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a.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b.我国海岸地貌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c.海岸地貌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海岸地貌知识。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作业提交时间:下一节课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海岸地貌的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2.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从空间、时间角度分析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海岸地貌的共性与个性,提高地理知识的系统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海岸地貌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海岸地貌,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提高审美情趣。
4.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海岸地貌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图等方式,提高对海岸地貌的认识。同时,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师提出一些与地貌类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请你们小组分析一下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请同学们来说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地貌类型,它们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5.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到地貌类型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各种地貌环境,从而加深对地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展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问题。
3. 准备好地形模型或相关地理教具。
4. 邀请相关地质学家进行实地考察,为课堂讲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些地貌的视频或图片,如黄土高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风蚀蘑菇等,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板书)(1)褶曲地貌:展示一些褶曲山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2)断层地貌: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断层和地垒、地堑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断层形成的地貌特征。
(3)火山地貌: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火山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
(4)流水地貌:通过模型和图片展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5)风力地貌:展示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貌特点等。
4.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地貌,如:河流、湖泊、山地、沙漠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地貌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内容】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我们了解了地貌的观察顺序和观察内容以后,让我们今天走进实验室一起去看看各种地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喀斯特地貌。
【板书】1.定义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思考】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适当的条件”指的是什么?【教师】高温湿润【读图】读图,指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板书】2.分布【教师】喀斯特地貌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如贵州、云南、广西。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观察一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
【板书】3..喀斯特地貌特征①地上喀斯特地貌【教师】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思考】峰林和峰丛的区别是什么【教师】峰林:底部基座不相连;峰丛:底部基座相连。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继续侵蚀则会成为残丘。
【板书】①地下喀斯特地貌【教师】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板书】4.喀斯特地貌的影响【思考】有利影响有哪些【教师】有利影响1.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2.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3.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4.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过渡】刚刚同学们说出的都是有利影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喀斯特地貌区对人类活动有哪些不利影响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不利影响1.生态脆弱: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易形成干旱、荒漠化、崩塌等;2.工程建设难度大:地质条件差,不利于交通、水利建设。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2.通过图文资料、实验等,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成因;3.通过地貌景观的特点,说出其分布区域;4.依据材料简单分析地貌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特征。
【教学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特征。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及《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节选内容师:《游记》中提到的“粤西面目”,我们从徐霞客的其他有几种可以找到描述,如“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
”、“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
”、“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
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等。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师:作者描述的哪种类型的地貌?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师: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
(板书)常见的地貌类型【讲授新课】师: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师:在认识了喀斯特地貌概念的基础上,请大家思考: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生:(可能的回答):需要满足一定的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和气候或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活动:模拟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影响石灰岩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按照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
生:(可能的回答)气温、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出示:中国岩石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师:在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后,请大家观察中国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图,试着说出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案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辨识常见地貌类型,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2.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3.结合实例,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常见的典型地貌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
难点:结合实地景观图片,描述典型地貌景观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读图指导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提问: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讲授:【喀斯特地貌】(教师)阅读课本,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分布。
(学生自主学习)1.物质组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的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4.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
5.类型及特点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展示组展示)①地表喀斯特地貌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活动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归纳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的条件。
(展示组展示)(老师点评补充)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地质构造稳定,边坡稳定性好。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遥感影像,识别并描述常见地貌类型。
2.分析给定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GIS技术,设计一个地貌调查项目,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步骤等。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掌握地貌类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地貌景观的图片,如黄土高原、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同时,播放相关地貌景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貌的壮丽与多样性。
然后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貌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平原:讲解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分析平原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山地: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探讨山地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貌现象。
4.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创设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2.通过图文资料、实验等,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成因;3.通过地貌景观的特点,说出其分布区域;4.依据材料简单分析地貌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特征。
【教学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特征。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及《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节选内容师:《游记》中提到的“粤西面目”,我们从徐霞客的其他有几种可以找到描述,如“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
