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孝顺,不如教孩子爱自己
如何教孩子爱自己

如何教孩子爱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对自己的爱和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
爱自己是培养孩子健康心态和自信心的关键。
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爱自己。
下面将介绍几个方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爱意识。
1. 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起积极正面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和权威的人,他们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因此你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且对自己有信心。
只有当父母散发出积极正面的能量,孩子才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爱自己。
2. 培养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内心力量的源泉,也是建立自爱意识的基础。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和优点。
当孩子取得成就时,及时给予赞美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同时,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过分追求完美。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培养出对自己的爱和尊重。
3.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自爱意识的重要途径。
鼓励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发展特长。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尊重孩子的选择,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当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时,他们会更加自豪和自信,进而增强对自己的爱。
4. 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爱意识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同时,要教育孩子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受他人的负面影响。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培养出对自己的爱和尊重。
5. 鼓励孩子的自我批评与反思培养孩子的自爱意识也需要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取得成就之后,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过程和结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这种积极的自我审视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长空间,从而更加关爱和珍惜自己。
关于孝顺的家风家训

关于孝顺的家风家训篇一:家风家训小故事-百善孝为先踏实做事、诚信待人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某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多角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我就是在传统、朴实的家风熏陶下让长大的……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父母对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酿成一辈子没和人再次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
我的母亲是一位和善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
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虽然爷爷看不起她,但让奶奶大伯颐养天年的还是她;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玩意留下来除了留一部分给我和哥哥,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我们家现在是老年活动室。
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所有的农活都会做,农闲之际他会外出打工赚钱,在70贫穷年代较贫困时期父亲的勤奋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要,我们的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和蔼可亲亲身体验。
在父母的年代,兄弟姐妹多、人际关系复杂、私欲都较重。
作为老二的母亲,没有学习的机会,带大8个弟妹、做繁重的劳力纯情是她青春的所有,一身嫁衣是她全部的家当,也是遭奶奶一辈子白眼的理由,但母亲用她善良、有关爱的处事作风,不计前嫌的做好女儿、儿媳的赡养义务。
有好吃的,首先想到老人、有次一有空就会去陪伴,90多岁的外公外婆由8个子女轮流照看,但70岁的母亲还是每天都会动身骑车去看一下,她说:人老了,看一次少一次,而且他们喜欢我,看见我就很开心,一天不去就会站在路口等待……奶奶一辈子没看好母亲,但一直侍奉左右的却是貌似姐姐(因为父亲是常量的,又和父母同住)母亲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奶奶的无理,95岁的奶奶临终时终于对她翘起了大拇指。
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国旗下讲话

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国旗下讲话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国旗下讲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国旗下讲话1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夫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
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
”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
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
古往近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爱幼起始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内部为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无劳动与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样分配劳动果实,实行义务抚养。
由此逐渐形成的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被继承下来。
从原始的社会,就已有了尊老爱幼的思想,这使人听起来感到非常的高兴,从中也可看出人性的善良。
“尊老爱幼”有着她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这项传统美德一定会被我们永远的继承下去。
尊老爱幼是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优良的传统。
为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一个懂得尊老的民族,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尊老敬幼。
每个人都有被呵护的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象鸟儿一样会远走高飞。
成年人有很多无形的责任,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我相信,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一方面在外辛苦工作,为了更好的明天打拼,一方面,又在想,今天,我们的父母又该想我们多少次呢?在他们孤单的看着夕阳最后一抹光芒消失在山的后面时候,他们会默念多少次对子女的思念?父母对子女的爱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付出了,但又有多少子女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在父亲冷漠严厉的面庞下,隐藏着的是一颗总是无意中就被孩子刺伤的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名为“帮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画面的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劳累了一天后,晚上先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然后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
此时,她的孩子并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地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踉踉跄跄地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广告很短,但却发人深省。
看完这则46秒的广告,可能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思考为什么这个孩子会那样孝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榜样,那就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的妈妈为他的奶奶洗脚,所以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洗脚。
就像像广告中说的那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
父母们应该做出榜样,榜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孝的角度来说,父母不应该仅仅是“被孝者”,更应该是“使孝者”,在接受子女孝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子女孝的榜样,从而实现“使”孝父母之身,“使”孝父母之心,“使”孝父母之志,“使”孝父母之慧。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孝”,“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孝“从老,从子”,既有“子承老”之表义,也有“老传子”之深义。
在孝的含义中,既有“善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有“使善事父母”对父母的要求。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出也。
”孝道是传统道德的根本,都是父母教的。
父母不应该仅仅是孩子行孝的对象,更应该是孩子行孝的老师和榜样,尤其是在时下的中国社会,每个家庭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长辈都格外溺爱,孩子对感恩和孝的概念都十分模糊,因此父母更应该做好自己孩子行孝的引导者。
如果你不孝敬你的父母,而你却要求你的孩子孝敬你,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因为孩子将来孝敬不孝敬老人,主要看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
他(她)一句话便会让你哑口无声,“你当初不就是这样对待我的爷爷和奶奶(姥姥和老爷)的吗?”不能在孩子面前体现出自己良好修养的父母,不管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都可能是孩子的一场灾难。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

正方:1、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有关严父出孝子的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
2、“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
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3、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4、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
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
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
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
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
如何教育孩子孝顺长辈

如何教育孩子孝顺长辈孩子孝不孝顺,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以身作则,正确的教育孩子。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孝顺长辈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教育孩子孝顺长辈的方法1、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
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
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
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
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
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
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
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
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
谈谈教育孩子的观点与看法

