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测量规范(ok)
城市测量规范

城市测量规范1 城市测量1.1城市平面控制测量《城市测量规范》CJJ-8-992.1.3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GPS网、三角网和边角组合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网则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当需布设一等网时,应另行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2.1.4一个城市只应建立一个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的,相对独立和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并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使用。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为原则主,并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
2.1.5 城市平面控制网未能与国家三角网联结或联测国家点确有困难时,应在测区中央附近采用GPS定位或测定天文方位角,作为城市控制网的定向依据。
2.1.6 城市平面控制网观测成果的归化计算应根据观测方法和成果使用的需要,采用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或继续沿1954用北京坐标系,采用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2.1.8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各等级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9的规定。
2.1.10 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2 各等级边角组合网中边长和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10的规定。
附录A 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2.2.7 各等级控制点均应埋设永久性的标石,二、三、四等点应埋设盘石和柱石,两层标石中心的偏离值应小于3mm。
标志中心应具有明显、耐久的中心点。
2.2.10 造标、埋石工作结束后,各等级控制点均应绘制点之记。
二、三、四等控制点应办理标志委托保管手续,觇标和标石应定期巡视检查和维修。
2.3.1 水平角观测所用的经纬仪,应进行严格的检验。
2.3.0 各等级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3.9的规定。
2.3.10 各等级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3.10的规定。
2.3.11 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应符合表2.3.11的规定。
测量规范

测量一、一般规定1、水准测量执行“分级管理,分级测量”原则,即基本水准点从引据水准点进行引测;校测水准点从基本水准点引测;水尺零点高程从校核水准点引测。
特殊情况下引据水准点可直引测校核水准点;基本水准点引校测水尺零点高程。
2、基本水准点高程的变动,应经2次及以上符合规定的方法测量确定。
高程变动值不大(在10mm之内)或变动值在10mm以上但在测量充许误差范围内,其采用高程暂不改动;若高程采用值发生变动,应由省局批准。
3、校核水准点高程经校测变动值在10mm之内暂不改动采用高程;超过10mm应复测证实其高程确已变动后方可更改高程。
校核水准点高程变动由地区局批准,并报省局备案。
4、基本水准点与校核水准点经联测发现有两个以上高程发生变动,变动形态出现复杂情况时,应由其它高级水准点进行联测,搞清变动原因并慎重处理。
5、水准测量(1)水准点经多年检测高程稳定,应在逢“0”、“5”年份校测一次。
建立有高程自校系统的测站,基本水准点高程未变动的,应逢“0”或“5”年份校测一次,具体校测时间由地区局确定。
(2)校核水准点自校系统不少于3个高程点,点与点的距离:山区应大于200m;平原地区大于500m。
自校系统应每年联测一次,当发现有变动迹象时应及时与基本水准点联测。
6、水尺零点高程校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倾斜式水尺在一个斜面上时,应不大于2m间隔进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如P1(0.00)、P2(2.00)、P1(4.00)等(0.00、2.00等为置尺点水尺读数)。
(2)对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测站,水准测量单站视距前后差要求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2m(对三丝读数不作要求)。
(3)当采用水准仪观测水尺读数进行零点高程测量时,应变换仪器高度2次及以上。
7、大断面岸上部分测量当使用水准仪测量有困难时,可使用全站仪、GPS、经纬仪极坐标交会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时,其天顶距应控制在5°内;受地形限制,特殊情况应控制在10°内,当采用直接量距法测量起点距的,水边起点距应用其它仪器校核,其误差应小于1/50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CJJ73—2010Xxxxx 北京目录1 总则 (1)2 术语、符号和代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4)2.3 代号 (6)3 基本规定 (7)3.1 精度等级 (7)3.2 坐标系统 (9)3.3 时间 (10)4 城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建设 (11)4.1 一般要求 (11)4.2 CORS基准站网的布设 (12)4.3 基准站建设 (13)4.4 通讯网络建设 (16)4.5 管理中心建设 (17)4.6 服务中心建设 (19)4.7 坐标联测 (20)4.8 系统测试 (22)4.9 成果提交 (24)4.10 系统维护 (25)5 城市GNSS网的建设 (28)5.1 一般规定 (28)5.2 选点及埋石 (29)5.3 GNSS测量 (31)5.4 数据处理 (36)5.5 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39)6 GNSS RTK测量 (42)6.1 一般规定 (42)6.2 仪器设备 (42)6.3 单基站RTK测量 (43)6.4 网络RTK测量 (46)6.5数据处理与检验 (47)6.6 成果提交 (48)7 GNSS高程测量 (49)7.1 一般规定 (49)7.2 技术要求 (49)7.3 数据处理与检验 (52)7.4 成果提交 (54)附录A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55)附录B 直角坐标系间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 (56)附录C 连续运行基准站点之记 (59)附录D 连续运行基准站观测墩埋设及规格 (60)附录E 通信设备登记表 (62)附录F 系统维护日志表 (63)附录G GNSS控制点的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 (64)附录H GNSS控制点点之记 (67)附录J 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68)附录K 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用零基线检验的方法 (69)附录L 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的检验 (70)附录M GNSS外业观测手簿 (71)附录N GNSS高程异常拟合的常用方法 (72)附录Q GNSS RTK外业观测手簿 (7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适时、可靠的空间地理信息,制定本规程。
