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散文

合集下载

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三篇

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三篇

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三篇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还是会怀念,怀念熟悉的山林,怀念鸟儿的唱鸣,怀念野桑葚酸酸的甜蜜。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希望您喜欢!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一:老屋的背影我以为记载历史的不只是文字,它的载体还可以是一间老屋,一条胡同,一方河塘。

老屋是我们家的,作为历史的见证,我总以它为傲。

老屋其实不老,才住过四代人也不过三四十年历史,而且和胡同、河塘相比它最年轻了。

但老屋的确老了,屋里的年轻人一代代离它远去,它的伙伴也只剩下一条胡同、一方河塘了。

又回老屋,没了昔日好友相伴,带着侄子、侄女们重拾旧日的时光。

曾经老屋的背后只是一处废弃了的园子,人走后林荫覆盖。

如今园子扩大了,却荒草凄凄。

看惯了草木的孩子们并无多大兴致,我却如数家珍似的向孩子们讲解着园里一砖一瓦的历史。

这岁月的长河里不应该只交织着我的梦,也应该生长着孩子们的梦。

抚摸着那棵歪脖子老柳树粗糙的树皮,思绪像这树的年轮一圈圈地旋转着。

柳树很矮,儿时的我们总是在它们身上爬上爬下,春天柠柳笛,编花环,夏天躺在上面睡觉。

我们问祖母柳树为什么长这么矮,祖母说,小树苗无人打理就容易长歪,人也一样。

我们听得似懂非懂,依然玩得不亦乐乎却很少折柳枝了。

树下有两大块又圆又厚的石台,放了学,我们就趴在上面写作业,虽然没有凳子坐但我们总以能抢到它为荣。

祖母说,那不是石台而是用来碾粮食的石磨,碾碎的面粉才能蒸馍馍。

尽管我们还是很喜欢玩泥巴,可自从听了祖母的话,我们就只是把捏好的小泥人、小酒壶、小茶杯摆在上面,而且玩完了总不忘记把它擦干净。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我的童年,从他们眼神里我读出一种灼灼燃烧的渴望。

没了人烟,老屋的背影愈发显得沧桑。

小时候我们总爱用手指抠去那被岁月侵蚀掉的砖沫,而如今无论身在何方,只要阴雨天总会惦念老屋。

老屋紧挨着胡同,胡同紧牵着老屋,他们仿佛风雨中的一对苍发夫妻。

胡同的土地很坚实,我以为它会比老屋更硬朗,所以心里很踏实。

关于乡愁的散文(精选10篇)

关于乡愁的散文(精选10篇)

关于乡愁的散文(精选10篇)乡愁的散文1一壶薄酒晕开了离愁,年关时候,有谁共我,听一曲悠悠。

浅泪噎在喉,忘却了春秋,只一心凝望,凝望那千里之外的心舟,那儿有家的温柔。

掬月在手,一缕澄澈,几丝轻柔,散开去,是一地的乡愁。

我轻轻,取乡愁,一杯杯,化入酒;我轻轻,将薄酒,一杯杯,饮入喉,凝入我血肉,再回首,依然是家的温柔。

时钟依旧自在的走,月圆月收,有谁共我,添一笔乡期的“正”字头。

乡梦难休,扰乱了心的静守,深情地怀想,怀想那千里之外的杨柳,那杨柳记录了我童年的春秋。

藏梦在心,一番祈愿,一番对远方梦的追求,梦醒时,是一世的乡愁。

我轻轻,取乡愁,一杯杯,化入酒;我轻轻,将薄酒,一杯杯,饮入喉,凝入我血肉,再回首,依然是家的温柔。

我轻轻,取乡愁,一杯杯,化入酒;我轻轻,将薄酒,一杯杯,饮入喉,凝入我血肉,再回首,依然是家的温柔。

乡愁的散文2最近枞阳文联,寻找乡愁,家乡的味道。

一直想写些东西,提笔又放下。

因为我离家乡并不远,乡愁并不浓。

对于家乡的记忆,熟悉又陌生。

毕业之后,九月份在家乡的乡镇里当一名语文教师,初入茅庐,经过流水似的培训。

主要说的教师礼仪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群人在会议室天天看视频,在大会议室里聊天。

