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
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
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
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
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
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
【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
【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
(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
译作“……是……”。
格式(1):……者,……也。
(2):……者也。
(3):……,……也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例: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②臣本布衣。
3、用“是”、“为”、“乃”等判断词表判断。
例:①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时前置。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子何恃而往?③王曰“何坐?”④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⑤微斯人,吾谁与归?⑥何陋之有?⑦宋何罪之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特殊句式 (34张ppt)

被动句二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关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向来爱护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被他 所用。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卒见使于一鼠。
(人)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所役使。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问句二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吾射不亦精乎? 我的射箭技术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反问句三
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 览物之情,得无亦乎? 欣赏景物的情感,恐怕会不同吧?
练习
练习 此画斗牛也!《书戴嵩画牛》
“……担也中“肉尽表,判止有断剩骨。止”通“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
例1:臣本布衣(《出师表》)
(《马说》)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马说》)
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啊。
判断句三
三.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例1: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春秋》 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一、判断句
3.借助“……,……者也”表示判断。 例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一、判断句
4.借助“……,……也”表示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4)“……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5)“……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6)“……为……”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2.省略句省略句的主要形式有:(1)主语省略如:(蛇)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2)动词省略如:(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3)宾语省略如: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4)介词省略如: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3.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1)“为……所……”表被动。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2)意念被动如: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4.倒装句倒装句的主要形式有:(1)主谓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2)“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如: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履》(3)“之”为标志的倒装句。
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4)介宾后置的倒装句。
如: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5)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6)“之”为标记的宾语前置句。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7)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5.固定结构(1)表示委婉反问的“不亦……乎”句式。
如: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2)表示推测、反问的“得无……”句式。
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晏子使楚》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3)表示因果关系的“以是/是以”句式。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4)表示作比较的“孰与……”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
1)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如:吟鞭东指即天涯( 已亥杂诗》)。
4)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6)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者也”表判断,可译为“是…”。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8) ”也”表判断,可译为“是…”。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9) “…者,…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10) “…者,… …”表判断句。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11) “……,…也”表判断句。
如:鱼,我所欲也( 鱼我
所欲也》;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 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省略主语。
①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 (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②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 省略宾语。
《
《 ① 投(之)以骨(《狼》)。
②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 省略介词。
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 省略量词。
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3. 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有四种形式:
1) 主谓倒装句。
在感叹句和与外界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居首,以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 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
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
4)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
公移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5)
6) 介宾结构后置。
①
②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了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③ 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如:屠惧,投以
骨。
《狼》
4.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 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① “为”表被动。
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
《。
② “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③
④ “于“表被动。
如: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3) 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被动的,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5.
6. 固定格式
1) 表示委婉反问的“不亦…乎”句式,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
2)
3) 表示一般疑问的“如……何?”句式,译为“对……该怎么办”。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 表示一般肯定的“以……为……”句式,译为“把……当作……”。
如:以君为长者(《唐睢不辱使命》)
5)
6) 表示一般疑问的“何……为”句式,译为“为什么要……呢”或”为什么会……呢“。
如:此何遽不
为福乎(《塞翁失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