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怀化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

怀化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坚定不移走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构建“园区+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农户”发展格局,建设以山地精细农业、品质农业为特色的全国知名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立足“一县一特、一特一片”,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标准化特色化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把水果、中药材、茶叶、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竹木等7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成百亿产业。
到2025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县、3个现代粮油产业省级重点县。
7个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布局以“六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完善“园区+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集聚作用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全程全面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做强“怀”字号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到2025年,水果、中药材、茶叶、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竹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综合水平达到60%以上。
优势特色农业“六化”建设行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1。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扩容提质行动,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实施水果、中药材、茶叶、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竹木等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强与国内外行业巨头对接,加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快捷智慧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农产品保鲜、储藏、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
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农业大市,怀化如何立足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对于中西部山区特别是后发展山区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一、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规划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扶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竹木林纸、医药、果蔬茶、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
2009年,全市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69亿元、增加值86.62亿元,均比上年增长8.1%。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19.6:32.1:48.3优化为15.5:40.1:44.4,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8.9%,高于全省水平4.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4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较2005年翻了近一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5年间分别提高9.8和1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基地面积502万亩,发放劳动报酬达4.6亿元,人均工资10227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60多万户。
(一)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们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市粮油、果蔬茶、畜禽、竹木、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带初具雏形,鸡蛋枣、湘蕾金银花、木洞杨梅、紫秋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余亿元。
(二)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能力较弱、机械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农产品产销大户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扶持政策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1、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能力较弱水利化程度较低,高稳产农田建设比例相对较小,耕地质量和产出率较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设施不齐全,滞后于生产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由于农民长期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地方特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偏低。
3、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也较弱。
对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4、农产品产销大户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较少,且受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品种略为单一。
质量不稳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
5、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推广农业技术的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也较低。
6、扶持政策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支农优惠政策相对不足,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货体系不完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也都尚未完善。
二、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1、选好种植方向,从传统农业向优质农业转型。
2、整合农业资源,从分散种植向农业园区集中。
3、引入市场主体,从政府引导迈向市场化经营。
4、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设施与设备,减少劳工投入。
5、让大量的工商资本与金融资金进入农业,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模式,让企业与银行搭建平台,让创业者与农户成为职业化的产业工人。
怀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怀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怀化市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地处湘鄂渝(湖南、湖北和重庆)经济区的交汇点,是湖南省与湖北、重庆等地区的枢纽城市。
长期以来,怀化市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怀化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首先,怀化市的主导产业逐渐多元化。
传统的农业和林业仍然是怀化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怀化市开始致力于发展其他产业。
