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
人类行为学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了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胎儿酒精综合症:由于酒精是一种致癌因素,它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形成的小头、小眼裂、面部发育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地下等。
4、工具式攻击行为:它是学龄前儿童为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
主要表现为大人、争抢玩具以及物品砸人等。
一般出现在学龄前初期,由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出现语言式攻击行为。
5、依恋:指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6、更年期综合症:(P-308)7、家庭生命周期:从未婚青年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自己达到晚年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8、抑郁症:即为一种情感障碍如消沉、沮丧等精神疾病。
9、挫折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10、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代沟现象明显的出现在青少年期。
二、简答题(一)、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具有以下的特点:1、适应性:人类的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既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能过的。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了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间接观察的心理行为。
3、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除了依靠自身生理技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4、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有目的的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5、整合性: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使得多学科相互渗透和整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人类行为:狭义:仅指主体可观察到的外部活动。
是主体外显的活动。
广义:个体面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及只能通过表象去推断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王思斌: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要。
主体:既可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或组织。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人的生存发展有关的所有的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王思斌)三、生态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系统论与生态学观点的结合,强调人们对环境的持续适应和互动过程,是综合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理论之一。
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务。
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
层次:微观系统,个人中观系统:小规模的群体,如家庭,同辈群体,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比小规模的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文化,社区,组织制度等。
四、生命历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视角)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学者Glen Elder提倡兴起的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个体生物心理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变迁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社会工作者由此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从三维的空间领域按时间序列去观察个人和环境的双向动态影响过程,从而成为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另一个基本视角。
五、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六、文化:1、定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能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就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含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与社会的成长与进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
3、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应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
4、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与结构之中,以加强与丰富认识主体。
5、习惯(P26)通过调整思想,汲取新的信息,机体解决与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6、家庭(P87)以婚姻与血缘关系,或者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7、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残疾。
8、身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与晚熟(P266)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先后上出现差异,发育时间的早与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早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与晚熟。
在男孩与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要紧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习惯。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习惯,充满了痛苦与悲凉,在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与不习惯感。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规范和制度等方面。
社会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行为模式: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 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通过制定和传递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
这些准则可以是法律法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它们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范围。
3. 影响价值取向: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奉献,而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则可能使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追求。
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具体影响1. 社会认知: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对他人更加怀疑和警觉,而一个合作共赢的环境则会培养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2. 社会正义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正义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满。
3.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孤立感产生影响。
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而一个冷漠和孤立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自卑感。
三、调节社会环境与改变人类行为了解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社会环境,实现积极的行为变革。
以下是一些调节社会环境的方法:1. 培养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介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介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
具体来说,本课程主要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上的人类行为在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性,并探究宏观环境的多样性和生命历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该课程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理论对观察到的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对涉及的各种社会工作实务议题进行深刻领会和积极实践。
该课程将人的生活历程分为不同阶段,对每一个阶段的相互互动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了讲解,并对每一阶段可能出现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概述。
此外,该课程还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围绕关键问题,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该课程不仅符合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还尽可能地照顾民政、社区工作的一线人员的学习要求。
总的来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
(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代表人物:韦伯)
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的欲望。
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部分,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快乐和满足,它不符合逻辑,缺乏道德观。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运行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功能。
遵行“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生本能:通常被称为性爱或性,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机体带来愉快。
死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
它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的、即死亡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重要部分不是源于个体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大致是一致的。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积极关注:当自我意识出现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这种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自我效能:由于父母和其他人的鼓励,一个人很有可能发展自信,也就是他们能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表现其行为。
表出行为:指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其有情感问题。
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神秘的超越感。
有高峰体验的人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统一体,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感到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力大无比,他们接纳一切,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和知觉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