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青春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说明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学分数 3 周学时3课程性质:社会工作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课程说明:本课程系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关系。
介绍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社会环境系统(家庭、小团体、组织、社区、社会)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等基本理论。
使用教材:王瑞鸿(200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式:基本理论的讲解,课堂讨论。
教学参考书目:1《发展心理学》(美)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书号7012·06652《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统一书号7135·2183《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美)格莱因著,计文莹译19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统一书号2284·4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Ashford等著,张宏哲林哲立译2000年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国际书号957—8555—34—2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库少雄主编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统一书号5609·3509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节人的成长概述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基础第二章性别第一节性别差异第二节性别社会化第三节性别歧视第四节性别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家庭第一节家庭的定义第二节家庭的社会特征第三节家庭的形式第四节家庭生命周期第五节家庭关系第六节家庭功能第七节家庭问题第四章胎儿期第一节胎儿的发育过程第二节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第三节胎儿的出生第四节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第五章婴儿期第一节新生儿的特征第二节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及其意义第三节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节婴儿的语言发展第五节自我的产生与发展第六节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第六章幼儿期第一节自我评价的建立第二节性的觉醒第三节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游戏第七章儿童期第一节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第二节同龄群体的形成与意义第三节学校的社会化作用…第四节电视的影响第八章青春期第一节青春期的基本理论第二节生理发展申的心理问题第三节性的问题第四节青少年犯罪第九章成年早期第一节成年期的意义与划分第二节成年期的发展理论第三节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第四节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第十章中年期第一节生理的发展与变化第二节家庭的调适第三节失业第十一章老年期第一节老年期的生理特征第二节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第三节社会学视野中的老年第四节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五节生命的终点与临终关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第六章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学龄期(6-12岁)是指儿童上小学的时期,又称为青春前期。
在这个时间段,虽然儿童的生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仍然持续发展,但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学校成为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因此,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儿童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生物系统及其对儿童期的影响(P192-193)第一节学龄期的生理发展在学龄期,儿童在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身体与体重从出生到学龄期这一段时期,人类在儿童时期经历了两个生长高峰期,一次是3岁以前,另一次则是在学龄期。
在学龄期,儿童的身高年均增长4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增长2公斤左右。
自6岁起进入小学学习至12岁小学毕业为小学学龄期儿童,或称小学生。
这一阶段儿童体格生长速度较前更趋平稳,较少患病。
体重每年约增加2千克,身高每年增长5.8~6.5厘米。
但到小学高年级即五六年级(10~12岁)时,部分儿童已进入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进入第2次发育加速期,每年平均体重增加可高达4~6千克,身体也突然长高,每年平均可长7~8厘米。
二、骨骼学龄期是儿童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以四肢的长骨发育最为显著;腿部生长很快,但骨骼的骨化尚未完场;7岁时,颅骨已基本完全骨化,但脊椎骨的骨化要在20-21岁才能完成;10岁左右时,出现了由8块腕骨组成的骨化中心,掌骨和指骨基本骨化完毕。
三、心血管系统学龄期儿童的心血管系统迅速发育,心脏、神经结构已经逐渐具备成人的特点,到10岁以后发育成熟。
心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7-9岁时约90-100次/分钟,10岁以后下降为80-90次/分钟,已接近成人的心律。
由于年龄的增长,该阶段儿童心脏的脉动力在不断增强,从而使他们的血压不断升高而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四、呼吸系统从6岁起,儿童的肺脏结构渐近于成人,呼吸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
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B.人类成长只影响自然环境C.人类成长只影响社会环境D.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没有影响2、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BC )。
A.愚公移山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D.精卫填海2、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A B)。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生理环境D.心理环境3、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家庭B.社区C.文化D.社会政策三、简答题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答:第一、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答: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等。