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报到时,找了半天才到学校,一路走,每当三轮车从我身边开过,我满怀热情的说声,老乡,带我一程。

当我上了电动三轮车,车速感觉不行了。

不过老乡还是很坚持带我到学校,开头几次的放假,很不适应从学校走到街上,晴天还好点,下雨天,泥泞的道路让我越陷越深。

刚去工作,学校由于在山坡上,夏天蚊子多且大,我就不明白,学校食堂的菜那么差,我们身上的血的营养成分不高,也不知道它们那么大。

学校的生态环境好,有蛇,有老鼠,有各种小东西,来这里,给我普及动物方面的知识,用水的问题,时有时没,每次感觉水都有点问题。

各种槽糕的事,莫名的心烦。

自己也是农村里出来,或许是精神上的陌生,再也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儿时的伙伴的逃离,农村文明的渐行渐远,城市里给我带来的浮躁。

乡愁的散文(通用25篇)

乡愁的散文(通用25篇)

乡愁的散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的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的散文篇1离开家乡好多年,家乡的记忆愈来愈深……那一花一木,一山一水,袅袅升起的云烟,都在记忆萦绕……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是高中刚毕业,那年十六岁,带着向往与喜悦,去了父亲工作的城市,邵东。

在那里度过俩年的时光,又去了另一座沿海城市,福建、福州,这里离家乡越来越远,当初,不觉得难过,还有点欣喜,直到后来,随着年龄愈来愈大,才觉得相思苦。

刚到福州,我还会一年回去一次看望父母,但随着儿女诞生,回去的机会,就少了。

记得最长得一次是十年,那年还是接到家里来信,说父亲病得很重,我带着一双儿女,赶了回去。

看到一病不起的父亲,泪水涟涟,要知道父亲从来没病,就连小感冒都没有。

我忙把父亲送进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地告诉我,没救了,他的脑CT片,检查出瘤,而且不止一个,好几个,已经到了晚期。

无奈,把父亲拖回了家,没过几天,父亲走了。

我哭得非常伤心,后悔这十年,没跟父亲相处。

父亲走后,只剩下母亲。

我依然没有每年回家看她,忙着俩个孩子的学业,等把孩子的学业忙完,又开始带孙子,所以又是几年没回家。

远嫁是一种痛,你无法去理解那种泛味。

当把孙子带大,也步入暮年,这时候,才有时间回家。

每年回家一次看望老母亲,和村里的老人聊天,满满的回忆。

原计划今年二月份回家,结果突然的疫情,回不了,现在不知什么时候,能回去看她老人家。

妈在家在,有妈在回家的脚步也快。

如果没有老人家,回去就成渺茫,家乡就渐行渐远……乡愁的散文篇2中秋又至,正好团圆,但许多人有家不能回。

异乡客,最怕是中秋,浓浓乡愁,似乎是注定了的。

根本就不用学,离开久了,思念深了,自然就想家了,你也不知何时成了多愁善感的人儿,一念乡音起,一语泪双流。

愁归愁,但还是要说声“对不你,又欠你一秋”。

名家写故乡的散文名家写家乡的散文

名家写故乡的散文名家写家乡的散文

名家写故乡的散文名家写家乡的散文故乡有味道,那是思念的踵。

关于故乡的名家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名家写故乡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名家写故乡的散文篇1:一个人的故乡走了这么多年,还是回到了这个地方,一个名叫故乡的地方。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近乎于遗忘的地方,让多少人魂牵梦萦,也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词语让多少人热泪盈眶。

而今,我回来了,满脸胡茬地就站在她的面前,激动的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更快活地依偎在她的身旁,欢欣地流泪。

