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冠心病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发生SCA的主要病因
SCA的原因
Albert CM. Circulation. 2003;107:2096-2101.
SCA的发病情况(美国)
1 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Surveillance Research, Cancer Facts and Figures 2001. 3 2002 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4 Zheng Z. Circulation. 2001;104:2158-2163.
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于 2004年4月8日晚,由于心脏病突发在京猝死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
全球快餐业巨头麦当劳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 官吉姆·坎塔卢波在2004 年4月19日凌晨猝死于家 中,最终死因为心脏病 突发,享年60岁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
SCA的高危因素(一)
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已成为评估SCA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
1 Myerberg RJ,Castellanos A.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Braunwald E.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5th ed,Vol.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1997:chapter 24..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机理与治疗

・ 4・
中 国综 合 临 床
20 0 2年 1 月第 E卷Fra bibliotek第 期
C ii ] d ieo hn . n2 0 . l No l l e Mei n C ia J 0 2 Vo na c E a 1
心 脏 性 猝 死 的 发病 机 理 与 治疗
而致 猝 死 。
l 13 2 获 得 性 长 Q 综 台 征 . T
多 由 电解 质 紊 乱 ( 钾 、 低 1 医
11 l 冠 心 病 .
冠 心病 为 心 脏性 猝 死 的最 常 见 病 . 检 及 临 尸
镁、 低钙 ) 抗 律失 常 药 ( 尼 丁 、 碘 酮 、 他 洛 尔 等 ) { 和 奎 胺 索 所 I 起 。心 脏性 猝 死 系 为早 期 后 除极 引 发 扭 转 型 多 形性 室 性廿 动
l .. 1 2 1 肥 厚 型 心 肌病 心 肌 肥 厚 现视 为 脏 性 猝 死 的一
变 伴 V.。T 段 持 续 措 高 , 心 脏 性 摔 死 . 能 除 外 器 质 性 心 S 并 且
上 海 市 静 安 区 中 J 院 内斟 ( 0 0 0 心医 204 )
美链 词 t 性 粹 无 j 发 病 机 理 : 洁 疗 脏 中国 分 类 号 R 5 l 文鼓 标 识 码 4 A 文 章 编 号 C 86 ‘ ! ! c 0 40 0 ∞ 、 lc c —3 3
据,
ll3 3 预 激 综合 征 室 上性 心 动 过 速 , 当其 室 率 极 度 频 速 时 . 可造 成 患 者 血 流动 力 学 的 进 一 步恶 化 ; 为心 房 颤 动 . 每 若 则心房激动 可循旁道迅速下传 至心室 . 出现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或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

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 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
”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
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
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作者:华伟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2期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西方国家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而心脏性猝死(SCD)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冠心病可能占猝死原因的80%,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患心肌梗死者75%可发生SCD。
冠心病在美国发病率最高,美国SCD的发生率为30万~40万例/年。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但因我国人口总基数大,所以发病人数实际上也很多。
公布了我国SCD流行病调查结果,第1次初步得出我国的SCD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年。
总的SCD人数多于美国。
此次调查还显示,在我国SCD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44.6/10万和39.0/10万。
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在西方国家,80%的SCD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即使在冠心病发病率不高的地区和国家,仍然是猝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充分理解冠心病与SCD的关系,在猝死发生前予以识别以及治疗干预,有助于减少猝死的发生。
大多数研究表明,SCD的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理由是:①在美国约80%的SCD是由冠心病引起的;②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容易被确认,因为它们是持续作用的,但是,导致致命的心律失常或血液动力学病理特异的危险因素是暂时的。
虽然20%~25%的冠心病患者中SCD为第一临床表现,但既往有心肌梗死者中多达75%的患者死亡是突然发生的。
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对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一个最强的预测因子,射血分数≤30%是一个独立的SCD预测因子,但是它的特异性不高,还依赖于心律失常等其他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出现室性早搏是主要的危险预测因子。
在心肌梗死后出现多形性室性早搏以及左室心功能不全均是最有力的独立的预测猝死的危险因子。
心肌梗死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具有猝死的危险,当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时,其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先兆与应对措施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心脏病突发去逝
如果能早期诊断他 为SCA高危患者,结 局会是什么呢?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
• 2007年6月23日 下午,著名相声 演员侯耀文在北 京家中心脏病突 发猝死
如果能早期诊 断他为SCA高危患 者,结局会是什 么呢?
直击猝死!(残酷的事实)
• 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歼 15舰载机项目总指挥罗阳,在 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 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 位上殉职,享年51岁
胺碘酮在SCD 中的预防作用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amiodarone on SCD
Connolly SJ. Meta-analysis of antiarrhythmic drug trials. Am J Cardiol 1999;84:90R–3R.