”、“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
”、“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
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等。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师:作者描述的哪种类型的地貌?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师: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
(板书)常见的地貌类型【讲授新课】师: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师:在认识了喀斯特地貌概念的基础上,请大家思考: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生:(可能的回答):需要满足一定的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和气候或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活动:模拟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影响石灰岩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按照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
生:(可能的回答)气温、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出示:中国岩石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师:在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后,请大家观察中国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图,试着说出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都有分布,其中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连片分布。
出示:喀斯特地貌视频和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师:我们通过视频之前的学习已经对喀斯特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和地下景观两部分,地表的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生:(可能的回答)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的岩石表面溶蚀出溶沟,溶沟进一步加深加宽就形成了溶蚀洼地,溶沟相互交错,将岩石分割成峰丛,溶沟加深形成峰林,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剩余孤峰,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成残丘。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主要的地貌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板书)地表景观:溶沟、洼地、峰林等出示:云南罗平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师: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孤峰景观,图片中大片平地就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坝子”,它是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其底部较为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将其称为“坝子”。
坝子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示意图师: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暗河等其他地貌。
暗河是大面积石灰岩地区所形成的溶洞和地下通道中,具有河流主要特征的水流。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常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请大家观察溶洞景观示意图,简要描述地下喀斯特地貌(石笋、石钟乳、石柱)的形成过程。
(板书)地下景观:溶洞生:(可能的答案)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
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板书)石笋、石钟乳、石柱出示:喀斯特的典型地貌示意图师:我们来汇总一下喀斯特地貌,请大家结合所学和图片资料,试着对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分类:1.溶蚀地貌有哪些?沉积地貌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钟乳石、石笋、石柱为沉积地貌,其余为溶蚀地貌。
2. 地表地貌有哪些?地下地貌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中发育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地下河、地下湖、石柱、地下瀑布等。
师:在喀斯特地貌区生活的人们需要适应这种地貌景观的特点,所以人类的生产生活会深受这种地貌的影响。
出示: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和景观图师:依据所学,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生:(可能的答案)有利影响有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发展喀斯特地区的矿产资源等。
不利影响有当地地形崎岖,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生产;地质脆弱,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师:我国建设的FAST就是充分利用了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出示:FAST视频师:球面射电望远镜设计建设条件是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而FAST选址的大窝凼地理条件是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请大家思考,完成: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坑,四周高中间低。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生:(可能的答案)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3.简述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生:(可能的答案)喀斯特地貌区雨水易向地下渗透;溶蚀洼地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师:我国河流众多,河流地面流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塑造地貌,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板书)河流地貌出示:河流地貌演示实验视频师:通过实验视频我们发现河流在流经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带走河床的物质,并不断在下游沉积,所以河流地貌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两种。
我们先来看河流的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按照形式分可以分为下蚀和侧蚀。
(板书)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出示:河谷示意图师:下蚀,顾名思义为向下侵蚀,河流的下蚀作用将河床上的岩石冲走,使河谷加深。
侧蚀,是向河流两侧的河岸侵蚀,它可以将河道两岸的岩石冲走,使河谷展宽。
出示:河流不同河段的河谷示意图师:河谷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但是在河流不同部位的河谷在形态上有些差异。
请大家观察不同河段河谷的示意图,据图描述在河流不同河段河谷(A-A’、B-B’、C-C’)的形态特征,并试着分析其成因。
(板书)河谷生:(可能的答案)上游河谷窄,是由于河流以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
中游河道渐开阔,河流以侧蚀为主,出现河曲,形成“U”形谷。
下游河谷更开阔,河道两旁为冲积平原,河流以侧蚀、堆积为主,河谷呈槽型。
出示:V形河谷景观图师:我们先来看河流的V形谷地貌,请大家观察景图案图片,思考并讨论:1.V形谷常分布于河流的哪个河段?生:(可能的答案)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或高原的河段2.V形谷的形成原因?生:(可能的答案)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沟谷不断加深,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3.据图描述V形谷的地貌特征。
生:(可能的答案)河谷岸壁较陡,谷地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板书)V形谷出示:U形谷景观图师: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谷变宽,呈“U”形。
河流流出山区后,进入中游地段。
此时河流落差变小,下蚀作用减弱,河流对地貌的作用开始体现为侧蚀。
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板书)槽形河谷出示:S形河道示意图师:在地势平缓地区我们常看到呈“S”形的河道,即河曲。
阅读“S”形河道形成示意图,思考在水的惯性作用下,是凹岸侵蚀,还是凸岸侵蚀?生:(可能的答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示:凹岸、凸岸示意图凸岸:河岸凸出的部分凹岸:河岸凹入的部分师: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出示:牛轭湖景观图和牛轭湖形成视频:师: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出示:不同河段的河谷地貌及主要侵蚀作用比较表格分布河段)上游中游下游主要侵蚀作用河谷地貌师:结合刚才所学,我们来梳理总结一下不同河段河谷地貌及主要的侵蚀作用。
请大家完成表格的填写。
生:(可能的答案)填写表格分布河段)上游中游下游主要侵蚀作用河谷地貌以下蚀为主侧蚀为主侧蚀、堆积V形谷U形谷河曲槽形河谷出示:冲积平原景观图师: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冲积平原的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板书)冲积平原出示:河流堆积地貌景观图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师:观察河流的堆积地貌,思考:1.河流的堆积地貌主要由泥沙堆积而成,泥沙的来源是哪里?生:(可能的答案)上游河段,河流的侵蚀作用较强,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至中下游地区。
2.说出洪积-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分别出现在什么位置?生:(可能的答案)洪积-冲积扇发育于山前地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外海滨地区。
3.将不同堆积地貌的堆积物按颗粒大小进行排序。
生:(可能的答案)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为洪积-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
出示:冲积扇景观图师: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放慢,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请据图描述冲积扇(洪积扇)的地貌特征。
生:(可能的答案)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板书)洪积-冲积扇出示:河漫滩平原景观图师: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凸岸形成广阔的河漫滩,河流改道后,河漫滩被废弃,众多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板书)河漫滩平原出示: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的三角洲卫星影像图师: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有河口向海变细。
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
(板书)三角洲出示:河流堆积地貌知识梳理表格类型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冲积扇山前地带地势趋于平坦、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颗粒较大)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凸岸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颗粒较小)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带入海处流速降低→泥沙堆积河口处→三角洲平原(颗粒小)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师:刚刚我们通过图片资料,了解了河流堆积地貌的地貌特点,那么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依据地貌出现的位置进行分析,完成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