故乡,请接受我这个流泪的孩子吧!一遍一遍地看这看那,一次一次地哽咽欲语,感受久违的温馨味道,捕寻尘封的如烟往事。

轻轻地打开窗,时光便幸福的流淌。

故乡是画。

从来没有一幅画能那么历久弥新,也从来没有一幅画让心一生牵挂,可故乡就是,水墨丹青,依稀永驻。

记得在小学的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画自己的家乡。

我们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画画本上认真地描摹着自己美丽的家乡。

一座青山,一座小桥,一缕炊烟,一条小河,一棵老树,还有那盛开的小花,就构成了可爱、美丽的家乡。

那一幅幅画线条尽管不优美,色彩也不鲜艳,影像也不是很清晰,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什么东西比家乡更美丽!因为家乡给了我们太多的童趣、开心和快乐。

也尽管那些画很粗糙很简单,但那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家乡的美质朴、简单、清新,毫无雕饰。

这幅画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生享受。

故乡是歌。

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我们都没有停止过歌唱,乡音未改,乡情依旧。

在记忆的最深处,故乡永远是深情的,舒缓的,静美的,又是欢快的,激昂的。

当早春的柳条随风起舞的时候,白杨树枝条泛绿的时候,伙伴们吆喝着一个个猴儿似的,窜上了树,折下了新枝,“扭咪咪”方言,做柳笛,拧动枝条嫩皮,抽出滑嫩的木质部分,把剩下管状的树皮筒两端剪齐整,一端抠掉绿皮,成扁平状含在口中吹,即可。

吹,乡村一下子到处响起了一支支小喇叭、小唢呐的清脆鸣声,整个村落洋溢着快乐浓浓的童趣。

那些大一点的孩子,随便捏一片树叶,贴上嘴唇就能吹出一曲童谣,惹得小不点们围着咂舌羡慕。

关于故乡的散文 [关于故乡的散文(14篇)]

关于故乡的散文 [关于故乡的散文(14篇)]

关于故乡的散文 [关于故乡的散文(14篇)]关于故乡的散文( 14 篇)(篇一)故乡人的一生中,记忆最深刻最清晰的时段大概就是少年时期。

因为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事情,常常能够最完整地保留在大脑之中,甚至可以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

就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而言,我只在故乡生活了十七年,而且还要包括牙牙学语不懂事的几年。

但是,发生在少年时期故乡的任何事情,却都使我无法忘记,尽管有许多事情还远远谈不上锥心刺骨。

记忆中的事情总是有棱有角,即使一些细枝末节也能让我耳熟能详。

我的故乡在**,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最西边的一个县(**),与内蒙古相邻,与甘肃、宁夏只隔一县。

县城在古长城之外,应该属于塞外。

**的贫穷,似乎是与生俱有的。

但**的贫穷大概始于大夏王朝衰落之后,也就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国灭亡之后。

清光绪年间,朝内翰林王培芬到“三边”(**、定边、安边)视察,面对地瘠民贫的凄凉景象,用辞赋格律写下了《七笔勾》的诗句,一下子把“三边”的“万紫千红”“雕梁画栋”“绫罗绸缎”“山珍海味”“金榜题名”“粉黛佳人”和“礼义廉耻”一笔勾。

那么,我的故乡还剩下什么呢?可能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希望都没有了。

在故乡生活的那十七年,是贫困的十七年,因为从我记事起,我,或者说大多数的**人就与贫穷相连,好像**是贫穷的象征。

人一旦贫穷,就会被人瞧不起,从与外地人包括关中人的交谈中,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异样”,心里难免产生自卑。

而今,时过境迁,**因有了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与过去的**不能同日而语了,**人富有了,自然也要被人刮目相看了。

不过,我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一种被人瞧不起的感觉,好像**人钱是有了,但就是没有文化,更谈不上什么品味了,想来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当然,我还要说,在**生活的十七年,也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十七年。

常言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故乡再不好,那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呵!我没有理由不爱她。

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年了。

故乡情结散文(通用7篇)

故乡情结散文(通用7篇)

故乡情结散文故乡情结散文(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情结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情结散文篇1我终于回来了,像久违故土一样,当车穿越千沟万壑,掠过茫茫雪原,进入小城的一瞬,我的眼睛,竟然湿润了。

