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教学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教学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四重点句子翻译和答案《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句子翻译1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君何以知燕王?’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3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45“”‘秦’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6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7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8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9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10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11“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13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 - 答案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 - 答案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制作人:胡超审核人:段守艳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它们)灭亡的原因。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厉害。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讨好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杀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出高低来)呢。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4单元单元考点链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4单元单元考点链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答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本专题走进语言现场,要想在倾听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就要学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试说明》规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字的中心。

”这一考点要求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概括段落中心是基础。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

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

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述等关系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角度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问类型(1)概括类型:请概括……(2)列举类型:请分条列举……(3)比较类型:请比较××与××的不同。

一、答题方法1.突破核心句所谓核心句,就是文章的概括句、总结句、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这些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

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2.寻主要线索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

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和标志性的语句。

3.全局析层次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挖隐含信息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含意又有深层含意(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意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意,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

二、答题步骤1.圈答题区间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文章的层次,概括每层的内容,圈定符合题干要求的区间。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必考内容,掌握好重点句才能提高复习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季氏将伐颛臾》1、求!无乃尔是过与?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

“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翻译:况且你说的话是不对的。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

列:职位。

(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语文必修四古文翻译重点句:《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

“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

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训练

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训练

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训练1.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译文: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养文化道德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去。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6.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

人教版语文必修4理解性默写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人教版语文必修4理解性默写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人教版必修4 理解性默写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望海潮》1.《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情况作总的概括性描述的句子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3.《望海潮》中用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了钱塘江壮阔的景象。

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杭州百姓的游玩之乐。

4.《望海潮》中“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5.《望海潮》中“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三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6.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1.《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三句写离别前的景物,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2.《雨霖铃》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

3.《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动作、神态细节,刻画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4.《雨霖铃》中“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写饯别时心情的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却不断催促。

5.《雨霖铃》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写留恋之情,描摹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的情状。

6.《雨霖铃》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雨霖铃》中“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阔”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阔”字极为相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和运筹帷幄。

必修四第四单元答案3

必修四第四单元答案3

一.一词多义:1.伐:①讨伐;②夸耀;③砍伐。

2.见:①拜见,谒见②通“现”③代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可译为“我”④副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3.事:①军事行动②实践,从事4.过:①动词,责备;②形容词,错误。

③动词,经过④动词,犯错误⑤动词,看望⑥名词,过错。

6.就:①居,充任。

②靠近 7.止:①不去②阻止③通“只”。

8.①陈:摆出,施展;②力:才能③列:职位9.危:①摇晃,站不稳②端正地③高10.相:①名词,辅助的人②动词,辅佐③副词,互相④副词,偏指一方,译为“我”⑤名词,相貌⑥副词,偏指一方,译为“她”⑦副词,偏指一方,译为“你”。

11.疾:①憎恨②疾病③大声 12.辞:①名词,托辞,借口②动词,辞别,离开③动词,推辞13.修:①实行、施行②美好的③高14.为:①动词,做,担任②固定搭配“何以…为”③成为④动词,做⑤介词,替,给。

⑥为…所”,固定搭配表被动。

15.盖:表追述原因的连词,“因为”。

16.固:①坚固②本来③确实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中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

“国”也指“国都、京城”。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以为:古义:以,介词“用”。

“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

为:做。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1.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2.辞:?3.4.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忧患的事。

四.重点虚词:1.于: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不译②介词,对③介词,从④介词,在2.且:①连词,况且②副词,将要③副词,将近④连词,而且⑤连词,况且⑥连词,那么⑦副词,暂且3.之:①结构助词“的”。

②结构助词“的”。

③代词,代讨伐颛臾这件事④代词,代想要做的事。

⑤代词,代“远人”。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⑦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⑧动词,到⑨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是: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这样。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修订稿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修订稿

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必修四重点句子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2.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苏武传》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句子翻译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5、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相如。

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8、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9、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

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13、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14、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

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

1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1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1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

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1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

19、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20、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2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2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4、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6、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7、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就难了。

8、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9、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

10、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到北海后,不给他粮食。

他只好掘野鼠,收草籽来吃,拄着汉朝的旌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

1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1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张衡传》重点句子翻译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2、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3、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4、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