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红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合集下载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1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1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文章目录*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二、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三、如何预防三叉神经痛发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1、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偏方1.1、蔓荆子60克炒至焦黄后研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7天,加入凉开水至700毫升时充分摇匀后滤出药液。

每日2次,每次内服50毫升。

1.2、大枣1枚,红矾0.9克。

将红矾研为细面放入除去枣核的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烧烤,待烤出味即用患侧鼻孔吸。

反复烧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

1.3、当归、川芎、白芍、细辛、红花、乳香、没药、丹参各15克,冰片5克,加入75%酒精100毫升,密封浸泡7天后外擦患处。

每日3次,连用3~5天。

2、三叉神经痛常见治疗方法2.1、手术治疗:一般比较常用的就是,射频电凝方法及微血管减压技术。

用此方法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上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

它是在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过卵圆孔,插入三叉神经节,经电生理检测准确测定,病变神经的位置,根据电生理参数确定病变神经根,与正常神经根,以及射频电极的距离,计算出精确的毁损范围,进而确定所需毁损温度。

2.2、西药治疗:在病程开始的时候,很多患者可通过服用一定剂量的来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一般会产生耐药性,而且很多患者无法耐受,服药所产生的头晕、嗜睡、注意力不能集中、手脚不稳等副作用。

同时,长期服用药还会导致造血机制障碍及肝肾功能损害,为此,患者要定期化验血象及肝肾功能。

3、三叉神经痛日常护理3.1、饮食供应方式可给流质:每日5~6餐,应配制高蛋白、高糖液体食物,如牛奶冲藕粉,牛奶冲蛋花,鸡汤甩蛋花、肉松过箩粥等厚流质,使患者有饱足感。

或用高速度捣碎机,将面条、米饭、粥、饺子、炒菜、红烧肉等,皆可捣成乳糜状食物,供患者食用,预防发作。

3.2、防止感染,讲究卫生:一些感染性疾病可能会造成三叉神经节内发生炎性侵润或三叉神经痛,其病原体可能是外毒素或内毒素,而且可直接致使患者出现营养障碍性。

老中医祖传三代,特效10秘方

老中医祖传三代,特效10秘方

老中医祖传三代,特效10秘方1.我服十三味治愈了三叉神经痛我是多年患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经多方治疗终未能治愈。

后在医院手术治愈后又复发。

犯病时,似刀割、如火灼,痛苦不堪。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中国著名老中医赵希愚传方(赵老自患此症,配了此药方),经服药,我病已痊愈,现已5年多没犯病。

为了解除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苦,特将此药方献上。

配方及用法:生石膏25克,葛根19克,黄芩9克,荆芥穗9克,赤芍13克,勾藤13克,苍耳子13克,薄荷6克,甘草9克,蔓荆子13克,柴胡13克,全蝎6克,蜈蚣3条。

水煎服,每日服2次。

(张富本)2.丹钩六枝饮加减治脑血栓效果很好百姓验证:张某,男,70岁,农民,于1974年5月2日就诊。

素有眩晕症,于10天前突觉头晕肢麻,旋即昏倒,服用小续命汤、资寿解语汤等药物未见病情好转。

症见左侧偏瘫,小便短黄,舌质黯,苔黄厚腻,脉弦大有力。

血压25.27/14.63kPa(190/110毫米汞柱)。

证系肝阳偏亢,风阳内动,迫血上逆,脑络受伤,阻塞清窍。

治宜平肝熄风,潜阳通络。

投以上方加僵蚕9克,碧玉散12克,通草6克,石菖蒲6克,胆草9克,血竭3克,银花藤30克。

服药12剂,神志清醒。

但仍见手足屈伸不利,头晕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血压21.28/13.3kPa(160/100毫米汞柱)。

方中去血竭、通草、碧玉散、菖蒲,加入白菊花9克,白蒺藜9克,鸡血藤12克。

又连服15剂后,诸症除。

(湖南彭述宪)3.银黄熏洗剂治痔疮100例均有效配方及用法:银花30~50克,苍术、五倍子各15~30克,黄柏、苦参各15~20克,芒硝20~60克。

上药加水3000~5000毫升,文火煎煮5~10分钟,即将药液倒入盆中(或罐中),滤去药渣,趁热气盛时坐在盆上熏蒸患处。

待药液不烫时再行浸洗,每次30分钟左右。

每天1剂,早晚各熏洗1次。

疗效:此偏方治疗痔疮100例,痊愈95例,好转5例,无一例失败,有效率100%。

三叉神经痛验案3则

三叉神经痛验案3则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2年 2月 第 2 卷 第 2期 J T M. e .0 2 V 12 , o2 1 E C F b 2 1 , o. 1 N .

