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报告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实习报告

地球物理实习报告

一、前言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科学,通过探测地球的物理场变化来揭示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地球物理实习活动。

以下是实习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实习背景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实习地点选在我国某大型石油勘探公司,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1.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原理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

专家详细讲解了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方法,以及它们在地质构造和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2. 地球物理勘探设备操作实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学习了地球物理勘探设备的操作。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亲手操作了重力仪、磁力仪、电法仪和地震仪等设备,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野外实地勘探实习的第三阶段,我们进行了野外实地勘探。

在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踏勘、测量、表层调查、钻井、排列、下药、激发和采集等重要工序。

我们还亲身体验了地震勘探的施工作业,了解了炸药震源的下药过程,以及在仪器车内聆听物探专家对施工作业的详细讲解。

4. 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实习的第四阶段,我们学习了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方法。

专家介绍了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备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 深化了对地球物理学的认识: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各个环节,对地球物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实习过程中,我们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4. 增进了与企业的交流:实习期间,我们与石油勘探公司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企业对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实习总结本次地球物理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地球物理学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学科,它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海洋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指导海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学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资源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在海底或海面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解释和分析地震波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进而得到海底地形、地下构造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海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非常重要。

地震勘探技术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震源激发、接收器接收和信号处理等环节。

震源激发可以采用爆炸物、空气枪等方式,在海底或海面上产生压力波,从而引发地震波。

接收器接收地震波的反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记录。

信号处理过程中,地震学家将反射信号进行分析和揭示,以获得海底地质构造的信息。

2. 电磁法勘探技术电磁法勘探技术是利用地下不同导电性介质对电磁场的响应特性,来推断地下结构与构造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也有重要应用。

电磁法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在海面或海底上布设电磁发射源和接收器,发射电磁波并观测反射和散射信号来获取地下构造的信息。

电磁法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定位。

通过分析电磁场的反射、散射等现象,可以确定地下储层的存在、性质和分布情况,为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3. 重力测量技术重力测量技术也是地球物理学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利用重力测量技术可以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出地下构造的变化。

在海洋资源勘探中,重力测量技术可以用于确定海底地形的变化、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等。

重力测量技术一般通过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

在海洋中,可以通过在船上或飞机上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变化,然后与基准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到海底地形和地下构造的信息。

海洋地质实习实习报告

海洋地质实习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地质研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海洋地质知识水平,培养实践能力,我们于2021年7月1日至7月15日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海洋地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海洋地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海洋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2. 学习海洋地质调查的基本技能,如样品采集、地质剖面测量等;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海洋地质基本原理学习: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了解海洋地质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2. 采样与样品处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海洋地质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包括岩石、沉积物、水样等。

3. 地质剖面测量: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地质剖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记录。

4. 海洋地质现象观察与分析:通过对实习区域的实地考察,观察了海洋地质现象,如海底地形、沉积物分布、海底地貌等,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5. 海洋地质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资料,撰写了海洋地质实习报告。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海洋地质知识水平,对海洋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 掌握了海洋地质调查的基本技能,如样品采集、地质剖面测量等;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4. 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实习体会通过这次海洋地质实习,我深刻体会到海洋地质研究在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海洋地质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洋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测量与数据处理

海洋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测量与数据处理

海洋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测量与数据处理海洋勘探一直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海洋地球物理的测量与数据处理,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海洋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海洋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

一、海洋地球物理测量方法1. 重力测量重力测量是海洋地球物理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不同海域的重力变化,可以推断出地壳的不均匀分布以及地下构造的特征。

重力测量一般利用船载或飞机携带的重力仪器,通过测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来进行分析。

2. 磁力测量磁力测量是测量海洋地球物理信息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地球本身具有磁场,而地下的岩石和矿物质会对磁场产生扰动。

通过测量海洋不同区域的磁场变化,可以推断出磁异常区的存在以及地下的岩层分布情况。

3. 地震测量地震测量是海洋勘探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产生的不同反射、折射和散射特性,来研究地下结构的情况。

地震测量一般需要使用声源和接收器,将地震波信号传播到地下并测量反射回来的信号。

二、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海洋地球物理测量需要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因此,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包括对测量仪器的校准和调试,数据清洗和去噪等预处理工作。

