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韵学的方法

合集下载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对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音韵学的传统分类可分为发声学、音位学、音系学和音变学。

一、发声学发声学是音韵学的基础,研究的是语音的发声过程。

它主要包括声带振动、共鸣腔体的形态和语音产生的机制等内容。

声带振动是指声带在发音过程中的震动,它产生的频率和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高和音量。

共鸣腔体的形态则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不同的共鸣腔体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共振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

二、音位学音位学是研究语音的基本单元音位的学科。

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素单位,它是区别词义的基本单位。

音位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音位的分类、音位的特征和音位的组合规则等。

根据音位的发音特点和语音构造方式,可以将音位划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元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口腔的共鸣腔体相对开放,气流通过声道自由流动的音位;辅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口腔的共鸣腔体相对闭合,气流通过声道受到阻碍的音位。

三、音系学音系学是研究语言中所有音位的总和所形成的系统的学科。

音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音位的分布规律、音位的组合规则和音位的变体等。

音位的分布规律是指不同音位在不同环境下的出现规律,比如元音在音节开头和音节结尾的分布差异;音位的组合规则是指不同音位之间的组合方式,比如辅音之间的连读和辅音与元音的结合等;音位的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比如元音的长短变化和辅音的音变规律等。

四、音变学音变学是研究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规律的学科。

音变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音位的变体和音位的变化规律等。

音位的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不同发音形式,比如元音的前、中、后舌位变化和辅音的浊化、清化变化等;音位的变化规律是指音位在不同环境下的发音方式的变化规律,比如辅音的塞音化、擦音化和元音的韵尾化等。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包括发声学、音位学、音系学和音变学。

发声学研究语音的发声过程,音位学研究语音的基本单元音位,音系学研究所有音位的总和所形成的系统,音变学研究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一)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一)

音韵学的传统分类(一)音韵学的传统分类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声音的科学学科,主要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在传统的音韵学中,可以将音韵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

下面将列举一些相关的音韵学传统分类,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说明。

1. 音素分类•元音:音质由喉腔内空气流动不受阻碍产生的音,如/a/、/i/、/u/等。

•辅音:音质由空气流动受到一定程度阻碍产生的音,如/p/、/t/、/k/等。

•半元音: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的音,音质较为接近元音,如/w/、/j/等。

2. 语音学分类•清音:在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或振动幅度小,如/f/、/s/、/p/等。

•浊音:在发音时,声带振动较大,如/v/、/z/、/b/等。

3. 发音部位分类•唇音:通过用双唇接触或接近释放气流而产生的辅音,如/m/、/p/等。

•齿音:通过用舌尖或舌面接触上齿或下齿而产生的辅音,如/d/、/t/等。

•龈音:通过用舌尖或尖端接触上龈或下龈而产生的辅音,如/n/、/l/等。

4. 发音方法分类•塞音:通过在声道中完全堵塞气流的发音方法,如/p/、/t/、/k/等。

•擦音:通过声道有气流通过但传出时发生摩擦的发音方法,如/s/、/f/等。

•摩擦音:在发音时,活动发音器官与固定发音器官之间产生摩擦音,如/v/、/z/等。

5. 舌尖位置分类•前音:通过使舌尖接近前腭或齿龈而发出的辅音,如/tʃ/、/ʃ/等。

•后音:通过使舌尖接近软腭或喉部而发出的辅音,如/k/、/g/等。

6. 音调分类•高降声调:高声调和后降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一声。

•高升声调:高声调和后升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二声。

•低降声调:低声调和后降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三声。

•低升声调:低声调和后升沿形成的声调,如汉语的第四声。

上述仅是传统音韵学中的一些常见分类方式,实际音韵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细分的分类方式。

