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合集下载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第一章:智力残疾儿童概述1.1 智力残疾儿童的定义1.2 智力残疾儿童的分类1.3 智力残疾儿童的特点1.4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意义第二章:康复评估与训练目标2.1 康复评估的目的与方法2.2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目标2.3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原则2.4 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调整第三章:认知功能康复训练3.1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3.2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3.3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3.4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四章:语言沟通康复训练4.1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重要性4.2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方法4.3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4.4 语言沟通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五章:社交技能康复训练5.1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5.2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方法5.3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5.4 社交技能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六章: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6.1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重要性6.2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方法6.3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6.4 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七章:情绪管理康复训练7.1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7.2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方法7.3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7.4 情绪管理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八章:感觉统合康复训练8.1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重要性8.2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方法8.3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8.4 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九章: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9.1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重要性9.2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方法9.3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9.4 创造力与艺术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十章:过渡期康复训练10.1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10.2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方法10.3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实践操作10.4 过渡期康复训练的评估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智力残疾儿童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定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基础。

智障儿童的服务方案

智障儿童的服务方案

智障儿童的服务方案智障儿童是指自出生以来由于遗传、先天、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智力发育迟缓或严重受损的儿童。

他们在认知、学习、社交和生活能力上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专门的服务和支持。

下面是一个针对智障儿童的综合服务方案,帮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1. 早期筛查和干预早期的筛查和干预对于智障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婴幼儿常规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及时发现智障儿童,并提供早期干预计划,包括生活技能训练、语言和沟通技巧培养等,帮助智障儿童充分发展潜能。

2. 教育和学习支持智障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学习支持。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配备专业的教育人员,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计划,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和时间,帮助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

3. 生活技能培训智障儿童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需要接受生活技能培训。

包括个人卫生、自理能力、社交技能、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和独立生活。

4.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智障儿童成年后,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独立维持生活。

职业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工作适应能力提升等,就业支持包括职业指导、就业机会提供等。

5. 心理支持和社交技能培养智障儿童常常面临心理和社交困难,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和社交技能培养。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提供个别和群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社交互动和情绪管理等问题。

6. 家庭支持和亲子教育智障儿童的家庭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建立家庭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家庭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教育智障儿童,改善家庭环境和氛围。

7. 社会环境适应和无障碍服务为智障儿童提供无障碍的社会环境和服务设施,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质量。

包括无障碍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社区活动等,为智障儿童创造一个更友好、包容和适应的社会环境。

8. 家长组织和社区支持网络建立家长组织和社区支持网络,帮助家长之间互相支持、交流经验,共同面对智障儿童教育和护理的挑战。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一、生活技能训练:1、饮食动作的康复训练饮食包括吞咽;拿起并把握住餐具(碗、筷子、勺等)、食品及各种饮料杯、罐;将食物送到口中。

进食障碍的原因包括:上肢或口腔颌面部关节活动受限;上肢或口周围肌群肌力低下;上肢、颈部及口周围肌群协调性障碍;上肢偏瘫;认知知觉障碍及感觉障碍。

(1)口腔、颌面部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低下及协调性障碍者的训练①端正头、颈及身体的位置以利于吞咽动作进行。

②改变食品的硬度或黏稠度。

③借助设备来帮助维持进食的正确体位(头中立位稍前屈、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90°、双脚着地)。

(2)上肢关节活动受限和肌力低下者的训练适应或代偿方法:①健侧上肢辅助患侧上肢送食品入口;②将肘关节放置于较高的台面上以利于手到达嘴边,将送食品至口中;③用叉、勺代替筷子;④将餐具(勺)绑或夹在手指间;⑤用双手拿杯子;⑥利用肌腱固定式抓握(腕关节伸展时手指屈肌紧张)拿起玻璃杯或指某样食品。