32 ・ 7
利 , 气 凌 心 , 宜 清 化 湿 热 , 腑 泄浊 。 宗 三 仁 汤 合 枳 术 丸 化 水 法 通 方 裁: 白豆 蔻 9 , 苡 仁 3 g炒 杏仁 1g 竹 叶 9 , 甘 草 6 , 朴 g薏 0, 2, g生 g厚 2 g 清 半 夏 1g 滑 石 9 , 莱 菔 子 1g 生 白术 1 g 枳 实 1g 0, 2, g炒 2, 5, 2, 鸡 内金 lg O 。3剂 。2剂后 大便 得 畅 , 解 出 粪球 数枚 , 解 出成 先 后 型 大便 长 约 3 c 随 即 可 半 卧 位 , 息 、 胀 、 肿 均 减 轻 。再 0m, 喘 腹 浮 诊 , 仍 弦濡 滑有力 , 方 改厚朴 6 , 莱菔 子 6 , 实 6 , 脉 上 g炒 g枳 g 坚 持 服 用 , 持 大便 通 畅 每 日 1次 , 能 搀 扶 下 地 行 走 , 保 后 高枕 位 入
热化痰 , 腑降浊。 通 方宗 清 气 化 痰 汤 和 三子 养 亲 汤 、 白散 化 裁 : 泻
陈 皮 9 , 半 夏 1g 茯 苓 1g 生 白术 lg 黄 连 1g 黄芩 1g g清 2, 2, O, 2, 2, 胆南 星 1g 莱 菔 子 9 , 0, g 白芥 子 9 , 苏 子 9 , 蒌 仁 3 g 桑 白 g紫 g瓜 0, 皮 1g 地 骨 皮 1g鱼 腥 草 2 g 5剂 后 , 2, 0, 0。 咳嗽 减 轻 , 咳痰 易 出 , 心
症 状 , 脉 弦 滑 数 有 力 , 红 , 黄 腻 , 证 为 痰 热 蕴 结 、 焦 不 凭 舌 苔 辨 三

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

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

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章来源:北京二院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很多三叉神经痛患者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选择,并且对于这种疾病又没有很多的了解,所以导致患者随意治疗的出现。

偏方治疗就是其中一点。

那么,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呢?我们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北京二院专家说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不同,所以同一种偏方不一定对所有的患者都有用,在这方面要明确。

1)白芷、川芎、南星各6克,葱白12厘米。

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15毫升调成糊状,敷于太阳、印堂上30分钟。

2)生南星、白附子、五味子、川芎各30克,细辛、木香各9克,全蝎20个,共研细末,水调为糊状。

每次用药10克,贴敷于太阳、百会,每日换药一次。

3)马钱子30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共研细末,加香油、清凉油适量,调膏状。

贴敷于患侧下关、太阳、颊车、扳机点,每次贴2次,隔日换药1次。

切忌入口。

在对偏方的使用上也要按照正规的治疗来进行,因为如果不正规用药,可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1)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南星15克,生半星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糊状,贴于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0克。

上药共研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并摊贴于太阳穴上,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

以上就是专家李晓荣介绍的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介绍了。

因为患者的病情各有不同,因此对于这些偏方要正确看待,即使使用过后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要灰心。

选择一个科学的方法才是治疗的关键。

祝您早日康复。

【名老中医医案16】三叉神经痛

【名老中医医案16】三叉神经痛

【名老中医医案16】三叉神经痛于某女 79岁 2015年7月 8日就诊。

【主诉】左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二十年加重四个月。

【病史】患者二十年前因与人争吵生气后,出现左下眼睑不自主跳动,逐渐扩展到左侧面颊部,后出现左侧面颊部疼痛,以上齿第二磨牙处为中心沿颧弓呈电击样放散,略加刺激即可诱发。