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同样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比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生活态度等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又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流行歌星,他们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相关特征的改变;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比如婚姻法的修订,国家在婚恋标准上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恋生活。
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学龄期

近视
近视是平行光进入眼内 后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不能 形成清晰的影象,患者主 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还 清楚,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
孩子视力的发展
卫生部、教育部最新调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接 近60%,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人数居世界 之首 其中国内小学生患病率约10~20%,初中40~55%,高 中生60%~80%以上,大学毕业生为80%~85%以上 国内近视眼患病情况的调查,估计全国平均近视眼 患病率约为 33.6% ,即我国约有 3 亿近视眼患者, 其中近半数为少年儿童
脊柱弯曲异常
小学年龄儿童骨骼的弹性大而 硬度小。儿童不易发生骨折, 但容易发生变形,不正确的坐 、立、行走姿势可引起脊柱侧 弯等变形。(右图) 脊柱弯曲超出了正常生理范围 叫做脊柱弯曲异常。常见的主 要有病变型脊柱弯曲异常和姿 势型脊柱弯曲异常。在中小学 生中,姿势型脊柱弯曲异常占 绝大多数。
国际上用 BMI指数 测量: BMI=体 重(kg) /身高的平 方(m)
成人:18.5-24
肥胖:≥ 24
肥胖病的2种类型: 肥胖病大体上可以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两种 。单纯性肥胖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孩子 的生活习惯不佳所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主要 指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与 病理性肥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孩子属 于病理性的肥胖,建议就医检查原因,积极 治疗原发病。
要求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霍莉知道肖恩 对小猫的感情吗?” “霍莉的父亲发现她爬过树会怎 么想?” “霍莉认为父亲发现她爬过树会如何对待她 ?” “在相同的情形下,你们会怎样做?”
根据儿童的回答,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 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阶 段 描 述 对猫的故事的典型反应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青春期共43页文档

谢谢!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青 春期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能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就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含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与社会的成长与进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
3、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应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
4、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与结构之中,以加强与丰富认识主体。
5、习惯(P26)通过调整思想,汲取新的信息,机体解决与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6、家庭(P87)以婚姻与血缘关系,或者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7、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残疾。
8、身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与晚熟(P266)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先后上出现差异,发育时间的早与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早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与晚熟。
在男孩与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要紧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习惯。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习惯,充满了痛苦与悲凉,在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与不习惯感。
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学龄儿童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 一对象所持的评价 和行为倾向,是由 认知、情感和意向 三个因素构成的比 较持久稳定的个体 内在结构,也是调 节外部刺激与个体 反映之间的中介因 素。
(二)学龄儿童的学习态度
①对教师的态度 一、二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了敬佩感和畏惧感, 教师的话和行为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无条件 地服从老师的要求。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 盲目的服从教师的要求,他们逐渐以选择和批 评的态度来对待教师。 ②对集体的态度 对于一、二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 真正的群体关系,从三年级开始,儿童明确意 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儿童开始意识到要 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评价。