2. 数据解释和模拟海洋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是将测量得到的数据与实际地下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数学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呈现出来。

同时,数据模拟也是数据处理的重要一环,通过模拟不同地质结构对测量数据的影响,进一步验证数据分析的结果。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动画,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地下结构和海洋特征。

常见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等值线图、三维立体图以及动画演示等。

三、海洋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测量与数据处理的应用1. 资源勘探地球物理测量和数据处理在海洋资源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精选】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介绍资料幻灯片

【精选】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介绍资料幻灯片
地球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空间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分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重力学地球起源重力勘探华东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海洋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理论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重力学地球起源重力勘探地磁学地球年龄磁法勘探地电学地球自转电法勘探地热学地球形状地热测量放射性地球热源核物探地震学地球动力地震勘探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为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与成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它与地质学有着类似的目的二者之间难以划定一条确定的界限一般可以认为差别主要在于获取资料的方式不同
2次 2学时
• 第4章 地震勘探理论基础
8次 12学时
• 第5章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
5次 8学时
• 第6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5次 8学时
• 第7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6次 12学时
• 第10章 实用地震解释技术
30次 60学时
(华东)
主要参考书
吴顺和编.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上册(重力 磁法 电法), 石 油工业出版社, 1987.
版社, 2005. 李正文, 贺振华主编. 勘察技术工程学. 地质出版社, 2002. Sherif R.E编, 初英等译. 勘探地震学—上、下册. 石油工
业出版社. 1999. Sherif R.E. Exploration Seismology.
(华东)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报告解剖

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报告解剖

XXXXXX实习报告书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系别 XXXXXXXXXXX 报告题目勘探地球物理(重磁电震)实习报告人 XXXXX 班级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实习时间 2014.7.1—2013.7.30 实习单位教务处监制目录1 前言 (1)1.1 实习目的 (1)1.2 实习任务 (1)1.3 实习要求 (2)2 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3)2.1 自然地理概况 (3)2.1.1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夏垫镇和齐心庄镇位 (3)2.1.2 辽宁省兴城市 (3)2.2 区域地质特征 (4)2.2.1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夏垫镇和齐心庄镇 (4)2.2.2辽宁省兴城市 (6)3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野外勘探及数据处理 (9)3.1 重力勘探勘探 (9)3.1.1重力勘探的准备阶段 (9)3.1.2重力仪的静态一致性测试和动态一致性测试 (10)3.1.3全工区重力野外勘探工作及数据处理 (13)3.2 磁法勘探勘探 (15)3.2.1仪器一致性的检测 (15)3.2.2全工区的磁法野外勘探工作及数据 (17)3.3 电法勘探勘探方法 (20)3.3.1中间梯度法野外勘探及数据处理 (20)3.3.2联合剖面法野外勘探及数据处理 (22)3.3.3电阻率测深法野外勘探及数据处理 (24)3.3.4关于电法仪器DDC-8的使用 (27)3.4 地震勘探 (31)3.4.1野外地震资料采集 (31)3.4.2地震组合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效果分析及地震波接收的参数分析 (44)3.4.3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47)3.5、物性测定 (55)3.5.1.标本的采集 (55)3.5.2.磁参数测定及数据处理 (55)3.5.3密度测定 (58)3.6 结论与建议 (60)3.6.1地震勘探部分 (60)3.6.2电法勘探部分 (61)3.6.3重磁勘探实习认识与总结 (62)4 致谢 (63)5 实习报告附图 (64)5.1 重力勘探数据成果图 (64)5.2 磁法勘探数据成果图 (67)1 前言1.1 实习目的勘探地球物理野外实习是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资料整理与解释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物理学实习报告

地球物理学实习报告

地球物理学实习报告一、引言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特征以及地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大学中学习地球物理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回顾我在地球物理学实习中的经历和所学到的知识。

二、测震学实习测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震波传播和地下结构。

在测震学实习中,我参与了一项地震勘探任务。

我们使用了地震仪器和相关软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测震点,确保其具有较好的露头岩石和无干扰的环境条件。

然后,我们进行了地震仪器的准备和设置。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仪器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结果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地震数据的采集。

通过设置初始时间和地震仪器的参数,我们成功地记录下了地震波的传播。

采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我们得到了地震剖面图。

这张图展示了地下结构的分布和变化,对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和构造特征非常有帮助。

