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鱼科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近海石首鱼科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近海石首鱼科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近海石首鱼科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简称石首鱼类,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L.polyactis)位列中国的四大海产,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等价值不菲,但近年来海洋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使石首鱼科的一些种类数量剧减,甚至有些濒临灭绝。

迄今已报道的中国石首鱼类约有18属35种,因外部形态极为相似,且传统的分类鉴定多依据内部解剖特征,导致物种鉴定困难,目前系统发育关系仍存争议。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海石首鱼科18属34种269个体标准DNA条形码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将测序的17种鱼的COI、Cytb和ND2基因全长序列与GenBank 下载的24种石首鱼的同源序列结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旨在丰富中国石首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探讨部分属种的有效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如下:基于DNA 条形码序列的系统树与ABGD分析一致分为32个分支,基于K2P模型的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9(0.0376~0.399),均大于2%阈值;分支内平均遗产距离为0.0026(0~0.014),均小于2%阈值;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分支内的92倍,形成明显的DNA条形码间隙。

除单一序列物种形成的单种支外,其它28分支中有18个为单种支(64%),由多个物种混杂而成的分支占25%,而同一物种被分到不同分支(该物种布及的所有分支)达到25%;表明DNA条形码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存在一定差异,石首鱼类的形态分类较为混乱。

研究结果支持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与棘头梅童鱼(C.lucidus)分为2个种的分类处理。

双棘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可能经历了近期辐射进化或存在较高的多样性;褐毛鲿、斑点翼牙?(Pterotolithus maculatus)可能存在杂交现象、不完全谱系分选或人为错鉴;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与黑缘黄姑鱼(N.soldado)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DNA条形码未能有效鉴定日本银身?(Argyrosomus japonicus)和厦门银身?(A.amoyensis);叫姑鱼属(Johnius)可能普遍存在鉴定问题。

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系统发育关系概要

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系统发育关系概要

收稿日期:2007-09-12; 接受日期:2007-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652; 宁波大学科研基金(2005824;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4300-K06141*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 E-mail: zoujixing@动物学研究 2007,Dec. 28(6:606-614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鲹科鱼类线粒体DNA 控制区结构及系统发育关系朱世华1,2, 郑文娟1,2, 邹记兴3,*, 杨迎春1,2, 沈锡权2(1. 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 315211;2.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浙江宁波 315211;3.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摘要:采用PCR 技术获得了9种鲹科鱼类的线粒体DNA 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 中下载的3种鲹科鱼类的相应序列采用Clustal W 排序后,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了终止相关序列的主体是TACAT 与其反向互补序列ATGTA 以及一系列保守序列(CSB-F 、CSB-E 、CSB-D 和CSB-1、CSB-2、CSB-3,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同时在康氏似鲹控制区的5′和3′两端发现重复序列。

以尖吻鲈作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鲹科鱼类分为鲹亚科、鰤亚科、鲳鲹亚科和鰆鲹亚科4个亚科,各自形成单系群;鲹亚科与鰤亚科形成姐妹群,鲳鲹亚科再与他们聚在一起,鰆鲹亚科处于鲹科鱼类的基部,与前面3个亚科聚在一起。

关键词:鲹科;线粒体DNA;控制区;系统发育中图分类号:Q959.483; Q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853-(200706-0606-09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Structure and Molecular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CarangidaeZHU Shi-hua 1,2, ZHENG Wen-juan 1,2, ZOU Ji-xing 3,* , YANG Ying-chun 1,2, SHEN Xi-quan 2(1.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arine Bio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Biology,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3.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Complete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from nine species of Carangidae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were aligned by Clustal W with three other species of Carangidae from GenBank. According to the alignment, three domains, the termination associated sequence domain (TAS, the central conserved domain (CD and the conserved sequence block domain (CSB, were identified in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of Carangidae. A termination associated sequence (TACAT and its reverse complementary sequence (ATGTA were found in the TAS domain. Three conserved blocks (CSB-F, CSB-E,CSB-D in the CD domain and three conserved sequence blocks (CSB-1, CSB-2, CSB-3 in the CSB domain were also identified. Repeat sequences were found in the 5′ and 3′ ends of the control region in Scomberoides commersonianus . With Lates calcarifer as the outgroup, the molecular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Carangidae was analyzed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NJ method in PAUP 4.0b 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angidae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ubfamilies: Caranginae, Seriolinae, Trachinotinae and Chorineminae. Each of these subfamilies formed a monophyly. Caranginae and Seriolinae formed a sister group, and Trachinotini was sister to the clade of Caranginae and Seriolinae. Chorineminae, which located in the base of the tree and was sister to the other three subfamilies.Key words: Carangida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Phylogeny鱼类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作为分子标记已成为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热点(Miya et al ,2003;Xiang et al ,2004;Zhu et al ,2006。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线粒体基因组最新进展

