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试题

高二政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试题

高二政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试题1.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一段话说明了()A.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B.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题干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体现了否定的重要性,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故B观点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错在“一切”,C观点错误,错在“只要就”,D观点太绝对了,怀疑不等于创新,故答案应选B。

【考点】辩证否定观点评: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其实质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2.农作物只有靠新陈代谢的内部矛盾才能生长,外力的拔高是不能助长的。

这说明()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绝不是外力作用下的否定B.否定就是抛弃一切C.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任意否定D.否定表现为辩证的否定和形而上学的否定【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题干说到农作物只有靠新陈代谢的内部矛盾才能生长,外力的拔高是不能助长的,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A观点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辩证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C观点错误,不是任意,D与提议无关,故答案应选A。

【考点】辩证否定观点评: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其实质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3.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辩证否定观,题干说的是如何对待儒家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辩证否定,并且要与时俱进,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观点错误,不是全面肯定,也不是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故答案应选B。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据此回答1~4题。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A.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下列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3.下列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①“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弱,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③心外无物④“一日行窃,终身是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指导意义在于()①为我们正确地看问题、办事情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②指导我们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④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组题意在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根本观点的理解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现实意义。

第1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是否承认矛盾,而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故选C不选B,D项说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不完整的,故不选。

是否承认发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不是根本分歧,故不选A。

第2题A、C是孤立的观点,D是静止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B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3题①是外因决定论,②是孤立的观点,④是静止的观点,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不属于形而上学,故不选。

第4题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只有坚持辩证法,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避免或减少失误,故①②③正确,④是唯物主义观点,不是辩证法,故不选。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1.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向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妙对蕴含的主要哲理是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3. 20XX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20XX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6.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二)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二)

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

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5.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

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1.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向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妙对蕴含的主要哲理是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3. 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6.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高中政治哲学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政治哲学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政治哲学练习题及讲解题目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现象的基础。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它不受人的意识、感觉或思维的影响,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例如,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社会的物质财富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具体表现。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利用物质,但物质本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题目二:请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并举例说明。

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它指出,任何理论或观点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则需要修正或否定。

在社会领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效果,以确保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题目三: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例子。

例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方式都有其特殊性。

通过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题目四: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量变与质变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湖北省高三三模]2024年2月1日,世界首座跨径超600米的拱桥——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通车,这标志着南天高速全线贯通,它推动了大跨度拱桥设计、施工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为高速公路、高铁跨越山区、峡谷等区域提供了技术支撑。

材料体现()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客观的③实践促进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相互转化④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天峨龙滩特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人们出行以及对推动大跨度拱桥设计、施工工艺的跨越式发展等都有影响,说明联系是普遍的,①符合题意。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具有客观性,②错误。

通过实践自在事物的联系可以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不能转变为自在事物的联系,③不选。

天峨龙滩特大桥的建成通车,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024·安徽省淮南高三模]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世界上迅速融化的冰川对赖以生存的动物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全球冰川融化的十大后果分别是淡水短缺、过度泛滥、动物灭绝、珊瑚礁的消失、致命疾病的回归、甲烷气体释放、缺电、天气模式中断、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增加。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③人们无法改变自在事物的联系④联系是客观的,切忌主观随意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世界上迅速融化的冰川对赖以生存的动物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全球冰川融化的十大后果分别是淡水短缺、过度泛滥、动物灭绝、珊瑚礁的消失、致命疾病的回归、甲烷气体释放、缺电、天气模式中断、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增加”。

高二政治唯物辩证法主观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二政治唯物辩证法主观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二政治唯物辩证法主观题专题练习1、材料:创立于1998年11月的腾讯公司,曾经举步维艰。

马化腾带领他的团队四处寻求出路。

“高交会”及时为企业发展解困,为“小企鹅”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时,公司紧盯市场,通过革新技术,让QQ登陆手机等无线即时通讯设备,拓展QQ的生存空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9年,公司市值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市值全球排名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形成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腾讯公司是如何进行创新发展的。

1、①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腾讯公司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为“小企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所以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腾讯公司从创立到抓住“高交会”的机遇,促进自身成长壮大,成为市值全球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

2.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写给上海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

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

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2.(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物的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
1.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向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妙对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6.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

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7.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9.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

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

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

“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班级
姓名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

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

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

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
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8分)
14.材料: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