一、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在整个童年中期,女孩的身高和体重都比一般 男孩高,但男孩的身体力量还是优于女孩。 同样,男孩在7岁以后还是一直超过女孩。 男孩在踢、投、捉、跑、跳远以及打球等测验 方面均好于女孩。 而女孩在运动技能的肌肉灵活性方面、平衡能 力或运动节律方面超过男孩。
一、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二、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2、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 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感觉的发展 在学龄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 儿童的感觉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儿童差别感受性、儿童的言语听觉、视觉、辨 别音调的能力不断地发展。
二、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②知觉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通过学习各种课程和参加各种课 外活动,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也得到了不断地 发展。 从空间知觉来看,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 距离知觉。 从时间知觉来看,儿童对时间单位理解最早与 最正确的是一小时的时间长度,然后是天、星 期,最后才学会理解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单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系列讲座课件PPT 8 青春期与青年期

自杀干预
保持镇静 指出优点 帮助案主获得客观态度 抓住想活的愿望 不争论 指出其他可能选择 不提具体的建议 帮助案主获得资源
反抗
反抗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 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 态的延续阶段就同特点
不同特点
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
青少年早恋
58%的初中学生早恋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 间,在空虚、寂寞时有人陪着玩;
30%的学生想找到一个真心对待自己的人, 可以给予自己安慰与温暖
12%的学生则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40%的学生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30%的学生是受影视剧的影响
青少年早恋
30%学生经常约会,利用放学、放假时间 在一起;
早熟Vs晚熟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思维的发展 1.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 省的思维; 2.抽象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
二、记忆的发展 1.意义识记为识记的主要手段 2.有意记忆处于支配地位 3.是个体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
青年期的情绪发展
SAD PERSONS
S(sex) A(age) D(depression) P(previous attempt) E(ethanol abuse) R(rational thinking loss) S(social supports lacking) O(organized plan) N(no spouse) S(sickness)
青春期与青年期
青春期与青年期的时间界定
青春期(adolescence) 处在从儿童期向成年 期过渡的一个时期。起始点是人的性成熟时 刻,年龄跨度一般为12-18岁。
青年期结束的标志: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 立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亲子关系的冲突原因和影响 B、认知发展学观点认为,心理能力的阶段性变 化是引起青少年行为迅速改变的原因,个体在从青 少年中期到晚期时的认知重组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增 加。 C、青春期VS中年期
3、文化反哺 互联网、通讯工具、娱乐方式等新事物在青春期或 成年早期的孩子中流行开,然后通过他们传给父母一 辈。上一代会在有意无意中向下一代学习,于是子代 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青少年罪犯的矫治工作:
第三节
青少年性心理与性问题
一、早熟与晚熟 早熟青少年——身材更高大、体重更重、肌 肉更发达,性成熟更早。 早熟男生:异性交往、体育活动出色、更受 欢迎、排斥 早熟女生:适应性问题、焦虑;心理早熟、 取得成就
• 二、婚前性行为与青春期性教育
第四节 电视、网络与青少年 一、电视与青少年 电视对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 1、视力下降 2、影响饮食与发胖 3、减少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4、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性行为影响 5、无助于理性思维的养成,对思考能力的削弱
二、与同伴群体的关系 2、青春期亚文化 亚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它在观念认识、价值 定位、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主流文化有较大差异。亚文 化可能对主流文化反哺和补充。如果亚文化渠道杜绝 ,主流文化无法满足需求,社会文化系统失调和畸形 发展。 Eg:青少年热衷选秀节目、追星 网络世界 韩流美剧热 流行语
二、网络与青少年 1、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 客观世界的互动演变为与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 优点: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学习观念、全球观念 扩大交往空间 缺点:庸俗化信息泛滥、匿名性导致的依赖、人际 交往的障碍、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案例
小男孩源源(化名),13岁。4岁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6岁 时父亲再婚,一年后,弟弟出生,家庭关系逐渐出现不和谐。在 学校,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发呆,要么搞小动作,要么扰 乱课堂秩序,常常不交作业,并且经常逃学,出入网吧。他总是 与流浪小孩为伴,与网友们为伍,一进网吧,两眼放光,兴奋异 常,多次卖书包、卖课本,换钱上网。在家里,无精打采,情绪 低落,少言寡语,对父母的批评极为反感,态度非常敌对,家庭 关系日益紧张。后来,不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外出的时间越来 越长,由最初的一两天到后来的十多天。说谎,不做事,偷家里 钱,偷贵重物品换钱,偷客人的钱,家长关他禁闭,他就大声嚎 叫,砸东西,把家里的东西往楼下丢。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贫 血、胃肠痉挛、头晕、头疼、双手震颤,家长彻底绝望了
挫折攻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人的攻击行为是 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引起的,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 挫折是否引发攻击行为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挫折的强度、个体对挫折的认识和理解、社会 习得的意志。
