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艺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姓名:苏晓龙学号:20080341044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论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论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论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兴、观、群、怨”是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总结和精辟概括。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刺不平。

近可以侍父母,远可以侍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高度的赞颂。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群书。

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鲤学诗学礼,而且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最重视的是它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交流的作用,“兴、观、群、怨,”就是对这种作用的概括。

“兴、观、群、怨,”的目的是达到社会的心理平衡,达到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各个群体之间的心理平衡。

为了达到平衡,就要诱导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化解消极的否定性的情绪,使人群之间不用为消极情绪的淤积而导致敌对,需要从机制上保证不同群体的及时的相互了解,需要增强各群体之间亲和的愿望。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讲的就是文学艺术在发挥这种社会作用的几个具体方面。

“诗可以兴”,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感发志意”,不过这种志意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种“不能自已”的“好善恶恶之心”。

因此,“诗可以兴”是讲诗所具有的打动人的情感。

激励人心理,使人产生振作、兴奋等积极情感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具有的必然效果。

后世对文艺这种心理感发,情绪感染的“兴”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发挥和补充。

“诗可以观”的”观”,即观察,审视,包括审美主体自己观看和指点别人观看两种意义。

不管是讲观“风俗”,还是观“志”,都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希望通过文艺作品认识社会。

认识人自身的愿望。

但是,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由于经过了情感的过滤而具有片断、零散和变形的特点,通过抒情诗所了解的,主要是社会的心理和情绪,儒家认为社会心理关系到政治制度的兴衰存亡。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 择仁 而处” 与“ 中和之 关” , 对孔子的文 艺关学思想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 里仁为 美; 中和之 关; 择仁 而处 ; 文艺美学思想
中 图分类号 : 1 2 0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1 8 — 0 0 6 4 — 0 1 在“ 择 而处 ” 当中, 并不 应 该 仅 仅 看 到 “ 择” 的方 面 , 若 将 其 扩大进行分析 , 主 要 应该 考虑 的便 是 “ 仁” , 无 论 是 生 活 当 中 的任 何一个方面 , 均 需 要 进 行 选择 , 而 选 择 的标 准便 应该 是 “ 仁” 满 之
征, 即在人的发展过程 当中应该注重人的该方 面本质 。
二、 从“ 择仁而处” 看“ 里仁 为 美”
在孔 子 的众 多 儒 家 思 想 当 中 , “ 1 = _ ” 为其思想的核心 , 而“ 礼”
远远 要 超 过 物 质 方 面 吗 ,因此 人 应 该 具 有 非 生 物 属 性 的本 质 特
的“ 中和之美” 引出的“ 里仁为美 ” 逐渐的扩展到了人们生活当 中
的各个方面 , 为 人 们 的 道 德起 到 了一 定 的引 导 以及 约 束 作 用 , 并 逐 渐 成 为 了社 会 当 中文 艺 美 学 思 想 当 中 建 立 “ 美政 ” 社 会 的重 要
孔 子 是 我 国古 代 重 要 的思 想 家 以及 政 治家 ,更 是 比价 哦 重
要的对文艺理论能够发表一定评论 的批评家 。我国著名 的学者 朱东 润曾将在其文章当 中认 为 ,孔子应该是我 国春秋 战国时期 重要 的思想家 ,对 当时以及后世 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领导以及正 面影 响作用 。而张少康亦认 为孔 子应该是儒家 学派最为著名 的

关于孔子文学思想以及影响

关于孔子文学思想以及影响

关于孔子文学思想以及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文学思想既是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展现,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言行和对待文学艺术的态度中。

孔子的文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史和文化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化、教育以及人的修养与美德方面的关注。

他认为读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基本使命,而文学正是一个人培养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正面的文化教育,人们才能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从而改变自身和社会。

他提出“君子”之道,强调追求博雅的教育理想,推崇道德、道义,注重文化修养和人际关系,强调以礼来规范社会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文学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工具,可以通过诗歌、歌谣和经典来传递道德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行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他提倡读书学习,相信“学而不思则罔”;他强调言行一致,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他倡导思考和交流,提出“传不乱,如不亦可乎?”的观点;他注重人际关系,反对斗争和争夺,主张“和而不同”;他提倡自由和尊重,主张“朋友之于朋友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对文学的思想影响深远。

首先,孔子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彻底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孔子的文化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人的精神风貌。

他提出的有关道德、责任、爱与人际关系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孔子倡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从而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孔子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塑造了中国的文学传统。

特别是在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家庭观念以及社会伦理方面,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经典作品《论语》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一,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研读和学习。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一、“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1、“兴”所谓“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

“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引起人们的想象,领会到与这一比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显示一般,并达到一般。

这种不是用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而是用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喻来使人们趋向于领会某一普遍性道理的作法,正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形象思维”的开始。

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正如朱熹对《诗经》的注“感发志意”一样,“兴”意在教会人们如何激发自己的情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适当的表现出来。

由于孔子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尚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仁”)看作是艺术的最高核心,这就使得“引譬连类”不是导向诉诸理智的抽象的说理,而是导向表情达意,诉诸情感的形象的艺术。

