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

教学内容: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椭球体特征。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的形状,进行小组讨论。

1.2 地图的绘制学习目标: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地图的符号和比例尺。

教学内容:介绍地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活动: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解释比例尺的意义。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学习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气候、地形等特点。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亚洲的位置和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多样性。

教学活动:观察亚洲地图,讨论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2 欧洲学习目标:了解欧洲的位置、气候、地形等特点。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欧洲的位置和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欧洲的特色。

教学活动:观察欧洲地图,讨论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地理位置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理解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教学活动:观察中国地图,讨论中国的地理位置。

3.2 中国的地形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认识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地形特点,让学生认识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教学活动:观察中国地图,讨论中国的地形特点。

第四章:人文地理4.1 人口与城市学习目标:了解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的关系,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察地图,讨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关系。

4.2 农业与工业学习目标:了解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农业和工业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察地图,讨论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

第五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5.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利用学习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认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一、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地图和地理图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难点(1)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推算方法。

(2)地图的投影方法和种类。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3)介绍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种类、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教案: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的成因。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分析、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亚洲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讲解亚洲的位置、范围,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基本知识。

(3)介绍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分析其成因。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教案:第三章《亚洲的国家和地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分布的规律性。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的成因。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概念。

2. 了解经纬网的作用,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图的阅读与制作1.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

2. 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掌握简单的地图制作技巧。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1.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掌握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国家、首都、人口、面积等。

第二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中国、日本、印度等。

第三章:非洲第一节:非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非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埃及、南非、刚果等。

第二节:非洲的开发与挑战1. 了解非洲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

2. 认识非洲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挑战,学会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四章:欧洲第一节:欧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法国、英国、德国等。

第二节:欧洲的文化与历史1. 了解欧洲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罗马帝国等。

2. 学习欧洲的文化遗产,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第五章:美洲第一节:美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美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美国、巴西、加拿大等。

第二节:美洲的历史与现状1. 了解美洲的历史背景,如印第安人、殖民化等。

2. 学习美洲的现状,如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

第六章:大洋洲与南极洲第一节:大洋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大洋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第二节:南极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及保护措施。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第一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重点】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难点】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课前预备】学生课前预备:量角器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彩色粘贴纸、经纬网仪教学课件:自编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用远离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外形,但对于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争论它呢?生疏地球仪〔观看、演示〕观看地球仪,仿照教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1.观看地球仪描述地球仪的构造。

2.观看地球仪找出地球仪转时绕的轴。

3.观看地球仪外表都有什么?4.用地球仪我们可以干什么?〔小结〕地球仪是按确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着的一根轴、球体等构造构成,我们把地球仪围着转动的轴称为地轴,它与地球外表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正对天空中的北极星四周,这点我们称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地球上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和北极点相对的点叫南极点,地球上的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到南、北两极等距离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的方向是西。

利用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还能演示地球的运动。

〔提问〕1.地球仪上的球体是正圆球体吗?为什么与实际的地球外形不符?2.地球里真有这么一根地轴吗?3.各种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周都朝北的房子吗?假设可以,应建在哪里?〔活动〕1.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同学之间相互检查2.假设用一个圆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画在图上吗?〔承转〕1.学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学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

2.通过设问“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中患病风暴攻击,船舱进水,现在需要紧急救援,这时船长该如何告知救援人员他所在的位置?海湾战斗时美军地面战士在沙漠中觉察目标,他该如何向指挥中心汇报目标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面上的横纵网格〔教室座次〕经变形后绘成球面上的网格〔经纬网〕,引出在地球上准确定位的一种方法——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3-4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3-4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3课时)执教人:执教班级:七(1)(2)【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教学准备】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模糊不清)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展示手中地球仪)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讲述: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

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

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可能会回答经纬线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二、纬线和经线(板书)1、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提问: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2、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

2.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地图的基本知识1. 学习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要素。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作图能力。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1.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地理的研究内容。

2. 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分区,了解各大洲的特点。

第二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2. 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地理特征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范围1. 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理解其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 掌握中国的四至点,了解其地理范围。

第二节:中国的自然地理1. 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 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性,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人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 学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掌握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学习环境保护的意义,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2.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解其在我国的实践。

第五章:区域地理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1. 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理解区域的特征。

2. 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第二节:案例分析1. 以我国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第一节:气候概述1. 学习气候的概念,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掌握气候的构成要素,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我国的气候类型1. 学习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理解其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其分类和特点。

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地球与地图

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身处的家园,也是我们探索未知的起点。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球与地图是我们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将探讨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主要内容地球和地图是初一地理上册的第一授课内容。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图则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必要工具。

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分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掌握使用不同类型地图的方法和技巧。

二、地球1. 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在地球上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无论哪个方向都是一样的。

根据地球上的重力场,地球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椭球体。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2. 地球的分布地球的分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球的人口分布和地球的自然分布。

人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而地球的自然分布主要包括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四大领域。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不同域、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降水、云量、湿度和风向等气象条件,是地球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的气候受全球大气循环、海洋循环、地球自转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中温带地中海式气候等。

4. 地球的植被和动物地球的植被和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往往与气候联系密切,例如热带雨林广泛分布于赤道地区,而草原多见于中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地球上的动物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其中许多物种受到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濒临灭绝。

三、地图1. 地图的种类地图按不同用途、制图规格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分部地图、平面地图、三维地图、电子地图等多种类型。

2. 如何使用地图使用地图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

了解地图的要素和符号。

地图上标注着各种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海岸线等,需要掌握这些符号和标记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与地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____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

〔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

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

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

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