特别是在近年来,怀化市积极开发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在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怀化市的主导产业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怀化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怀化市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怀化市密切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
怀化市还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通过规划新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此外,怀化市还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并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和壮大农民收入,怀化市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在产业发展中,怀化市注重创新和科技支撑。
怀化市建设了一批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
怀化市还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内知名企业,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怀化市锐意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目前,怀化市已经成为湖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最后,怀化市的产业发展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湖南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兴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怀化市还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怀化市通过与重庆市合作,推进怀化—重庆经济走廊的建设,促进了两地产业的互利合作。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谷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5期谷静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济管理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以下简单介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现状葫芦岛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起步较晚,主要原因是葫芦岛市国有工业企业较多,并且规模很大,工作重点始终放在工业上。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总量增长很快,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使葫芦岛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市级农业部门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探索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葫芦岛市逐渐形成以建昌为中心的核桃、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兴城为中心的海产品养殖、畜牧生态养殖、花生生产基地,以连山为中心的出口蔬菜生产与加工基地,以南票为中心的大枣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大作用。
现在,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二、主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发《葫芦岛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营监测管理工作意见》文件,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对现有龙头企业从政策、贷款、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促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正在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由松散型利益关系向紧密型联结转变。
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实现农民与市场的直接对接,极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湖南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湖南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湖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农业产业一直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湖南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湖南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湖南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湖南省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再次,农业产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湖南省积极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了农产品出口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水平,为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湖南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观光示范点,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总的来看,湖南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湖南省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目标。
浅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擅一 : 农 业 产 业 化 是 以 市场 为 导 向 . 以经 济效益为 中心 。 以
主 导产业 、 产品 为重点 。 优 化 组 合 各 种 生产 要 素 , 实行 区域 化 布 局、 专业化 生产 、 规模化 建设 、 系列 化 加 工 、 社 会化服务 、 企 业 化
管理 , 形成 种养加 、 产供销 、 贸工农 、 农 工商、 农 科 教 一 体 化 经 营
一
转 缺 乏 必要 的 引 导和 管理 , 农 户之 间无 序 流 转 , 致 使 土 地 流 转 不 规范 , 引 发 了 一 定程 度 的 土地 纠 纷 。 ( 2 ) 农 村农 田利 用率 较 高 。由于 大 多 数 的 土地 都 由劳 动 力较 弱 老 一 辈和 妇女 的 人 照看 大 多 数 劳 力 只 是 农 忙 时 务 农 ,种 植 一 些 基 本 的 经 济 作 物 和 粮 食 蔬 菜 供 自己 使 用 ,土 地 仍 是 农 民 粮 油 的 重要 来源 , 导 致 了农 民 对 土 地 的依 赖 性 较 强 , 出 让 土 地 的 可 能 性 降 低 。加 之 中央 惠 农 政 策 的 实施 , 使得 农 民 更加 珍 惜 手 中 的 土 地, 致使土地流转 、 集中生产、 经 营 难度 加 大 。 解 决 土地 流 转 问题 首 先 必 须 要 健 全 土 地 流 转 机 制 、 完 善 土 地流转政策 、 建 立监 督 管 理 制 度 。而 我 市 针对 土地 问题 也 出 台 了 些相 关 文 件 ,如 《 关 于 推 行 农 村 非 耕 地 资 源 使 用权 拍 卖 的 意 见》 , 政 府 对 此 也 制 定 了 农 林 业 向郊 区 转 移 的策 略 , 为 农 业 产 业 化 健 康 发 展 创 造 了 宽 松 的政 策环 境 。 2 、 结构 不合 理 , 农 业 产 业 化 的主 导 产 业 不 明 显 , 未 形成 品牌 意 识。 农 业 产 业化 要 求农 产 品 生 产 、加 工 、销 售 要 形 成 一 个 有机 的、 具 有 一 定 规 模 和 批 量 的 产 业 系统 , 因此 需 要 有 主 导 产 业 , 有 主 导产 品 , 有 精 品名 牌 。为此 , 要 进一 步加 大 调 整 结 构 的 力度 , 加 大基 地 建 设 的规 模 。今 年 以 来 . 市 农 委 和 农 口各 局加 强 了 对 产 业 结 构调 整 的指 导 和 服 务 。 目前 ,市政 府 有 关部 门 已 制 定 全 市 农 业 产 业 化 整 体 规 划 布 局, 有规划 、 有步骤地推进蔬菜 、 渔业、 林 果 业 等 九 大 商 品 生 产 基 地 建 设 。 业 创 造 和 扩 张 无 形 资 产 ,增 强 龙 头 企 业 的市 场 竞 争 能 力 。 