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第二支),予以中药汤剂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有所缓解。

后平均1-2年发作一次,均无明显诱因,无明显规律,患者各处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方法,辗转多地,口服大量不同汤药,但随其复发次数增多,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治疗时间亦随之延长,疗效不佳。

今年三月份突发左侧面颊部疼痛,口不敢开,进食、对话、刷牙、漱口均受到严重影响,夜间疼痛加剧不能入睡。

百般无奈寻求手术治疗,医院考虑其年岁已高,手术风险大,遂给予西药卡马西平,一次两片,一日两次口服。

患者服药后出现口干、头晕、乏力、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

听闻针灸可以治疗此病,故来我处就诊。

现:患者手捂左侧面颊步入病室,形体略胖,面色少华,表情痛苦异常,语声低微,哀哀欲哭,双目干涩,口不敢开,口干,饮食仅以流食用小勺试探入口,夜不能寐,大便2-3日一次质干,舌体瘦舌尖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

【查体】当以棉签轻触患者左侧面颊部颧髎穴、迎香穴即诱发电击样剧烈疼痛,伴下颌关节酸胀不适。

【诊断】中医诊断:面痛瘀血阻络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处方】主穴:患侧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夹承浆、合谷、中渚、侠溪、内庭。

配穴:血海、太冲。

【针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先针患侧侠溪、内庭、太冲、中渚、合谷。

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泻法,以酸胀为度,同时嘱患者试探做叩齿、咀嚼动作。

再针其余穴位平补平泻。

针刺面颊部穴位颧髎、下关等穴时进针深度应达2.0寸,以局部出现放电样神经刺激感觉为佳。

电针密波翳风、颧髎穴,下关、迎香穴。

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初诊中药处方:予以天江中药颗粒剂熟地龟板地龙川芎白芍藁本延胡索蜈蚣杜仲萸肉白芷甘草各一袋七付冲服。

三叉神经痛的神方——芍药甘草汤

三叉神经痛的神方——芍药甘草汤

三叉神经痛的神方——芍药甘草汤3 暴燥王某,女40岁,素争强好胜,凡事不遂心,便怒不可遏,迁怒他人,真河东狮吼,胭脂啸虎也。

近因其子考试名落孙山,又气冲牛斗,肝火横逆,致头痛如劈,左颞,左眉棱骨痛不可忍,恶心欲呕,胸满烦燥,口干口苦,饮食不思,大便干秘,二三日一行。

视其形瘦颊赤,舌红苔薄。

诊得脉象沉弦有力。

观其脉证,知其怒火伤肝,肝火上逆为患,治宜平肝降逆,舒肝清热,拟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20克,甘草10克,柴胡10克,紫帷齿15克,石决明15克,茵陈15克,龙胆草10克,二剂,服后至夜,疼痛渐止。

按;肝火横逆,肝阳上亢,故而头痛;肝气行于左,故左厕尤剧;眉棱骨痛,恶心呕吐,脉象沉弦,皆为肝木克土,肝火横逆之象。

故用芍药、甘草、柴胡舒肝,介贝平肝,龙胆、茵陈清肝,药证相合,故疼痛速愈。

病虽得愈,然总须移情易性,大度宽容,方可断根。

若依然我行我素,常兴无名之火,病证必将彼伏此起,永无宁日。

论;脉象沉弦,是为虚证,但见有力,则不为虚,肝郁横逆,不能升降也。

此就是肝木枯燥,不能藏火。

相火不藏,所以容易发火疏泄,此当是易怒之根源。

肝阳上亢,当是胆经上逆,相火不降之义。

后世之论,大多为肝阳上亢,怎么不见肝阴下陷之语。

眉棱骨疼,胆木经气上逆,恶心呕吐,甲木刑胃,胃气上逆,所以呕吐。

本案的头痛如劈,恶心呕吐,有点像吴茱萸汤主症,但是这个病是因发怒引起的,明显不是脏腑之寒。

脉弦有力,此有力者,也不是虚证。

这个紫贝齿是什么药,我也没听说过。

本案茵陈或可以换成半夏,病愈之后,可以在用芍药甘草汤几付以善后,我个人的观点。

网络搜索;1 紫贝齿是一种贝壳,贝壳长卵形,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口状,长约7厘米,宽约4厘米,高可达3.5厘米,每年5~7月间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贮存。