使用适应性辅助用具或设备:①使用抗重力的上肢支持设备(如活动性前臂支持板、悬吊带)辅助患者移动上肢将食物送到口中;②假肢;③腕关节伸展及手指屈曲受限者可使用腕关节背伸固定夹板;④手握力减弱或丧失者可使用多功能固定带(万能袖带);⑤握力减弱者可使用手柄加粗的勺、刀、叉;⑥肩、肘关节活动受限者可使用手柄加长或成角的勺、刀、叉;⑦手指伸肌肌力低下者可使用加弹簧的筷子;⑧取食过程中食物易滑落者可使用手柄呈转动式的勺、刀、叉;⑨不能单手固定餐具或食物者可使用防滑垫;⑩不能单手固定餐具或食物者可使用盘挡,防止食物被推到盘子以外。

(3)上肢协调障碍者的训练:适应或代偿方法:①增加肢体重量;②一侧上肢固定另一侧上肢,躯干、肘、腕部靠在桌子上以保持上肢稳定。

使用适应性辅助用具:①使用增加阻力的设备;②使用增加重量的餐具;③使用防滑垫;④使用加盖及有饮水孔的杯子,或用吸管喝水;⑤饮水设备安装在轮椅上或床旁;⑥双手使用前后滚动式刀具切食物。

残疾儿童家庭康复实施方案

残疾儿童家庭康复实施方案

残疾儿童家庭康复实施方案残疾儿童家庭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为了帮助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更好地实施康复方案,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家庭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是康复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们将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康复服务网络,包括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为残疾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二、开展康复评估和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针对每位残疾儿童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包括身体功能、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康复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三、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我们将组织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包括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为残疾儿童提供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同时,还将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的配备工作,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进行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

四、开展康复教育和家庭支持在康复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开展康复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共同促进残疾儿童的康复进程。

五、建立康复档案和跟踪服务我们将建立残疾儿童的康复档案,记录康复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信息。

同时,还将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方案,确保康复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六、加强社会宣传和意识提升为了更好地支持残疾儿童家庭康复工作,我们将加强社会宣传和意识提升工作,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支持。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可以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一、背景介绍智力残疾儿童是指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病理因素引起的智力水平低下,且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一类儿童。

他们需要特殊的康复服务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

本方案旨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全面有效的康复服务。

二、目标设定1.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发展,提高其运动和协调能力;2.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记忆、注意力等;3.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4.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自理能力,包括生活技能、卫生习惯等;5.促进智力残疾儿童家庭对其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家庭的康复服务能力。

三、服务内容与方法1.儿童康复评估: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包括身体发展、认知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自理能力等方面,为后续康复干预提供依据。

2.运动康复训练: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基础动作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提高儿童的运动和协调能力。

3.认知康复训练:通过认知康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记忆、注意力、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4.社交康复训练:组织儿童间的互动和合作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5.自理能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进行自我照料、自我控制和自我组织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

6.家庭支持和指导:为儿童家庭提供相关的康复知识和技巧,提供儿童康复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培养智力残疾儿童。

四、服务机构与人员配置1.设立专门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提供康复服务,并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和器材。

3.组织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需求。

五、服务实施与效果评估1.康复服务方案的实施应具体参照儿童的康复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调整。

2023年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2023年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2023年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省残关联于印发〈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实施规范〉的通知》和《市政府印发〈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残疾儿童康复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举措,落实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完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制,提升服务能力,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残疾儿童,有效满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切实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全力帮助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努力增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格局,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康复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康复服务标准更加规范,康复服务质量更加优良,全区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率达100%,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三、工作内容(一)组织筛查区卫健委将0-6岁儿童残疾初筛纳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职责,在开展儿童健康管理的同时,组织开展儿童残疾初筛,将疑似残疾儿童信息报送至区卫健委和区残联。

各镇(街道、园区)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政策宣传,动员儿童参加康复训练。

(二)服务对象具有区户籍,有康复需求和康复意愿,持有残疾人证或经专业医疗机构评估认定有康复训练适应指征的0-6周岁残疾儿童,7-17周岁肢体(脑瘫)残疾、孤独症儿童。