地形测量技术总结ok

一、概述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为佛山市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受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委托,我公司承接了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1:500地形测量任务,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等。
本工程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测区内共由两块组成,具体如下:第一块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北区,北临佛山东平河,南至魁奇路南庄段,西有佛开高速公路,东与佛山东平河相依,面积约2.5k㎡;第二块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区,北临吉利涌,南至乐从往西樵省道,西有华厦陶瓷博览城,东与佛开高速公路相接,面积约5.0 k㎡。
测区主要为村庄、鱼塘等,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本测区位于东经113°02′、北纬 23°00′附近。
本测区偏离38带中央子午线114°约100Km,为了使边长投影变形满足《规范》4.1.1条要求,本工程中央子午线选为113°05′,平均曲率半径R=6363650米。
二、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及作业依据1、平面采用佛山市独立坐标系(任意带,中央子午线为113°05′),高程采用珠江高程系。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以下简称《GPS规范》。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以下简称《规范》。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广州市城市规划局(1996年5月)。
以下简称《图式》。
5、《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7、《佛山市1:500地形测绘技术要求》。
8、本工程《技术要求》。
三、完成工作量四、已知成果的收集及利用情况1、本工程收集到溶洲小学GE47、上元GE27、南庄道班GE65等三个D级GPS点,成果系佛山市独立坐标系成果(中央子午线为113°05′,6°带成果),从检测结果分析,此三点成果可靠,点位埋石稳固,可以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CJJ73—2010Xxxxx 北京目录1 总则 (1)2 术语、符号和代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4)2.3 代号 (6)3 基本规定 (7)3.1 精度等级 (7)3.2 坐标系统 (9)3.3 时间 (10)4 城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建设 (11)4.1 一般要求 (11)4.2 CORS基准站网的布设 (12)4.3 基准站建设 (13)4.4 通讯网络建设 (16)4.5 管理中心建设 (17)4.6 服务中心建设 (19)4.7 坐标联测 (20)4.8 系统测试 (22)4.9 成果提交 (24)4.10 系统维护 (25)5 城市GNSS网的建设 (28)5.1 一般规定 (28)5.2 选点及埋石 (29)5.3 GNSS测量 (31)5.4 数据处理 (36)5.5 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39)6 GNSS RTK测量 (42)6.1 一般规定 (42)6.2 仪器设备 (42)6.3 单基站RTK测量 (43)6.4 网络RTK测量 (46)6.5数据处理与检验 (47)6.6 成果提交 (48)7 GNSS高程测量 (49)7.1 一般规定 (49)7.2 技术要求 (49)7.3 数据处理与检验 (52)7.4 成果提交 (54)附录A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55)附录B 直角坐标系间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 (56)附录C 连续运行基准站点之记 (59)附录D 连续运行基准站观测墩埋设及规格 (60)附录E 通信设备登记表 (62)附录F 系统维护日志表 (63)附录G GNSS控制点的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 (64)附录H GNSS控制点点之记 (67)附录J 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68)附录K 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用零基线检验的方法 (69)附录L 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的检验 (70)附录M GNSS外业观测手簿 (71)附录N GNSS高程异常拟合的常用方法 (72)附录Q GNSS RTK外业观测手簿 (7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适时、可靠的空间地理信息,制定本规程。
城市测量规范CJJT8

城市测量规范CJJT8篇一:测量规范测量规范1.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197-2013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12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52-1993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6.城市测量规范 CJJ/T8-2011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8-20098.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9.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710.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111.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SL631-201212.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工程SL632-201213.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工程SL633-201214.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堤防工程SL634-201215.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1994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GB50204-200217.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918.