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劳动合同常见情形.doc
无效劳务合同的情形

劳务合同是劳务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劳动者提供劳务,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依据。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劳务合同可能存在无效的情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无效劳务合同的情形:一、合同主体不合格1. 劳动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若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则合同无效。
2. 用人单位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具备合法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
若用人单位不具备合法主体资格,合同无效。
二、合同内容违法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若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签订非法劳务合同、非法用工合同等,合同无效。
2. 违反公序良俗。
合同内容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涉及赌博、卖淫等违法行为,合同无效。
三、合同形式不合法1. 签订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
劳务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若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或者虽采用书面形式但未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合同无效。
2. 签订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
若合同由不具备签订合同资格的主体签订,如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合同无效。
四、合同欺诈、胁迫1.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如用人单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劳动者陷入错误认识,签订合同。
2. 一方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如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迫使劳动者签订合同。
五、合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1. 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共同实施违法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串通,签订虚假合同,骗取社会保险待遇。
2. 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共同实施违法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合法权益。
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串通,签订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合同。
六、合同内容显失公平1. 合同内容明显对一方当事人有利,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什么是无效劳动合同

什么是无效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它自始无效,不产生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合同的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
例如,合同中约定的工时超过法定工时,或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如果一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使用了欺诈或胁迫的手段,使得另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该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
3.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劳动合同:如果合同双方恶意串通,签订的合同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该合同同样无效。
4.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劳动合同:如果合同表面上看似合法,但实际上是为了掩盖非法目的而签订的,这样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5. 未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根据法律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从事劳动,因此,与未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6. 未经授权代表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如果签订劳动合同的代表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授权,那么该合同也是无效的。
7. 其他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除了上述情形外,如果合同违反了其他法律规定,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通常包括:-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成立,双方不享有和承担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 劳动者已经提供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实际工作情况支付劳动报酬。
- 因无效劳动合同造成的损失,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了解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和情形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因合同无效而产生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同时,如果遇到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况,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无效自始无效

劳动合同无效自始无效
劳动合同无效自始无效的声明:
一、合同无效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情形下劳
动合同自始无效:
1. 合同签订主体不具有相应资质或资格;
2.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 合同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
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4. 合同内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二、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
1. 无效的劳动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2. 因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3.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4. 双方均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无效合同的确认程序
1. 当事人可以请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合同的
无效;
2.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并作出是否确认
无效的裁定或判决。
四、无效合同的补救措施
1. 当事人应当在确认合同无效后,立即停止履行无效合同;
2. 当事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有效的替代合同或者解决方案;
3. 当事人应当及时通知相关方,避免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扩大。
五、其他
1. 本声明适用于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签订的劳动合同;
2. 本声明不构成对任何具体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见,具体合同的效力由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确认。
请注意,本模板仅为示例,具体合同无效情形及其法律后果需根据实
际情况和当地法律法规进行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咨询专业法律
人士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及后果

