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_私小说和_他_叙事_李杭春

合集下载

郁达夫作品

郁达夫作品

郁达夫作品郁达夫,原名隐秀,生于1881年,去世于1943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郁达夫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抒发著称,他的文风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充满遗世独立的浪漫主义情调。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郁达夫的几部重要作品进行介绍。

《故都春秋》《故都春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杨子荣的一生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成长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等,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多维度生命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故都春秋》的描写手法独特,兼具写实和寓意,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具体形象的刻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郁达夫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使小说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具有了时代的厚重感和社会的触动力。

《子夜》《子夜》是郁达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中学生川内的成长历程为线索,通过对他个人的情感变化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思想的转变。

小说中展现了郁达夫对青年成长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婚姻家庭、友情、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探索。

《子夜》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表达简练明快,情感细腻真实。

郁达夫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行为表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使读者对角色产生深入的共鸣。

这部小说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孤雁》《孤雁》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集包含了郁达夫多年来的短篇小说作品,涵盖了社会真实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多个方面。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有趣,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孤雁》的短篇小说以一种精炼而又深刻的方式展现了郁达夫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 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佳句欣赏(郁文)
•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远一程,山一程》
• 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到昼之光芒。 ——《炉边独语/雨》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钓台题壁》
• 倾城春色,终不过繁华过往。
文 学 成 就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 《血泪》(《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 《日记九种》1927年,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 《达夫日记集》1935年,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达夫散文集》1936年, 《闲书》(散文集)1936,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 《达夫诗词集》1948,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198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 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作品江南欣,秋赏当之然也故是有都的的,但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 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 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

郁达夫的名篇

郁达夫的名篇

郁达夫的名篇
[请在此处插入一幅与郁达夫有关的图片]
郁达夫(1897年-1945年),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作品充满了思辨、感慨和独特的人情味,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将介绍郁达夫的几个代表作品:
1.《故都的秋》: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散文,以秋季城市的变化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人生变迁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这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的秋天,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2.《春闺》: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22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女性视角讲述了青春的悲欢离合和家庭纠葛。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烟花的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3.《丰乳肥臀》: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3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三兄妹的命运为主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家庭的悲欢离合。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革。

4.《边城》:这是郁达夫创作于1934年的一篇小说,以一个小城边疆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


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群像和浓
厚的地域氛围。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而深刻,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他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多样性,引发了对人
性和社会的思考。

郁达夫的名篇将一直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请在此处插入一幅郁达夫的肖像图片]。

郁达夫的简介

郁达夫的简介

郁达夫的简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在寒风里》、《孤独者的哀愁》、《我的忏悔》等都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郁达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郁达夫的简介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

三岁丧父,家庭窘迫。

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厉麟似是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蕙兰中学。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毕业后被分发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郁达夫的文学影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

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郁达夫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郁达夫

3.30年代以后,隐逸思想有所抬头,作品内
容有所改变。 代表作:《迟桂花》、《东梓关》
三、郁达夫的小说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
青年对人性解放 的追求和被生活 挤出轨道的“零 余者”的哀怨。
“零余者”人物形象
形象来源: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 典型。屠格涅夫 创作了典型“多余人”形象。
“桂花吗?这茶叶里的还 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 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 味哩!因为开得迟,所 以日子也经得久。”
的“文眼”,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 迟桂花的特点是开 得晚,却经得久, 具有清香、朴素、 耐久的品性,
(1)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内敛却又 强烈的情感色彩
故事性相当单纯,表达也如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

月光下的翁家山,又不相同了。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 条万条的银线,象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不知躲在 什么地方的许多秋虫的鸣唱,骤听之下,满以为在下 急雨。白天的热度,日落之后,忽然收敛了,于是草 木很多的这深山顶上,就也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透明雾 障。山上电灯线似乎还没有接上,远近一家一家看得 见的几点煤油灯光,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灯野火。一 种空山秋夜的沉默的感觉,处处在高压着人,使人肃 然会起一种畏敬之思。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小
说集,也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的
白话短篇小说集。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受日本“私 小说”影响较大,作品不以情节见
长,疏于结构安排而擅长心理和情
绪的宣泄。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
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
《沉沦》文例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 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郁达夫