成功测序出古代野牛的线粒体DNA 最近,爱尔兰和英国的科学家利用6,700年前 的古代野牛的前肢骨骼样本,成功地测序出完 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都柏林大学的研 究人员利用一种最近开发出来的DNA测序技术 从野牛的骨骼中提取出大量的遗传信息。虽然 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为母系遗传,但研究人 员希望下一步研究能够完整地获得野牛的核 DNA基因组。
线粒体基因组最新进展


创建出细胞线粒体蛋白清单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院、 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科学家 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创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 的细胞线粒体的“组件清单”—— 包含近 1100个蛋白质的数据库。通过对这一重要资源 的挖掘研究,科学家不仅对几种关键蛋白质的 生物角色和进化历史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确 认了一种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突变,这个突 变会导致致命的线粒体疾病。


1.分子较小 2.编码效率高 3.拷贝数多 4.进化速度快 5.解码体系简单 6.核质互作 7.异质性 8.多态性 9.母系遗传
To be continued...
线粒体基因组大小
mtDNA的遗传学特征
1. mtDNA具有半自主性 2. mtDNA的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不同 mtDNA的UGA编码色氨酸,而非终止信号。其 tRNA的通用性较强,22个tRNA可识别48个密码子。 3. mtDNA为母系遗传 4. mtDNA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 5. mtDNA的杂质性与阈值效应 6. mtDNA的突变率和进化率极高
研究现状

1. 2. 3. 4.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与变异
控制区串联重复元件的变异 基因重复 基因重叠与基因间隔区大小的差异 基因缺失和增加

鱼类线粒体 (1)

鱼类线粒体 (1)

文献综述题目:鱼类线粒体及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进展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鱼类线粒体及线粒体控制区的研究进展摘要:线粒体DNA是动物体内唯一发现的核外遗传物质。

与其他动物相同,鱼类线粒体全长约16.5kbp 左右,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大部分,编码区编码37个基因,非编码区即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也称D-loop),其碱基替换率比线粒体DNA其它区域高5-10倍,遗传上是高变区。

遗传学上可根据线粒体控制区的特点和特性,可利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PCR技术和测序技术等方法分析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其分类地位。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在研究鱼类种内遗传分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传统鱼类形态学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为地质演化和鱼类进化的关系提供论据,为物种保护和渔业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关键字:鲢鱼;线粒体DNA;D-loop区;分类地位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的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mitochondria)这种细胞器,它自身携带DNA,可自我复制、表达,并有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酶从细胞质输入线粒体,共同完成生物氧化的理功能。

动物的线粒体DNA(mtDNA)是共价闭合的双链DNA,其基因结构简单,一级结构的碱基突变率高。

近年来,随着DNA序列分析、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及PC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mtDNA在动物起源、种群分化与系统发生、分类及遗传瓶颈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线粒体概述与其他动物相似,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大多在15-20kb左右,环状双链,根据碱性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中双链密度不同分为重链(H链)和轻链(L链),由2个rRNA 基(16S rRNA、12S rRNA)、22 个tRNA基因、控制区(D-Loop环区)和轻链复制起始区和13个疏水蛋白质基因。

13个蛋白质因是细胞色素b(Cyt b)基因,2个ATP酶的亚基,3个细胞色素c(Cyt c)氧化酶的亚基(COI,COII,COIII),7个NADP还原酶的亚单位(ND1、ND2、ND3、ND4、ND4L、ND5、ND6),除一个蛋白质基因(ND6)和8个tRNA基因由L链编码外,其余的大部分基因都由H链编码[1]。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作为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遗传物质,近年来在鱼类研究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理解,还为鱼类遗传育种、系统发生、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鱼类线粒体DNA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其在鱼类生物学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鱼类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线粒体DNA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然后重点介绍鱼类线粒体DNA的提取方法、测序技术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系统发生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还将讨论鱼类线粒体DNA在遗传育种和遗传资源保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从事鱼类线粒体DNA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鱼类线粒体DNA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鱼类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功能鱼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一种双链、闭合环状的分子,通常大小为16-20千碱基对(kb),是细胞器中唯一的DNA分子。