劳动合同⽆效的情形及后果合同⽆效分为合同全部⽆效和部分⽆效两种情况,⽆论是全部⽆效,还是部分⽆效,⽆效的合同从订⽴的时候起,就不具有法律效⼒。
劳动合同同样如此。
我国劳动法律针对劳动合同的⽆效的情况规定了不尽相同的法律后果。
下⾯就让店铺⼩编带领⼤家⼀起来了解⼀下。
⼀、劳动合同⽆效的情形及后果1、劳动合同全部⽆效(1)劳动关系归于消灭。
劳动合同的订⽴违背了当事⼈⼀⽅或双⽅的真实意思,或者违反了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这样的劳动合同被认定为全部⽆效的情况下,双⽅当事⼈之间的劳动关系⾃然归于消灭。
(2)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单位应⽀付报酬。
劳动合同被确认⽆效,⽆论是哪⼀⽅的过错,只要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单位就应当向劳动者⽀付劳动报酬,但是劳动者与⽤⼈单位恶意串通,共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合法权益的除外。
劳动报酬的数额,可以参考⽤⼈单位相同或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单位⽆相同或相近岗位的,按照本单位职⼯平均⼯资确定。
如果⽤⼈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中约定了⼯资条款的,除⼯资条款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双⽅当事⼈恶意串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外,只要当事⼈约定的⼯资条款是双⽅真实意思的体现,劳动报酬的数额可以按照双⽅约定的条款确定。
(3)有过错的⼀⽅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被确认⽆效,给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合同被确认⽆效以前的各项福利待遇。
如果⽤⼈单位对劳动合同⽆效有过错的,⽤⼈单位应当向劳动者依法提供劳动合同被确认⽆效以前的各项福利待遇,包括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等,但是劳动合同因主体不适格⽽⽆效的除外。
如果劳动合同⽆效是因为劳动者的原因,⽤⼈单位则⽆须向劳动者提供各项福利待遇。
2、劳动合同部分⽆效劳动合同部分⽆效是指劳动合同的部分条款虽然被确认⽆效,但并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
在部分⽆效的劳动合同中,⽆效条款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对双⽅当事⼈仍有约束⼒。
合同无效的13种典型情形及裁判规则

合同无效的13种典型情形及裁判规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条款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2)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8)因被撤销而形成的合同无效情形。
我们将通过本文的13个案例详细阐述在实务中哪些情形容易出现合同无效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一、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部分失效)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二、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主要有债务人为规避强制执行,而及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卖合同、虚伪抵押合同或虚伪赠及合同等;企业高管或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企业交易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形;债务人及债权人恶意串通骗取保证等情形。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一、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
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但是有些法律规定是强制性的,单方面的协议无法对其产生约束力。
比如,个人之间的劳务合同,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规定,否则该合同就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二、双方意思表示不真实
合同的形成必须满足双方真实意愿,如果双方一方或双方都不是真正的意愿来达成某种协议,那么合同就是无效的。
比如,一方决定签订合同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是真的愿意履行协议的内容,那么合同就是无效的。
三、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因为互相理解、表述有误而出现的根本性错误,导致合同无效。
比如,列明时间不对、交付物品的数量或品质不符、对合同内容理解有偏差或者不同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四、违反公序良俗
与公序良俗相违背的合同是无效的。
这种情况可能涉及到合同的违法性、道德性或者抵触公共秩序等方面。
比如,涉及卖淫、嫖娼、赌博等行为,与公共利益相抵触的合同都是无效的。
五、合同格式不规范
合同的格式需要具备特定的要素,如双方当事人、合同签订时间、合同的
条款和内容、合同的签订地点、合同的签署方式等。
如果缺少这些要素之一,
那么合同就是无效的。
在制定合同时还需要注意合同的诉讼条款、争议解决方式、法定代表人签约等方面的规定。
综上,合同的形成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必须是双方真正意愿的达成的协议,并且必须符合公序良俗。
同时,合同的格式也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要素,
否则合同就是无效的。
在签署合同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因素,以避免合同无效。
劳动合同的无效

劳动合同的无效劳动合同的无效11、试用期任意辞退员工北京某投资公司(甲方)与赵某(乙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的,甲方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需要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金。
”该合同期限为__年6月至20__年6月,试用期为3个月。
__年8月,公司认为赵某没有完成工作任务,遂以“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将其辞退。
此后,赵某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撤销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仲裁委认为,公司未提供具体事实依据,系违法解除,遂依法裁决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最终经过调解,公司支付赵某工资和赔偿款共计10万余元,双方解除劳动关系。
点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但是,在本案中,将“不符合录用条件”扩大解释为“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做法是不对的。
在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将针对与本岗位有关的录用条件向劳动者进行明示,在劳动签字确认后,才能将其作为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进行考核的标准,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录用条件。
如果用人单位发现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确实“不符合录用条件”时,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仅仅认为劳动者工作能力不符合要求,用人单位仍需要对劳动者经过培训、调岗,劳动者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
2、不允许员工自由离职北京某机械公司(甲方)与孙某(乙方)在劳动合同约定:“乙方提出解除本合同,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乙方未能与甲方协商一致的,乙方应当坚持工作,继续履行本合同。
”该合同期限为__年1月至20__年1月。
__年1月,孙某因公司拖欠其工资,遂向公司递交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要求公司开具离职证明并办理社保转移手续,而公司以孙某提前解约为由,要求孙某必须赔偿公司违约金1万元,才可以为其开具离职证明。
孙某不得已而提起仲裁,仲裁委裁决公司在规定时间内为孙某出具离职证明,并协助其办理社保转移手续,并且对公司进行了批评教育。
劳动合同无效单位

