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明确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我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工作。
三、内容(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表面是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的表面等。
2.环境表面清洁是消除环境表面污物的过程。
3.清洁单元是指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
4.高频接触表面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
5.污点清洁与消毒是指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二)管理职责1.后勤科是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的责任部门,负责日常环境清洁质量的监督、对环境清洁服务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并协调本单位日常清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2.护士长和医技部门负责人,指导和管理医务人员或环境清洁人员对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
3.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规定各种消毒因子的使用方法,指导全院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与使用消毒因子,并负责全院环境消毒的业务培训和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工作的监督。
(三)管理要求1.后勤科(1)开展内部建筑修缮与装饰时,应建立有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参与的综合小组,对施工区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指导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区域的隔离防护,并监督措施落实的全过程。
(2)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清洁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清洁服务的合同中充分强调环境清洁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3)对环境清洁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加强环境清洁消毒质量检查和持续改进,对未达到环境清洁消毒质量进行处罚。
(4)定期安排人员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检查,使全院环境清洁消毒达到整洁卫生、无尘、无碎屑、无异味、无污迹的目测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环境清洁服务人员进行整改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https://img.taocdn.com/s3/m/2513f0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f.png)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概述为了确保各个区域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完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本单位订立本《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组织机构环境和消毒管理小组设定环境和消毒管理小组,负责全员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的督导和管理。
维护和修理保养小组设定维护和修理保养小组,负责处理清洁、消毒设备的维护和维护和修理,确保设备完好。
管理办公室设定管理办公室,作为环境和消毒管理小组和维护和修理保养小组的指挥中心,负责总体督导和协调管理。
准备工作设备准备清洁和消毒工具包括:洗衣机、吸尘器、扫帚、拖把、洗碗机、消毒液和器具、橡胶手套、垃圾桶等。
每个工具都应定期检查,维护和修理或报废损坏设备。
人员准备防疫期间,每个员工应具备正确的消毒学问,每个员工都应定期参加消毒和清洁技能培训,以确保各个区域的深度消毒和彻底清洁。
工作流程环境清洁1.每日上班前,环境和消毒管理员应对公共区域的环境和设施进行检查,适时发觉和解决问题,并记录检查结果;2.环境和消毒管理员应适时收集垃圾并清理,确保阳台和垃圾箱四周没有垃圾;3.每日定期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按钮、公共设施如水龙头和卫生间等场所,并记录消毒时间和方式;4.每周对大堂、会议室、教室、试验室、库房、餐厅等公共区域进行定期紫外线消毒、喷雾消毒,并记录消毒时间和方式;5.维护和修理保养小组定期检修和更换洗地机、吸尘器等清洁设备,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关键点清洁在本单位,关键区域的清洁是至关紧要的,这些区域包括:1.每日上班前,检查试验室和制药流水线的表面和管道,并记录检查结果;2.各个区域进入区之前,工作人员应当擦拭双手,并在抽屉和柜子之前擦拭设施;3.定期对连接生产区域和存储区域的物流车道进行消毒,包括卡车和电梯;4.定期对售货区进行清洁,包括洗涤和擦拭收银台、空调和呈现柜;5.定期擦拭、消毒银行窗口及ATM机,确保该区域环境安全卫生,严防病毒传播。
案例分析假如有一个员工感染了病毒,应当如何处理?1.第一时间对员工接触的办公设施、电脑键盘、电话、门把手、电梯按钮、卫生间等区域进行深度消毒;2.工作人员应依照防护要求进行消毒,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3.假如可能,将员工的办公室空置,并进行隔离消毒;4.没有派驻安保人员,办公室的员工应在员工离开后进行示警,防止他人前往。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1、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根据科室特点制定本科室清洁消毒制度。
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采用湿式清洁法,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行室内、走廊、地面、物表等清洁或消毒。
2、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1)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
(2)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3、每周进行卫生大扫除,必须彻底擦拭地面、物表,包括冰箱、空调、壁柜、门窗、电脑等,消除卫生死角。
4、随时整理治疗、护理用物,保持治疗室、处置室等区域整洁。
5、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6、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择时通风至少两次,每次30分钟。
7、擦拭各区域的毛巾及拖布应做到定室、定位使用,固定放置、标志明显。
8、每次使用后的拖把和抹布清洗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颜色标记明显、悬挂晾干备用。
9、每周用75%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每日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消毒治疗准备间、处置间、治疗室、检查室等并记录。
10、保持各种器械设备表面清洁,疑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科室和部门,所有员工必须严格执行。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落实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第四条医院应当配备足够的清洁和消毒设施及器材,保证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对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措施。
第二章环境清洁管理第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包括病房、手术室、诊疗室、候诊区等。
第二条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清洁人员,按照规定的清洁程序和标准进行清洁作业。
第三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清洁技术和操作规范。
第四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清洁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清洁检查记录,定期对清洁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第三章消毒管理第一条医院应当对医疗器械、器具、洗消用品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消毒管理台账,记录消毒设施的使用情况。
