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

合集下载

民事案件法律救济途径(3篇)

民事案件法律救济途径(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是涉及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纠纷。

在我国,民事案件的法律救济途径多样,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法律救济的概念、途径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民事案件法律救济的概念民事案件法律救济,是指当事人因民事纠纷而寻求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对其合法权益予以保护的过程。

法律救济途径包括诉讼和非诉讼两种方式。

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非诉讼方式包括调解、仲裁等。

三、民事案件法律救济途径1.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最常见、最直接的法律救济途径。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判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起诉条件起诉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法定代理人;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起诉程序1)提交起诉状及证据材料;2)缴纳诉讼费用;3)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进行审理;4)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义务。

2. 行政诉讼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起诉条件起诉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法定代理人;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起诉程序1)提交起诉状及证据材料;2)缴纳诉讼费用;3)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进行审理;4)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义务。

3. 刑事诉讼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他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且该行为已构成犯罪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1)起诉条件起诉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法定代理人;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如下是有关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在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制度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
一、公力救济——民事诉讼
即利用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社会救济——人民调解、商事仲裁
人民调解是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自愿申请民间性群众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并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经过协商达成调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

仲裁是指商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纠纷之前或者纠纷之后达成仲裁协议,将协议约定的特定事项提交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居中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从而解决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三、自力救济——和解
和解是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就所争执的问题自行协商并达成和解协议,从而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消除该争执的行为。

在上述多元化争议解决制度中,和解是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争议的方式,民事诉讼、仲裁与人民调解均需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解决争议。

但是,民事诉讼与仲裁是两种并行的供当事人选择适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只有申请法院司法确认有效后才产生强制执行力。

第1页共1页。

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

 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

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法律纠纷是生活中难免出现的问题,解决法律纠纷是维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法律纠纷,下面将从协商、调解、诉讼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协商解决法律纠纷在生活中,法律纠纷的解决首先应该通过协商来进行。

协商是解决法律纠纷的一种温和方式,可以以平等、公正、互利的原则为基础,双方通过对话、沟通,寻求共同的解决办法。

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当一方认为对方违约时,可以首先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双方可以坐下来,听取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诉求,并根据双方的利益进行妥协。

通过协商,双方可以减少争执,促进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调解解决法律纠纷当协商达不成一致时,调解是另一个有效的解决法律纠纷的途径。

调解是在协商的基础上,由一方或第三方作为中间人,对双方进行沟通、协调和斡旋,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该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促进双方理解对方的观点,推动双方进行妥协。

在某些法律纠纷,如家庭纠纷、劳动争议等,调解常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调解,可以减少诉讼的成本和时间,避免恶化纠纷关系,实现双赢的结果。

三、诉讼解决法律纠纷如果协商和调解无法解决法律纠纷,最后的解决途径将是诉讼。

诉讼是通过法院来解决争议的方式,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性的解决方法。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将争议提交给法院,由法官依法裁决。

诉讼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可以对争议进行公正、客观的判断。

然而,诉讼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费用高、耗时长等。

因此,选择诉讼作为最后的解决途径必须慎重考虑,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

综上所述,法律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协商、调解、诉讼等多种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

协商和调解是温和而灵活的方式,可以在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维护双方的关系;诉讼是一种正式的解决方式,适用于那些较为严重、复杂的纠纷。

民事诉讼权利救济方式有几种?

民事诉讼权利救济方式有几种?

The thoughts are correct, the good fortune is coming, the thoughts are not correct, the disaster is shining.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事诉讼权利救济方式有几种?导读:权利救济的主要方式有四种,除了法律救济和司法救济,还有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

而这四种救济方式又分别有自己的分类方式。

民事诉讼权利救济方式有几种(一)、法律救济所谓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方式或者类法律方式对当事者受到损害的权利进行救济。

笔者以为,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

(二)、司法救济司法救济,又被称为司法机关的救济或者诉讼救济,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权利人权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后依其职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补救。

司法救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救济范围具有广泛性;第二,救济方式具有受动性;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第四,结果具有强制性;第五,效力具有终局性。

正是因为司法救济具有以上特点,所以我们将司法救济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正式的权利救济方式,发挥着社会减压阀与平衡器的作用。

司法机关依靠一系列公正且严谨的程序以及法官的人格魅力和职业专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其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其他机关所难以比拟的。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司法救济被称为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构成现代权利救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司法救济是法律救济的核心。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现代社会,司法仅仅是实现权利救济的渠道之一,在大力弘扬法治建设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一切纠纷和社会矛盾都纳入法律渠道来解决,这样是对法治的肤浅理解。

