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重点文言翻译

必修四文言翻译《季氏将伐颛臾》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自己的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遇到危险却不去保护,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憎恨那种不愿直接说自己想得到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贫困就怕社会不安定。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文: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服从,那么就发扬教化礼仪来招抚他们。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黄河以北地区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黄河以东地区,把黄河以东地区的粮食运往黄河以北地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击战鼓,交战开始了,士兵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而已,但是这也是逃跑啊。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细蜜的渔网不入池塘,鱼和鳖就吃不完。
斧头根据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就用不完。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强调,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和猪吃的是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革命党人)凭借着坚毅不扰的精神,与民国的敌人搏斗,多次遭遇挫折失败。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必修四)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予、徒、被动句】想把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得】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3、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幸、被动、结、介宾后置】您又被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4、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判断句、窃、宜】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予、奈何】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6、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大、示、省略句】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7、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布衣、尚、况】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呢!8、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必、急、碎】大王一定要逼急我,我的头现在就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其、破、辞、固】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璧撞碎,10、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乃、从者、衣、怀、径道】就打发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璧,从小道逃走,11、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乃、廷、引】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1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见、负、被动】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1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唯、孰、计】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1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岂、以、故、邪】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15、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得、以、溅】在五步之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16、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且、素、贱人、羞、忍】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17、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望、引】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必修四文言重点翻译

必修四文言重点翻译
3、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
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
予赵。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7、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8、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0、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 当作祭祀东蒙山的主祭人,并且在鲁国境内。这 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 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持,将要跌倒却 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3.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借口的人。我 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匀, 不担心贫困而担心社会不安定。财物分配均匀, 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 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4.像这样,因此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 来使他们归服;已经归附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 5.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 鼓,兵器已经交接,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 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 怎么样呢? 6.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 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 或者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 7.七十岁的人能穿丝织品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 这样之后 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8.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 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人死了,就 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与 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却说“杀人的不是我, 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 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 9.那时我正因为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 国内,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的迹 象比清朝末年还厉害。 10.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事 理的人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 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 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的志向。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2.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苏武传》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人教版必修四-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和名句默写

人教版必修四-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和名句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必修四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和名句默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句子翻译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必修四古文翻译整理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译: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为主管祭祀东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2、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君子讨厌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来招致他们。
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下来。
5、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现在的梁国)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高中语文必修四翻译语段

必修四翻译一、季氏将伐颛臾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恐怕------吧;宾语前置句,“过尔”,责备你(们);过,责备,动词;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与,句末语气词,吧。
2、何以伐为?译文:为什么攻打(它)呢?宾语前置句;以,为;何,什么;为,句末语气词,呢。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展现才华担任职务,不能施展能力的人辞职不干。
陈,施展;力,才能,才华;就,担任;列,职务;不能,不能施展能力,能,能力。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文:(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焉,疑问代词,哪里,为何。
相,搀瞎子走路的人。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状语后置),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状语后置),这是谁的过错?是,这;之,的;过,过错。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痛恨那些舍弃说自己想要却一定替他找借口的做法(人)。
疾,痛恨。
舍,舍弃。
为之辞,替他找借口;辞,找借口,名作动。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来安抚他们。
使他们来了之后,就应该使他们安定下来。
修,发扬。
以,来。
来,使动。
既,已经,------之后。
来、安,使动用法。
8、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与邦内。
译文:(你们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使他们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相,辅佐。
来,使动。
分崩离析,成语。
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担心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宫廷内部。
二、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文:我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
之,主谓之间,取独。
于,治理。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必考内容,掌握好重点句才能提高复习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季氏将伐颛臾》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
“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况且你说的话是不对的。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
陈:施展。
列:职位。
(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寡人之于国也》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
“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
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
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过秦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制服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
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我们)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
不知道断句停顿,有疑惑不能解决;有的(指小事)请教老师,有的(大事)却不(问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在哪里)。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这难道不是很奇怪么 ?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9、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