第三条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消毒人员,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和标准进行消毒作业。
第四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消毒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六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
第四章突发事件处理第一条医院在发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明确各部门的应急任务和责任分工。
第三条医院应当开展定期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复核与整改第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工作进行复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追踪整改进度,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第六章审查与发布第一条本制度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和发布,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
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

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10篇)环境清洁消毒的管理制度篇1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学校不发生重点疫情和聚集性发病,特订立学校清洁消毒工作实施方案。
一、物资准备总务处负责采购电动喷雾器、喷壶、84消毒液、酒精、棉布等物资。
二、职责分工1、班主任为各班级责任人,负责班级内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2、各老师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各办公室消毒工作。
3、教务处负责各功能室的消毒工作。
4、总务处负责学部、办公楼及学校内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5、餐厅工作人员负责餐厅及外围公共区域消毒工作。
三、实在实施措施(一)办公室消毒1、由各值日老师轮流进行开窗通风和卫生清扫,每日上午、中午、下午通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2、消毒人员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彻底对老师办公室进行消毒。
3、桌凳、门把手等日常接触物品每日用75%酒精擦拭两次,假如使用频繁可适当加添消毒次数。
(二)教室及功能室消毒1、地面保持乾净,无纸屑、无杂物;桌椅、物品摆放整齐,无积灰、无纸屑、无杂物。
2、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垃圾桶每日倾倒,不留垃圾。
3、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上下午、晚各一次,彻底对各教室、功能室进行消毒。
4、每日通风至少通风3次,上午大课间、午饭、下午大课间,每次至少30分钟。
(三)卫生间消毒1、加强通风,及时清扫卫生间内全部垃圾和废弃物。
2、用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自来水按钮、洗手台面等或用以上消毒液放入喷雾器中进行空间及表面喷雾至湿润,等待30分钟后开窗通风,清水洗净。
(四)室外场合消毒每日对学校卫生彻底扫除,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彻底对楼梯间、走廊等室外场合进行消毒。
(五)门卫室消毒1、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或大新风,必需时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制度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第三条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环保的原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落实。
第五条各部门、各单位应认真履行环境清洁消毒职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
二、环境清洁消毒要求第六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各单位应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病媒生物密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清洁消毒计划,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第八条清洁消毒工作应按照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进行,清洁剂和消毒剂应根据污染程度和物体表面选择适宜的产品。
第九条清洁消毒工作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清洁消毒剂的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第十条清洁消毒工作应做好记录,包括清洁消毒时间、地点、范围、使用的清洁消毒剂及浓度、工作人员等信息,以备查阅。
第十一条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确保环境卫生。
第十二条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单位应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调整清洁消毒计划,加大清洁消毒力度,防止疾病传播。
三、清洁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第十三条清洁消毒剂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具有良好消毒效果的产品,并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
第十四条清洁消毒剂的使用应遵循稀释比例和使用方法,避免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造成危害。
第十五条清洁消毒剂应妥善存放,标识清晰,防止误用和泄露。
四、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第十六条各单位应加强对清洁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清洁消毒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七条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工作规程,确保清洁消毒工作的质量。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障医院环境清洁、安全,预防医院感染,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和部门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二、责任主体1. 医院领导:负责制定和监督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2. 医院保洁部门:负责医院的日常环境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检查。
3. 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工作的完成情况。
4. 医务人员:配合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做好个人卫生。
三、环境清洁与消毒标准1. 医院环境清洁要求:医院内部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关键部位如手术室、病房等每天进行多次清洁;地面、墙面、桌椅等物体必须干净整洁。
2. 医院环境消毒要求:医院环境消毒要求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执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消毒方案,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人员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并持证上岗,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清洁与消毒操作技能。
四、环境清洁与消毒程序1. 日常清洁工作流程:(1)定时巡查各科室及公共区域,保证环境整洁;(2)清洁人员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工作,避免污染交叉;(3)定期更换清洁用具,保持清洁效果。