表面几全被珐琅质,具光泽,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具棕褐色纵横交错的断续条纹,两侧缘灰褐色,可见紫褐色斑点,唇周具紫褐色齿。

质坚硬。

气微,味淡归肝经。

清心安神,平肝明目。

李春红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李春红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李春红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作者:孟庆宾李春红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4期【摘要】通过李春红教授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论述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辨证理论体系,并总结李春红对三叉神经痛的六经辨证及用药经验,以期开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经方;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01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以单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的剧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为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1]。

其在临床中的西医治疗,多以缓解疼痛为主,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易复发。

中医自古就有“六经钤百病”的说法,六经辨证非伤寒独有,百病皆可通过六经辨证分型。

何秀山曾经指出,“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

”故本病亦可从六经来辨证施治。

经方大师胡希恕老先生研读《伤寒论》,认为仲景虽称六经为病,但其实质为一类证,且源自八纲,故六经出自八纲,六经辨证的實质是八纲辨证[2],并提出六经八纲辨证理论体系,即三阳经证为热性、实性病证,其中太阳证病位在表,为表热证;阳明证病位在里,为里热证;而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之热证。

三阴经证为寒性、虚性病证,其中少阴证病位在表,为表虚寒证;太阴证病位在里,为里寒证,厥阴证则为半表半里之寒证或寒热错杂证。

胡老临证主张方证相应,可以根据临床疾病的不同症状,将各种疑难杂症根据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归纳到六经辨证的体系中,通过六经辨证寻求简单而有效的诊疗方法。

导师李春红教授根据胡希恕老先生六经八纲辨证理论体系,运用经方,谴方用药,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经验探讨1.1 病性三叉神经痛初次发病或久病急性加重患者较多见,并常兼有烦躁易急等情绪变化,阳热症状较明显,其病性多为实性、阳热性,虚性、阴性较少见。

从医三十多年来,治疗数百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从医三十多年来,治疗数百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从医三十多年来,治疗数百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从医三十多年来,治疗数百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从经方入手,以伤寒六经辩证作为基础,结合专病专药,取效甚佳。

我针对西医的病提出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案,希望对临床实践提供现实有用的信息。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阵发性、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

本病属中医学“偏头痛”、“头风”、“面痛”、“首风”、“脑风”等病证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脉均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

或因外邪,或由内伤,或内外合邪,脏腑功能失调,经脉痹阻,气血逆乱上犯于头面而痛。

外邪入侵,多责之于风寒、风热邪气,如《证治准绳》云:“面痛皆属于火… …暴痛多实”
【案例分享】
张某,男,58岁。

2019年6月19日初诊。

现病史:面部触痛5年伴加重3月余,在多家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面部神经消融术等,效果差,且疼痛时轻时重,经常夜不能寐,口干、口苦、口渴,腰酸,大便正常。

舌淡苔白,脉弦滑。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小柴胡汤合石膏加味。

二诊2019年7月4日:药后无疼痛,无口渴,胃时反酸,舌淡苔白,脉弦滑。

原方去石膏加乌贼骨
三诊2019年7月28日:面部无疼痛,口干,继续以上方巩固治疗。

总结:
三叉神经痛有一部分患者表现,少阳阳明证。

此时可根据脉诊来决定石膏的用量,若脉弦滑数,大便干结,石膏可用60~100g,以清阳明之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春红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通过李春红教授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论述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辨证理论体系,并总结李春红对三叉神经痛的六经辨证及用药经验,以期开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思路。

标签:三叉神经痛;经方;六经辨证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以单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的剧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为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1]。

其在临床中的西医治疗,多以缓解疼痛为主,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易复发。

中医自古就有“六经钤百病”的说法,六经辨证非伤寒独有,百病皆可通过六经辨证分型。

何秀山曾经指出,“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

”故本病亦可从六经来辨证施治。

经方大师胡希恕老先生研读《伤寒论》,认为仲景虽称六经为病,但其实质为一类证,且源自八纲,故六经出自八纲,六经辨证的實质是八纲辨证[2],并提出六经八纲辨证理论体系,即三阳经证为热性、实性病证,其中太阳证病位在表,为表热证;阳明证病位在里,为里热证;而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之热证。