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主张通过社会自治能力的强化来解决各自纠纷,从而使司法机关可以专门解决其他渠道解决不了,需要提交司法程序的问题。

总之,司法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一切纠纷都要由法院解决,也不意味着提交法院解决就一定是处理纠纷的最佳方式,而且也没有必要让法院来担负这个职责。

民事纠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民事纠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民事纠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民事纠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每天都有看过民事纠纷案件的报道,那你知道民事纠纷应该怎么解决吗?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纠纷的解决方法(一)和解。

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

当事人是民事纠纷的主体,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

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二)调解。

纠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

在我国现阶段的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这被西方人士成为“东方经验”,除此之外,还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之间的调解等。

(三)仲裁。

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

仲裁属民间性质。

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

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

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

仲裁的最大特点是快速、简便。

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五)诉讼。

民事诉讼即老百姓所讲的“打民事官司”。

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

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

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纠纷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

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做出严格的规定。

民事纠纷的种类1、民事纠纷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法人及组织等就人身和财产关系等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法律关系发生的各种纠纷。

2、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

3、民事纠纷包括:债权债务纠纷、房屋产权纠纷、合同纠纷、损害赔偿纠纷、离婚纠纷、著作权纠纷等。

民事纠纷解决的常见途径

民事纠纷解决的常见途径

民事纠纷解决的常见途径民事纠纷是在市民之间发生的法律纠纷,可以是财产纠纷、合同纠纷、损害赔偿纠纷等。

当民事纠纷发生时,为了有效解决纠纷,维护公平正义,人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解决。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民事纠纷解决途径。

一、自愿解决自愿解决是指当事人在纠纷发生时,通过友好协商、沟通交流、调解等方式自行解决纠纷。

自愿解决是一种灵活、高效、经济的解决途径,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并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在自愿解决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双方协商达成和解,就纠纷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

协议内容应明确具体,保障双方权益,一旦达成协议,各方应严格履行。

若双方自行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选择第三方介入,进行调解。

调解是在调解员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在双方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找到解决纠纷的共同点,促使双方达成和解的一种方式。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秉持中立、公正的原则,依法从事调解工作,使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

二、仲裁解决仲裁是由仲裁机构进行的一种解决方法,当事人双方同意将纠纷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处理。

仲裁的特点是程序简便、效率高,裁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在仲裁解决中,当事人需要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

仲裁庭将根据双方的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调查、审理,并最终作出仲裁裁决。

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若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满意,可以在一定时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诉讼解决诉讼是指当事人将纠纷提交给人民法院进行处理的一种解决方式。

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将依法独立、公正地审理案件,并作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

诉讼过程一般分为起诉、准备、庭审、判决等环节。

起诉阶段,原告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附上相关证据。

准备阶段,双方当事人可以提出答辩、举证等。

庭审阶段,法庭将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出庭,进行辩论和质证。

最后,法院将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或裁定。

诉讼解决的特点是程序繁琐、周期较长,但裁决结果具有强制力,可以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中的争议解决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民事诉讼中的争议解决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民事诉讼中的争议解决方式及其适用条件引言:在民事诉讼中,争议解决方式是当事人解决纠纷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案件类型和当事人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并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

一、诉讼方式诉讼是最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适用于涉及法律权益的争议。

当事人通过法院提起诉讼,由法官依法审理、裁决。

诉讼方式适用于当事人之间存在严重分歧、需要法律权威裁决的情况。

然而,诉讼过程通常耗时费力,对当事人的精力和财务状况有一定要求。

二、调解方式调解是一种通过协商解决争议的方式。

当事人可以通过自愿参与调解,由调解员协助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调解方式适用于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合作意愿、希望快速解决争议的情况。

调解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当事人减少时间和成本。

然而,调解结果并非强制执行,需要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

三、仲裁方式仲裁是一种通过第三方仲裁机构解决争议的方式。

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或双方共同协议选择仲裁。

仲裁员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裁决,该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

仲裁方式适用于当事人对裁决结果的可执行性有要求、希望保护商业秘密或需要专业裁决的情况。

然而,仲裁费用较高,程序相对复杂。

四、调查取证方式调查取证是一种通过收集证据解决争议的方式。

当事人可以通过调查取证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并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使用这些证据。