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178-20032.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01-20133.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551-2012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259-20105.爆破安全规程 GB/T6722-20036.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0269-19977.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JGJ101-1996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9.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SL530-201210.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SL531-201211.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 5308-20131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13.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268-2001篇二:常用测绘规范目录《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200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 1004-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1001-20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18316-200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24356-20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 50308-199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93)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GB/T 13989-1992)《城市测量规范》 CJJ/T 8-2011《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CJJ /T 73-201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地籍测绘规范》 CH50002-1994《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T 2009―201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 17986.1 —2000 《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GB/T 17986.2 —2000《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 GB/T 17941-2008篇三:市政道路测量方案xx(xx—xx)和xx(东君路—xx)道路提升工程施工测量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xx工程项目部二〇一五年十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 . (1)二、测量人员、测量仪器及工具配备 (5)三、施工测量技术要求 (5)四、施工控制测量 (6)4.1平面控制测量 (6)4.2高程控制测量 (8)五、基坑施工测量 (8)5.1基坑边线放样 (8)5.2基坑标高点的引测 (9)5.3土方开挖标高控制 (9)六、顶管施工测量 (9)6.1工作井联系测量 (9)6.2高程传递 ................................................... .. 106.3轴线放样 ................................................... .. 106.4高程测量 ................................................... .. 106.5顶进纠偏措施 (11)七、路基施工测量 (11)7.1线路中边桩测量放样 (11)7.2填方路段 ................................................... .. 127.3挖方路段 ................................................... .. 12八、路面施工测量 (12)8.1路面基层施工测量 (12)8.2路面面层施工测量 (13)九、施工测量精度的保障措施 (13)十、施工监测方案 (14)10.1监测项目 (14)10.2测点布置 (15)10.3监测数据处理 (16)10.4监测预警值 (16)10.5监测注意事项 (18)一、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本工程施工范围共分两部分,即xx(xx—xx)和xx(东盐路—xx),具体划分如下:1、xxxx(东盐路—xx)施工共分为四个部分,即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交通工程。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讲解(7)

解 读 学 习(7)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朱照荣
主要内容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坐标系统和时间 4、城市CORS系统建设 5、城市GNSS控制网建设 6、城市GNSS RTK测量 7、城市GNSS高程测量
7、城市GNSS高程测量
7、城市GNSS高程测量
7.1 一般规定
7、城市GNSS高程测量
7.2.3 GNSS水准点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3的规定。
7.2.4 GNSS水准点的数据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5.4节和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测量规范》CJJ8有关高程测量数据处理的规定。
7、城市GNSS高程测量
7.2.5 采用数学拟合法建立高程异常模型时,应根据拟合区域的面积、地 形、区域和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测区面积小、地形较为平坦、重力梯度分布平缓时,高程异常模型可采 用曲面拟合方法。平面拟合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多面函数拟合法等 GNSS高程控制网布设成线状或带状时,可采用曲线拟合。多项式曲线 拟合法、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阿克玛(Akima)拟合法等。 测区面积较大(超过一百平方公里)、没有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的地 区或呈大跨度带状分布时,为了控制高程拟合的误差传递,应根据地形地 质情况、高程异常变化梯度合理地划分区域,进行分区拟合计算。
7、城市GNSS高程测量
7.2 技术要求