)
聚合作用论主要观点: 如同人的其他社会行为一样,犯罪行为也是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能还有自然环境) 与他所具备的心理、生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结 果。重点分析社会条件、个体条件、犯罪行 为这三个方面的聚合作用才能揭示犯罪行为 的原因。(乐国安,2003)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1、贪财型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最高, 而且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享乐主义) 2、青少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倾向高于 中老年人犯罪,暴力犯罪率逐年上升。 3、青少年性犯罪和因吸毒引发的犯罪迅速增长 ,少女犯罪率逐渐攀升。 4、青少年犯罪手段逐步更新,呈现成人化、智 能化的特点。 5、排在前五位的青少年犯罪通常是盗窃、抢劫 、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
三、性的发育与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 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进入青春期后,性器官 发育直线上升,卵巢发育成熟使得女性出现月经(1018岁);睾丸的发育成熟使得男孩出现遗精(12-18岁 )。
第二节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与父母的关系 1、亲子关系的变化。 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 ,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 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 反抗父母的权威,从而 导致原有亲子关系格局 被打破。
性别 男孩 女孩
身高 每年增长11厘米 每年增长9厘米
体重
青春发育期,体重每年 增加5-6公斤,甚至可达 8-10公斤;男女青少年 在体重的增加上也存在 较大的差异,10岁之后, 女孩领先发育。
第 二 性 征 出 现
二、体内机能的增强: A、心脏重量增长为出生时的12-14倍,心脏密度成倍 增长,心室壁肌肉增厚,心肌纤维更富有弹力。心 脏机能上表现为心率、脉搏减慢,心脏每次收缩能 压挤更多的血液保障活动需要。 B、12岁左右,肺重量为出生时的10倍,肺小叶结构逐 渐完善,肺泡容量增大,肺活量比青春期前增加一 倍,呼吸功能明显加强。 C、青春期肌肉发育突出。青春期肌肉增长以增粗肌肉 纤维为主,体重随之增加。
2、亲子冲突的原因与影响: A、斯滕伯格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指出,亲子冲突 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策略。事实上,其他大多数灵长 类动物在青春期也表现为紧张的父代与子代的关系 。这种冲突是为了青少年能更多的和同伴在一起, 并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个体进行结合。冲突建立在亲 密关系的基础上,一旦子女离开父母生活冲突就会 下降。
二、与同伴群体的关系 1、同伴群体的影响力 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对儿 童的社会化没有长期影响,基因与生物学因素影响不 大,同伴群体才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主要动因。 A、满足情感需求 B、促进青少年学习兴趣爱好的发展 C、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D、塑造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Eg:中国高成就学生欢迎程度 优秀学生的吸引与合作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青春期
生命历程视角与生态系统论的整合
胎儿期
从受孕到出生
婴儿期
幼儿期
从出生到三周岁
三周岁到六七岁
学龄期
青春期
六七周岁到十一二岁
女孩初潮/男孩初次遗精——生理完 全成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老年期
22岁-34岁(重大社会角色的转变)
35岁-60岁 60岁-死亡
青春期
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 ,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 剧的变化,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 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 。同时青春期会出现各种各样适应性 问题,甚至可能越轨或犯罪行为。
LOGO
二、体内机能的增强 D、皮下脂肪的发育。女孩从8岁起,男孩从10岁 起脂肪又开始增加,以后女孩的脂肪继续发育。 男孩则在身高体重突增后脂肪逐渐减少。因此青 春期女性显得较为丰满,男性因为肌肉发育而显 得健壮。 E、智力发育。青春期智力发展逐渐达到了高峰, 记忆力增强,集中注意力、个体观察力、想象力 、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 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 1、青少年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急于表现自己 2、反叛心理与缺乏辨别能力 3、自控力弱 4、法律意识淡薄 5、网络监管不力 讨论: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第五节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 一、越轨与犯罪的相关理论 标签论的主要观点 1、犯罪是社会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给某些人留下 的特殊印记,社会通过立法、司法把某些行为规 定为“犯罪”,犯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2、社会给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其逐渐 成为“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且自甘堕落,造 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加。
三、异性交往的发展 1、青春期异性交往的现状
国内的研究多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定位于由于青春 期的性生理问题而引起的性道德、性心理问题。
国外的研究关注的焦点多在恋爱心理和行为、性行 为、避孕、预防性疾病等方面。
2、中学生恋爱
早恋VS关系过密
恋爱原因分析:生理因素、心 理因素、模仿与好奇、社会 文化环境、家长管教方式 讨论:中学生恋爱的益处和弊 端
青春期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性心理与性问题 电视、网络与青少年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
第一节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一、外形的变化 1、身高与体重:由于激素变化引起,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大约
持续2.5-3年,成人身高的20%在这一时期骨增长4倍。身体各 个部位的生长顺序具有规律性:末端部分---头、手和脚是先加速 增长的部分,此后是躯干和肩部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