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
简答题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2、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3、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4、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5、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6、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7、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8、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9、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10、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1、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12、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13、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1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5、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论述题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工程复习题1

1土地利用工程:是提高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的总和。
2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是指“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程勘测、规划、设计、监测、监管、指导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3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4 土地整理: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5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6 土地整治:为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功能需要,对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
它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的总称。
7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9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对低效利用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10 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是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依法取得的零星工矿废弃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即拆旧区)的复耕与新增建设用地(即建新区)相挂钩,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复垦后进行调整利用,使废弃建设用地得到更新改造、充分利用,并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土地利用复习题复习资料

1.土地资源的特性。
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的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现了土地的(整体性)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 折中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
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分为(3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土壤蒸发的速度(减慢),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减小)。
在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逸入大气中。
4.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
植物可以通过(气孔的开闭)对其进行调节。
3.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5.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6.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7.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水的保证率)。
8.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9.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矿物)。
10.残积物一般分布在(丘陵山地),可依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把山地分成(石灰岩山区花岗岩山区)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
11.当坡度大于(10º)时机动车道应采取“S”形布设。
12.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是指土壤质地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反应,它包括土壤的(肥力状况耕作性状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综合题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解答如下: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1.024万hm2经济作物用地=(1.024×2)/8=0.256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0.1867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1.4667万hm2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答如下:(1)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4/3万hm2经济作物用地=(4/3×3)/7=4/7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4/3万hm2+4/7万hm2=1.9048 万hm2(2)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55%×100 m2/人=0.55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45%×120 m2/人=0.54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09万hm2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答如下: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9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1.5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5×2)/8=0.375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90万人×160kg/人)/(30000 kg/hm2×2)=0.24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5万hm2+0.375万hm2+0.24万hm2=2.115万hm2求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90万人×65%×80 m2/人=0.468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90万人×35%×100 m2/人=0.315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0.783万 hm2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P总人口=P2001×(1+年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年限=116×(1+4.5‰+16‰)(2010-2001)=139.2435万人P城市人口=139.2435×62%=86.3310万人P村镇人口=139.2435×38%=52.9125万人(2)耕地需求量(6分);粮食用地需求量=(规划目标年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调入粮食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39.2435万人×420kg/人-15000 kg)/(15000 kg/hm2×2)=19493.59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调出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39.2435万人×160kg/人+10000 kg)/(30000 kg/hm2×3.5)=2121.90hm2由于经济作物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13%,因此,蔬菜用地和粮食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87%.