劳动合同无效单位是指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中,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导致合同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的情形。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无效的概念、类型、法律后果以及劳动者如何维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合同无效的概念劳动合同无效,是指劳动合同订立时存在严重违法情形,导致合同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
换句话说,劳动合同无效是指劳动合同所确立的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
二、劳动合同无效的类型1. 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不合格(1)用人单位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以营业执照上的名称或者登记证书上的名称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冒用他人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披露用人单位真实情况的;(4)用人单位以非法手段强迫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
2. 劳动合同的内容违法(1)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2)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劳动合同;(3)强迫劳动者从事有毒、有害、危险和对劳动者身体有害的高强度工种的劳动合同;(4)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
3. 劳动合同的履行不能(1)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的;(2)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社会保险的;(4)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的。
三、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1. 劳动合同自始不产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无需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2.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但支付报酬的数额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数额为劳动者试用期满工资的二倍;4.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因劳动合同无效所造成的损失;5.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者有权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四、劳动者如何维权1. 劳动者应当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劳动法律法规,确保自己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2. 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仔细审查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登记证书等证件,确保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合法;3. 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注意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4.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现劳动合同无效的,应当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要求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行为;5. 劳动者在遭受劳动合同无效的侵害时,应当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效劳动合同常见情形
常见情形
1、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如约定试用期超过6个月,不购买社会保险等。
2、采用胁迫、乘人之危的手段,以损害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强迫对方签订的劳动合同。
如合同期满后强迫续订劳动合同。
3、采用欺诈的手段,故意隐瞒事实,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如虚假承诺优厚的工作条件。
4、订立程序形式不合法的劳动合同。
如双方当事人未经协商,或者未经批准采取特殊工时制度等。
5、违反劳动安全保护制度。
如约定劳动者自行负责工伤、职业病,免除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等。
6、违反规定收取各种费用的劳动合同。
如强制收取培训费、保证金、抵押金、风险金、股金等。
7、主体不合格的劳动合同。
如招用童工、冒签合同等。
8、侵犯婚姻权利的劳动合同。
如规定合同期内职工不准恋爱、结婚、生育。
9、侵犯健康权利的劳动合同。
如约定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损害劳动者正常休息休假。
10、侵犯报酬权利的劳动合同。
如加班不支付加班工资,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等。
11、侵犯自主择业权利的劳动合同。
如设定巨额违约金、培训费,限制职工流动。
12、权利义务显失公平的劳动合同。
如设定无偿或不对价的竞业禁止条件等。
民事责任用人单位有过错的
劳动部于1995年5月制定了《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该《办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的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按下列规定赔偿劳动者损失:(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
(二)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保护津贴和用品;
(三)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保险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四)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持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五)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对于上述规定中有关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赔偿,鉴于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有相关规定,应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予以执行。
劳动者有过错的
对于因劳动者的过错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当按照《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实际损失原则,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因其过错而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对劳动者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时,要贯彻以下原则:一是赔偿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责令有过错的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的同时,要注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承办案件的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有过错的劳动者要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做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真正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守法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的主动性。
二是合理赔偿原则。
所谓合理赔偿,是指在查请案件事实,确认用人单位确实因为劳动者的违法行为而实际存在经济损失的前提下,根据劳动者的过错程度、情节轻重、责任大小、认错态度好坏、实际承受能力等综合认定劳动者实际应承担的赔偿费用,以确保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责任编辑:米、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