我曾经一度在想,只有亲人所在的故乡,才会让我魂牵梦萦。

可是十几年来,从南到北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知道,故乡的情结,并不仅仅只停留于真正的故乡!每次离开一个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梦中,又重新回到那曾经身临其境的环境,醒来心里那种空落落的、不能再现的往事的忧伤,以及那些不能失而复得的情愫,难道不是故乡的情结?有心为之牵挂的地方,皆有故乡的情结在心中!每次回故乡,都是在冬季。

茫茫的雪野,雪野里屹立着一棵棵、一片片灰蒙蒙似有轻烟笼罩的寒树,整个世界就在这灰白之间静默着,总有一些荒凉的味道,似沉寂,又似蓄势待发。

弯弯曲曲的乡村路,像一脉无尽的相思,遥遥伸向远方。

“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哪回曾到。

”这是寒冷的冬季,或许正是这种荒凉的意味,才是我所深念着的故乡的味道,才是我真正怀念的故乡的“魂”吧!车在旷野里穿梭,望着车窗外这熟悉的道路,望着那一片片曾经养育过我,我也曾经耕耘过的土地,我像一个找到家的孩子一样,我的心是暖暖的,踏实的。

因为我的根在这里!这次回来有任务在身,因为工作,先在莫旗停留了两天,怕妈妈知道我回来,又不能马上见到我着急上火,我没敢告诉妈妈我回来,并且离她仅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

可是我的人虽然在莫旗,心,却早已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回妈妈家时,出租车把我丢在村边,我游览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村落,向妈妈家走去。

正赶上周五在这村赶集,叔叔婶婶们看到我,先是用疑惑的眼神打量我,待我问他们好,认清我是谁后,便围着我,“这孩子可有几年没回来了!瘦了!”“这孩子没变模样啊!”我看着这些在我的记忆中成熟强壮的身躯,现在都已经弯腰驼背,皱纹在脸上阡陌纵横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精华篇」

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精华篇」

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精华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精华篇」篇一:故乡记忆大柳杉有村必有柳杉,这是我的故乡浙闽山地的显著特色。

柳杉生命力极强,终年郁郁葱葱。

夏天遮蔽烈日,冬日输送温暖,春秋仪态万方,装扮着我的故里。

这也许是先祖们选择生存之地的依据之一。

附近各山村中,我们村的柳杉最多最大。

我们村的柳杉环绕四周,掩映村子,阻挡风雨。

柳杉群中一棵大柳杉拔地而起,高耸天空,大风吹过嗖嗖作响。

它位于村子的北面山坡,高逾80米,8人牵手才能合围,已越过千年沧桑岁月。

树皮粗糙、苍老,枝纵横交错,树底盘根错节。

大柳杉是镇村树。

先前,我们村从临近一村子分迁来时,据说有天夜晚先祖们到原来村子分拿祖宗的遗骨,并将它放在大柳杉底下,次日清晨发现骨瓮陷入地底。

先祖们视为神奇,就地修筑了祖坟。

从此,大柳杉成为村子的象征。

小时候,我时常和小伙伴在树底下玩耍,做游戏、捉迷藏、抓蛐蛐。

有时从临近的小树爬上大柳杉的枝,躺在上边瞭望天空,浑然不觉自己悬在空中。

大柳杉深扎大地,静观山村的兴衰,它自身也经历了几度枝叶枯萎、几度枝繁叶茂的历史。

我记得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前期,它一度凋谢,甚至顶端的枝也光秃了。

然而近三十年来,它却奇迹般萌发了新绿,而且长势喜人。

上山砍柴上山砍柴,是我们浙闽山地的少年通向成年必习的功课。

记得八岁那年,我拿着柴刀跟随哥哥上山学习砍柴。

之后,就每天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日出上山,日落而归。

它占据了我的星期天、寒暑假。

每天清晨,“砍柴去啦”,大呼小叫,划破山村的寂静。

聚集一帮一伙,商议好砍柴地点,然后出发,一路玩耍到山上。

下午沿河打水仗、摸鱼蟹。

遇水深处,脱个精光游泳。

直至太阳偏西,匆匆砍一捆柴回家。

我们喜欢爬上高高的树砍干的枝。

砍伐的声响时高时低,彼此传递,回荡山林。

夏日和起伏无际的蝉音相融,宛如一部巨大的交响乐章。

而且干枝燥、轻、易燃,有时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次,我挑了一担干柴到镇上去卖,餐馆营业员一眼看中,我得了五角多钱。