了解和掌握这些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语言的音韵系统。

音节结构 现代汉语

音节结构 现代汉语
音节结构
一、音节的结构
(一)音节分析方法 1.音素分析法将音节分解为一个个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 pǐ(CV) pèi(CVV) fāng(CVC) chuáng(CVVC)
2.传统音韵学的分析方法,音节是声韵母同声调的有机组合。 pǐ pèi fāng chuáng
(二)音节结构分析
传统音韵学的方法,分析音节 1.声母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3.声调 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 调值:55、35、214、51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四呼 调值 调类 云 六 兄 意 准 学 弄 知
(2)中响复元音韵母(韵头+韵腹+韵尾)4个 iɑo [iɑu] 、iou [iou] 、uɑi [uai] 、uei [uei]
(3)后响复元音韵母(韵头+韵腹)5个 iɑ [iA] 、ie [iɛ] 、uɑ [uA] 、uo [uo] 、üe [yɛ]
练习:
分析下列字的韵母。 游爱 窝 月 阴 鱼
ā ōu wú wài yī yuán
阿欧无 外
一元
升降变化。
2.韵母 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后边的音素。 韵头、韵腹、韵尾 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
ɑi、iɑ 、 ei、 ie
按韵腹的位置,复韵母可分为前响、中响和后响三类。 (1)前响复元音韵母(韵腹+韵尾)4个 ɑi [ai] 、ei [ei]、ɑo [ɑu]、ou [ou]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

颜氏家训·音辞篇:音韵学基本观简述前言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一部家教经典,其中包括了颜之推先生及其后人的家学教育经验和教诲,涵盖了文化、道德、礼节、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颇具影响力。

其中,《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一篇关于音韵学的经典文章,讲述了古代汉语音韵学基本观和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

音韵学基本观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颜之推先生提出了“声之必有度,度之必有谱”这一基本观点,也就是“声谱论”。

他认为,声音是由弦的振动所产生的,因此声音必然有一个度数,这个度数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高。

而在实际使用中,人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来确定这些度数,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确定的谱系来进行标记,因此谱系和声度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基本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韵学的重要基础。

除了这个基本观点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提出了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基础观点和概念,列举如下:•声韵并用: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在发音上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声韵并用是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特点。

•韵部的构成: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可以由声母和韵核(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其中韵腹是韵部的主要成分,也是韵母的主体部分。

•同韵字的构成:古代汉语中,同一个韵母可以通过加声母、韵尾等方式组成不同的字。

这些字共享同一个韵母,因此在音韵学上被归为同一类。

音韵规律除了基本观点和概念外,《颜氏家训·音辞篇》还列举了一些基本的音韵规律,这些规律被用于分析和判断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并且对后来的语音学和汉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律:•三十六韵分类法:《颜氏家训·音辞篇》将韵母分为四声三十六韵,其中每个韵母都具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根据这个分类法,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一个古代汉字的发音,并推测它的字义。

•平声调变调规律:古代汉语中,平声字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变调,变为上声或去声。

汉语传统音韵学

汉语传统音韵学

汉语传统音韵学《汉语传统音韵学》一、定义汉语传统音韵学是以汉语声调、音素、音位、声部、声调和音节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各种类型的音位,如声母、介音、韵母以及上、重、去声的音高;声调的定义和划分;句子里的语调和语调变化;以及声部的变化模式等等。

二、发展历史汉语传统音韵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和《玉篇》。

《说文解字》是由唐朝语言学家许慎编写的,是至今影响最深远的汉语音韵学作品。

《玉篇》则是唐朝语言学家张滂收集的按照汉语声调编写的书籍,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唐朝以后,汉语音韵学继续发展,有颇多著作,如宋代的《汉语拼音方案》、宋代的《文韵字典》、明代的《汉语语音词典》、明代的《汉韵书》和明代的《古今语音方韵》等。

三、主要内容汉语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音位音位是汉语音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汉语中的声母、介音、韵母以及上、重、去声等音素。

2. 声调声调是指汉语中的声部的高低,它是构成汉语音位的重要成分。

它有四种划分,即平、上、去和入声。

3. 语调语调是汉语句子语音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情色彩,可以表达主语的语气和感情。