7.2.1 高程异常模型应利用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地形测 量及重力场模型等资料,按物理大地测量计算方法获得。在区域面积小、 地形平坦及重力异常变化平缓地区,可利用水准测量和GNSS测量资料, 通过数学拟合方法,获取该区域的高程异常模型。 对于区域范围大或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地区,只依靠GNSS测量、水准测 量资料确定高程异常模型比较困难,需开展专项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 化工作,制定详细的技术设计,收集重力、水准、地形等大量资料,并 结合GNSS测量、水准测量和重力测量,利用重力场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方 法获得区域高程异常模型成果。在该区域进行GNSS高程测量时,可根据 精度要求直接使用该模型。 为了推广GNSS高程测量技术,国内已完成了十多个省级、三十多个大、 中型城市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为这些区域的GNSS高程测量提 供了基础。
城市测量规范

城市测量规范
城市测量规范--PDF格式
书名: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著译者: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标准号:CJJ8-99
出版日期:1999-6-1
印刷日期:
15112.9303
32开
334页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城市平面控制测量;3.城市高程控制测量;4.城市地形测量;
5.城市航空摄影测量;
6.城市地籍测量;
7.城市工程测量;
8.数字化成图;
9.城市地图制图;10.城市地图
制印。
1总则
2城市平面控制测量
3城市高程控制测量
4城市地形测量
5城市航空摄影测量
6城市地籍测量
7城市工程测量
8数字化成图
9城市地图制图
10城市地图制印
附录A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附录B各等平面控制点觇标
附录C各等级平面控制点标志、标石及其造埋的规格
附录D光学经纬仪系列的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附录E方向观测法度盘位置表附录F测距边边长的高程归化计算附录G各等高程控制点标志、标石及其造埋的规格附录H水准仪系列的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附录J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附录K布设地面标志的要求
附录L控制像片整饰格式
附录M调绘像片整饰格式
附录N市政工程测量纵断面图图标格式附录P地下管线图图式
附录Q地下人防工程图图式
本规范用词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6)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图上0.3mm;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得大于1/10基本等高距、 丘陵地不得大于1/8基本等高距、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 1/6基本等高距。
≤3.0
下丝读数
≥0.3
三等 因瓦
双面、单面
≤6.0
三丝能 读数
四等
DS3
DS1
≤80
≤100
≤5.0
因瓦
≤10.0
三丝能 读数
注: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⑦ 水准测量成果的重测和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超出下表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
各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④ 对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法读数,直读距离,观 测顺序应为后——后——前——前。当水准路线为 附合路线或闭合环时采用单程测量;当采用单面标 尺时,应变动仪器高度(大于0.1m) ,并观测两 次。水准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法观测。
⑤ 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观测前,应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 应用白色测伞遮蔽阳光。 b.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 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 于路线方向的左侧和右侧。 c. 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d. 每测段的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应为偶数。 e. 前后视距离尽量相等
② 特殊情况下,距离又较远,单向观测时,内业计 算必须考虑两差改正。
计算公式如下:
h=S· sinα +(1-k) +i-v 2R 或 D2 h=D· tanα +(1-k) 2R +i-v
式中
S2· 2α cos
(采用斜距) (采用平距)
h s D α k R i v
——测线两端点的高差(m) ——测线边的倾斜距离(m) ——测线边的水平距离(m) ——垂直角 ——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仪器高(m) ——棱镜高(m)
2、水平角观测
① 注意事项
a. 水平角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像模糊或跳动剧 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b. 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 时,可不归零。 c. 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至少应 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 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应大于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二倍。
e. 测段、区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 合差超限时,应认真分析,先就路线上可靠性较小的 一些测段进行重测。
3、三角高程测量
① 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成 高程导线附合导线,闭合环线或三角高程网。
我们作业单位正常情况下,只在做图根点时用三角 高程测量,而很少用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这里我 们不作详细介绍。
300 200 120
≤±2.5
≤±5 ≤±8 ≤±12
≤1/40000
≤1/14000 ≤1/10000
≤±15 ≤±15 ≤±15
≤1/6000
②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 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③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 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④ 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 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 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⑤ 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最好不要超过1:2。
