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17世纪文学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课件-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背景
意大利、西班 牙等国家政治经济 的衰落,也阻碍了 其文学的发展,代 表贵族趣味远离现 实的巴洛克文学在 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十七世纪文学背景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 内战三十年战争,战后 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 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 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 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 《痴儿历险记》较有影 响,被认为代表了“德 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 峰”。
——夏多布里昂
莫里哀
莫里哀生于巴黎宫 廷室内陈设商家庭。成 年后放弃遗产继承权。 创立“光耀剧团”。后 在外省飘流十多年,积 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 影响的喜剧。
莫里哀
莫里哀共创作30部剧作,早期作品有滑稽剧与情节 喜剧《冒失鬼》和《情敌》;中期以《可笑的女才子》 (从外省回到巴黎后写的第一个剧本 )、《太太学堂》和 《丈夫学堂》为代表作;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最著名的 有《伪君子》、《堂·璜》和《吝啬鬼》;创作晚期有 作品《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和抱病写成 的最后一部作 品《无病呻吟》等。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政治上,主张国家统 一,拥护中央王权,歌 颂贤明君主;
哲学上崇尚理性原则, 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 人情欲;
艺术上,模仿古代文 学,追求艺术完美,戏 剧上恪守“三一律”。
何谓“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关于戏剧结构的创作原则,指 剧作中的动作(情节)、时间、地点三个一致性。
动作一致:要求情节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时间一致:要求剧情发展必须限制在24小时(一天) 之内 地点一致:要求全部剧情只能在同一个场景里演出
《安德洛玛刻》
《安德洛玛刻》是标准 的古典主义悲剧,取材于 古希腊史诗和悲剧;
歌颂具有高度理性和 自我克制精神的特洛伊英 雄之妻安德洛玛刻;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
20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
21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
7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
.
4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
四
6
高乃依(1606—1684)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唐丹》 (1668)等名作。
.
22
《悭吝人》(1668)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创作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因此得名古典主义。
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其中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为发达,法国古典文学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思想特征(1)强烈的政治倾向,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歌剧,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辱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骄奢淫逸、堕落腐化,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
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艺术特征(1)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进行创新,使其具备现代剧的基础: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标准和规范遵守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必须保持整一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补充】三一律: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艺术上体现了时间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
外国文学讲义3·十七世纪文学

弥尔顿的《失乐园》
• 第五、六卷写上帝派遣拉菲尔天使来到乐 园,警告亚当所面临的危险,同时对他讲 述了原是大天使的撒旦如何因骄矜自满, 纠合天上三分之一的天使与圣子交战的经 过。第七、八卷写拉菲尔天使继续对亚当 讲述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第九卷 写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潜入蛇身的撒 旦引诱,违背上帝的指令,偷吃了知识树 上的禁果。第十卷写上帝决定惩罚他们。 第十一、十二卷写上帝派迈克尔天使把他 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天使向他 们揭示了人类将要经受的灾难和考验。
约翰· 德莱顿
