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简单运动复习课(一)导学案

合集下载

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讲 运动的描述学案

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讲 运动的描述学案

第1讲运动的描述[考试标准]a。

识记:指能再认或表达物理事实、物理量及单位;能用文字、图示或数学表达式表示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b。

理解:指能理解物理现象和过程,明确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识别概念和规律的外延,并能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有关现象.c。

简单应用:指能将物理事实、现象与概念、规律建立联系,认识规律适用的条件,并用以解决简单的问题.d.综合应用:指能选用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相应的物理方法和思维策略,求解较复杂问题.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忽略时,就可以看做质点.2.参考系(1)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2)选取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3.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自测1在以下比赛项目中,可将运动员视为质点的是()答案C自测2如图1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他们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C.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D.参考系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答案B解析甲、乙两人的争论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引起的,A错,B对;研究物体的运动一定要选择参考系,C错;参考系的选择具有任意性,D错.二、时间和位移1.时间与时刻(1)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2)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2.位移与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化,它是由质点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2)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自测32016年杭州G20峰会于9月4-5日在杭州奥体博览城(如图2)召开,每天都有多个议程.从萧山国际机场到博览城打车约23.5 k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9月4-5日指时刻,23.5 km是指路程B.9月4-5日指时间,23.5 km是指路程C.9月4-5日指时间,23.5 km是位移大小D.9月4-5日指时刻,23。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例1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例1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重点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个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事件罕见,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法国飞行员真的能够抓住子弹吗?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观看完成后提问: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1、首先让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教材上小实验:把教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回答:(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教材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首先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带答案)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 ______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曲线运动:沿曲线的运动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_ 的快;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物理意义:定义: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 km/h; 1 km/h=______ m/s6.匀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特点:公式: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7.描述运动的快慢的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情况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工具:、;需测物理量:;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1、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随时间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3、有可能不同、不变、改变4、路程、路程长、路程5、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6、5/186、不变、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v=s/t、无关7、平均速度、v=s/t、瞬时速度的8、v=s/t、路程s;时间t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 任何物体静止都是相对的B.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C. 参照物必须选择静止的物体D. 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2. 夜晚,抬头看月亮在云层中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运动,这是所选的参照物是()A. 地球B.云层C.月亮D.不能确定3. 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B. 月球绕地球公转C. 树上苹果由绿变红D. 河水在河中流4. 下列说法中,正确得是()A. 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B. 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C. 100m赛跑,成绩越好的运动员跑得越快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5.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30m,那么它的速度是()A. 每秒30米B. 3米每秒C.10米秒D. 3秒米6. 下列给出四种运动速度,其正常运动速度最接近60 km/h的物体是()A. 农用三轮车B.汽车C.飞机D.火箭7. 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1可知()A. 甲车快B. 乙车慢C. 乙车快D. 甲车慢8. 甲、乙两人每次进行百米赛跑时,都是甲已到终点时,乙还在距终点10m处,若让甲退后起点10m再同时图1出发赛跑,则先到终点的是()A. 同时到达B. 甲先到达C. 乙先到达D. 不能确定9. 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乙车行驶的时间与甲车行驶的时间之比为3 :1,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A. 3 :2B.2 :3C.1 :6D.6:110. 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6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速度是()A.10m/sB. 6m/sC.8m/s D .2m/s11. 一人沿平直的蓄水大坝散步,上坝后第一分钟走了50m,第二分钟走了40m,连续走完180m长的大坝共用了4mi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他走180m路程的即时速度是0.75m/sB. 他在第二分钟内,一定是匀速行走的C. 他在第一分钟和最后一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D. 他走180m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75m/s12. 据报载,第一次世界打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飞机玻璃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啊!竟然是一颗子弹,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A. 子弹飞行速度很慢B. 子弹静止在空中C. 飞机与子弹相对静止D. 子弹与飞机同方向飞行,且飞行速度接近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小B.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小C. 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大D.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4. 某车站并排停着甲、乙两列待发的列车,一会后,甲车的人看到窗外的电线杆向东移动起来,乙车上的人看见甲车未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车以甲车为参照物,两车相对静止B. 甲车以乙车为参照物,两车相对静止C. 甲车不动,乙车向西行驶D. 甲、乙两车均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行驶二、填空题. 。