郁达夫
返回目录
大胆的描写——《沉沦》中显著地特点
明确宣示对爱情的渴望,把爱情上升 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并大胆地描写了青年 的性苦闷,如小说中所谓的“犯罪”。性 也成为了文学冠冕堂皇的题材,如,主人 公路过一片野地看见一对日本男女的缠绵。 同时对当时虚伪的旧道德形成了致命的打 击,通过小说的主人公的口,表达出了作 者自身对现实不满和愤懑。归结到底, 《沉沦》这篇小说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条件 下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是这一批人性格 心理病态至毁灭的悲剧历程。 返回目录
此外,郁达夫在他的小说里面不时会穿插以一 些外国的诗文,写主人公对这些诗歌疯狂的热爱, 而这些诗歌正式主人公内心的真实的写照,借小说 抒情,借诗歌抒情。他的抒情是一种放纵感情的流 淌,一任感情的渲泄,小说表现内容是非常自我的, 感情是内在的,但他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外在的,一 点也不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的。他的率 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藏的暴 露了赤裸裸的自己,称得上是独树一帜的散文家。 他的《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 地位,它在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开创了中国现 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将小说引向了关注内心世界的 新高度。
返回目录
在描述关于死亡之一方面,也隐藏着作者的 一种逃避和对现实的一种无奈感。从《银灰色的 死》到《沉沦》,里面的主人公都是伤心而绝, 而《沉沦》更是哀嚎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 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 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然后葬身于水中。另外在 《薄奠》中,对那位车夫的死,作者表达出一种 对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关怀与对社会表现出来的冷 漠而感到无奈。
返回目录
最 后
总 结
返回目录
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竭力书法他主人公苦闷的情怀,及由此而 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都全部赤裸裸地 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尤其是《沉沦》、 《茫茫夜》和《银灰色的死》最能体现。 用一种最奇怪,最变态的方式去释放自己 内心的郁结,是对自己那“过分”欲求的 一种麻痹。在保守的时代去看主人公的性 苦闷,是一种冲击。

郁达夫生平简介

郁达夫生平简介

郁达夫生平简介郁达夫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

人物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中国作家)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生平事迹: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1年,郁达夫进入蕙兰中学读书;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以俄、德小说居多。

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3]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10月15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1922年,郁达夫回国,在安庆法政专校教授英语,与当时同为该校教员的陶希圣颇有交往。

1923年辞职,出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

1924年,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为期亦仅一年。

1926年,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返回上海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私小说和﹃他—叙事﹄ 李杭春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小说史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小说力量,甚至在那个东夷小岛始终被尊为“纯文学”的正宗,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佐藤春夫……这些为郁达夫所熟知和崇拜的名家就都是私小说作家。

所谓私小说,即汉译的“自我小说”,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自传体小说,其基本精神是生活与作品的一致性,标榜艺术即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因而从作品看,私小说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作品往往直接以作家个人的自我生活为素材,直接书写作家一己的生命体验;而在作家本人,也有相当充分的献身艺术的准备和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勇气,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脱除一切包装和伪饰把自己的人性之弱暴露在文学作品中,从而也是暴露在大众面前。

郁达夫无疑是赞同并且履行私小说的这些文艺论点的。

他称自己的创作为“自叙传”小说。

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郁达夫写道:“我觉得`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作家不仅要“尊重自己一己的体验”,“作家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而且,“作品里的Individuality (个体———引者注)是决不能丧失的”,“作家的个体,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保留着的”,郁达夫这样几次三番地重申着自己的创作主张,重申着艺术真实与生活经验、作家个体的紧密联系,确定无疑地表明了他与日本私小说的精神联系。

可以设想,在私小说中,选择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并且会令创作者得心应手。

而事实上,私小说(即“我”小说)这一称谓本身就已经直观地表明了叙述人“我”的必然在场,它应该符合的是“我—叙事”模式而不是其它。

日本作家创作的私小说基本上也遵循这一模式。

但是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这样的叙事方式却并不是全部。

或者说,自叙传小说而以“我—叙事”的,仅仅只是郁达夫小说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甚至可以大致地对郁达夫小说作这样一种划分:凡主人公的性格较为激进、情感较为升华的作品,如《血泪》、《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茑萝行》等等,往往直接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式出现;而但凡有性情感伤忧郁苦闷颓废甚至较多病态的主人公的文本,却总是以“他—叙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虽然这些主人公也一样带有许多郁达夫个人生活的烙印,却不容置疑地被称作“文朴”、“于质夫”、“伊人”,或者干脆以“他”命之,而很少以“我”的身份和形象出场。