鱼类mtDNA的结构主要包括重链(H链)和轻链(L链),其中H链编码了大部分基因,而L链则编码了剩余的少数基因。

这些基因主要编码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的13个蛋白质亚基,以及2个rRNA和22个tRNA,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线粒体的核糖核蛋白体,负责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鱼类线粒体DNA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mtDNA是鱼类线粒体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母系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因此,在鱼类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mtDNA被广泛应用为分子标记。

mtDNA编码的蛋白质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蛋白质参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对鱼类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tDNA的突变和变异也被广泛用于鱼类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等研究。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动物群体之一,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生态适应以及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线粒体DNA(mtDNA)已经成为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重要标记。

一、鱼类线粒体DNA的特点线粒体DNA是一种存在于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具有母系遗传、高突变率、无重组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mtDNA成为研究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的理想标记。

母系遗传:mtDNA只能通过母系传递,因此可以有效地追踪母系群体的迁移和扩散。

高突变率:mtDNA的突变率远高于核DNA,这使得mtDNA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遗传信息,有助于揭示近期的进化事件。

无重组:mtDNA在遗传过程中不发生重组,因此其遗传信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有助于准确推断群体遗传结构。

二、线粒体DNA在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间mt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迁移扩散以及种群历史。

物种鉴定和分类:mtDNA序列差异可以作为物种鉴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发现新物种和解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保护生物学:通过分析濒危物种的mtDNA序列,可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进化生物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mt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鱼类的进化历程、分化时间以及祖先群体等信息。

生态学:通过分析鱼类mtDNA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探讨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生态位分化。

渔业资源管理: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的mtDNA多样性,可以评估其种群健康状况和种质资源价值,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前景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线粒体DNA在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线粒体DNA在揭示鱼类进化历程、保护濒危物种以及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主要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及大黄鱼群体遗传结构的DNA标记研究

我国主要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及大黄鱼群体遗传结构的DNA标记研究

我国主要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及大黄鱼群体遗传结构的DNA标记研究石首鱼科(Sciaenidae)隶属鲈形目,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70个属300余种,是鲈形目中属种最多的科之一。

我国沿海石首鱼类种属众多,共有17个属30多种。

石首鱼科的绝大多数种类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是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

石首科鱼类是我国海洋经济鱼类中产量最大的类群之一,其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曾占据着中国“四大海产”的“半壁江山”,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本研究以我国常见石首鱼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大黄鱼SSR在亲缘物种中的通用性,进而利用EPIC标记、线粒体COI基因中的DNA序列多态性和SNP深入分析大黄鱼种群遗传多样性,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EPIC核基因DNA 序列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多态性变异分析石首鱼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核基因序列内含子多态性(EPIC)及线粒体COI基因对常见9种石首鱼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两种不同的分析途径产生的结果略有不同,从所构建的两种进化树来看,最大的区别是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及鮸鱼(Miichthys miiuy)的进化差异。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处于最底端,单独成一支,而其它种聚类成一大支;鮸鱼位于黄鱼亚科的底端,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大黄鱼及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聚类成一支。

核基因DNA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9种石首鱼共分为两组,一组由黄鱼属及梅童鱼属组成;另一组则由皮氏叫姑鱼、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及日本银姑鱼(Argyrosomus japonicu)组成。