《运动物体的位置》导学案

《运动物体的位置》导学案

《运动物体的位置》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位置概念及位置的表示方法。

2. 了解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

3. 初步学习描述物体位置的语言表达。

二、学习内容:
1. 位置概念及位置的表示方法。

2. 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

3. 描述物体位置的语言表达。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位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难点: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位置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位置。

2. 学习位置概念:讲解位置的定义,并介绍常见的位置表示方法,如使用方向、距离等描述位置。

3. 学习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实验,让学生理解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学习描述物体位置的语言表达: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如“在……的……上”、“离……远近”等。

五、实践与应用:
1.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并通过口头或书面报告呈现结果。

2. 拓展活动:让学生到校园或家中,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对位置概念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位置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了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同时也初步学会了描述物体位置的语言表达。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不断观察、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一、导入
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小车在地面上滑行、风筝在空中飞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何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究
1. 讲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受到力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力的观点。

2. 分析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推力、拉力、重力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

3. 探讨力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总结
1. 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受力的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式?举例说明。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举例不同场景下力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

2. 实验:利用简单器械模拟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方式,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五、检测
1. 设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力的理解水平。

2. 安置作业: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分析力对其影响,并写出结论。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物体的运动方式受到力的影响的基本原理,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不息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与力的干系。

(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归纳

(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归纳

一、运动与静止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1、探究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拟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拟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其中:v—速度—米/秒〔/s〕s—路程—米〔〕t—时间—秒〔s〕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h〕。

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时间用钟表测量。

第1节质量1、质量:〔1〕定义:叫做质量。

用字母表示。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1t=kg,1kg=g=mg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2〕实验中常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初四物理《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初四物理《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初四物理《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____________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__。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____________。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____________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____________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描述1、动与静2、速度3、直线运动的分类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__改变 (2)参照物:被选作____________的另一个物体、 (3)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就说物体是_____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就说物体是____ (1) 意义:表示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 定义:物体在_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__ (3) 公式:s v t =,(→s vt =,s t v =) (4) 单位:①国际单位:____________;②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③换算关系:1m/s=____________km/h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_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_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不同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一般不同,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4、长度的测量 (1)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2) 测量工具:____________;使用方法 (3) 特殊测量方法:累加法、辅助工具法、替代法等等5、时间的测量(1)单位: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 单位换算(见本页底面) (2)测量工具:停表、手表、时钟(统称为计时器)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设计pdf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设计pdf新版教科版
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ꎬ是本课的重点活动ꎮ 教材首先以钢尺和指尖陀螺为例ꎬ分别呈现
贴了圆点的图片和运动过程中的图片ꎬ目的是指导学生操作ꎻ接着又列举了一些可探索
的其他物体ꎬ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ꎮ 教材还通过气泡图中的文字提示学
生更换圆点的位置ꎬ观察与之前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ꎮ 圆点贴在不同的位置ꎬ会观察到
玩具汽车:用手推拉ꎬ玩具汽车即可向前或向后运动ꎮ
弹簧摇马:固定底座ꎬ向多个方向拉摇马ꎬ松手ꎬ弹簧摇马即可摆动或振动ꎮ
溜溜球:把棉线缠绕在溜溜球凹槽中ꎬ棉线末端套在中指上ꎬ握住溜溜球向下甩ꎬ溜
溜球即可快速旋转ꎬ还可以顺着棉线爬回来ꎮ
说明:让学生上台参与演示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ꎮ
(2) 交流ꎬ引发思考ꎮ

