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章 土壤质能交换(4h)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H2O+HC+O2
CO2很重要
②Na2CO3的水解
来源:a.矿物Na与H2CO3形成
b.矿物风化形成Na2SiO3与H2CO3作用形成
c.水溶性Na盐(NaCl,Na2SO4)与CaCO3
共存形成
2NaCl+CaCO3 CaCl2+Na2CO3
③ 交换性Na的水解:碱化土的一个重要指标
Na++H2O
三.土壤对氧化还原的缓冲性
第四节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与生物环境
一.生物对土壤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适应
1.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 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不同——这是自 然选择的结果,大多数植物适于生长在中性至微碱 性土壤上,但有些植物:
茶、映山红——酸性指示植物, 盐嵩、碱蓬——碱性指示植物
2.对氧化还原性的要求: 旱作植物要求 Eh在400—700mv(特别注意
15—20%为强度碱化土壤
③、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
1> 气候 碱土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 漠 境地区.其降雨量远小于蒸发量,特别是在冬春季 节,其比值在5:1—20:1故有明显的积盐和脱盐 过程
2> 生物 植物的选择性吸收,对K、Na、Ca、 Mg等盐基离子有强的富集作用
3> 母质 母质是碱性物质的直接来源,基性 岩,超基性岩中富含K、Na、Ca、Mg,其他如 质地的差异,不同母质在土体中垂直分布等也对 此有影响。
根际范围的Eh) 水田植物要求Eh在200—300mv
3.微生物活动与pH值和Eh的关系:细菌、放线菌 在中性和微碱性环境中,真菌在强酸性土壤中占 优势,Eh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特别是好气性 微生物)
二.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与土壤酸碱、氧还的关系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SoilEnvironmentalChemistry)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SoilEnvironmentalChemistry)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阳离 子时,这种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
可交换性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100 阳离子交换量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 液中的阴离子交换。 吸附顺序:
F- > C2O42- > 柠檬酸根 > PO43- > HCO3-> H2BO3- > Ac- > SCN- > SO42- > Cl- > NO3-
代换性酸度:
用过量中性盐(KCl、NaCl等) 溶液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 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H+ + KCl → |土壤胶体|-K+ + HCl |土壤胶体|-Al3++ 3KCl→|土壤胶体|-3K+ + AlCl3 AlCl3 + H2O → Al(OH)3 + 3HCl
形成过程:由地壳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 按成因类型分类: 原生矿物
Soil)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
土壤中原先存在的岩石颗粒,受到不同
程度物理风化后形成的。
类别:
硅酸盐(石英、长石、云母等);
氧化物(SiO2 、Al2O3、 TiO2、 Fe2O3);
硫化物 (FeS);
磷酸盐如氟磷灰石Ca5(PO4)3F等。
有机质和低价金属离子。
土壤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土壤的氧 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 根据土壤Eh值可以确定土壤中有机物和
无机物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环境行为。
一般旱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为 +400—+700mV;水田的Eh值在-200—300mV。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化学下册第4章土壤综合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化学下册第4章土壤综合课件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现象 ----致病、死亡
3.防止土壤污染
“预防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具体措施包括: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3)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4)加强污水灌溉区的监测与管理
一旦土壤被污染,如何处理? 利用植物缓解和净化被污染的土壤
1、植物提取; 2、植物降解; 3、植物固定。
⑵ 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流水能使土壤流失, 而风力也能侵蚀土壤。
A、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速度与土壤植被类型和覆盖 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水土流失现象往往与人们滥伐乱砍、过 度放牧或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 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B、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人类乱砍滥伐、过 度放牧和过度耕种等不合理地利用而造成 的土壤退化、贫瘠甚至荒芜。
砂粒、粘粒比例适中。 土壤质地较均匀。
D、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 团粒状等各种结构。
其中以团粒状结构最为理想。
E、肥沃的土壤
土壤的作用: 肥沃的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
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增加土壤肥了植物,也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以后草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繁衍的生长需 要( B )
A、水分
B、空气
C、大风
D、矿物质元素
4、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原因是( D ) A、缺少肥力,妨碍光合作用 B、缺少水分,妨碍光合作用 C、缺少二氧化碳,妨碍根的呼吸作用 D、缺少氧气,妨碍根的呼吸作用
5、农田覆盖地膜是农村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 单塑料制品在自然界由于“顽固不化”,造成 环境的污染。然而加入一种新的降解物质后, 几个月内塑料就会被细菌吃得一干二净。这种 降解物质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解决“白色污染” 的最好的方法。“白色污染”通常是指( C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末 C、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2、腐殖酸的化学性质
腐殖酸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 氢、氧、氮、硫,此外还含有 少量的钙、镁、铁、硅等灰分 元素。不同土壤中腐殖酸的元 素组成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 相差很大。腐殖质含 碳55%-60%,平均为58%, 氮3%-6%,平均为5.6%, C/N比值为10:1-12:1