胺碘酮对SCD影响的meta分析
–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 作负荷
SCD的一级预防
• 基础疾病治疗 • 药物治疗
• ICD治疗
SCD的一级预防(2)
• 药物治疗
- 抗心律失常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 - 胺碘酮
-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 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他汀类药物
挪威噻吗洛尔试验及β-受 体阻滞剂心脏发作试验
Spironolactone
Total Death Risk Reduction (p-value)
SCD Risk Reduction (p-value)
26% (<0.005) 16% (0.004) 8% (0.3) 12% (p=0.018) 30% (<0.001) 8% (=0.02)
38% (<0.02) 10% (NS) 7% (NS)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一般是指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或无任何征兆的意外循环突停。
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SCD的总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然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
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SCD。
尽管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迅速发展,但仍有近半数的冠心病患者的死亡是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因而,抢救成功率很小,美国低于30%,而在许多国家接近0%。
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能得到有效的快速治疗干预(如初步的紧急心肺复苏术)仅有发生在医院内或有幸经过初步抢求治疗并及时送至急诊室的心脏骤停患者,有机会得到有效治疗而幸存。
尽管如此,现已出现了一些苗头可望提高心脏性猝死的生还率。
举例来说,对心脏性猝死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猝死,有创性电生理检查十分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在它的指导下采用预防性治疗措施,诸如针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和心室颤动(室颤,VF)选择有效或显著减少心律失常事件(包括持续性室速、室颤和/或猝死)的发生率。
一些无创性技术如信号平均心动图(检查持续性室速,VL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监测)发现的复杂室性早搏,已被证实对预测心律失常高危患者有较肯定的价值,而把这三项或其中两项无创性检查技术结合使用,则预测准确率较高。
第一节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仅有在规模较小的人群中进行的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不足以代表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全貌。
有一些资料可作参考,例如,近年来美国每年有35万~4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德国有8万~10万。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绝大多数发生在医院外。
猝死患者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冠心病,尤其心肌梗死(MI)后一年内。
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低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但人口总数大得多,虽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估计心脏性猝死的绝对数字不小。
猝死的发生率呈双峰的年龄分布。
第一个峰在出生后6个月(婴儿猝死综合征,不在此讨论),而第二个峰在45~75岁之间,与冠心病的年龄分布相吻合。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策略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策略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由于心脏的突发性停止跳动而导致的一种紧急情况,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死亡原因。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猝死的定义与病因心源性猝死指的是由心脏因发生室颤或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的突然死亡。
造成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炎症等。
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也与心源性猝死有关。
二、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1. 高发人群: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在中年及老年人群,男性发生猝死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性。
2. 季节分布: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和早春季节是猝死的高发季节。
3. 地域差异:各地区猝死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但普遍来说,发达国家的猝死率相对较高。
4.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危险因素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
三、猝死的预防策略1. 早期检测与诊断:通过心电图检查、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治疗。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3. 疾病管理: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积极进行管理和治疗,控制相关风险因素。
4. 高危人群预防:对于已诊断为心脏结构异常或有遗传性心脏病等高危人群,可采取药物治疗、植入心脏除颤器等措施进行预防。
5. 紧急救援培训:提高公众的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的意识和技能,及时救助猝死患者,可大大提高生存率。
结论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防控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心源性猝死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工程,需要个人的健康管理、社会的宣传教育以及医疗机构的相关支持,才能够有效地减少猝死的发生,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
我国
SCD人数
35万/年
180万/年
平均死亡频度 1人/min
3.4人/min
生存率
12%~14%
<1%
构建区域性“家庭-社区-医院- 120” 保健、急救网络平台
? 远程生命信息监测系统 ? 高危人群及市民普及CPR技术 ? 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进入家庭 ? 完善急救医疗救护体系(EMSS)
企业家为什么相继猝死?