项
等 级 二等
光学 测微 法 — 中丝 读数 法
目
上下丝读数 平均值与中丝 读数的差 5mm刻 划标 尺 10mm 刻划 标尺
基辅分划 或黑红面 读数的差
基辅分划、 黑红面或两 次高差的差
单程双转 点法观测 左右路线 转点差
检测 间歇点 高差的差
1.5
3.0
0.4 1.0
0.6 1.5
— 1.5
1.0
③ 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用三角高程测量测定高程时,计算 的高差经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由两个单方向算得的高程不符值不应大于 0.07√ (S12+S22) m(S1、S2为两个单方向的边长,㎞)。 b. 由对象观测所求得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1S(m) (S为边长,㎞)。 c. 由对象观测所求得的高差中数,计算闭合环线或附和 路线的高程闭合差不应大于 ±0.05√[S2] (m)。
12 _ 6 2 1 4 ≤±16√n 3
≤±8
_
≤±12 1 2
≤±24√n
b.为了减弱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对测角量距的影响, 各等级导线宜采用三联脚架法。 ③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经纬仪型号 光学测微器 两次重合 读数差 半测回 归零差 一测回内 2C较差 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较差
② 各等级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各等级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误差 (″) 测回数
DJ1
DJ2
DJ6
_
方位角 闭合差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3√n ≤±5√n ≤±10√n
≤±1.5 ≤±2.5 ≤±5
8 4 _ _
气压 (Pa)
0.2
50
(0.5mmHg)
一测站同 时段观测 的始末 每边测定 一次
测边两端 的平均值
0.5
100
(1mmHg)
观测一端 的数据
二级网的 起始边和边长 以及 三级导线边长
0.5
100
(1mmHg)
一时段始 末各测定 一次
取平均值 作为各边 测量的 气象数据
⑤ 测距观测时间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DJ1
1 3
6 8 18
9 13
6 9 24
DJ2
_
DJ6
_
3、光电测距
① 光电测距仪应定期检定, 检定周期不宜超过一年。
② 测距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m以上。
b. 测线应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 的上空及附近。 c. 安置测距仪的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 离开高压线宜大于5m。 d. 应避免测距时的视线背景部分有反光物体。
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闭合环或附 合导线长度 (㎞)
平均 边长 (m) 3000
测距 中误差 (㎜) ≤±18
≤±18
测角中 误差(″)
导线全长 相对 闭合差 ≤1/60000
三等
15
≤±1.5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10
3.6 2.4 1.5
1600
三 等
3.0
2.0
—
3.0
5.0
—
四等
3.0
4.0
5.0
b. 因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在本站观测时发现应立 即重测;迁站后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须 经检测符合限差)开始重测。
c.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性较小 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
d. 单程双转点观测中,当测段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超限时,可只重测一个单线,并与原测结果中符合限 差的一个单线取用中数;当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均符 合限差时,则取三个单线的中数;当重测结果与原测 两个单线结果均超限时,则应再重测一个单线。
(4)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地
比 例 尺 基本 等高 形 距 类 别
1:500
1:1000 0.5 0.5 , 1 1
1:2000 0.5 ,1 1 2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0.5 0.5 0.5 , 1
高山地
1
1, 2
2
注: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等级
测段、区段 路线往返测 高差 不符值 测段、路 线的左右 路线高差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平原丘陵 山区
检测已测 测段 高差之差
≤±6√L
二等
≤±4√LS
≤±4√L
三等
≤±12√LS
≤±8 √LS
≤±12√L
≤±15√L
≤±20√L
四等
≤±20√LS
≤±14√L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CJJ 8--99
城市测量规范
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 刘启波
主要内容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
城市地形测量
数字化成图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
1、 一般规定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 级布网的原则。首级网应一次全面布设,加密网视城 市建设的主次缓急,可分期分批局部布设。 建立城市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PS定位、三角测量、 各种形式的边角组合测量和导线测量。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GPS网、三角网和 边角组合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网 则依次为距仪做二、三、四等平面控制 网。常做一、二、三级导线,一级导线测距应二 测回,二、三级导线测距应一测回。
④ 光电测距时,气象数据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
等级 最小读数 温度 (℃ )
二、三、四等 网的起始边 和边长 一级网的 起始边和边长 测定的 时间间隔 气象数据 的取用
⑥ 各等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 的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各等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