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数据的解释和分析。

我们需要结合地震波的速度、振幅和传播路径等参数,推断出地下的物质性质,如岩层的类型和厚度。

这对于地球结构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磁学实习地磁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另一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球磁场的产生和变化。

在地磁学实习中,我们使用了地磁仪器和测量技术,对当地的地磁场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实习开始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磁场的基本知识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地磁仪器可以精确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我们将仪器放置在指定的地点,对地磁场进行连续观测。

同时,我们还需要记录当时的天气和地震活动等环境因素,这有助于后续数据分析。

观测结束后,我们将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我们计算了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并制作了地磁留值图。

这张图反映了当地地磁场的变化情况,对地磁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地磁异常的定位和解释,通过对异常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和构造。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给地壳做CT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给地壳做CT

s
2 0
• 而电磁勘探技术利用特别设计的水下天线 发射频率可变的电磁波,电磁波在经过多 次反射与折射后到达探测目标。由于探测 目标具有导电性,到达的电磁波会在目标 体内激励产生涡旋电流和轴向电流。这些 电流会发射2级电磁波,发射的2级电磁波 被水下机器人携带的电磁传感器接收产生 探测信号
Application background (应用背景)
PC机 群
MBP软件系统简介
服务器 机群
高性能并行运算
◆系统运行环境:以高性能并行运算与交互处理为作业 主体,可在以Unix或/和Linux为(混合)操作系统的、 不同CPU架构的微机群、工作站和服务器集群以及单 机等多种环境下运行。
◆成像处理模式 :直接基于炮集的叠前偏移成像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在快速发展
Deep water Capable but not commercially viable SEDIS - III Recorder
• Independent “nodes” • 4C transducers • 16 bit recording • 21 days continuous recording
• 震源系统---由2-6列气枪子阵组成,每个子阵有数支枪,
子阵容积 一般为上千c.i.,总容积数千c.i.,工作压力达 2000p.s.i. 。
• 地震接收系统----固体数字电缆,长度为数 千到上万米。
• 水深测量系统----- 测量水深
气枪的工作过程
接收系统
采集系统:SEAL系统 电缆:固体电缆(SSAS) 灵敏度:19.7V/bar 生产厂家:法国SERCEL公司
导航定位系统
地震资料处理系统
MBP 2.0 软件系统由LAN_Resource(局域网资源配置) 、 Basic Processing(基本处理) 、Image Processing(成像处理) 、 Model Testing(模型检验)等应用板块及Information(信息浏览)等 辅助功能板块组成 ,已含有160余个功能组合模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4 《海洋地球勘探概论》课程报告 姓 名: 班 级:061144

学 号: 任课老师:张世晖 时 间:2017.10 1 / 14

第一部分问题简答 根据课程内容,简要回答如下问题 1、概述分析现代海洋主要导航方法及其特点。 现代海洋导航定位:无线电导航是利用无线电技术与设备确定运动载体(如船舶、飞机)的位置、航向、速度、时间等运动要素,引导运动载体安全可靠地到达目的地的一门科学。它包括地面无线电导航和卫星导航。 (1)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船舶上的接收器(或无线电导航仪)接收来自设置在陆地上不同台站所发射的无线电波或脉冲电波,求出船位。无线电定位技术按位置线的形状又可分为:方位线式、方位一距离式、二距离式和双曲线式等。 无线电导航的主要特点是:用户设备简单可靠,易于实现自动化,可以在各种距离上全天候连续工作,定位精度高,用户容量无限,应用范围广泛。无线电导航定位是当前最先进的导航技术。 (2)卫星导航:这种导航系统最初是由美国海军1964年首先在潜艇上使用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美国发射的专用导航卫星,由船上的天线接收卫星所发出的电波信号和它的多普勒频移,并其用附属的小型计算机自动求出船位的一种装置。因为这种方法是美国海军在琼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协助下发明的。GPS是一种全球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卫星导航的主要特点:定位精度高,定位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才能胜任。一般来说,调查船上均配有专门的定位工作人员。 (3)声纳导航定位:多普勒声纳定位和海底声应答定位。 特点:水深超过200—400m时误差较大。 (4)组合导航: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定位中一艘船使用多种定位方法。 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定位方法的优势,可以自动从一种定位系统转化到另一种定位系统。