两种鯻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两种鯻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两种鯻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张龙岗;孟庆磊;安丽;董学飒;付佩胜【摘要】利用PCR技术成功扩增了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和厚唇弱棘喇(Hephaestus fuliginosus)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791 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1.4%、21.2%、20.5%和26.9%,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的含量,这与其他鱼类的16S 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高体革鯻和厚唇弱棘喇两序列共存在23处碱基变异,其中碱基转换位点20个,碱基颠换位点3个,转换与颠换比率为6.7,没有发现碱基插入与缺失.与从GenBank中查到的3种蜊科鱼类的同源序列比对,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亲缘关系树,结果显示,5种蜊科鱼类聚在一起,分为独立的2支,匀蜊和单色匀鯻及花身蜊聚成1支,高体革鯻和厚唇弱棘鯻聚为1支,说明高体革鯻与厚唇弱棘蜊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与其他另外3种鯻科鱼类亲缘关系比较远.【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5页(P148-152)【关键词】鯻科;线粒体;16S;rRNA;序列分析【作者】张龙岗;孟庆磊;安丽;董学飒;付佩胜【作者单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17【正文语种】中文鱼类线粒体DNA(简称mtDNA)与核DNA相比,具有分子小、编码效率高、拷贝数多、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不同区域进化速度存在差异以及母性遗传等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制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石首鱼科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结构研究石首鱼科(Sciaenidae)隶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

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 在我国沿海种类颇多, 共有13个属37种, 居世界首位,是中国海洋经济鱼类中产量最大的群类, 是中国首要的海洋经济鱼类[1]。

主要包括人们所熟知的黄花鱼、白口、黑口、鳘鱼等。

石首鱼科鱼类体型大多是侧扁而长,吻部圆钝,背鳍长,有一个较深的凹刻将硬棘和软条两个部分分开,侧线明显并且延伸到尾鳍后缘,吻、颊部常会有一些孔洞。

体侧扁而长,头大,头部被鳞,颊部有粘液小孔,耳石大,石首鱼就因此得名。

石首鱼,尤其是大黄鱼、小黄鱼,是中国沿海大陆棚最重要的近海经济渔获,出产质量都相当高,当中大黄鱼每年的年产量即可高达5万吨左右[2]。

绝大多数石首鱼科鱼类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是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的重要养殖捕捞对象,如分布于大西洋沿岸水域的红拟石首鱼、波纹细须石首鱼以及点文犬牙石首鱼就是当地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石首鱼科鱼类易聚集成群,一般来说它们的鳃都特别发达,能伸缩振动并且发声,所以被称之为“鼓鱼(orumfishes)”或“鸣鱼(Croakers)”,渔民常借此来识别鱼群栖息的水域和范围[21]。

一些石首鱼类对使用音响来威胁它们特别敏感,渔民容易利用声响驱逐并且围捕它们,它们极易遭受过度捕捞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迅速膨胀的人口,以及飞跃发展的经济,海洋渔业环境日益恶化,鱼类栖息地破碎化加剧以及酷渔滥捕现象突出,导致了石首鱼类种群结构简单化,性早熟和个体小型化,遗传背景单一等严重的种质资源衰退现象。

常见的石首鱼科的鱼类有小黄鱼、大黄鱼、白姑鱼、黑鳃梅童鱼、黄姑鱼、皮氏叫姑鱼等等。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亚科、黄鱼属,俗称金龙、小鲜、花色、大眼、小春色、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厚鳞仔,也叫“黄花鱼”或“小黄花”。

小黄鱼体形与大黄鱼相似,但比起大黄鱼来它的眼比较小,头比较长,尾柄更短且宽,鳞片比较大,椎骨28~30块,耳石比较大,体长有20厘米左右、腹部呈金黄色、体背呈灰褐色[4]。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亚科、黄鱼属,又名黄鱼、桂花黄鱼、金龙、大王鱼、大黄花鱼、大鲜、红瓜、黄金龙、大仲、红口、黄瓜鱼。

作为传统“四大海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的主要经济鱼类[4]。

体侧扁,尾柄长为高的3倍多左右。

头较大,下颌稍显突出,有发达粘液腔。

具有56~58个侧线鳞,背鳍起点到侧线间覆鳞8~9枚,具有9~11条背鳍鳍棘,鳍条有27~38条。

臀鳍有2条鳍棘,7~10条鳍条,第2鳍棘稍大于或等于眼径。

体呈黄褐色,各鳍呈黄色或灰黄色,腹面呈金黄色,唇呈橘红色。

鳔较大,前端圆形,具有31~33对侧肢,每一个侧肢的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长度相等。

头颅内有2块白色的矢耳石。

26~27个椎骨,个别只有25个。

分布于朝鲜西海岸及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偶尔在雷州半岛以西也有发现[4-5]。