• (3)德莱顿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剧场重新开放以后 开始他的戏剧创作,在约30年间写下了近30部戏剧。剧 作有:《疯狂的豪侠》(1663)和《时髦婚姻》(1672) 等喜剧,《女情敌》(1664)和《阿菲忒里翁》(1690) 等悲喜剧,《一切为了爱情》(1677)和《堂· 塞巴斯 特安》(1689)等悲剧,《阿尔比翁与阿尔巴尼俄斯》 (1685)和《亚瑟王》(1691)等歌剧。德莱顿的戏剧 成就主要在英雄悲剧方面。《印度皇后》(1664)和 《印度皇帝》(1665)。 • 《论戏剧诗》中,德莱顿以溢于言表的爱国热情赞美了 英国戏剧的成就。他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被18世纪文豪约 翰逊称为是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千古定论。 • (4)德莱顿被约翰逊博士却称为“英国文学评论文 父”。德莱顿的文学评论主要特点有:1)量大2)方法 灵活、实用
古典主义特点
(1)提倡摹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把古希腊古罗 马文学奉为创作典范。 (2)强调所描写人物性格的单一性、普遍性而忽 视其个性。 (3)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的最高标准。 (4)除上述三个特点外,古典主义还十分重视艺 术形式的完美,如要求戏剧结构谨严单一,文学 语言准确明晰等。对文学体裁作等级划分并制定 各种体裁应当遵循的规则,如悲剧属于高级体裁, 应从古代取材,写王公贵族,用亚历山大诗体, 严格遵守三一律等。
外国文学史之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之17世纪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向启蒙主义文学过渡时期,主要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或称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巴洛克文学:1、巴洛克文学:巴洛克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这种风格在当时的一些国家的一些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于是人们就易用了这个概念指称这种风格的文学创作。
这种创作在内容上偏重表现宗教狂热、对尘世的绝望,情绪为夸张的悲观和颓丧,用词华丽,堆砌辞藻,作品结构常常框架宏阔,叙述风格扑朔迷离。
2、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巴洛克文学较为盛行,意大利著名的是“马里诺诗派”,代表人物是马里诺,他借罗马神话创作了成名作《阿都尼斯》;西班牙巴洛克文学以“贡格拉诗派”为代表,其主将就是贡格拉。
巴洛克文学成就较高的就是西班牙的剧作家卡尔德隆,他的剧作《人生如梦》比较充分的体现了巴洛克文学的特点。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弥尔顿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他著名的三部作品分别为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它们都以圣经为题材。
2、《失乐园》取材于《旧约·创世纪》,主要叙述堕落天使卢西弗被上帝打入地狱,成了魔鬼撒旦后,他寻找机会复仇上帝,于是前往上帝在地上建造的伊甸园引诱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禁约,偷食禁果,最终造成人类始祖的犯罪。
3、长诗《复乐园》取材于《圣经·新约全书》,写耶稣在旷野绝食40天后被恶魔试探、抗拒诱惑的故事。
4、诗剧《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但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
剧作着重表现了参孙在深陷囹圄、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忍耐”精神的发展。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因崇奉古希腊、罗马文学而得名。
它是法国封建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产物,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理性原则,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应该遵循理性。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易十四与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 伟大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 克兰。 1652年开始创作剧本, 一生共创作了近30部喜 剧。 矛头直指教会、贵族和 资产阶级。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四
高乃依(1606—1684)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一词来自西班牙 语,原指形状不规则的 珍珠,含有珍奇、奇妙 的意思。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 格的术语最早是用来指 称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 建筑的特点。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现象 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 而且存在于绘画﹑音乐 和文学领域。
西班牙文学
贡戈拉(1561—1627)
“贡戈拉主义”诗派轻 视人民群众,提倡为 “高雅人士”写作,作 品堆砌夸张的词藻,充 满各种隐喻和难解的词 句。其内容大都是人生 无常、终归毁灭等悲观 思想。 “警句主义”追求奇特 别致的联想和强烈的对 照,常把思想凝炼为简 短精致的警句。 返回
《无病呻吟》海报
《伪君子》
《伪君子》海报
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 (又名《达尔杜弗》)是 莫里哀的代表作 它从法国现实生活中取材, 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的 伪善。 在这部戏的序言中,莫里 哀提出喜剧家有干预生活 的权力,喜剧是一种社会 制裁力,是对时代道德的 批判。
《伪君子》情节
《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 是一个宗教骗子,他以伪装的 虔诚骗得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 的信任 ,他却还不满足,竟 无耻地勾引奥尔恭年轻的妻子。 后者设下巧计,让丈夫亲眼看 到达尔杜弗调情的丑态。达尔 杜弗露出狰狞的面目,向国王 告密,陷害奥尔恭。但国王英 明,洞察一切,下令逮捕了达 尔杜弗。
约翰· 德莱顿(1631—1700)