我 市 农 业 产 业化 龙 头 企 业 名牌 精 品 不 多 , 创 造 自己 的 精 品 、 尽管如此 , 各个 地 区 还 需 强化 品牌 意 识 , 争 创 精 品 名牌 。强 化 品 牌 意 识 可 以 为 龙 头 企 树 自己 的 名 牌 是 直 接 关 系我 市农 业产 业 化 发 展 的 重要 因素 。要 根 据 我 市 农 业产 业化 发 展 的 实 际 。 挖 掘 自己 的潜力 , 从 科技 含量 、 产品加工 、 产 品装 璜 、 媒 体 广 告 等 方 面 多 做 文章 , 不 断 扩 大 产 品 的 知名 度 和 市 场 占有 率 。 3 、 农 民 专业 合 作 社 较 少 , 与 大 型 企 业 企 业 未 建 立 密 切 的 合 作关系。 农 民 合 作 社 是 在 农 村 家 庭 承 包 经 营 基 础 上 ,同 类 农 产 品 的 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 、 利用者 . 自愿 联 合 、民 主管 理 的互 助 性 经 济 组 织 。 农 民 合 作 社 以 其 成 员 为 主 要服务对象 , 提 供 农 业 生产 资料 的购 买 . 农 产 品 的销 售 、 加工 、 运 输、 贮 藏 以 及 与 农 业 生产 经 营 有 关 的技 术 、 信 息 等服 务 。 四、 小 结 以农民 合作社 、 农民 、 企业构 筑农业产业化 主体 , 以 现 代 物 流、 连锁配送 、 电子商务等现 代市场流通方 式为先导 , 以 批 发 市 场为 中心 , 以集贸市场 、 零售 门店和超 市为基础 , 就 可 以 建 立 一 个统一 、 开放 、 竞 争 有 序 的 农 产 品 市 场 体 系 。若 三 者 能 建 立 一 个 专业的大型交易市场或交易平台 , 并且与科研机构结合 , 技 术 有
怀化市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已实 现 了由“ ” 精 ” 粗 到“ 的转 变 , 人们 已不 满足 于 吃饱 , 要求 营养 、 保健 、 美食兼 顾 , 因此 大力 发展 优质 稻 , 培育 优质 大米支 柱产 业 , 提高农 产 品 的竞 争力 , 是 满足 市场
中 图分 类 号 : 3 6 1 F 2. 1 文献标识码 : C 文 章 编 号 : 0 15 8 ( 0 8 0 — 0 30 1 0 —2 02 0 )10 5 -3
怀化市 地处 湖南 西部 , 1 辖 3个县 ( 、 ) 土地 总 市 区 ,
面 积 2 5 2万公 顷 , 7. 区划耕 地 面 积 2 . 3万公 顷 , 一 53 是
提 高 农 民 种 植 优 质 稻 的 积 极 性 ; 力 科 技 支 撑 , 高优 质 稻 种 植 的科 技 水 平 ; 出 产 业 支 撑 , 升 优 质 稻 产业 化 开 发 水 平 ; 着 提 突 提
加强 区域 布局 , 行优 质 稻 产业 带 建 设 。 推 关键 词 :怀 化 ; 质 稻 ; 优 产业
水稻 播 种 优 质 稻播 优 质 稻 总 面 积 种 面 积 比 例
( Y 顷) ( Y 顷 ) T公 T公 ( )
优 质 稻 产 量 ( 吨 ) ( 吨 ) 万 万 ” 5 6
水 稻 总 产
4 7
社会 的发展 、 济 的繁 荣 、 民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 经 居 广大
2 3 4
5
间增长 了 5 3 倍 ; 质稻播 种 面积 占水 稻 总播种 面 积 .4 优
的 比例 , 1 9 由 9 9年 的 1 . 上 升 到 2 0 14 0 6年 的 6 . 55 升 , 以 , 质稻 的总 量不 断增 加 。 所 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农业大市,怀化如何立足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对于中西部山区特别是后发展山区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一、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规划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扶持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竹木林纸、医药、果蔬茶、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
2009年,全市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69亿元、增加值86.62亿元,均比上年增长8.1%。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19.6:32.1:48.3优化为15.5:40.1:44.4,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8.9%,高于全省水平4.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4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较2005年翻了近一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5年间分别提高9.8和1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基地面积502万亩,发放劳动报酬达4.6亿元,人均工资10227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60多万户。
(一)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们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市粮油、果蔬茶、畜禽、竹木、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产业带初具雏形,鸡蛋枣、湘蕾金银花、木洞杨梅、紫秋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60余亿元。
(二)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
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市工业园无疑是怀化产业集聚的领跑者。
目前入园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80%以上,园内初步形成了森工、食品、服装三大主体产业,开园以来已累计实现引资227.1亿元,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亿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更有望突破2.5亿元。
与此同时,立足山区特色资源,全市逐步建立起优质稻、水果、茶叶、竹木、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其中:建设优质超级稻基地达100万亩、名优茶5万亩、优质原料35万亩、工业原料林200万亩、油茶100万亩、烟叶1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建有5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
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0%。
(三)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日益壮大,龙头企业成产业化生力军。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总产值137.4亿元,自2005年开始,年平均增长43.9%;企业个数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2.1%和28.3%。
其中: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总产值更是分别以100.3%、67.9%、60.9%的增速成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亮点。
通过扶优扶强,全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汇源果汁为龙头的水果加工、以泰格林纸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以正清制药集团为龙头的中草药加工、以金珠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贤胜油业为龙头的植物油精炼加工、以大康牧业为龙头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以怀化正大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以碣滩茶业为龙头的茶叶加工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提升。
2009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
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带农惠农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四)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品牌化建设不断推进。
目前,怀化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1294个,参会农户约28万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要形式,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部分市场风险。