大黄鱼在中国沿海可分为3个种群:①东海中部、北部群。

分布在东海中部至黄海南部,包括如岱衢洋、猫头洋、吕泗洋、洞头洋至福建嵛山岛附近。

②闽、粤东群。

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嵛山岛以南至珠江口)、东海南部和台湾海峡。

这一种群又可以分为两大群体,为北部和南部。

③粤西群。

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南海区。

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 Jordan et Starks)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

又名梅童鱼、梅子鱼、梅子、梅同、丁珠、大头仔、吉头、大头宝、黄皮、蒙头。

体侧扁,前宽后细,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圆约占全身的三分之一,额头突起,故俗称“大头宝”,口裂大而斜,吻部宽圆,下颌长于上颌,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个马鞍形的棘,粘液腔发内侧颏孔和中央颏孔为四方形排列。

前鳃盖骨的边缘有细锯齿、鳍条与背鳍棘部之间有一个凹达,刻,棘较细弱,尖形尾鳍。

体被细、薄、小且易脱落的小圆鳞,体质软、身体上部呈灰褐色或金黄色、腹部呈白色、下腹侧呈金黄色[4-6]。

梅童鱼是我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黑鳃梅童鱼的主要分布是在渤海。

渔汛旺季为每年的4~6月份和9~10月份。

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 )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白姑鱼属。

又名白眼鱼、白梅、白姑子、白米子、白鳘子、白花鱼、白果子、画仔鱼。

椭圆形体形,体重200~400克、体长一般为20厘米左右、口大,下颌与上颌长度相等,上颌牙齿细小,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下颌牙齿分两行,牙较大、排列稀疏、锥形的为内侧,额部有6个小孔,没有颜须,体被栉鳞,鳞片大且疏松,腹部呈灰白色,体侧呈灰褐色,胸鳍及尾鳍的颜色均为淡黄色,呈楔形尾鳍[4-5]。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我国沿海也有出产,主要渔场有舟山渔场、长江口外海、连云港外海、渤海的辽东湾、莱州湾及鸭绿江口一带[1]。

浙江、江苏等南方海区的渔期为5—6月份,辽宁、山东等北方沿海的渔期则为8—9月份。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

又名黄姑子、黄鲞、黄婆鸡、铜罗鱼、花蜮鱼、皮蜮、罗鱼、春水鱼。

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体重300~700克,体长一般为20~30厘米。

体长而侧扁,吻短钝、略微突出,头钝尖,无犬牙也无骸须,骸部有5个小孔,上颌牙细小,下颌牙内行部分较大。

两侧呈浅黄色,体背部呈浅灰色,胸、腹及臀鳍的基部带有红色,有斜向前方的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楔形尾鳍[4-6]。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具有发声能力,特别是在生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

主要是以底栖动物为食。

黄姑鱼的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外海。

在我国东、渤海、黄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性成熟时间为3龄,5月上旬至7月为产卵期,产浮性卵。

皮氏叫姑鱼,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叫姑鱼属。

又名小叫姑、小白鱼、黑耳津、赤头、叫吉子。

体长而侧扁,尾柄细长,一般体重10~20克、体长7~15厘米、吻钝圆而突出,形态类似于白姑鱼,口小下位,上颌牙的外行稍大,排列稀疏,内行及下颌牙都很细小。

颌下有5个小孔,头部被圆鳞,体被栉鳞,腹面呈银白色,背侧呈灰褐,背鳍较长,前部有一较深缺刻。

多行小圆鳞从背鳍鳍条部和臀鳍一直伸到鳍条顶端,臀鳍第二棘长而粗,尾鳍呈楔形。

生活于1~40公尺海域,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

能以鱼鳔发声,肉食性,主要以多毛类为食[4]。

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渔场大多在近岸浅海和河口区。

线粒体DNA控制区(又称D -loop环区,disp lacement loop region)是线粒体DNA中的一段非编码区[13],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是变化最大、最复杂、最有意义的区域,也是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最快的部分,它分为3个区段: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

其序列的变异不仅有核苷酸之间的替换,还有不同长度核苷酸序列的插入、缺失或不同拷贝数的串联重复。

随着逐渐推广的测序技术,鱼类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常用的研究手段已经用到了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

