己出生于湖北省广 济县宋巷村宋家垸一个普 通的农民家庭 里, 出身和家境 条件并不是特别优越 ,父母亲文 化程 度不高, 可谓是平 台非 常之低 , 但他一直坚 信: 苦难是人生 最好 的老师。 所 以他 自幼对学 习知识 的强烈渴望 , 并不 因为条件 的恶劣而放弃 自己对知识 的追求 , 而是立志成为一名人 民教师 . 希望能够脚踏实地 ,为祖 国的现代化建设 培养 出更多的优秀人 才。宋才 发教授认为 , 一个人 最终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 能否 赢得 社会 的赞誉与尊严 , 并不 取决 于他的外貌和家庭背景 , 而取 决 于在苦难面前 的顽强态度 和惊人毅力 。 正因为如此 , 宋教授凭 借 自己坚强 的意志, 历 经生活 的坎 坷, 终 于从偏僻 的农村走 进省 会城 市武汉再到首都北京 ,并 圆梦成 为一 名令 人敬仰的人 民教 师。他始 终相 信 : 成功 的秘诀 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 的时候 。 你 比 别人更执着 、 更拼命 。到 中央民族 大学工作后 , 宋教 授继续发扬 其“ 拼命三郎” 的工作作风 。 每 年的教学科 研业绩考核 , 其年终奖 励基本位 居全校 前列 , 他 的论 文和著作 在国 内外 的检索率 、 引证 率、 转 载率 稳居全校第一 。这些 “ 社会 影响力 ” 是宋 教授挑 灯苦 战, 钻研学问所理应得到 的回报 , 无不体现 了他一步 一步艰辛的 奋斗历程 。 但是 , 宋教授并没有 因为 已所取得 的成绩而延缓前进 的脚 步 , 他 对于学术领域 的勤奋 、 执着 与坚持 还在继续 , 并 将永 不停 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尔轩: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有感
倪尔轩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法学硕士研究生)
我与宋才发教授的第一次邂逅,是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会议室(111教室)里。

第一个提前走进教室的我,立马看到宋才发老师坐在讲坛椅子上慈祥的背影。

就在那一刹那间,我脑海里浮现了长者、学者、智者这三个形容词。

还没有等我张开口,甚至在我还没有想好用什么恰当的语言,来与宋老师打个招呼的时候,只见他转身朝我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宋老师这个细微末节的动作,让我心里暖洋洋的,顿时觉得无比的踏实。

过去对北宋诗人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甚理解,宋老师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接着我便选择了靠前的位置坐下,带着对名师的敬仰,期待着他即将开始的法学方法论课程的讲授。

与老师的接触只有短短的六次课。

总共六次课的《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恰如白驹过隙转眼就结束了。

但是,每一次课我都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科研技能,这对我的整个研究生生涯乃至人生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整个课程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部分,当属研究生的读书方法这个部分。

刚刚进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开始法律硕士研究学习生涯的我,其实内心十分空虚和茫然。

因为我是从英语专业考入法律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学科的跨度之难、之大,对于我来说,并不如期望那般行如流水。

面对法学院开设的每一门专业课,我觉得都需要从头学起,一进入问题研究领域就显得手忙脚乱。

读什么书?从哪里开始读起?怎么样带着问题去读书?等一系列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了一个理还乱的解不开的死结。

直到宋老师在授课时,有针对性的给出一系列读书与科研的建议,才使得每个像我一样感到懵懂的学生,第一次真正得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式的点拨。

宋老师把硕士生读书阶段的学习,形象的比喻为“母鸡带着小鸡”找食物的阶段。

研究生读书应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研究问题在知识的河床两岸,自由地采集知识的花果,将研讨式的教学和自学型读书相结合,从而实现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融会贯通。

曾有人赞许宋老师为“真佛只说家常话”。

宋老师在授课时曾风趣地说:“一个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把深奥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这样的人是哲学家;而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往复杂里讲,把本来易于理解的问题讲得玄而又玄,这样的人都是骗子。

”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和评价。

宋老师这个在学术上有如此丰硕成果和高深学术造诣的老师,在给我们授课的时候,仍然如此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善于用学生最易理解的话语,传达发人深思的道理,确实让我们每一位听课者感受至深、回味无穷。

宋老师告诉我们,研究生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始终保持一颗恒心、专心、疑心和慧心;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培养自己好读书的习惯,每天再忙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读书。

宋老师还告诉我们,研究生读书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和计划,要把读、问、思、研结合起来。

在这里问与思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

但要把读与研结合起来,似乎就不太容易。

宋老师告诉我们,这就需要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捕捉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资料和新的写作素材,总结别人的写作经验,进而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动机、发现自己新的兴奋点。

研究者其实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更远、思考更睿智。

在今后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中,我将牢记宋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保持这种愈问于读的学习态度,带着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的读书。

同时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去阅读,逐渐形成这么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真正做到宋老师提出的读必恒、读必广、读必思的要求,循序渐进,从而厚积薄发。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我觉得宋老师之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人师,更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什么要说宋老师像朋友?第一点要提到的就是“感同身受”这个词。

宋老师的授课内容与时俱进,选材精当、语言谈吐风趣幽默,既是我们这些学生都感兴趣的,也属于解决问题的及时雨。

这就从授课一开始,拉近了宋老师跟我们这些学生的心灵距离,感受到宋老师和我们在望着同样的方向、关注同样的问题。

其次便是精神面貌相似,宋老师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不比青壮年小伙子差。

我觉得这是宋老师的风骨,更是一种为人师执着的魅力和魄力。

即使是在人们普遍感到最为疲惫的夜晚进行授课,宋老师也始终坚持全程不休息,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不用麦克风也铿锵有力,激情四射的授课,尤其是宋老师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更是让我十分钦佩和
折服。

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似乎是在跟一个我的同龄人在对话。

第三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老师在讲到“治学”与“做人”时,某些方面与我不谋而合,当然比我的认识程度要深刻的多。

正如宋老师说的“文如其人”,要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

治学是做人的升华,做人原本就要用尽一生去努力。

治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过程,要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才行。

宋老师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耐得住孤独、抵挡得住各种诱惑。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淡泊名利,不能追名逐利,要追求学者高贵的人格和人品。

做学问要有平常人心态,从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做起;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积累,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欲速则不达”;只有始终坚持知识积累,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

宋老师还提到做学问要宁静致远,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品格,不断追求学术创新。

做自己的学问,而不是盲目的从众,要执著追求,切记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要标新,但不可立异。

综上所述的三点,我认为宋老师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宋老师授课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这些学生受益终生。

宋老师每天在学术和育人上的坚守,我们更是看在眼里,我打从心眼里把宋老师当作自己的榜样。

我希望自己经过刻苦努力学习,有一天也能像宋老师一样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有规律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

此处引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以为再恰当不过了:“愿你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