“兴”,在实际上就是通由想象、联想,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和客观化,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到的个别现象。

“兴”开始包含着对艺术形象的个别与普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理解,对想象、联想、情感认识诸因素在艺术中作用的探索,对审美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即便这些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依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重视。

2、“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

《论语》一书中用“观”字出现了好多处,“观”即是考察、观察的意思。

如“听起言而观其行”、“观其所以,视其所由”都是考察、视察的意思,并且是以一种理智的、冷静的态度去进行思考,去衡量。

但由于孔子仁学是以情理结合的实际理性为基本精神,就在这理智的、冷静的考察中也仍然伴随有感情的态度。

《论语》中有些地方“观”字的用法,明显地表现了同风俗之盛衰相连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如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这个“观”字显然同强烈的情感态度相连,意为我怎么会愿意看它,喜欢它呢?从艺术去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看表现在艺术中的这个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的状态,这有利于把握住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诸子百家的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时期,诸子们对于文艺观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本文将以先秦诸子的文艺观为主题,来探讨他们对于文艺的认识和理解。

孔子是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文艺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认为文艺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吟诵诗歌,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墨子则对于文艺的看法有所不同。

墨子强调实用主义,他认为文艺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功利和实用价值。

他主张文艺应该以民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教育和启迪民众为目的。

墨子提出了“四考”的标准,即考虑人民的需求、考虑人民的情感、考虑人民的心理、考虑人民的利益。

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民的需求,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艺作品。

老子则更加注重自然和内心的表达。

他认为文艺应该通过表现自然和揭示人性来达到审美的效果。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然和真实,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老子认为艺术家应该以内心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理解来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真实的美感和艺术的价值。

孟子则注重人的情感和感受。

他认为文艺应该通过表达人的情感和感受来触动人的内心。

孟子说:“心然后义,言然后信。

”他认为艺术作品要真实地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孟子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传递真理和价值观,唤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韩非则更加注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他认为文艺应该对社会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韩非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现社会的黑暗面和负面情绪来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韩非认为艺术家应该以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为导向,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社会的关切和问题。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文艺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几点:
1.尊重传统:孔子认为文艺创作要尊重传统,不能脱离传
统,而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强调礼义:孔子认为文艺作品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不能脱离礼义,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达社会的道德价
值。

3.追求和谐:孔子认为文艺作品应该追求和谐,不能存在
冲突和矛盾,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达到和谐的效果。

4.注重实用性:孔子认为文艺作品不仅要具有审美价值,
还要具有实用性,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观念。

5.强调教化:孔子认为文艺作品不仅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
,还是一种教化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和
成长。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里仁为美”的视角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强调其对道德价值和审美标准的统一性。

通过分析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对音乐的看法,揭示了孔子在美学领域的独特见解。

关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于深入理解孔子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审美标准和其对美的不懈追求,为当代文艺美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通过对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孔子、文艺美学思想、里仁为美、背景、音乐、审美标准、传承、影响、当代价值、认识、理解、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贯穿于其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里仁为美”,强调内外修养的统一,这种观念不仅涵盖了审美领域,更深刻地指引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研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探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在于深入探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文化内涵包含了他对仁义道德、音乐艺术、审美标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全貌和深刻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孔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帮助我们了解孔子对人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探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认识孔子对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态度和观点,为我们理解孔子时代的文艺生活和审美趣味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是最早的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论和行动。

孔子的思想学说零星地体现在其言论之中。

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也就是主张通才。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文化通才,其思想学说涉及了政治、伦理、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

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或文学艺术)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艺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艺理论的许多和命题领域。

以下,是我们综合我们所翻阅的所有与孔子的文艺思想有关的资料,从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继承与发展、评价以及对现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一、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

“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孔子生活的时代, 是一个诗与乐的时代。

他的“博于诗书”、“察于礼乐” , 不仅与时代有关, 还由于他对诗、乐有一种过于他人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春秋末季, 周室衰微, 礼崩乐坏, 而倡言“克己复礼”坚决维护周代礼乐制度的孔子, 为“使整个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 ,(匡亚明《孔子评传》)中就明确地把诗、乐与礼紧紧联夸一起,执着地要求诗、乐为礼来服务。

《论语·泰伯篇》载: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对这段语录,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 曾假托孔子的话阐发说:“不能诗, 于礼缪;不能乐, 于礼素。

”在孔子看来, 诗、礼、乐是修身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礼是中心环节, 是立足点。

修身要先学诗, 因为诗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激动人心, 振奋精神,感发志意, 起到教育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礼,因为礼是立身行事的准则,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而最后完成道德修养还要学习乐, 通过音乐来冶性生情。

由此可知, 孔子是把诗、乐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的, 是把礼治思想贯穿于文艺思想之中的, 诗乐都要以礼为归, 为礼来服务, 这既是他的文艺观与众不同的特点, 也是他的文艺思想的精髓了。

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格外地重视文艺了。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左传》等书都有记载,《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的确是十分突出的。

当时人们为了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运用和引申诗的意义,就无法弄懂别人的意图,同样的,也无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失礼,甚至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