2、概括分析海洋海底成像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1)多波束测深声呐:一种高效、高精度的海洋勘测设备,具有可同时测深和海底声呐成像的优点。 (2)AUV前视声纳成像

3、海上船载重力测量需要哪些校正过程。 2 / 14

海洋重力测量是对仪器测得的原始数据引入各项校正计算重力异常的过程。观测重力值在引入必要的校正后与正常重力值的偏差称为重力异常。校正的项目很多,但可归结为两类: 一类是为得到观测重力值所作的校正,如厄特渥斯校正、零点漂移校正、引入绝对重力值等; 另一类是为得到重力异常所附加的校正,如自由空间校正、布格校正、地形校正和均衡校正,最后是正常场校正。

4、海洋磁条带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1)磁条带分布特征 : 太平洋磁异常记录了太平洋及其周边各板块中生代以来活动的复杂历史,相对于印度洋和大西洋,它的磁异常要复杂得多。综观太平洋中磁异常,宏观上看太平洋磁条带展布的形状颇似一顶边朝东的梯形。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大部处于中生代磁静区,区内主要有三组不同走向的磁条带,分别是北面的近NEE向展布的磁条带、东面近NWW向展布的磁条带和南面几近东西向延伸的磁条带。由这三组磁条带的展布方向推测,该区曾被三组扩张脊包围,它们在中生代期间的活动形成了该区洋壳。由磁静带的存在也可以推测认为该区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历过磁极没有发生反转的一段时期即演化史上相对平稳的一个时期。对照太平洋板块的演化史,我们可以认为研究区可能是最初位于南太平洋三联点的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是后来随着太平洋的漂移而到达目前的位置的。 (2)研究意义: 整个太平洋板块上洋壳年龄最老、磁条带异常最复杂、海山分布最密集、地质构造最独特、构造活动最强烈的一个区域,是太平洋板块中构造背景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区内有纵横交错的海山链(海山群)、独立的海隆和海台,有延伸上千公里的近南北走向及近东西走向的断裂带,也正是这些断裂作用和板块运动共同作用导致了板块中强烈的火山活动。同时该区域也是世界各国争相开展富钴结壳调查最密集的一个地区,也是具有较高工业开采价值的富钴结壳主要分布区。因而搞清中西太平洋区域的构造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及进一步研究整个太平洋海盆的海山发育特征,更好地认识太平洋海盆的构造演化特征。 3 / 14

5、海上地震采集主要的震源类型及其特点 (1)脉冲型:提供短时间的弹性波能量。 (2)可控型:产生低振幅信号,可以持续几秒。

6、与陆地相比,海洋电磁测量环境有什么特点? (1)海洋电磁场 在陆地上观测的磁场强度一般比传感器噪音高一到两个量级,海洋表面同陆地上磁场近似。但在海底情况大不相同,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频率越高,衰减的越多,一种解释就是:大地电磁阻抗同水平电场和磁场之比成正比,这阻抗接近海底岩石电阻率或者和海底岩石电阻率相同;由于电场的连续性,相应的磁场也必须减小。磁场值很弱的同时,电场值同样很小, (2)海洋温度 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左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总的来看,海水温度变化平稳,在深水处,水温变化少于0.1℃,这无疑相对陆地而已是个很好的优势,因为传感器对温度敏感,在陆地上很难消除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有的地方昼夜温差超过40℃,所以如果长时间测量,电极必须埋的很深。 (3)海水电导率 海洋具有不同于陆地的独特环境,海洋环境最大的特点是海底上覆盖着一层海水。海水里面富含各种矿物质,矿物质电解形成离子,从而形成良导电体。它的导电能力取决于离子的浓度和活跃度,具体地来说,忽略压力效应,海水电导率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度比较稳定,除了地中海和地球两极,可以认为电导率都在3~5S/m之间变化。 (4)海水压力和腐蚀性 海水具有巨大的压力,海面往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比如,在1000米深处,压力就增加到100个大气压。在这样的压力下,海水能将木块压缩到它原来体积的一半。这种情况下如果内爆,可能会摧毁临近的备。 4 / 14