关于乡情的散文(精选12篇)

关于乡情的散文(精选12篇)

乡情的散文关于乡情的散文(精选12篇)故乡,如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四季。

如一首诗,满含浓浓的乡情。

如一幅画,印在深深的脑海里。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提供了关于乡情的散文,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乡情的散文篇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对于奔波在外的的游子来说,最能引起共鸣。

无论身在何方,故乡的情,如一根长长的无形线,紧紧地拴结游子的心头,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惦念着。

我的故乡在很远很远的粤东地区,那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也有令人嘴馋的风味小吃,还有让我难忘的浓浓乡情……依稀记得,有一年的年底,少时就背井离乡来粤西地区过生活的我,终于第一次回了老家。

说实在,要不是为了接年迈的母亲一起过日子,我是不打算回故里的。

因为,事业未成一直是我抉择回乡的最大障碍。

回家那天,阳光明媚,我背着简单行囊,怀着既喜又忧的复杂心情踏进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土地:喜的是能暂时缓解多年思乡之苦的煎熬,忧的是那些父老乡亲会怎样定论我这位碌碌无为的所谓“外出能人”……故乡的变化真大,差点儿找不到入村的路口。

原有的泥土小路已更换成宽阔的硬底化混凝土大路,崭新的公共汽车直驶村里,一幢幢的新颖楼房像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延伸村中……我还未走进家里,就被一些父老乡亲认出来,问寒问暖,弄得我有点招架不住,就这样,回乡前的忧虑心情在这问与答之间全抛到九霄云外。

当我抬起脚跨入老家门槛时,母亲那熟悉的身影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还未等我坐稳,母亲便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甜蛋面:“孩子,快趁热吃,吃完就大吉大利!”从母亲手中接过甜蛋面,我心猛地一热,手微微一震,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强忍着连连点头却说不出半句话儿……闻讯而至的邻居老阿婆拄着拐杖,特意送来了10多个新鲜的家鸡蛋。

这怎么行!作为后辈,外出第一次回乡本该买点礼物赠送左邻右里的,但因一时疏忽而两手空空回家。

不行不行!我怎能反情理接受老一辈的礼物呢?我急忙拿起搁在桌子上那一袋鸡蛋推回老阿婆手中,在多次的推来推去后,老阿婆竟跺着脚生气起来:“小子,我可是看着你长大的!前些日子,听你母亲说你要回来,你可知道我有多高兴哩!虽说这些鸡蛋急凑起来不容易,但远远比不上你母亲平时对我的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散文故乡的山故乡安在山沟里,四面都是山,连绵不绝,算不上高,却也挺拔有力,像佛祖的手,环抱着村庄,守护着村庄,给村庄带来安宁,带来平静。

故乡的山四季常青。

看外面的世界,春夏秋冬分得一清二楚。

春天有叶发芽,却隐藏在无尽的青中;秋天有树叶飘落,奈何常绿灌木是主打。

看着山上的树,心里就有了温暖,就有了岁月无尽中的伟人情怀。

江南雨水充沛,滋润了无数的树木。

故乡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有名不见经传的泡桐、青皮,有家喻户晓的杨柳、马尾松,更有国家珍稀树种红豆杉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有了树,护住了土,留住了水;有了水土,树木更是长得郁郁葱葱。