调查取证方式适用于当事人需要证明对方过失或损失的情况。

然而,调查取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对当事人的时间和资源有一定要求。

五、协商方式协商是一种通过直接对话解决争议的方式。

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来达成共识并解决争议。

协商方式适用于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和合作基础、希望保持良好关系的情况。

协商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当事人快速解决争议。

然而,协商需要双方共同愿意,如果存在权利不对等的情况,可能导致协商的不平衡。

结论:在民事诉讼中,选择适合的争议解决方式对于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

知道如何处理普通民事纠纷

知道如何处理普通民事纠纷

知道如何处理普通民事纠纷普通民事纠纷的处理方法普通民事纠纷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因权益受到侵害或争议而引发的纠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合同纠纷、邻里矛盾、债务纠纷等。

正确处理普通民事纠纷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以帮助读者应对普通民事纠纷。

一、协商解决协商解决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当遇到普通民事纠纷时,首先可以尝试与对方进行友好沟通,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协商解决的优势在于快捷、灵活,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同时缓解纠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在进行协商解决时,应注意保持冷静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言语或行为。

二、调解调解是指通过第三方协助解决纠纷的方法。

在普通民事纠纷中,调解可以是由当事人自行找到一个熟悉相关法律的朋友或亲戚进行调解,也可以请求专业的调解机构提供协助,如人民调解委员会等。

调解的目的是促使双方达成和解,维护双方的权益。

调解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长期诉讼,降低成本,有效化解纠纷,但其对双方当事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一定限制。

三、诉讼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纠纷,那么诉讼是最后的手段。

民事诉讼是通过司法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程序。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准备好相关证据和材料,委托律师代理自己的权益,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诉讼虽然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裁决纠纷,但其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耗力,同时诉讼结果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因此,选择诉讼需谨慎权衡。

四、仲裁仲裁是一种灵活便捷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诉讼更为适用。

仲裁可以通过仲裁机构或委托具备合法资质的仲裁人进行。

仲裁在程序上要简化和加快,判决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仲裁的优势在于较诉讼更为高效,适用于一些较为简单、明确的纠纷,但也需要当事人在选择仲裁机构或仲裁人时慎重考虑,并遵守仲裁的程序和规定。

五、调解和解的结案方式在民事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还可以选择调解和解的方式来终止纠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本章概述
本章包括3个单元:(1)法律基础;(2)民事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3)行政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

本章在每套考卷中的分值约为10分,不涉及大题。

2017年本章考点的主要变化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决定》(国家税务总局令第39号),对计划单列市税务行政复议的管辖规则进行了调整。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
考情分析
单元框架
考点解读
一、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律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法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小结】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的特征的有()。

(2014年)
A.国家强制性
B.利导性
C.规范性
D.国家意志性
【答案】ABCD
【例题2·多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
(一)总述
1.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提示】受法律规范调整的,才属于法律关系;不受法律规范调整,仅受道德规范调整的(例如,恋爱中的“山盟海誓”),不属于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3.法律事实是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原因。

(二)主体
1.种类
(1)公民(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包括国家机关、各种企业事业组织、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在国内,国家是国家财产所有权唯一和统一的主体;在国际法上,国家是国际法关系的主体。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提示】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主要看两个因素:(1)年龄;(2)精神状态。

与肢体是否残缺、智力高低等无关。

【案例1】
小张今年3周岁,智力超常:
只要年龄不满10周岁,即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智力是否超常无关,因此,小张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2】
小王今年20周岁,先天腿部残疾,但精神状态正常:
(1)年龄已经超过18周岁;
(2)精神状态正常;
因此,小王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先天腿部残疾”并不影响小王的行为能力。

【案例3】
小李今年17周岁,仍依靠父母供养在大学就读:
由于小李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虽然年龄处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的区间,但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4】
小赵今年17周岁,已经在汽车修理厂工作,以自己的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1)年龄处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区间;
(2)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小赵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案例5】
小钱今年10周岁,精神状态无异常:
正好等于10周岁的未成年人,只要精神状态无异常,应界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同理,正好等于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只要精神状态无异常,应界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刑法将已满14周岁(≥14周岁)不满16周岁(<16周岁)的公民视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2)不满14周岁(<14周岁)的未成年人,视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提示】
从年龄角度,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线依次为10周岁和18周岁;而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界线依次为14周岁和16周岁。

请注意仔细区分。

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