反之,如果善于熟练地运用“赋诗”的方法,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动的胜利,并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在艺术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中和之美”。

“中”是合理、合适、合宜;“和”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要素的关系, 任何一方都不许“过”, 也不要“不及”, 而是要和谐适度, 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

文艺如何体现“中和之美”呢? 孔子提出了两点主张:其一是“温柔敦厚”的诗教。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

”( 《礼记·经解》) 孔子认为, 一个诸侯国如果民风温和宽厚, 那是文艺教化的结果; 反过来, 如果民风温柔敦厚, 其诗该温文尔雅。

所谓温柔敦厚,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也就是要求诗人性情柔顺、和颜悦色, 对统治者的暴政恶德, 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 , 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 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 必须合乎中正平和之“度”。

因为只有合“度”才美, 才能达到“中和之美”的境界。

这种诗教,其实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艺审美观上的反映。

其二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价。

《关睢》是一首爱情诗, 当“君子”向淑女求爱不成时, 感情悲哀, 但不过度, 仅是“寝寐思服”、“辗转反侧”而已, 无害于“中和”, 这就是“哀而不伤”。

当他求得“淑女”, 准备迎取时, 情感欢乐, 仅只“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已, 亦无害于“中和”, 这就是“乐而不淫”。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睢》为“怡”, 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 能反纳于礼。

故其声则节, 其文则礼, 得中和之美, 合中庸之道, 是谓“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

”总之, 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 要哀乐适度, 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 达到情和理的“中和”, 正如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 哀不至伤, 言其和也”( 何晏《论语集解》引) 。

中国的传统文艺, 正是由于孔子的“中和之美”的文艺审美理想的影响, 看重人生现实和道德情感, 重视内容的平稳和谐, 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美学风格。

正是由于我国古代艺术家受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的影响, 总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 才使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先历尽悲欢之后, 用大团圆结尾, 以求感情上的慰籍与平和。

总之,从文学作品来说,孔子的中和之美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该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这种思想后来在荀子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三)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孔子之前, 人们对文艺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比如, 在孔子还未有“志于学”的韶令时候, 己有“诗以言志”之说(《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问说的话)等等, 但讲得都比较零碎和简略。

而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 便是孔子。

他的著名诗论“兴观群、怨”说, 就是对我国上古时代文学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最系统、也最富创造性的成果。

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篇》这段话, 确实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文学识见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

除谈到诗歌的认识功用之外, 还接触到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质特征。

所谓“兴” , 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四书集注》)这“感发”二字, 可以说是说出了“兴”字的精髓。

诗,主要地不是诉诸理智, 而是诉诸感情, 通过诗的感染作用, 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

汉人《毛诗序》说的:“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突出强调诗歌的感情作用和审美效果, 就是孔子诗“可以兴”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了。

所谓“观” , 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

由于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作者有意识地用诗歌来抒发感情, 或“论功颂德” , 或“刺过讥失” , 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的态度, 所以周初以来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诗观风和陈诗言志的制度, 通过诗歌“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 自考也”。

(《汉书·艺文志》)孔子的诗“可以观” ,既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诗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肯定, 同时也说明孔子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已有把握。

从西汉的一些著作中关于孔子观诗的记载, 亦可资证这一点。

《盐铁论·机务》引孔子的话说:“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

”《说苑·贵德》引孔子的话说:“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

”《毛诗·木瓜传》引孔子的话说:“吾于《木瓜》见苞直之礼行。

”这就是诗的认识作用了。

所谓“群” , 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是说通过切磋诗歌, 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增进了解, 达到和同, 促进团结, 起到教育和合群的作用。

从《国语》、《左传》记录的许多事例来看, 当时列国诸侯贵族、卿士大夫在交际酬对和谈判时, 赋诗言志, 已成为一种风气, 如《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那样:“古者诸侯卿大夫, 交接邻国, 以微言相感, 当揖让之时, 必称诗以谕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的诗“可以群” , 正是对诗歌这种实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说明, 而且, 孔子是相当地重视这种实用作用的。

从《论语》的有关记载看, 他在多次谈话中都把学诗作为第一要务, 恺切周至地叮呼和告诫他的弟子和儿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季民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阳货篇》);“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子路篇》)。

在孔子看来, 通过学诗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增知识、长才干, 无论对个人修养, 对安邦治国, 对交际应酬, 都有很大作用。

所谓“怨” , 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

就是说, 诗有“款谏”或批评政治的作用。

从《诗经》来看, 其中有不少是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揭露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关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 开启了诗歌创作“为时”、“为事”、“为人生”的先河, 以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进步传统。

孔子对三百篇这一创作经验予以总结, 对这一进步传统予以概括, 从理论上肯定文艺应该具有于预政治的作用, 这是他的卓见, 也是他的开明之处。

综上所述,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之前, 还不曾有人把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表述得这样全面过;他之后, 曾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可欲而加以反对的道家思想, 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奢侈而加以反对的墨家思想, 也出现过把文艺当作有害农战而加以反对的法家思想。

相比较, 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