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 +蔬菜用地)/ 88.87%=(19493.59hm2 +2121.90hm2 )/ 88.87%=24322.5948hm2(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城市居民点用地=(城市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86.3310万人×96 m2/人=9287.776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52.9125万人×124 m2/人=6561.15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5848.926 hm2(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规划年人均土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垦殖率)/规划目标年总人口=(24322.5948hm2/36.56%)/139.2435万人=0.7167亩/人规划年人均耕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规划目标年总人口=(24322.5948hm2)/139.2435万人=0.2620亩/人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28.计算指标题(1)(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1200/3140×100%=38.22%(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200+300+550+180)/3140×100%=72.61%(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2100/1200×100%=175%(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50/3140×100%=17.52%(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450/750×100%=60%(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150+90+270)/3140×100%=16.24%1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填空题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单位:hm2(2)填空题11.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1)填空题2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hm2。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单选(10*2)名词解释(6*5)问答(3*10)论述(2*15)一、绪论1、土地(网上找的):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扩展概念: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或经济活动。
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限的区域性专项规划或单项规划。
)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一个区、一个村或一个企业对其内部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所作的具体安排和技术设计。
包括其空间布局、利用分区、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和搬迁计划等。
(包括)确立和调整各级土地利用范围,消除土地利用缺点;进行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干道规划设计;耕地内部规划设计;园地内部规划设计;林地内部规划设计;水面养殖规划设计;牧草地内部规划设计;居民点内部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复习.doc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収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景少的劳动耗费収得从景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简答题:操作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去年考)一、准备工作二、确定评价十地的用途或利用方式三、指定土地川途或土地利川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四、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五、确定毎个评价单元内的土地性质六、评定各评价单元对指定土地川途的适宜性等级七、评价结果的社会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八、野外校核九、土地适宜性的最终确定十、整理评价成果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1、土地利用数量、质景、结构分析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3、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5、土地利川宏观经济效益分析6、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7、土地利用现状评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利用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川总体规划足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城市规划以土地利川总体规划为依裾,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I办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巾的发展和建设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去年考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川总体规划足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十.地资源在各部门之M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的长期性战略规划。
水资源:是桁逐年可以得到恢s和更新的那一部分淡水量。
类型分为地表水、地F水和土壤水。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巾依裾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在仅证区域生态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位的土地,进行£)然、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确定与该区域tb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土地开发鬥标和方式,上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上地开发n标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4分为土地开发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项M规划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土地利用工程的产生和发展1.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
2.土地利用工程的特点整体性:将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性:考虑各种措施的综合作用3.土地利用工程产生的背景(1)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要占用数量十分惊人地耕地,产生了一个以耕地大量丧失为中心的新的土地问题。
(2)由于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危害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3)农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矛盾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亟待解决。
4.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5.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土地保护以及土地规划等项基础工作6.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第三章村镇利用工程1.居民点:人们集中定居的场所;是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力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类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及其他生产和公共福利设施的配置基地。
我国居民点的类型及体系——城镇居民点:城市(特大、大、中等、小);城镇(建制镇、其他非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农村集镇(中心、一般);村庄(中心村、自然村、生产经营中心)2.我国居民点中城镇的划分标准及村庄的划分标准城镇:(1)总人口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拆乡建镇;(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
可以拆乡建镇;(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建镇。
凡具建镇条件的乡,拆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村庄:村——是乡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也是聚集农业人口、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村可分为中心村和自然村。
中心村——一般指行政村,即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人口平原区200-1000人、山区100-500人)。
自然村——小村庄,也称为基层村。
生产经营中心——指村外配置主要生产资料及进行固定、半固定生产的基地或场所。
如村外独立的畜牧场、仓库、农机站、工副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等。
3.村镇规划:指在一个时期内指导村镇建设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对村镇居民点进行的社会规划、经济规划以及实体环境规划三种规划的综合。