(三)康复服务内容和标准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训练。

同时,为视力残疾儿童验配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验配助听器,其中有手术适应指征的配发基本型人工耳蜗,并提供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基本康复训练;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或矫形器,适配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智力残疾人康复实施方案

智力残疾人康复实施方案

智力残疾人康复实施方案智力残疾人康复是为了提高智力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其能够融入社会生活。

下面是一份智力残疾人康复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智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一、康复评估1. 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

2. 进行智力评估,确定智力残疾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弱势领域。

3. 进行生活能力评估,包括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的评估。

4. 进行家庭环境评估,了解智力残疾人在家庭中的支持和资源情况。

二、康复目标制定与计划1.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智力残疾人的康复重点。

2. 制定康复计划,包括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学习、体育运动等活动。

3. 给予家庭支持,提供有关智力残疾人康复的培训和指导。

三、身体康复1. 进行常规的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2. 进行康复体育运动,如游泳、轮椅篮球等,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3. 进行物理治疗,如按摩、热疗等,促进肌肉松弛和血液循环。

四、智力开发和教育1. 提供个性化的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提高智力残疾人的认知能力。

2. 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如互动能力训练、情绪控制训练等,提高智力残疾人的社交能力。

3.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通过教育游戏、电子学习资源等,提高智力残疾人的学习能力。

五、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1. 根据智力残疾人的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培训。

2. 提供就业指导,为智力残疾人寻找适合的职位,并提供相关就业技能培训。

3. 提供就业支持,如进行就业跟踪服务,帮助智力残疾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六、心理支持和社会参与1. 提供情感支持,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智力残疾人应对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

2. 组织社交和娱乐活动,如康复集体活动、社区互助活动等,提高智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

3. 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智力残疾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

七、定期评估和调整1. 定期对智力残疾人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康复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

山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

山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0-6岁智力残疾儿童(7岁以上智力残疾儿童可参照执行)。

二、服务时间康复训练每年不少于10个月,每月不少于17天,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其中个训课不少于0.5小时。

三、服务流程办理进入机构服务手续(审批资料、户口本复印件、监护人身份证复印件)(基本情况调查、初期评估、签订服务协议)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社会融合活动末期评估、转介、随访四、服务内容及要求(一)康复评估1.基本情况调查。

主要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生长发育史、生活环境等信息,填写个案基本资料。

2.签订服务协议。

3.初期评估。

主要评估儿童在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社会性、生活自理等领域的能力,填写智力残疾儿童评估报告。

4.制定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初期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训练目标、个别化训练月计划、周计划及训练记录,由家长及康复训练人员签字确认后生效。

5.阶段评估。

训练每满5个月,应用专业评估工具进行阶段评估,分析训练效果。

根据阶段评估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6.末期评估及康复结案。

康复训练10个月后进行末期评估,总结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提出下一步康复建议并做好转介、随访记录。

(二)基本康复服务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并记录完成情况。

1.服务内容(1)语言与沟通训练:包括言语机转、语言理解、口语表达、沟通能力等方面训练。

(2)认知训练:包括物体恒存、模仿、记忆、符号接收、配对、分类、推理、解决问题、概念理解等方面训练。

(3)感知觉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面训练。

(4)运动训练: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等方面训练。

(5)社会适应训练:包括自我概念、环境适应、人际互动、游戏特质等方面训练。

(6)生活自理训练:包括进食、如厕、清洁卫生、穿脱衣等方面的训练。

2.服务形式(1)个训课:针对儿童的能力发展,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

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

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

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自行判断。

(二)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整合评估,由残疾人评定委员会工作人员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定。

五、康复质量监控
康复机构玩为每位残疾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方案,建立一人一档的康复训练档案,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质量。

儿童康复评估与训练建档率100%,儿童康复训练总有效率≥85%(儿童既定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为有效),儿童家长培训率100%,儿童家长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满意率≥90%,家长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率≥85%,组织儿童参加社会融合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