三阴经证为寒性、虚性病证,其中少阴证病位在表,为表虚寒证;太阴证病位在里,为里寒证,厥阴证则为半表半里之寒证或寒热错杂证。

胡老临证主张方证相应,可以根据临床疾病的不同症状,将各种疑难杂症根据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归纳到六经辨证的体系中,通过六经辨证寻求简单而有效的诊疗方法。

导师李春红教授根据胡希恕老先生六经八纲辨证理论体系,运用经方,谴方用药,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经验探讨
1.1 病性
三叉神经痛初次发病或久病急性加重患者较多见,并常兼有烦躁易急等情绪变化,阳热症状较明显,其病性多为实性、阳热性,虚性、阴性较少见。

1.2 病位
其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均可见,但以半表半里居多。

半表半里实指胸腹腔间的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

如果热邪郁积在半表半里,邪气即不能出表,也不能入里,循经上行至头面部,即可引发头面部不适,发于面则可表现为三叉神经痛。

临床上对于半表半里证定位的诊断,有时并不是十分明确,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指出:“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

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证,即寓半表半
里阳证,也即少阳病。

”凡半表半里之阴证或寒热错杂证即为厥阴证。

风寒袭表,侵犯头面,引起三叉神经痛、恶寒发热、颈项僵等表现属太阳证。

年老体衰,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出现三叉神经痛、脉细、周身乏力等表现,则属少阴证。

里热炽盛,循经上犯头面,引起三叉神经痛、口干饮水多、大便干、腹胀满等证,证属阳明。

脾胃虚寒,痰湿内生,水饮化热上犯,出现三叉神经痛、胸闷气短、呕吐清水痰涎则证属太阴。

1.3 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分为实证、虚证以及虚实夹杂。

实痛主要是由于寒、热、气滞、血瘀、痰饮郁滞筋脉,上犯头面,其病机为“不通则痛”。

虚痛则为患者气血阴阳亏虚,筋脉失养,其病机为“不荣则痛”。

虚实夹杂证则两者兼而有之。

1.4 治疗
三叉神经痛临床上多见少阳证,故柴胡剂应用较多。

若三叉神经痛兼有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欲食、心烦等症状,则予小柴胡汤加减;若三叉神经痛证见小柴胡汤证兼有大便干或黏腻不畅、腹胀满微痛,应予大柴胡汤加减;若三叉神经痛兼见胸胁苦满、心烦、腹痛、大便干稀不调者治宜四逆散加减。

临床上疾病复杂多样,多为两经或多经合病,遣方用药也多用合方。

现特举李春红教授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典型病案二例,探讨六经八纲辨证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运用。

2 病案举隅
王某某,男,69岁,初诊:2017年02月01,主诉:发作性左侧头面痛半月。

现病史:左侧头面部痛,钻痛,多在洗脸、刷牙、进食时发作,伴口中异味,口干略苦,饮水多,纳食可,胃感胀满,隐痛,大便2-3日一行,小便可。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脑梗塞病史。

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2 g,黄芩10 g,清半夏15 g,炒枳实15 g 白芍15 g,生大黄9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4个僵蚕10 g,蝉衣10 g,姜黄6 g,水煎服,4付,早晚分服。

二诊:上症减轻,大便2日一行,时口干、苦。

查: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处方:中药上方加生石膏45 g,乌梢蛇10 g,继服7付。

三诊:头面痛消失。

后随诊两月,未再发作。

按:患者口干略苦,属少阳;口中异味,胃胀,微痛,大便不畅,属阳明。

故本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方选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

方中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合以升降散升清降浊、清阳明郁热。

3 结论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并不是仅用于外感病的辨证,中医自古就有“六经钤百病”的说法,百病皆可用六经辨证,故三叉神经痛亦可通过六经来辨证。

导师李春红教授运用六经八纲理论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的经验,为我们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447.
[2] 冯世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58,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