农业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获得“三品”认证的基地达到84.3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59.7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4.6万亩。
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麻阳柑橘、芷江活鸭、新晃黄牛肉3个产品已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
全市已有湖南正清制药、正清风痛宁、鱼腥草注射液等10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湘怀金珠、华氏等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创怀化市名牌产品34个。
(五)认识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合力形成。
自1999年7月制订《关于怀化市实施农业十大农业工程的意见》和《怀化山区农业产业化实验方案》,全市拉开农业产业化发展帷幕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市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对全市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有效举措合力推进。
2009年5月,怀化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密集出台的《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理顺土地流转秩序、加大农业产业化贷款发放力度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过来的一段时期内,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通过冷静比对和细致剖析不难看到,我们的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仍远低于全省水平,更难望全国水平项背;我们的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拉大;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没有同步拉升农民收入,市场通胀预期却在加大。
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不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十五”末相比:2009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676元上升到2005元;城乡收入差别由3.4倍扩大为3.8倍,高于全国(3.3倍)、全省(3.1倍)水平。
2009年,扣除价格因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仅8.5%,低于全省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全市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为102.2%、高于全省水平(90.6%),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0%、远高于全省水平(99.6%)。
对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怀化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诸多瓶颈与隐患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一)龙头力量偏小,核心竞争力弱。
到2009年止,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家,年销售收入1亿—10亿元的企业37家,总合仅占全市规模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数的19.3%;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仅1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仅占全省份额的5.7%。
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重要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幅射带动能力不强。
具体表现为加工转化份额小、深加工率低,以靖州为例:有“江南第一梅”美誉的靖州杨梅,栽培面积近2.7万亩,年产量为0.6万吨,但90%产品以原生态形式营销。
当地从事杨梅深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仅金穗农业1家,与稍具规模的木洞山杨梅酒厂和红日杨梅酒厂3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不足总产量的10%;作为全国三大茯苓主产区的靖州,鲜茯苓年产量过1万吨,但仅有不到4成经过切片等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抵深加工后的1/10。
当地只有补天药业1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茯芩深加工,而年加工量尚不足鲜茯苓年产量的2%,在带动当地茯芩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上还大有可为。
二是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目前,全市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均为空白。
品牌营销的粗放式模式导致农产品企业特别是肉禽、柑橘等食品类企业品牌“山头”林立,良莠不齐,营销定位趋同。
囿于狭小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只能就价格、品类、渠道等单个营销环节与本地同类中小企业同室操戈,在有限的同类消费群体间展开无序的业内竞争,内耗了品牌资源,束缚了企业成长空间;三是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嘉信公司和老蔡食品作为夜郎牛业品牌支撑企业,每年近半数肉牛、商品猪需从贵州、重庆等外省市购入;占全市粮食加工产值3成的金珠米业、五溪米业等龙头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也不能实现完全自给。
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不充分,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
土地流转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80多万亩,其中耕地仅52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3.0%,不能充分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
全市龙头企业仅有正清集团、湖南补天药业、五溪米业5家建有专业研发中心,且规模偏小。
近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仅73项。
(二)农业投入不足,产业融资困难。
目前,金融特别是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流程复杂业务单一,财政投入较大程度依赖国家和省级转移支付,农民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的格局已严重掣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009年,怀化市农业投入三大主体,依份额由大至小依次是金融贷款、财政投入、农户投入,占比为63:26:11。
作为农业产业化融资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制约,资金供给量与品种、期限不能满足怀化市产业化融资需求。
如:农发行对农产品加工类企业的业务范围基本局限在粮油购销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农村商业银行倾向提供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季节性强、流动资金需要大、周转期间长的融资需求。
继一季度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5月10日国家再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明显的收缩信号。
信贷收缩将进一步加大怀化市企业的贷款和融资难度。
2009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6.2%,低于全省 4.4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下降明显,降幅达15.1%。
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综合开发仅占0.1%。
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813.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3.3元;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50.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3.0元。
(三)比较优势欠缺,赶超压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