2008年7月 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心脏病猝死, 39岁; 2007年4月,绿野木业董事长许伟林心肌梗塞猝死, 42岁; 2006年1月,中发电气董事长南民急性脑血栓去世, 37岁; 2005年9月,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 38岁; 2004年,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大中电器胡凯、 2004 年4月,54岁的爱立信 (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连
? 体外神经元培养、诱 导损伤及MSC的干预作 用
? 大鼠脑复苏模型建立 ? MSC移植及疗效判定 ? MSC移植后活体示踪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 具体机制尚未清楚。 我们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干预治疗。我 们的研究:从代谢调节与线粒体保护方 面的考虑。
教师 猝死
2007,6,11, 39岁的女语文教师何小容在课堂上制止 几名男生打牌时,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何气愤难当, 在结束两节任课后疑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学校。
2009,5,16坚守校山村小学34年, 54岁的藏族优秀教师桑 培猝死讲台
2008.7.14下午3点半,西安某高校老师猝死在办公室, 年龄45岁,
院外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
“家庭-社区-医院- 120” 保健、急救网络平台的构建
猝死
猝死有三个特点: 一、是从发病到死亡非常快; 二、是猝死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 三、是猝死通常不可预测。
? 目前的情况
我国院外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很低,与欧美等西方发
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2007,8,22,乌鲁木齐42岁老师谌伟猝死讲台上 三千学子 挥泪相送。
2006,10,13,上午9时,海南文昌中学数学科高级教 师冯推炽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在讲台上。
2006,11,6,黄克聪,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8年, 在给学生上 课的时候突然猝死 ,51岁 ,优秀教师。
2005年6月3日青年教师徐宏杰27岁的生命,因心脏病突 发,在工作岗位上不幸去世。
火车司机猝死
2009,2,27济南铁路局济西机务段青 岛运用车间一指导司机添乘中猝死。2月份 添乘18趟,夜班9趟,过度疲劳猝死。享年 39岁。
“旅客火车上发病猝死”引网友热议
飞行员猝死一例报告
临床资料 某飞行学院一初教机飞行教员,男,30岁,已飞1000h, 平素身体健康,每年大小体检心电图及各项指标均正常,患 者发病1周前疗养时各项体检结果未见异常.由于劳累,休息 不好,曾对家人自诉有时胸闷不适,未加注意.于1996年11 月某日晨6:30时许,家人突听叫喊一声,随即发现此病人四 肢抽搐、面色苍白、张口呼吸、意识不清,迅速将其送往医 院,约15分钟至医院时,患者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心电图呈 直线,立即经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注射肾上腺素等一 系列心肺复苏抢救1小时,心跳、呼吸仍无恢复,此时其已面 色发青,口张很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医院抢救无效, 宣布死亡.
日超负荷的工作猝死;爱立信中国杨迈; 2001年7月,“拼命三郎”青岛啤酒集团老总彭作义猝死; 1999年5月,“中国火腿肠大王”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在 实现了春都 A股上市交易并从股市募集了 4个亿的现金后,心脏 突然停止了跳动;
中国企业家“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多。一个个曾经显赫的 名字在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感叹生命的脆 弱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脑复苏 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 通过基因转染方式转染外源基因等优化干细 胞移植治疗
? 通过MRI对移植干细胞活体示踪的可行性
? MSC原代培养、鉴定 ? 体外诱导MSC向神经元
样细胞分化 ? 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
MSC ? 体外顺磁性标记MSC ? 大鼠脑核磁成像
王尧等 中国疗养医学 2001 10(6)
飞行员猝死 乘客驾机迫降
在飞机驾驶员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后,依 靠无 线电指挥成功地将飞机进行了迫降。
这名上演空中救急的“英雄乘客”名叫孔松希,他与 另外两 名 乘客当天上午乘坐一架 6座单引擎飞机从中部的阿 克兰省飞往首都 马尼拉。飞行途中,机上 59岁的驾驶员马 格林特突然心脏病发作 ,他在发出求救信号后便不省人事。 正在附近空域飞行的一架民 航飞机的驾驶员恰好收到了这 一求救信号,并将这一紧急情况通 告了马尼拉机场控制塔。 于是这架民航飞机驾驶员和机场控制人 员便通过无线电对 讲机对毫无驾驶经验的孔松希进行“紧急迫降 指 导”。最 终,孔松希奇迹般地将飞机成功迫降在马尼拉南部 100多 公 里的一片海滩上。
远程实时心电监测
心脑功能的修复
? 关于低温治疗
?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有效、快速的降温措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 主要作用在于脑保护,对已形成的损害作用不大。
? 关于干细胞治疗
? 可能具有应用前景。我们的研究:优化干细胞治疗,探 讨将其应用与临床的可行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心脑损伤
将区域性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从不到1% 提高到 10%以上
白领十大危险生活方式
28岁的浙江卫视女主播梁薇的猝死事件, 我们特别为职场上的白领们列举十大危险生 活方式,希望大家能重视自己、爱护自己。
十大危险生活方式:极度缺乏锻炼;有 病不求医;缺乏主动体检;不吃早餐;与家 人缺乏交流;长时间吹空调;常坐不动;不 能保证睡眠;面对电脑过久;饮食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