这样的划分自然很不科学,但似乎极少有例外的,除了《迷羊》。

乍一看,《迷羊》中的“我”似乎是一个例外,但小说的“后叙”却告诉我们这是某位病人的一篇忏悔录,这个“我”当然只是这位病人,而与真正的“我”———在A地的一个专门学校里教书的先生———无关。

写作私小说而竭力回避“我”的出现,这在郁达夫小说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事实上,“我”也好,“他”也好,他们都是带有鲜明郁达夫个人色彩的人物。

从体貌特征看,我们看到《银灰色的死》中的“他”:“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的深深陷入的眼窝看来,他定是一个清瘦的人”;《茫茫夜》于质夫:“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南迁》伊人:“清瘦的面貌,和纤长的身体”,几乎都是郁达夫形象的翻版;而性情的忧郁、孤独、卑怯、多情、近乎病态的敏感更是“他”们与作者一致的共性,甚至连精通英语德语这些细节都反映在“他”身上,以至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证实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大多是私小说所推崇的艺术与生活高度一致的结果,或者说,就是作者的生活和他的艺术紧抱在一块的结果。

而郁达夫在小说中之所以以“他”取代“我”,尤其在那些大胆直率表白“性的苦闷、生的苦闷”的小说中更是如此,恐怕更多的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虽然郁达夫一直抱着“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凡的苦闷就对了”(《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的信念写作,但事实上,心思格外敏锐的郁达夫何尝没有意识到“故国的许多奇波骇浪”,“社会的许多暗箭明创”(《〈鸡肋集〉题辞》),和在“人少畜生多”的环境下饱尝的“碰壁,碰壁,再碰壁”的滋味,这一切便成了“现在的噤若寒蝉的畏缩的由来”(《忏余独白》),因而,由“他”取代“我”,未尝不是这种“噤若寒蝉”的“幽闭状态”下的一种突围方式,未尝不是对“那些维护风化的批评家”发放的“半脸微笑的嘲叽”(《〈鸡肋集〉题辞》):看哪,这些苦闷、颓唐都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或者说,都是人物的,与作者无关……就象《迷羊》的“后叙”告诉大家———那个“我”是“他”,不是我。

但从叙事学意义上,我们却不得不肯定“他—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自叙传小说所产生的独特的叙事效果。

我们以《沉沦》为例。

虽然《沉沦》不能代表郁达夫全部的创作思想和整个的精神气质,但这个文本无疑是可以体现郁氏小说浪漫主义的某些叙事特性的:比如重抒情而不重叙事,重对人物行为动机的揣摹描述而不重人物行为本身,以人物的情感心态为结构线索而不是时间线索和情节结构,等等。

另外,《沉沦》也是一个以“他—叙事”方式完成的典型的自叙传小说(私小说)。

我们看到,那个出身于富春江边一个小市镇、随其兄长来到岛国日本的“他”很大程度上演示着作者本人的生活阅历和生活情趣。

“他”就象作者对面的一个镜中人,逼真地折射着作者的形象,当然并不就是作者本人。

———毫无疑问,“他”是《沉沦》中的主人公。

接下来我们看到整个故事都是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的,并且通过“他”的叙述传达出来,我们一刻也没有能够离开“他”的视线和“他”的流动的感觉: 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

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点头。

一动也不动的向天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在那里跳舞。

他觉得乐极了。

便不知不觉开了口,自言自语的说……我们就这样通过“他”的眼睛、“他”的感觉和“他”的讲述获知了文本中的这一切:他怎样在稻田的中间缓缓地独步;他怎样碰到了三个穿红裙的日本女学生而不知所措;他的家世;他的邪念;他的“偷看”和“偷听”;他的狎妓与自杀……我们也通过“他”的眼睛认识了他周围的一些人:被他暗恋的旅店老板的女儿;山上守梅林的农夫;酒店的侍女……对于文本的叙事来说,“他”是一位聚焦者,是文本所发生的故事的核心的观察者和反映者,《沉沦》整个叙事都是通过“他”的观看和叙述完成的,离开了“他”,我们无法确知人物的言行举止,不论是他的自言自语,还是他“被窝里犯的罪恶”,或者最后在无人的海边的自杀,没有任何人能对这些细节提供证明,除了可能全知的上帝;而事实上,“上帝”知道的并不比“他”多一分,或者说,在《沉沦》中如果有上帝的话,上帝也已经把自己的眼睛移到了“他”的身上———你看,当他“在席上醉倒了”以后,“上帝”也同时闭上了自己的眼睛,直到他“一醉醒来”,看见自家睡在一条红绸的被子里,叙事才又接着展开,而中间发生的一切则因为聚焦者的不能观看而成为永远的一个谜(谁替他盖的红绸被及其它);另外,象楼下父女俩讲的话、农夫为什么突然跟他打招呼等等,也因为“他”听不到、看不到而只能靠他自己瞎猜:“她告诉了他了,她告诉了他了!”或者“难道这农夫也知道了么?”———在这些时候,“上帝”既不曾为我们填补“他”留下的种种叙事空白,也没有帮助“他”进入他人的思想和意念,因而我们只能认定《沉沦》是一个典型的限制视角的人物叙事情境的叙事文本;而在这样的文本中,“他”不仅是故事的主人公,而且还是一个观看者。