大自然就是这样相依相存。

有了树,鸟有了家,争先恐后飞来故乡的山上。

走上山,静悄悄的,你会听见无数的鸟鸣,在此起彼应,在你鸣我叫,在诉说着幸福,在唱着快乐的歌。

再细细听,鸟的叫声不尽相同,有“叽叽”,有“喳喳”,有“嘟嘟”,有“布谷布谷”,有“呱呱呱”……你仿佛来到了鸟的王国。

只要你愿意,鸟一定会为你展开歌喉,开了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让你不虚此行。

山是江南的,也是百姓的。

人们依山而开垦,顺势而造地,种上茶树林、油茶林、杉树林。

走上山,一排排的经济作物矗立在你眼前,你会恍惚来到了某个庄园,遍地是黄金,耀你的眼,羡你的心。

遇上五月,天空下起丝丝的雨,农人披着蓑、戴着笠来到山上,穿梭于茶园间,双手纷飞,采摘着鲜嫩的菜叶。

遇上秋天霜降时节,万里无云,天公作美,农人带上工具,结伴上山,捡摘油茶,一担担挑回家,收获无尽的喜悦。

山是一位智者,从不与人计较得失;山是一位仁者,只知给予,不求回报。

山上野果众多,是小孩子的乐园。

野生的杨梅红溜溜,酸酸的,明知道会酸得让你无法开口吃饭,还是忍不住一颗又一颗尝。

每年的梅雨季节,杨梅成熟。

我们一群小孩在放学后,踩着贪吃的声音爬上山,顾不得气喘吁吁,到了往年早已熟知的杨梅树下,脱下鞋“嗖嗖”几下,如猴子一般爬上树,吃上一饱,往各个口袋里装满,又一路唱着歌回家,刚好赶上晚饭的点。

柿子黄黄的,挂在秋天的树上,刚摘下来不能吃,需要放软,入口才甜甜的,绝佳的山珍。

除了这些,还有猕猴桃、金樱子、茅栗等等。

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种类,可以满足童年的馋念。

故乡地处偏僻,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发达的经济。

山就像母亲一样,孕育着我们这些山民的成长。

我们要看的,她提供;我们要吃的,她提供;我们要收入,她提供;我们要生火,她提供。

木材取于山,用于民。

每年冬季,全村人歇下农活,带着砍刀上山。

农民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主,他们知道大自然循环往复,可不能过于贪婪。

大树可以砍,小树得留着,让它们接受大自然的雨水,过上两年又是一根栋梁。

农民造房子,不像城里人,砖为墙,水泥拌料。

他们没那么讲究,上山砍几根木材,请上几个匠人,花上几个月,一幢房子立起来。

外面是土,里面是木头,全都来自山里面,冬暖夏凉,多好。

来我们这里,看看故乡的山,相信你会爱上这里的。

故乡的水故乡的山中间有一条小溪,深不及膝盖,宽不过两尺,却也汇集了无数眼泉水,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故乡人。

溪水清冽,均来自石壁间,富含矿物质、各种微量元素。

农人在乡间,从不知矿泉水,只知渴了,鞠下身,弯下腰,双手撑在溪里,嘴对着溪水,“咕噜”喝一阵饱。

坐着歇会,乘下凉,吹下风,看看白云苍狗,数数落花缤纷。

此种美,扎根于故乡,搬不走,移不动。

溪水隶属源头,游鱼戏石,不亦乐乎。

在溪水中,没有时间的冲洗,没有长途的跋涉,水底因此没有鹅卵石。

石块多是平整不一,大小不一,颜色不一。

农人会捡些大的,圆的,洗干净抱回家,用来盖制腌菜。

小孩子没有粉笔,从水底挑拣一些红色的,也能写字取乐。

鱼不大却多,小河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用去刺。

若是钓上十几条,回家或蒸或煮,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除了鱼,还是虾、泥鳅、田螺等。