4. 变化模式变化模式是指汉语的声部、声调、语调等的变化方式,它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汉语中各种声部、声调、语调的变化,以及音节的变化。

四、研究重要性汉语传统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1. 有助于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

汉语的发展受到各种历史、文化、语言因素的影响,而汉语传统音韵学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

2. 有助于揭示汉语的真实本质。

汉语传统音韵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的真实本质,深入挖掘汉语的深层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

3. 有助于影响语言教学。

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汉语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简述

音韵学简述

述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

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

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

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编辑本段概念辨析概述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音韵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很大区别。

音韵学vs语音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 22 个声母, 38 个韵母, 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汉语的声韵结构

汉语的声韵结构

汉语的声韵结构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叫“声”,后一个部分叫“韵”。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分,那就是“调”。

一个字音一般可以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或者称为声母、韵母、声调。

其中,韵母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1、每一个音节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

2、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音节不可缺少的成分。

3、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音节非有不可的成分。

㈠声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有些音节的开头没有辅音或者说辅音为零,我们称之为“零声母”。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

零声母的字,音韵学上也选用一个音节开头没有辅音的字来表示,如影母就是零声母。

此外,还有个“声类”。

所谓“声类”指的就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早期并没有声纽、字母、声类等这些概念名称。

声母的表示只用反切上字,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目,同一个声母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反切上字来表示,因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参照印度梵文来给汉字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

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两份这方面的资料:一个是《归三十字母例》,一个是守温的《守温韵学残卷》守温的“三十字母”大体代表了当时语音的声母系统,后来宋人又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增改而创造了“三十六字母”,这就是音韵学是一直沿用的“三十六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体上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㈡五音、七音“三十六字母”是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编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反切系联方法(2)
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是: 切语之法, 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切语之法,以二字 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 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 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 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 去、入。……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 也。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同用者, 都宗切, 都郎切, 同用“ 字也;互用者, 都郎切, 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 当孤切, 二字互用也;递用者, 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 都宗切, 当孤切, 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字用 字用“ 字也。 “都”字,“都”字用“当”字也。”
传统音韵学的方法
如果A与B押韵, 1.韵脚系联方法 B与C押韵,那 么就可以推导出 清代张惠言称为 “丝连绳引”法, A与C押韵的结 魏建功在《古音 论来,这样,A、 系研究》中称为 B、C就可以归 “行韵相叶”法。 纳为同一韵类.
韵脚系联方法 (2)
《诗经 江有汜》三章: 沱、过、歌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章:池、麻、歌 《诗经大雅皇矣》六章:阿、池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一章:莪、阿、仪 《诗经鄘风柏舟》一章:河、仪、它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一章:珈、佗、河、宜、何 《诗经小雅斯干》五章:何、罴、蛇 《诗经 北门》一章: 为、何 《诗经王风兔爰》一章:罗、为、罹、吪 《诗经豳风破斧》二章:錡、吪、嘉 注意以上所列韵脚字中加方框的字,有“歌、池、阿、仪、河、何、 为、吪”等,以这些字为线索,就可以把《诗经》中的一些字系 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互相押韵的群体,学者们习惯上称以上这 类字为“歌”部。
其中的韵脚字有“期、 哉、埘、来、思”,以 这些字为线索可以把与 它们同谐声偏旁的字系 联为一个韵类:
3.反切系联方法
也是系联法的一种, 也是系联法的一种,“具体言 之就是指通过系联某一音韵资料 的反切上下字以求得该书的声类 和韵类的方法。 和韵类的方法。” 最初由清代学者陈澧创立, 最初由清代学者陈澧创立,成 为根据反切材料研究音韵的主要 方法。 方法。