近年来,关于通过分析控制区序列变异来研究鱼类种、属甚至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种群的起源、分布、地理分化等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

可见,通过对石首鱼科五类鱼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来探讨五种鱼之间的控制区结构和种间的遗传进化是可行的。

对DNA控制区的相关研究有:暗纹东方鲀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识别了暗纹东方鲀的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相关的终止序列(CSB1 ,CSB2 ,CSB3)。

发现CSB1 、CSB2 序列相对保守, TAS与其回文基序可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成为H2链复制延伸时的终止识别位点。

同时运用DNA 分析软件对暗纹东方鲀与GenBank 中其他10 多种鱼类的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对,并选取东方鲀属的7种鱼类mtDNA 控制区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其结果显示控制区基因较适合于鲀科鱼类中同属不同种的系统发育分析[14]。

黄渤海松江鲈鱼线粒体控制区结构与序列多态性分析,共检出单倍型30 个,多态位点35 个,简约信息位点27 个,绝大多数变异集中在192-342 bp、594-783 bp 区段,同时识别出了线粒体控制区5’端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3’端保守序列区的关键序列。

3 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9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18,丹东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9 59)[15]。

以鳑鲏鱼类为例的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进化,研究了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进化规律,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扩展终止相关序列(ETAS)的主体是TACAT和它的反向互补序列形成的发夹结构给出了鱼类中若干重要保守序列的普遍形式[16]。

中国近海黑鲷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其结果表明:72条序列T、C、A、G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21.8%、36.3%、11.0%。

共检测到55个变异位点, 其中转换位点32个, 颠换位点19个, 缺失/颠换位点1个, 插入/颠换位点3个。

72个个体具有51种单倍型( haplotype) ,单倍型比率为70.8% , 黑鲷线粒体D-loop控制区表现出较为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17]。

在鱼类研究中,利用线粒体控制区来进行研究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控制区序列在分析鱼类种、属甚至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种群的起源、地理分布、分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系统分类学和分子遗传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控制区结构较为复杂,串联重复序列的存在往往与功能序列相关。