村镇规划的两个阶段:村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4.村镇总体规划:指以县、乡行政区划为规划范围,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点群体进行的布局。
建设规划:指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个村镇的内部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
5.我国居民点的布局形式及特点(1)卫星式:分级布局,作为由分散向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大的优点是把现状和远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条带式:区位条件好,交通方便;安全保障程度低;阻塞交通,交通噪音及粉尘和尾气对居民居住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3)块状式:分布较均匀,有利于生产发展;对布局条件有较严格要求。
(4)自由式:规模小,质量差,交通不便;居民点面貌差,不利于建立集中地各项公共设施;占地面积大;耕作面积半径小,农民下地劳作方便。
6.我国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2)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
7.我国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便于生产;便于运输;宜于建筑;应有继续扩建的余地;有利环境卫生与安全;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
8.在概算居民点规划末期人口时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以及分别适宜的居民点:自然增长法——适宜于现有居民点劳动力平衡法——适宜于新建居民点9.居民点用地面积概算的方法及计算方式。
(见书本62页)第四章交通用地工程1.交通运输的方式及特点铁路运输: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连续性强;建设技术要求严格,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只适合长途大宗货物运输。
水路运输:载运量大,可运输特大件货物,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低,占用耕地少,劳动生产率高;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更差;只适合运输对速达性要求不高的货物。
公路运输: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可以直接深入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偏僻的山区农村,实行门对门的直接运输,减少转运环节,投资较铁路少,速度快,在短途及某些货物的中途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装载量小,耗能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占用土地多,对环境有较强的污染性。
是现在和未来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最快速的运输方式:速度快,径路短,航程长,能够达到地面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区,劳动生产率高,航空线路不占耕地;载运量小,投资大,成本高,受天气状况限制大,只适宜于远距离、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之一:连续性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占用土地少,没有污染;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较多,运输对象限制较大,只适宜于液体、气体等流体货物。
2.交通量:又称运输量,分为货物运输量和客运量。
货物运输量系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客运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
交通现状调查的内容: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线路的布局、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和客货交通数量、交通工具种类、货运类别、客运项目等3.交通量预测的程序(假定交通量和人口、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的关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变的前提下)(1)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和各交通点的人口、经济指标等因素与交通量、运输量的相关关系,即建模。
(2)根据远景人口、各种经济指标的数值推算远景发生交通量。
即以各点为起点和终点的总出行数Ta。
(3)根据OD表调查所得的出行特点,分析交通量在各地的分布比例,并以此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
即各地间互为起迄点的交通量之和Tab。
(4)推算远景分配交通量,即根据运输对象和交通特点,确定各运输线路的交通量。
4.我国公路进行分级的依据和级别以及每级的标准分级依据和级别: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
四车道:25000——55000辆六车道:45000——80000辆八车道:60000——100000辆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四车道)。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辆(双车道)。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双车道)。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2000辆以下,单车道400辆以下。
5.公路平面图:公路路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公路纵断面图:在道路中线立面上的投影。
公路横断面图:在垂直于道路中线立面上的投影。
计算行车速度: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所能允许汽车到达的最大行车速度。
行车道宽度:指根据汽车大小、车速高低而确定的车辆行驶时所需的宽度。
路基:指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
平曲线: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曲线。
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曲线圆弧半径。
停车视距:为确保汽车行驶安全,自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纵坡: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坡度。
6.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最佳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公路选线的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交通量需要;(2)根据当地地形因地制宜;(3)顾及居民点布局,使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与其他交通线路协调统一;(5)经济合理,保证工程造价和运营及管理费用不高;(6)满足环保要求。
公路选线的方法:(1)先在地形图上初步选线,再到现场实地定测,即先选后定测。
(2)在实地勘测选线后,进行图上移线,即先勘测后选。
7.公路占地宽度和面积的计算首先,确定公路的技术等级,则有:占地宽度= 该级公路路基宽度+ 路沟+ 绿化带占地宽度占地面积= 公路占地宽度* 公路里程第五章水利利用工程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资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2.河川径流的利用方式:水力发电、供水功能、河流航运、水产养殖3.河流水资源进行灌溉和城市供水时的形式:无坝渠道引水、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抽提水4.利用地面径流进行农业灌溉的方式:选择适当地点修建水库或蓄水池5.水土资源平衡:指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需求状况,找出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计算的步骤:选择灌溉保证率;来水量计算;需水量计算;水资源的供求平衡6.水利工程的类型: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综合利用工程水利枢纽分为5级,显示如下:7.灌溉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水源和取水枢纽:根据灌区作物的需要,引水入渠;输水配水系统:把灌溉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和分配到田间;田间调节系统:把来自农渠的水送至田间,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排水泄水系统:将田间多余的水量排至容泄区;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容泄、储存洪水和田间多余的水量;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保证渠道顺利通过各种天然地物和人工建筑物等障碍。
8.水库用地选择应满足的要求(1)地形应肚大口小。
(2)水源丰富,有足够的集雨面积(3)为了利用水库发电,库址河段应有适当的落差,同时应能集中满足发电所需要的流量(4)坝址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固不漏水;(5)库址距离灌区近,地形高于灌区地面以使得引水渠道短,沿渠水量损失小,建筑物少,并保证自流灌溉。
(6)库区淹没损失小。
(7)水库集水区域应当水土保持良好,泥沙入库量少。
9.抽水站站址选择应满足的要求(理解)(1)抽水站位置应选在便于灌排的适中位置。
从灌溉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高的地方,以便于控制较多的灌溉面积;从排涝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低处,并靠近容泄区,以提高排涝控制面积。
灌排两用站应选在靠近低田的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灌排兼顾。
(2)站址地形要使抽水站工程和灌排渠系布置方便,经济合理,并靠近水源,有足够的灌溉水量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