腐殖酸分子中含各种功能基。其中主要是含氧的酸性功 能基,包括芳香族和脂肪族化合物上的羧基(R-COOH) 和酚羟基(酚-OH),其中羧基是最重要的功能基团。此 外,腐殖物质中还存在一些中性和碱性功能基,中性功 能基主要有醇羟基(R-CH2-OH)、醚基(R-CH2-O-H2-R)、 酮基(R-C=O(-R))、醛基(R-C=O(—H))和酯(R-C=O(-OR)), 碱性功能基主要有胺(R-CH2-NH2)和酰胺(R-C=O(-NHR))。富啡酸的羧基和酚羟基含量以及羧基的解离度均较 胡敏酸高,醌基较胡敏酸低;胡敏素的醇羟基比富啡酸 和胡敏酸高,但富啡酸中羰基含量最高。我国各主要土 壤中胡敏酸的羧基含量在270~480cmol/kg之间,醇羟基 在220-430cmol/kg,醌基在90-189cmo1/kg之间。富啡酸 的羧基含量为640-850cmol/kg,是胡敏酸的2倍左右,富 啡酸的醇羟基和醌基的含量分别在500-600和5060cmol/kg之间。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有 机 质 是 土 壤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在土壤肥力、 环境保护、 农业可持续 发展等方面 都有着很重 要的作用和 意义
一方面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 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农药等各种有机、无机 污染物的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土壤有机 质对全球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影响 -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了解土壤

了解土壤

四、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1、水体污染型 2、大气污染型 3、农业污染型 4、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第三节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一、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1、原生岩石 2、人类的经济活动 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 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末受人为污染影响的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一)平均值加标准差法
平均值加标准差的方法,即在一定区域 内的土壤中用重金属元素自然含量的平 均值加二倍或三倍标准差的方法,以确 定土壤是否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标准。对 大于平均谨加二倍或三倍标准经的样品 视为可疑污染值,应予以剔除。其表达 式:
(二)差异检验法
采用T检验法P126 (三)富集系数法 (四)元素相关分析法
第四节、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一、农药、化肥的类型 农药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有机磷、有机 汞、有机砷、氨基甲酸、酯类等 有机氯类:含氯的有机化合物,特点: 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 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并蓄积, 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农药,已禁产禁用。
有机磷类: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有的也 含S.N特点:较易分解,残留时间短, 不易蓄积,比较安全。 氨基甲酸酯类:是一种甲酯类,其作用 与中毒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一样,较易分 解,属于低残留的农药。 除草剂:大多具有选择,只能杀杂草, 而不伤作物,少数是百选择,易分解, 对人、畜毒性不大。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与重金属迁移转化: 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呈两种存在形式: (1)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中呈胶体状态。 (2)土壤中存在的有机和天机胶体对金属离 子的吸附固定。 土壤胶体能吸附重金属的数量,主要取 决于土壤胶体的代换能力和重金属离子 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与酸碱度。
4.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 当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 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低 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在无机配位体中,主要是金属与羟基和 氯离子的络合作用,在有机配位体中, 常常是腐殖质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

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 质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 化剂,这就是土壤的两个重要的功能。
我国南方土 壤的名字多 称为“壤”, 如红壤、黄 壤等;北方 的土壤多称 为“土”, 如黑土、褐 土等。
土壤环境机能
(1)培育植物
植物生长支持体、植物生长提供水、空气和养分
(2)推动物质循环
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作用
• 原生矿物:
粒径比较大,土壤中1—0.001mm的砂粒和粉粒 几乎全部是原生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 献,一是构成土壤的骨架,二是提供无机营养物 质,除碳、氮外,原生矿物中蕴藏着植物所需要 的一切元素。
• 次生矿物 多数颗粒细小(粒径小于0.001 mm ),具有胶 体特性,是土壤固相物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影 响着土壤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土壤的 颜色、吸收性、膨胀收缩性、粘性、可塑性、吸 附能力和化学活性。
• 土壤水分的意义:土壤水分既是植物 营养物的来源,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 层迁移的媒介
•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表面有很强 的粘附力,土壤颗粒吸 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 乎不移动,不被植物吸 收。
外层的膜状水称内聚水 或毛细管水,是植物生 长的主要水源。
4.土壤空气 H2O,CO2,O2,CH4,C2H的吸附性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自净作用
(一)、土壤吸附性
土壤具有吸附并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能力,称为土 壤的吸附性能
土壤的吸附作用 : 生物吸附 ——吸收 机械吸附——过滤 物理吸附——分子吸附 化学吸附——生成沉淀物 物理化学吸附——离子交换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 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 土壤沙漠化(石漠化) • 陆地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土壤复习课件华东师大版.pptx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土壤复习课件华东师大版.pptx
粘土流出水的速度最慢且量最少。
思考与阅读
1、施化肥有什么作用? 经常施用好吗?