2. 环境消毒工作流程:(1)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环境消毒工作;(2)检查消毒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消毒效果;(3)消毒过程中做好通风工作,避免有毒气体滞留。
五、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检查1. 医院领导每月对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检查,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整改。
2. 医院每季度组织内部与外部专业机构对医院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整改。
3. 各科室定期进行环境清洁与消毒的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确保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规范性。
六、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医院领导定期对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进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
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基本原则为了保障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医院的卫生水平,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和工作区域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
第三条定义1.环境清洁:指对医院内各类房间、物品、设备等进行清洁工作的行为。
2.消毒:指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行为。
第二章环境清洁管理第四条职责分工1.医院行政部门负责订立和监督环境清洁管理制度,协调各科室间的合作关系。
2.科室负责环境清洁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落实环境清洁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第五条质量要求1.环境清洁应实现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医院内部的规定要求。
2.清洁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上岗证书。
第六条清洁设备和用品1.清洁设备应定期检修,确保正常运行,并配备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
2.清洁用品应符合卫生要求,定期购置并储存妥当,防止受潮、变质等问题。
第七条清洁工作引导1.清洁工作应依照科室、区域、物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划分清洁等级。
2.清洁作业引导应编制明确的清洁作业流程和标准,并及时向清洁人员进行培训和引导。
第八条清洁记录和评价1.清洁工作应进行记录并保管,包含清洁人员的签名、清洁时间等信息。
2.定期对清洁工作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三章消毒管理第九条职责分工1.医院行政部门负责订立和监督消毒管理制度,协调各科室间的合作关系。
2.科室负责消毒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落实消毒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第十条质量要求1.消毒工作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医院内部的规定要求。
2.消毒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消毒操作证书。
第十一条消毒物品和设备1.消毒物品应符合卫生要求,并定期检测有效性。
2.消毒设备应正常运行,配备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
第十二条消毒工作引导1.消毒工作应依据不同的物品、设备和场合,订立相应的消毒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一、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保洁人员开展业务指导。
二、院感委员会负责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监管,并协调本单位日常清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三、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人员,促进清洁与消毒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应指导环境清洁人员对诊疗设备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五、进行清洁与消毒的原则:
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参考WS/T367执行。
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5、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7、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应符合相关规定。
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手卫生应执行WS/T313的要求。
8、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9、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1)清洁区(绿色):更衣室、值班室、配药间、库房。
(2)半污染区(蓝色):医护办公室、换药室、治疗室。
(3)污染区(黄色):病房、诊室、留察区、处置室。
(4)卫生间专用红色。
10、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11、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2、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13、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使用中的新生儿床,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4、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六、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
2、应遵守清洁与消毒原则。
3、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1)环境表面常用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效果见下表
(2)环境表面常用的消毒方法见下表
4、在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七、强化清洁与消毒
1、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1)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2)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MRSA、CR-AB、MRPA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2、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WS/T311执行。
3、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
消毒剂。
4、对感染朊病毒、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应参照WS/T367执行。
5、应开展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估工作,并关注引发感染暴发的病原体在环境表面的污染情况。
八、清洁工具复用处理要求
1、清洁工具复用处理的房间应具备相应的处理设施和储存条件,并保持环境干燥、通风换气。
2、清洁工具的数量、复用处理设施应满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3、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手工清洗与消毒应执行WS/T367的要求。
(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然后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地巾清洗干净,然后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