4.古今韵比较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拿较早时期的押韵情况和 后代的押韵情况相比较, 后代的押韵情况相比较,后代的押韵状 况自然也可以从后代的诗文总结出来, 况自然也可以从后代的诗文总结出来, 但最简便的办法还是后代的韵书。在古 但最简便的办法还是后代的韵书。 音学研究中,这一方法也被称为“ 音学研究中,这一方法也被称为“离析 唐韵法” 就是拿《诗经》 唐韵法”,就是拿《诗经》押韵情况和 广韵》相比较,既要根据《诗经》 《广韵》相比较,既要根据《诗经》的 押韵实际对《广韵》的韵部重新划分, 押韵实际对《广韵》的韵部重新划分, 同时又要参考《广韵》 同时又要参考《广韵》的韵部分合斟酌 韵字的归属。 韵字的归属。
5.文献考证方法
在研究声母类别和韵部归属时, 在研究声母类别和韵部归属时,还 可以根据古籍中的通假字、异文、 可以根据古籍中的通假字、异文、声 训等材料,证明声、韵关系。 训等材料,证明声、韵关系。 例如, 例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利用异文材 料证明“古无轻唇” 古读‘ 料证明“古无轻唇”:“古读‘佛’ 亦如‘ 如‘弼’,亦如‘勃’。《诗》‘佛 佛 时仔肩’,《释文》:‘佛,毛符弗 时仔肩’ 释文》 大也。郑音弼,辅也。 反’,大也。郑音弼,辅也。”
4.古今韵比较方法(2)
一是韵目的确立, 一是韵目的确立,古音学家们在进行古音韵部 的归纳后,有的不立韵目,只用序号, 的归纳后,有的不立韵目,只用序号,如段玉 裁分古韵十七部,就采用“第一部、 裁分古韵十七部,就采用“第一部、第二 的排序方式, 部……”的排序方式,大部分学者在对古韵划 的排序方式 分韵部之后是建立韵目的,各家所定韵目不同, 分韵部之后是建立韵目的,各家所定韵目不同, 但都是采用的《广韵》韵目作为上古韵部的标 但都是采用的《广韵》 如以上所举“ 目,如以上所举“期、哉、埘、来、思”一组 韵字,通过系联,都可以和“ 押韵, 韵字,通过系联,都可以和“之”押韵,王力 先生称这一部字为“ 先生称这一部字为“之”部,黄侃先生称之为 叫的名称不一样, “咍”部,叫的名称不一样,但归字却基本相 都是《广韵》的韵目字。 同,“之”和“咍”都是《广韵》的韵目字。
2.谐声系联方法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 经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 期——其基箕琪旗棋欺萁淇骐祺 綦麒 哉——载栽裁 埘——时莳莳鲥 来——莱崃徕涞赉睐铼 思——缌偲腮鳃 还可以用推导出的谐声偏旁来 系联,如上举“莳”的谐声 偏旁是“时”,但“时”的 谐声偏旁是“寺(时繁体是 時)”,从寺得声的字有 “诗侍恃峙痔”等,也可以 系联起来。
4.古今韵比较方法 (3)
二是古代某 些字的归类, 些字的归类, 要参考《 要参考《广 韵》才能作 出决定。 出决定。
三是韵部与韵部之间关系 的确认, 的确认,更要以韵书为依 据。例如王力先生划分出 的“之” 、“职” 、“蒸” 三个韵部, 三个韵部,按“阴、入、 阳”的顺序排列,为什么 的顺序排列, 是这三个韵部相配, 是这三个韵部相配,而不 是与其它的韵部相配, 是与其它的韵部相配,这 除了押韵情况、 除了押韵情况、谐声关系 外,还要参照中古韵书的 配列情况。 配列情况。
5.文献考证方法 (2)
从广义说, 从广义说,韵脚系联方法和反切 系联方法也是一种文献考证方法, 系联方法也是一种文献考证方法, 只是押韵材料和反切材料一般比较 集中,这两种方法就独立出来了, 集中,这两种方法就独立出来了, 那么文献考证方法就是指利用那些 零星的、 零星的、散见于古籍中的语音材料 进行古音研究的方法了。 进行古音研究的方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