答:给土壤提供养分,但长期和单一地施用化 肥,会使土壤的腐殖质得不到补充,团粒结 构破坏,土壤变贫瘠。容易积水通气性差, 土壤容易板结。
⁽ 水土流失速度比较(草地和裸地)? (课本P106分析)
₷说明了什么问题?
土壤水土流失的速度与土壤植被类型和覆 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保护土壤上的植被 2、使土壤免受污染:
(1)加强对工业三废的管理,减少工业三废的 排放,并且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
(2)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 对病虫害实现综合防治,提倡以虫治虫。
(3)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如蚯蚓能降解农 药重金属;蜈蚣草能吸收大量磷,也能吸收 含砷的有毒化合物,研制转基因烟草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
污染物进入土壤并超过土壤的自净能 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影响到植物 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现象.
工农业生产排放 的污染物,人类 生活的废弃物以 及大气中的污染 物,通过灌溉、 施肥和降雨等方 式进入土壤,并 被土壤吸收。
土壤污染的发生类 按照土壤污染来源的型途径可以分为五种:
1、水体污染型 2、大气污染型 3、农业污染型 4、生物污染型 5、固体废物污染型
活动 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的影响
各种生物适应于不同酸碱性的土壤且能 正常生长,当外界条件改变土壤酸碱性后将 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测定物质的酸碱性:PH试纸
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的溶液,滴 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 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 测溶液的PH值。
6.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 土壤污染和 过度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阳离子形态,能为带阴电荷的土壤胶体所吸附,成交换性 离子,不易流失。
由土壤含氮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铵化作用而生成的。水田和 旱地土壤中都可能生成。在土壤中也易被转化为硝态氮。
在好气条件下很易于被硝化成硝态氮,在水田里才比较稳 定,而有可能累积。
旱地土壤中,只要土壤通气良好,温度、湿度和反应适宜, 其施入的铵态氮也会在数天之内很快转化成硝态氮。
一般把土壤含氮量 >0.2%者为“高”;0.2%~0.1%之间 者为“中”;0.1%~0.05%者为“低”,<0.05%者为“极低”。 一般把作物在不施氮区的全年生长期所吸收的氮量为土 壤供氮能力的良好指标。
(二)来源 土壤中的氮素并非来源于土壤矿物质,是生物固氮作用产
生的。
固氮作用主要是靠微生物。固氮微生物分共生和自生 两类。 (1)与豆科作物共生的固氮菌,其固氮能力很强。
第四章 土壤质能交换
§1 土壤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大量营养元素(Macronutrients):H、O、C、N、P、 K、 Ca、Mg、S;
微量元素(micronutrients):Fe、Cu、Zn、B、Mo、 S、Cl
大量元素 Macronutrients
Nitrogen ( N ):所有生命细胞的组成,为蛋白质、酶的组成,叶绿 素、色素组成部分,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来源:肥料、 固氮、土壤有机质。
主要为交换态离子及部分为溶液中游离态离子外,还有一部分在进入 粘粒矿物晶架结构中后,被闭蓄于晶层间的孔穴内,既不能溶解于土壤 溶液中,也不易被其它阳离子所代出,而成为所谓“固定铵”。这种固定 态铵不仅不易为植物吸收和利用,而且也很难为硝化细菌硝化。
(2)硝态氮(NO3-N)在土壤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2)水解性有机氮50~70%,用酸碱或酶处理而得。包 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3)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主要可能是杂环态氮、 缩胺类
2.无机态氮
土 壤 无 机 氮 占 全 氮 1~2% (1~50ppm) 。 最 多 不 超 过 5~8%;
(1)铵态氮(NH4) 在土壤里有三种存在方式:游离 态、交换态、固定态。
(4)施肥; ①有机肥;②无机化肥;它们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