每逢夏天,我们一群小孩,脱去鞋袜衣服,光着脚丫裸着身体,泡在水里,既可以消暑,也可以捡田螺。

一颗颗捡起来,要不了多久准能捡上小半桶。

拿回家,母亲加上蒜,添点姜,放点料酒。

那感觉,爽到底,真可谓百吃不厌。

水是生命之源,村庄多会面水背山。

农民临溪修埠,几块青石板搭成。

早晨,农妇们沿着山间小道,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水埠边,浣衣淘米。

近处溪水淙淙,远处鸡鸣狗吠,伴着声声捣衣,也别有一番韵味。

傍晚,农民歇下一天的活计,到溪边擦洗,夕阳踩着远山,晚霞映红天空,汉子们嘹亮的歌声响起,再疲惫的身躯也孔武有力,再劳累的苦也无影无踪。

每隔一二里,农民都在溪水里筑上水坝。

全村人一起出工,选好地势,抬来石头,塞好缝隙,垫好石子,力要用巧,方位要算准,这样才能牢不可破。

农民可不想,年年筑坝,日日等水。

有了水坝,溪水会顺着沟壑流进农田,滋润庄稼。

庄稼得到水的帮助,更加卖力地演出丰收的舞台剧。

稻穗弯下腰,农民拿来镰刀,他们也总不忘感谢溪水一把。

溪水给农民带来了福利,农民也懂得照顾溪水。

农民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都清楚溪水滴滴不可污染。

若是祸害了水,终究遭报应的还是人类自己。

让垃圾入池,让粪便入坑,让农药入库,让溪水清澈,让游鱼自由自在,让天空更蓝,让人间更美好。

溪水也有发怒时。

每年夏季,龙王带来了乌云,喊来了雷公电母,给溪水助威。

暴雨如注,下个没完没了。

溪水有了帮衬,抖了抖身子,膨胀再膨胀,终于成了一条巨龙,漫过河埠,冲了道路,淹了农田。

农民看着也不恼,在他们眼里,溪水就是一个三岁的小孩,耍起脾气,让它闹上一闹,几天后自然归于温顺。

真的,梅雨季节一过,溪水收了怒气,成了一头绵羊,乖乖地听话,重新为人们服务。

忙了一年,溪水也想偷会懒。

冬天,一月两月也不见一滴雨,许多的泉眼干涸了,溪水也就缩了身,宣告减肥成功。

这时的它,虽不会见底,但只有丝丝细流,流在溪道上。

农民拿来锄头,把河道挖深点,再筑点河坝,溪水囤积起来,一点也不影响农民的生活。

反正此时,不需要灌溉,没有特别用途。

来我们这里,看看故乡的水,相信你会爱上这里的。

故乡的人故乡位于赣东北革命老区,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三十几户人家,百来号人。

村庄都姓单,共一祠堂,信奉同一尊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

故乡的人是勤劳的。

他们始终相信“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春天,播种插秧,乡亲们不顾溪水的冰凉,不顾乍暖还寒的天气,义无反顾地赤脚踩在泥泞中。