人物和观看者(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制造的是典型的人物叙事情境。

它以能够客观、自然地呈现(Show ing)故事和场景,并且有限地传达聚焦者的真实思想和真实见闻而受到现代小说叙事的广泛青睐,因为这样的叙事情境摒弃了全知讲述(Telling)的自以为是和面面俱到,而能使事件和人物的性格在一个无须掩饰和毫不虚伪的情境下自然展开,从而更合乎它们的本真状态。

这在郁达夫《沉沦》这样以率真和直陈为美学追求的叙事文本中显得尤其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为自己的小说叙事找到了恰切的表述方式,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以主人公现身说法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直率地表现自我张扬人性;而从另一层意义上讲,郁达夫也为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开辟了新的叙事空间,即内聚焦的小说叙事方式,并且那不仅是我们在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中难以寻觅的,同时也是此前的现代小说先驱者们(包括鲁迅)的创作中很少被启用的。

但是这个话题并没有结束。

在《沉沦》中,作为人物和观看者的“他”,所观看或所反映的大多是“他”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岛国”,他的不被同情、无处发放的孤独,他的自责心和恐惧心,他的对于遥远的故乡的伤悼,……不消说,“他”观看的、反映的正是他自己,“他”的目光几乎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自己,“他”一直是以自己为暴露和解剖对象的。

我们看到小说主人公总是在理智和欲望之间作着艰难的选择:面对沐浴的少女,是看还是不看?对于身边的野合,是听还是不听?而在“总有妓女在那里的”酒店门口,是进还是不进?理智告诉他:不;但最后总是欲望占了上风:“他想跑开去,但是他的两只脚,总不听他的话”———脆弱的理智在可怕的欲望面前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而我们也几乎是在他不断的自嘲自骂自责自怜当中与他一起体味着“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人公“他”就不仅仅是个观看者,同时也是自我观看者;或者说,“他”不仅仅是叙事的聚焦者,同时也是叙事的聚焦对象。

这样“他”就不仅是主人公和观看者的合二为一,同时也是观看者和自我观看者的合二为一,如果前一个“二合一”实现的是文本的内聚焦方式的人物叙事情境,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叙事的现代叙事方式,那么这后一个“二合一”体现的则是现代人“反视自身”的努力。

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审视、被评判的位置,就好象一个自己对面的镜中人,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的全部姿态和性情,以供自我评判和自我完善之用,这是现代人现代生活中一种经常的需要。

而“反视自身”,尤其是反视自身的人性之弱,则是现代人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发现。

郁达夫在他的自叙传小说,尤其是那些以苦闷感伤的零余者为主人公的叙事作品中以第三人称“他”替代第一人称“我”,通过第三人称相对于第一人称所具有的那种间离效应,把那些畸形的、病态的人性之弱从“我”身上分离出来,好象那是“别一个自己”,一个可供自己观察、分析、品评和批判的“别一个自己”,他把这个“他我”命名为质夫、文朴,命名为“他”,把“他”放在自己和世人的对面,毫不留情的暴露“他”,批判“他”,从而达到大胆直率暴露自我、批判自我的目的,而这样“异样的声音”在当时实在也可谓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我们如果把郁达夫的这些私小说文本放在“五四”大环境下面,那么我们更可以看到,同为创造社“自我”、“个性”大旗之下的两员大将,郭沫若以他的自由浪漫诗歌抒发的是“大我”之情,赞美的是“五四”时代的人性之强,人性之大;而郁达夫则通过“他—叙事”模式的私小说热衷于书写“小我”的人性之弱,人性之“小”,暴露“五四”边缘人的无奈和颓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