(2) 引入新课ꎮ
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看来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不一样的ꎮ 除了刚才我们
交流的这些物体以外ꎬ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物体ꎬ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研究的内容ꎮ
教师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运动ꎮ
2. 探索活动:各种各样的运动
1) 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
(1) 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ꎮ
到课外ꎬ关注日常生活现象ꎮ 旋转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是复合运动:从俯视角度看ꎬ小女
孩在绕着木马中心旋转ꎬ做曲线运动ꎻ同时ꎬ小女孩还在木马上小幅度地上下做直线运
动ꎮ 本活动也不需要学生分析、描述活动形式ꎬ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形象地画出运动
形式即可ꎮ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形式各种各样ꎬ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被分类ꎮ
教师提出问题ꎬ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师演示在钢尺上贴小圆点ꎬ用多种方法让钢尺运动起来ꎬ提醒学生观察小圆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简单运动复习课(一)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体的简单运动》单元复习导学案本章小结知识树
思想方法
正确运用公式v=进行有关计算
【例1】如图结3-1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
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图结3-1
思路与技巧
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为两地的时刻差;
由v=可直接求出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利用问中求得的速度,套用公式t=可求出从B地到达南宁所用的时间.
答案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t=30in=0.5h
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AB=SA-SB=120-70=50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h
v=,t′===0.7h
关键利用速度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s=vt、t=可计算或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及时间,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要注意s、v、t三量的对应,切不可张冠李戴!
举一反三
1在东湖甲、乙两龙船比赛,甲船头追上乙船尾到甲船尾望超过乙船头历时80s.两船长均为10,乙船保持7/s速度不变,则甲船匀速超越乙船的速度为/s.
2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的照相机连续两次对其拍照,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s,车长为12,如图结3-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s.
图结3-2
3据统计,城市交通事故大多因违章引起.在图结3-3中,A、B两辆汽车分别在相互垂直的道路上,沿靠近各自道路的中心线向前匀速行驶,当A、B两车的车头到十字路口的距离分别为30和40时,道口恰好处于红、绿灯转换.A、B两车均未采取任何减速措施,以致两车相撞.已知两车的车型相同,汽车外型的数据如表1所示,并已知A车的速度为v1=40/h,设两车相撞前均匀速行驶.试判断在穿过路口过程中,乙车速度v2的范围.
图结3-3
表1汽车外形数据
车长l:4.68车宽d:1.70
车高h:1.423最高时速:200/h
收集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例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结3-4a、b所示.
图结3-4
观察图结3-4a可知,甲车在做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秒;
观察图结3-4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米;
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
思路与技巧图结3-4a中甲车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直线,由此确定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路程所用时间由图像可查出为6s.在图b中,A点对应路程为0.6、B点对应路程为1.8,则AB段路程为1.8-0.6=1.2.
取时间为6s,甲车通过路程为0.6,乙车通过路程为1.2,则确定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答案匀速61、2小于.
关键知道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上每一点表示二点物理意义,即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
1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结3-5所示的图片.
图结3-5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列表如下:
照片序号123456
时间t/s010203050
路程s/012.022.248.7
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运动,蜗牛在前20s 内的平均速度是n/s,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n/s.
2你知道图结3-6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的含义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到下一个出口最快要几分钟?
图结3-6公路交通标志
3雷达发射或收到返回电磁波时均会在屏上出现一个锯齿波.当用雷达探测敌方飞行目标时,指示器的荧光屏上出现如图结3-7所示的两个锯齿波形.若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s,则敌方飞行目标离雷达站的距离为.
图结3-8
综合探究
如何解答开放题
【例3】如图结3-8反映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过程的图像.请你运用图像中的信息,提出与行程有关的物理问题.
问题:
图结3-8
思路与技巧根据图像可以看出骑车者运动15s,行驶的路程是200;跑步者在25s内运动的路程是200;他们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
因此,可围绕速度、路程、时间及运动特点提出问题.
答案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200所用时间一样吗?
骑车者与跑步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关键根据题中提供情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图像特点提问.
举一反三
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估测、粗测是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测长度的方法.小伟同学的家距学校约1.5的路程.请你写出粗测这段路程的两种方法.
2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