对于他们而言,再苦也得受着,因为一亩三分地,产出的可是一家人的希望。

夏天,烈日炎炎,太阳太过毒烈,把整个大地烤得不剩一点凉爽。

大家抢收抢种,时间紧,任务重,可不能有一点耽搁。

稍作休息的瞬间,犹不忘感谢老天,是它给了江南丰沛的雨水,稻子才能一年两季,收获才更多。

秋天,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

不光有稻谷,还有油茶、桐油等。

一天天忙碌,把收获挑回家,再累也是幸福的。

冬天,大雪皑皑,一年劳作,是该歇上一歇。

乡亲们可不,他们提上砍刀,系上斧头,去山上准备下一年的柴火,给来年一个喘息的空间。

故乡的人都沾亲带故,扯个几辈祖宗都是一家。

和睦相处,有难同帮,有乐同享。

我家穷,孩子多,全靠父母两双手,生活紧靠着贫困的线,望着温饱的坎,就是过不去。

父亲开垦荒山,种上玉米;母亲选择山谷,植上茶叶。

他们劳作不断,我们成了没人放养的牛,四处散漫,满山乱奔,满溪乱窜。

平常,乡亲们见到都会再三叮嘱,哪里不能去,什么事不能做,我从中学会了脚踏实地。

遇上饥饿时,邻居也会拿出家藏的食物,塞给我们,让我们不致于饿着肚子,看着别人直流口水,我从中学会了乐于助人。

一次,我掉进了坑里,是一位乡亲丢下手中的活计,百米奔跑前来解救于我,让我得以存活于人世间,我从中学会了解人危难。

故乡的人是热情的。

每当远方来了客人,无论熟悉与否,无论认识与否,乡亲们都会端一面凳子,斟一杯好茶,同客人坐会,聊会天,说句笑,给客人卸下路途的艰辛,安上家庭的印记。

有时赶上饭点,粗茶淡饭端上桌,“远方的客人你莫嫌弃”,倒上两杯自制的米酒,喝上几大口,御御冬天的寒冷,赶走夏天的疲惫。

如果喝高了,不要紧,铺一张床,开一天窗,让客人洗把脸,刷下牙,看着明月清辉,撒下一把感动,和被而眠,幸福悠哉。

故乡的人是快乐的。

他们深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苦每天悲伤着过凄惨日子,倒不如幸福着笑着,过好每天每时每分每秒。

平安时,快乐;悲伤时,快乐;顺利时,快乐;坎坷中,快乐。

即使是人遇困境,家逢祸事,也要笑着面对。

这不是无情,不是冷漠,而是处事的态度,而是聪明的见证。

故乡的人是坚强的。

曾听说,村子在文革时期,遭遇一场大火灾。

大火无情,烧了整整一夜。

房屋一间未存,全都化成瓦砾。

乡亲们看着满目白灰,欲哭无泪。

他们碰碰头,互相打打气,扶老携幼搭起草棚暂住,然后上山选栋梁,下田打墙土。

几个月后,一栋栋房子又矗立在山间,傲视山水,羞杀云天。

故乡立村几百年,遇过洪水多回,受过灾荒不尽,熬过困难无数,大家挺直腰杆,照样闯了过来,日子依旧有滋有润,脸上笑容依旧如花。

来我们这里,看看故乡的人,相信你会爱上这里的。

故乡的房故乡的房没有钢筋,没有水泥,只是泥土与木头的混合,俗称“土木”结构。

外面为泥墙,里面为木头。

能住人,可养猪,能防地震,能抵洪水,功能之巨大,令人瞠目结舌。

林语堂说:“你要一天不得安生,就请客;你要一年不得安生,就盖房子。

”故乡的人生来刚强,明知盖房苦,盖房难,依然偏向虎山行。

选材是一等一的大事,江南遍处是山,山上遍处是树,栋梁之材绝非随便砍一根就行。

提着斧头、带着饭盒上山,边走边看,边看边选,细的不行,年限短的不行,歪的不行,矮的不行。

往往走上三五天,才能选上一两根栋梁。

砍倒,削枝去叶,请上两三人一起帮忙,上山抬回家。

栋梁太粗太重,不是哪个壮汉子的肩膀所能承受的。

栋梁运回家,在太阳底下晒干。

主人早已打探清楚,最好的木匠在哪!故乡的人天生节俭,但在造房子上一定是大方的。

这是谁也不敢疏忽的。

木匠进家门,一住就是两三月,给木料去皮、凿洞、装榫等,一步步工序,丝毫不敢马虎。

故乡的房多选用十六或十八根柱子,取其吉祥之意。

柱与柱之间用横料搭接,榫与洞相连,还要凿入楔子。

据老一辈人讲,只有这样的结构,才最稳定。

即使一根柱子腐烂,也由其它柱子拉扯,丝毫不碍事,照样住人;哪怕是洪水来了,冲跨外面的泥墙,木架子立在水中,屹立不倒,保护着整个家庭的安全。

土墙是夯出来的。

墙土得是黄土,得间杂碎石,取自田地里的深层。

取墙土时,挖掉田土的表层。

一家人无论大小,一齐上阵,一担担挑回家。

故乡有几个夯墙的行家,他们均用木头匣子固定,工具就是一根手臂粗细的木头。

上端细些,便于抓握;下端粗些,夯的面积更大。

夯墙是个费力的活,也是个细致的活。

把黄土倒进木匣,一棒槌一棒槌地夯实。

往往要不了几分钟,汉子们就已汗流满面。

一匣子夯完,拆下匣子,继续下一匣。

墙墙之间,匣匣之中,都放有木头,作为粘合材料。

土墙夯完,要个把月。

土墙保暖效果好,冬暖夏凉,适宜人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