如:粪肥、厩肥、堆肥.绿肥、残槎、枯枝、落叶以 及其它各种含氮有机杂肥。
(三)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
1.植被与气候 一般: 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豆科>非豆科 木本植物:阔叶林>针叶林
一般而言: ∆ 温度愈高,有机质分解愈快,OM含量低,N少; ∆ 湿度愈高,有机质分解愈慢,OM积累的多,N多。
微量元素 Micronutrients
Boron ( B )
• 营养元素的利用; • 有助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代谢; • 种子和果实发育必需; • 来源于有机质及含硼的化合物。
Molybdenum ( Mo )
• 有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氮素的利用; • 主要来源于土壤。
Chloride ( Cl )
• 有助于植物代谢; • 来源于土壤。
Iron ( Fe )
• 形成叶绿素必需; • 来源于土壤、硫酸铁、螯合铁。
Manganese ( Mn )
• 与酶一起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蛋 白质代谢;
• 来源于土壤。
Copper ( Cu )
• 对植物发育重要; • 有利于根中的代谢和对蛋白质的
利用。
Zinc ( Zn )
• 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运输必需; • 调节植物生长的酶系的组成部
Magnesium ( Mg ):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光合作用必需,有助于植 物生长酶活性。来源:土壤矿物、肥料、有机质和白云质灰岩。
Sulfur ( S ):植物蛋白质合成必需,刺激酶及维生素的生成及活 性,有利叶绿素形成,促进植物生长和种子发育,有助于植物的抗 逆性。来源:雨水、肥料、石膏、土壤矿物。
水溶性,土壤溶液中主要的成分,为植物立即直接吸收的速效养分。 呈阴离子,不能为土壤所吸附,所以很易于流失。
(3)亚硝态氮(NO2-N)主要在嫌气性条件下才有可能 存在,而且数量也极少。在土壤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有时在短期内也可能存在,但一般数量不多。亚硝态氮也是水溶性 的,呈阴离子状态,通气良好的土壤,一般不存在。在土壤中浓度超过 了一定限度,就会对植物产生毒害。
Phosphorus ( P ):参与油类、糖、淀粉的合成,核酸的主要成分, 促进生长发育。来源:肥料、土壤矿物、有机质。
Potassium ( K ):酶的激活剂,有助于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提 高水果品质和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维持细胞渗透平衡。来源:土壤 矿物、有机质和肥料。
Calcium ( Ca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有助其他元素的运输及功能 维持,有助于维持植物的硬度,植物体内与碱性盐和有机酸有颉颃 作用。来源:白云石、石灰、石膏、磷酸钙。
10~20斤/亩 (2)自生固氮菌,有分为好气和嫌气两类。
好气性固氮能力强,在热带林地,可达10~30斤/ 亩。
对于农田来说,土壤氮素的来源不止以上两种途径,包括: (1)固氮作用;自生固氮 、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 (2)降水;大气雷电固氮 (3)灌水;
这主要呈硝态氮形态,其数量因地区和季节、雨量而异。
分; • 来源于土壤。
辣椒
番茄
缺氮
缺钾
缺镁 缺锰
缺钙 缺硼
Watermelon Blossom-end Rot
脐腐病
Tomato Blossom-end Rot
大豆缺钼
玉米缺磷
棉花缺镁
玉米缺镁
小麦、玉米、大豆缺锰
一、土壤中的氮
(一)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含氮一般在0.02%~0.2%之间;高于0.2% 的很少,大部分低于0.1%。而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土 壤耕层发含氮量不足0.1%;南方土壤的含氮量介于二者 之间。
2.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氮素和土壤有机质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氮素的 含量大致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5%左右。
3.质地 质地: 砂性土 壤性土 粘性土
N%: 低

4.地形及地势
(四)土壤氮素的存在形态
1.有机氮占全氮的绝大部分,92~98%。有机氮的矿化 率只有3~6%。
(1)可溶性有机氮 < 5%,主要为: 游离氨基酸、胺盐 (速效氮)及酰胺类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