另外,某些保守区域的功能也不是很清楚。

因此开展控制区结构研究,弄清串联重复序列和保守序列的作用规律和机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功能,应该对生物的遗传、进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 刘效舜. 黄渤海区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 [M]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0: 191 - 200.[2] 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石首鱼科.东海鱼类志.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268一293.[3] 刘效舜. 黄渤海区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 [M]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0: 191 - 200.[4] 冯昭信. 鱼类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136-170.[5] 李明德. 鱼类分类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8.189.[6] 曹启华. 鱼类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6.129-130.[7] 朱元鼎,罗云林,伍汉霖.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95-113.[8] 陈泉梅. 中国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 [D] . 广州: 暨南大学, 2007.52-53.[9] 蒙子宁,庄志猛,丁少雄,金显仕,苏永全,唐启升.中国近海8种石首鱼类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分子系统进化[J].自然科学进展,2004,(05):514-520.[10] 童馨, 杜博, 喻达辉. 浅色黄姑鱼线粒体 16S rRNA 基因片段序列特征分析 [J] . 海洋水产研究,2007, 28 (3) : 85- 91.[11] 田兰香,梁冰,张树义,赵盛龙,王日昕.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与7种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J].台湾海峡,2004(04):436-443.[12] Lakraws, Goswamim, Gopalak Rishnana. Molecular ident 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even Indian Sciaenids( Pisces Perciformes, Sciaen idae) based on 16S rRNA and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mitochond rial genes [J] . M o.l B iol. R ep. ,2009( 36 ): 831 - 839.[13] 刘红艳,余来宁,张繁荣.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结构及应用进展[J].水利渔业2008,(02):4-7.[14] 邵爱华,朱江,史全良,陈葵. 暗纹东方鲀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2007,(03):352-360.[15] 刘海林,章群,唐优良,余帆洋,周佳怡. 黄渤海松江鲈鱼线粒体控制区结构与序列多态性分析[J].海洋通报,2010,(03): 283-288.[16] 刘焕章. 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进化:以鳑鲏鱼类为例[J].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3): 266 - 270.[17] 龚金波,苏天凤,夏军红,龚世园,江世贵.中国近海黑鲷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J].南方水产,2006,(04): 24-30.[18] Sbisa E.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D-loop region structural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ofconserved sequences and their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J]. Gene, 1997. 205-125.[19] Saccone C. Strctural elements highly preserv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loop containingregion in wetebrate mitochondrial DNA [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88.28-32. [20] 朱世华,郑文娟,邹记兴,杨迎春,等.鲹科鱼类线粒体DNA 控制区结构及系统发育关系[J].动物学研究,2007,12,28(6):606-612.[21] 陈再超,刘继兴.南海经济鱼类[M].广州:广东科学出版社,1982.42-48.[22] LeeW J , Conroy J, HowellW H, et 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eleost mitochondria controlregions [J]. J MolEvol, 1995, 41 (1) : 54-66.[23] 唐琼英,刘焕章,杨秀平,等. 沙鳅亚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05, 29 (6) : 645-653.[24] Nesbo CL, Arab MO, Jakobsen KS. Heteroplasmy, length and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mtDNA control regions of three percid fish species (Perca fluviatilis,Acerina cernua, Stizostedion lucioperc a) [J]. Genetics, 1998, 148: 1907-1919.[25] 肖武汉,张亚平. 鱼类线粒体DNA的遗传与进化[J]. 水生生物学报,2000 ,24 (4):384—391[26] 张四明,吴清江,张亚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及相关种类的mtDNA控制区串联重复序列及其进化意义[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0,16(4):458-461.[27] Sbisa E, Tanzariello F, Reyes A, Pesole G, Saccone C. Mammali Southern SO, Southern PJ,Dizon A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cloned dolphin mitochondrial genome [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88, 28(1): 32-40.[28] Quinteiro J R, VidalM, ReyM. Phylogeny and biologeographic history of hake ( genus Merluccius) , in2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se2quences[J]Mar Bio, 2000, 136: 163-174.[29] 孙玉华,王伟,刘思阳,等. 中国胭脂鱼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J]. 遗传学报,2002,29,(9):261-264.[30] 张四明. 中华绮分子群体遗传学以及鲈形目若干种类的细胞和分子进化研究[D]. 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98.102-105.[31]张永,马春艳,马凌波,倪勇,沈盎绿.基于 16SrR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十三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J].海洋渔业,2010,08(03):277-281.[32] 姜艳艳, 孔晓瑜, 喻子牛等. 黄海蓝点马鲛mtDNA D-loop 序列变异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10(3):177-183.[33] 刘红艳,江世贵,苏天凤等. 3个水域黄鳍鲷线粒体DNA D - loop基因序列多态性研究[J]. 水产学报, 2004, 28 (4):371-374.[34] Saccone C, Attimonelli M, Sbisa E. Structural elements highly p reserved during the evolutionof the d -loop region in vertebrate mitochondrial DNA[J]. JMol Evol, 1987, 26 (3):68-70. [35] Lee JS, Miya M, Lee YS, Kim CG, Park EH, Aoki Y, Nishida M. The complete DNA sequence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self-fertilizing fish Rivulus marmoratus (Cyprinodontiformes ,Rivulidae) and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duplication of a control region in fish[J]. Gene, 2001, 280(1):1-7.[36]赵金良, 王伟伟, 李思发, 蔡完其. 鳜类鱼类的线粒体DNA 控制区结构及其系发育分析[J].遗传学报,2006,33(9):793-799.[37] Broughton R E,Dowling T E. Length variation in mitochondrial DNA of the minnowCyprinella spiloptera [J]. Genetics, 1994. 138.[38] Randi E. 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in the aviangenus Alectoris [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98. 47.[39] Saccone C, Pesole G, Sbisa E, et al. The main regulatory region of mammalian mitochondrialDNA: Structure-function model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 [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91, 33: 83-91.[40] Faber JE, Stepien CA. Tandemly Repeated sequences in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and phylogeography of the pike-perches Stizostedion [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98, 10 (3): 310-322.[41] Chen IS, Hsu CH, Hui CF, Shao KT, Miller PJ, Fang LS. Sequence length and variation in the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of two freshwater gobiid fishes belonging to Rhinogobius (Teleostei:Gobioidei) [J] .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998, 53: 179-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