所以即使是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缆连接线和浮标,也不是一个简单任务,需要做好防压措施。海洋环境同时是一种复杂的腐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海水本身是一种强的腐蚀介质,同时波、浪、潮、流又对金属构件产生低频往复应力和冲击,加上海洋微生物、附着生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等都对腐蚀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加速作用。海洋腐蚀主要是局部腐蚀,即从构件表面开始,在很小区域内发生的腐蚀,如电偶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等。此外,还有低频腐蚀疲劳、应力腐蚀及微生物腐蚀等 。腐蚀能造成电场噪音,不同材料的接触形成低噪声传感器。

第二部分东海地区海洋卫星重力异常分析

一、东海部分海域地球物理概况 1、研究区域与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的区域为125-127。E,27-29°N,处于东海海域范围内。数据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网站

2、工区海洋地质或地球物理概况 中国海夹峙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它的形成演化受到这三大板块的发展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其中在印度洋板块强烈的作用下,中国大陆出现特提斯海的几次启闭,并波及到包括东海在内的东部地区,其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作用对东海的影响巨大,但作用时间较晚,主要是晚渐新世以来.对于东海陆架盆地而言,它的出现主要是在晚白垩)中渐新世时期,大陆地壳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即应力场由北西西)南东东的压应力转变为同方向的张应力,从而在原始基底凹凸交界处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张性断裂,形成断陷盆地.这些断陷盆地就是东海陆架盆地的雏形.它们受生长断裂的控制,具有东断西超、东陡西缓的箕状特征,并接受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这些断陷盆地在平面展布上,虽然其分布基本上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却是彼此独立,互不相通的,其中沉积大多为东厚西薄,而且厚度变化巨大,在0~6500m之间.古新世时,断陷盆地继续在张应力作用下发展,沉积物不但在深凹中堆积,而且向低凸构造带超5 / 14

覆,形成一系列北北东潜山超覆构造.始新世时,瓯江运动自西向东展开,张应力逐渐减弱,甚至产生压应力,以致同生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基本消失,而盆地西部出现局部褶皱和地层不整合,在鱼山、海礁等凸起处,始新世沉积表现为超覆而在东部西湖凹陷,其沉积仍受断裂控制,厚度在3000~3500m.东海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幕是晚渐新世以来,以板缘俯冲和板内沉积为特色的发展阶段.东海大陆边缘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陆架盆地由断陷阶段的结束转化为坳陷阶段,甚至进入区域沉降阶段.在东海沟)弧)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海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聚敛型板块边界.弧后扩张出现冲绳海槽,冲绳海槽是正在裂解的大陆边缘,属西太平洋最年轻的边缘海盆,构成了东海第二大沉积盆地根据已有的地质、自西向东依此为浙闽隆起区、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冲绳海槽盆地和琉球隆褶带.其构造走向为北北东向,与海岸线、大陆架方向基本一致,东海陆架盆地具有陆缘裂谷性质.在东海陆架盆地内,可分为四种性质不同的构造单元,从西向东分别为:西部是由长江、钱塘、瓯江、南日岛及澎西等凹陷组成的古新世陆缘裂谷盆地;中部是由虎皮礁、海礁、渔山、澎佳、观音、北港和澎湖等凸起组成的中生代低隆起带,其高部位地层被剥蚀,低部位保留了多海相,白垩系地层;东部是福江、西湖、基隆和台北等凹陷组成的晚始新世至第四纪前渊盆地;枢纽带分别为保波斜坡和平安斜坡.东部凹陷带内晚始新世到渐新世沉积向西超覆尖灭于中部隆起边缘,它是沉积和构造变化大的地带.东海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复杂,发育有北北西向断裂,切割了北北东向的构造,使东海在东西分带的同时,还具有南北分块的特点,进而对沉积与油气等起控制作用.拉张产生控制整个盆地生长发育的正断层是伸展盆地的主要特征.东海陆架盆地是一新生代伸展盆地,其特点是箕状断陷之上还存在着坳陷型盆地.东海以正断层为主,但也具有特殊性,它早期的箕状断陷是拉张的反映,晚期的坳陷沉积盆地则是挤压的结果.这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的后期,俯冲板块的倾角增大,造成地壳上部产生挤压力所致,但挤压力还没有构成逆掩、逆冲挤压盆地。

二、东海部分海域区域异常数据处理与成图 1、数据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