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
英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 在《论戏剧诗》和《悲剧 批评的基础》等作品中,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典诗 学的原则,为英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
约翰· 班扬(1628—1688)
王朝复辟期间带有民主 倾向的清教徒作家。 他以整本旧约为背景创 作出一部伟大的寓言— —《天路历程》 (1678)。 《天路历程》以梦境游 历来描写基督徒追求信 仰的过程。
约翰· 多恩(1572-1631)
17世纪英国戏剧
一派是以本·琼生(1572-1637)为代 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的进步作家,其 喜剧鞭挞贵族的腐朽没落,嘲讽资产 阶级的贪婪,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另一派是以约翰·弗莱契 (1579—1625)等为代表的贵族 派戏剧家,他们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让· 拉封丹(1621—1695)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主义 诗人﹑杰出的寓言家。 其《寓言诗》共12部, 239篇。 用动物影射人间社会, 生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 的专横暴虐﹑黑暗王朝 的黑暗腐败,具有鲜明 的民主倾向。
17世纪英国诗歌
一派是以约翰· 多恩为 首的“玄学派”,他们 的诗歌一般写爱情、隐 居生活或宗教感情。 另一派是反映贵族阶级 没落情绪的骑士派。他 们的诗多以爱情为主题, 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 缺乏真实严肃的感情。
让· 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尼古拉· 布瓦洛(1636—17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尼古拉·布瓦洛是古典主 义的发言人和立法者。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用诗体 写成的文艺理论《诗的艺 术》(1674)。 在《诗的艺术》中,他阐 明了古典主义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对法国古典主 义文学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和概括。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英国在17世纪发生了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 产阶级革命和随后的复 辟。英国是资产阶级革 命较早也较为深入的国 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期 间,产生了资产阶级革 命文学 。约翰· 弥尔顿 是其中最卓越的代表
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
约翰· 弥尔顿(1608-1674)
弥尔顿他积极投身于 革命,写了大量的政 论性文章,抨击保皇 党和英国国教 王朝复辟后,虽遭迫 害,仍笔耕不辍,创 作出《失乐园》、 《复乐园》和《力士 参孙》等表现资产阶 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 的传世佳作。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 唐丹》 (1668)等名作。
《悭吝人》(1668)
《悭吝人》成功地塑 造了吝啬鬼阿巴贡这 个不朽的文学典型。 在欧洲文学史上,这 部喜剧可以说是最早 揭露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金钱如何破坏温情 脉脉的家庭关系的作 品之一。
创作的第三阶段(1668-1673)
1668-1673,莫里哀的创作表 现出反贵族和反教会的强烈 战斗性。此前,他的喜剧内 容大都与路易十四的政策相 吻合,所以得到专制王权的 保护;晚期,他加强批判, 同国王的关系也出现裂痕。 这时期,他写了近10出喜剧, 较著名的有《贵人迷》 (1670) 和《无病呻吟》 (1673) 等。
《伪君子》海报
达尔杜弗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 型性,它已成为伪善、“故作 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达尔杜弗肖像
《伪君子》插图:达尔杜弗被识破伪装
艺术特色
《伪君子》在艺术上是严格按照古 典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的。体现了古 典主义戏剧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 中尖锐和层次分明等优点。 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也有所突破。 他不顾古典主义关于各种体裁的严 格划分,在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 素,使喜剧冲突更加紧张尖锐。他 还吸收了民间戏剧和各种喜剧体裁 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本的喜剧效 果。 莫里哀创造了新的近代喜剧艺术的 典范。
返回
讨论与思考题
1. 17世纪出现的三大文学样 式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 纪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 17世纪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什么?换言之,它对文艺复兴 时期的文学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 你认为17世纪文学在西方 文学史上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 作用?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图 为 查 理 一 世 被 送 上 断 头 台
第一节 概述
17世纪欧洲的历史文化特征
17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 会经济制度剧烈冲突的世纪。 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 了欧洲近代史的帷幕,标志着资本主义取 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