谈谈教育孩⼦的观点与看法 从古⾄今⽆⼀⽗⺟不是望⼦成⻰,望⼥成凤的,所以⼀起谈谈教育孩⼦的观点与看法很有必要。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教育孩⼦的观点与看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的观点与看法 (⼀)⾸先要认识,教育孩⼦,家⻓是第⼀责任⼈。
不少⽗⺟认为,教育孩⼦是学校和⽼师的问题!与⾃⼰⽆关,⾃⼰也没时间或者没有能⼒去教孩⼦。
我认为,这纯粹是⼀个借⼝!是推缷责任的借⼝!是逃避责任的借⼝!试问:古代的孟⺟和南宋的岳⺟有⽂化吗?不!她们并没有⽂化,但她们却懂得如何去教育她们的孩⼦! 君不⻅,“孟⺟三迁”終于把孩⼦培养成⼀个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岳⺟刺字”就把岳⻜培养成⼀代著名的爱国抗⾦名将!难道孟⼦的学问和岳⻜的武功,是他们的⺟亲所传授的吗?难道如今⽗⺟的我们,⽂化及素质连古代宋朝的她们都不及吗? 所以,只要我们作⽗⺟能端正⼼态,认真地努⼒地把孩⼦从⼩教起,相信即使不⼀定会有孟⼦那样的学问,会像岳⻜那样留名千古,但总也不⾄于会是碌碌⽆为! ⾄于有⽗⺟认为,教育孩⼦仅是学校和⽼师的责任!我觉得这点也是不全对!虽学校⽼师是教育孩⼦,但家庭不协助能⾏吗?须知学校是教学习为主,⽽家⻓即要培养孩⼦素质为主啊!再者,孩⼦的⽼师也许每年都在换,不换的是做⽗⺟的我们啊! 所以说,我们做⽗⺟的,由始⾄终都是孩⼦的不换的⽼师!为何⼜说⽗⺟是孩⼦的第⼀责任⼈呢?我认为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孩⼦是我们的孩⼦!⽼师所教学⽣有数⼗个之多!他们不可能也没精⼒去把每个学⽣都管教得全到位!那么,做⽗⺟的我们,能否可以全放⼿于⽼师吗?须知⼤部份都是独⽣的⼦⼥呀!请问有谁愿意看到,⾃⼰仅⼀个的孩⼦将来是⼀事⽆成?! 综此,难道做⽗⺟的我们,不是最最关⼼孩⼦?不应是孩⼦教育的第⼀责任⼈?! (⼆)教育孩⼦要靠⾃⼰,不埋怨⼈!不少孩⼦(甚⾄家⻓)在不成功时,往往都会怪⾃⼰没有别⼈这样家庭那样环境!其实上帝给⼈的都是平等,⼤家都是⼀双⼿⼀双脚⼀个脑袋,不多也不会少!古今成功的例⼦⽐⽐皆是,像伟⼤⾳乐家⻉多芬,伟⼤发明家爱迪⽣,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他们可有⽐别⼈家庭环境好吗?事实上,⻉多芬是个⽿听⼒⽋缺者,爱迪⽣曾被⼈骂为"低能⼉",⽽李嘉诚出⾝于贫穷⼈家!我们能说,现在的孩⼦,不⽐他们⼩时条件更好吗?既然他们也可以成为成功⼈物,⽽我们先天条件远⽐他们的孩⼦,当然同样也可以做到! 曾听有⼀个故事,说⼀个⼈在屋檐避⾬,⻅观⾳打伞路过,于是就急求救于她。
家训家风——精选推荐

家训家风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家风是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老赵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己能做的事情亲力亲为,不能做的事情坚决不去触碰”,这些都是家规家训中最基本原则。
下面xxx为大家分享家训家风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家训家风11、孝还要顺,即接受父母的言教,让父母安乐。
即使父母明显是错的,也不当面顶撞。
2、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3、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4、涵养诗书几分儒雅气,留住人生一片明月光。
5、遇合理之事则从。
6、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7、爱是和谐的缘起,也是和谐的总纲,没有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家庭。
8、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
9、家风:耕读传家久,孝友继世长;家训:知书明理,忠孝仁义,勤苦俭约,立业兴邦。
10、女人要柔和,安详笑容,和谐一家的人缘。
11、乐家。
乐业。
爱己。
爱国。
家家和,天下兴。
12、每个婆婆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婆婆应疼爱儿媳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
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发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13、女人有三妇:悍妇。
弱妇。
媳妇。
14、君子居家,须是能容。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范》15、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
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婆媳理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1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17、尊老爱幼,为人谦和,诚实守信,孝道当先。
和睦相处,量入为出,勤俭持家,以身作则。
18、男人要刚。
刚不是打人骂人,打人骂人的男人是无能的男人。
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
逆来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19、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20、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家训家风21、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孩子孝顺,不如教孩子爱自己
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在里面,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也应当平等自由,没有高低阶级之分。
这是早年李安导演拍完父亲三部曲的《喜宴》之后,接受采访时候说的一段话:
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观念。
你一定要小的服从大的,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爱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这是和平相处的一个基准。
我觉得“孝顺”是一个过时的观念。
当然跟中国人讲,几百年也讲不过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
可是在我的思想里面,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个东西,只要爱我就够了。
李安提到,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在里面,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它跟现在的普世价值中的“平等”冲突,是一种过时的观念。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也应当平等自由,没有高低阶级之分。
看到这个观念的时候,很多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这些年,因为“违背”父母意愿而产生的罪恶感终于开始消散。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独立的人,孩子的想法也应当获得尊重,不听父母话不是不孝顺,不是忤逆,那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罢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小孩,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背负的成长压力特别大。
大人们总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你规划好人生轨迹,一旦你做出了另外的选择,“不懂事”的帽子就扣在了头上,并会施加各种压力,甚至把养育你的辛苦作为一个杀手锏,每次谈不拢就放大招。
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