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品读三国
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3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篇1他是《三国》中一个被绝对看低的人物;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
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
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
《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品三国》读后感15篇

《品三国》15篇《品三国》15篇《品三国》1 我很爱看《三国》,其中我喜欢智勇双全的姜维,喜欢求贤假设渴的刘备,喜欢赵云的勇猛,更喜欢诸葛亮的智慧。
说实话,我最敬仰的人是诸葛亮。
在书中,他有些仙风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谋,几乎百战百胜,极会调兵遣将,知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通。
在《借东风》中,他先走一步,让周瑜计策失败,同时还让成功,在华容道中他网开一面,这么多的事能是巧合吗?不,不能。
是他头脑中有一种思维和逻辑,有虚拟的事情构造。
最主要的是读书多,知道很多的知识才行。
在书中他还会些仙术呢。
我还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荐才能,要不然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刘备,这就是“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很爱看《三国》,品《三国》,能悟出许多道理。
《品三国》2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表达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策,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幽默,《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快乐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幽默,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得意,表达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品三国的读书心得10篇

品三国的读书心得10篇品三国的读书心得10篇1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大名著之首—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很生动,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些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打打杀杀。
其实,细细品味一番,就涌出了名著的特点。
里面的人物描绘得很细致、生动。
比如说胆大心细的'张飞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啊、保守稳重的刘备啊……数不胜数的都描绘了出来。
还有一些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比如望梅止渴、料事如神……再说说里面的故事情节,有很多,他又是怎样发生的,结束的,都很清楚,好像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了故事里。
品三国的读书心得10篇2我最喜欢看军事方面的节目了,但是阅读《三国演义》,却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番军事天地。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侠人义士,作者极力地歌颂了他们的忠肝义胆,他们豪情满怀,为了朋友,为了正义的事,他们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
《三国演义》中对于许多战争情况的描写,作者注重战争前期智慧的碰撞和谋略的较量,具有较高智慧的人,运用高超军事谋略,有时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让强大的敌人退却,就像孔明运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一样,集中体现了智慧和力量。
我们现代化的战争,运用了许多高科技武器,而且在战争中,这些高科技武器占据了主要地位。
而人力则好像只占了一个配角的位置。
三国时代,智慧的角逐演变到现在,便变成了科技与生产力的角逐,但是在我们现代化的战争中,是不是也可以多多发挥智慧的力量呢?品三国的读书心得10篇3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它就是——《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
它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风云,概括了近代的历史巨大改变。
创造了一批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
书中写的刘禅,吕布,袁绍,关羽,赵云等等,令我印象深刻。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因为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走五关斩大将,古城斩蔡阳,刮骨疗毒,温酒斩华雄中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
三国里最有智谋的是诸葛亮,他熟识天文地理,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星灯,空城计,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计谋,实在令人佩服。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三国》读后感1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
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
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
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
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
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
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
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
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
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
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
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
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名著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三国英雄人物。
经过短暂的读书活动,不妨来写一篇三国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品三国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品三国读后感【篇1】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
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
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可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
”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那里,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
”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之后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
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能够吗?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我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我的军队。
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品三国读书心得感悟5篇

品三国读书心得感悟5篇品三国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
品三国读后感1“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为我们解开历史谜纱,将三国人物和历史细细解剖。
在三国这段历史长河里,曹操的形象素来就不太好:在罗贯中先生的名着《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个“奸贼”;在戏剧舞台上,他也只能以“白脸”的形象出场。
“老奸巨猾”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
而鲁迅先生却称曹操是一位英雄。
那么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呢?最让民众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书中首先澄清了这一点。
其实,曹操杀了吕伯屠一家而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正史是这样记载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第一:这里的“人”特指吕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围显然大之又大。
范围不同,“恶”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第二:曹操这里是就事论事。
是啊,“我”虽然错杀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复生,“我”也只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
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就变得理直气壮,一贯如此了。
所以仅凭此话,是不能直接给曹操扣上一个“奸险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后汉书》中许劭迫于威胁和声望之间,“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操大悦而去。
”当时“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乱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
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悦而去”了。
《三国演义》中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曹操的反应却变成了“操闻之大喜”——曹操怎么会大喜呢?好像有人从小立志就要当奸雄似的。
品三国的读后感

品三国的读后感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3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三国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三国的读后感篇1我很爱看《三国》,其中我喜欢智勇双全的姜维,喜欢求贤若渴的刘备,喜欢赵云的勇猛,更喜欢诸葛亮的智慧。
说实话,我最敬佩的人是诸葛亮。
在书中,他有些仙风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谋,几乎百战百胜,极会调兵遣将,知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通。
在《借东风》中,他先走一步,让周瑜计谋失败,同时还让吴军胜利,在华容道中他网开一面,这么多的事能是巧合吗?不,不能。
是他头脑中有一种思维和逻辑,有虚拟的事情结构。
最主要的`是读书多,知道很多的知识才行。
在书中他还会些仙术呢。
我还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荐才能,要不然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刘备,这就是“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很爱看《三国》,品《三国》,能悟出许多道理。
品三国的读后感篇2为了匡扶汉室、诛杀董卓,各路诸侯或无身份的英雄歃血为盟,并推选袁绍为盟主。
我们熟知的曹操、刘备三兄弟、孙坚、黄盖、夏侯惇兄弟、公孙瓒、孔融等也都在这个阵营中。
虽然名为伸张正义,但却人同心不同。
孙坚在前线出生入死的时候,袁术作为管理粮草的重要关口,却因嫉妒孙坚功绩而不发粮草,导致孙坚损失惨重,丢失了物质保障,这场战争自然一败涂地。
后董卓焚烧洛阳宫地,带着老弱妇孺聚众迁都洛阳时,最是董卓弱势之时,明明是最好的攻击时刻,但聚在一起的人士却满足当下,以为地险土肥、兵锐将强,击杀董卓不急一时。
后来孙坚偶然得传国玉玺,生了异心,放弃了结盟,回到了他自己的江东。
其他人又都想得到他手中的玉玺,抢夺之战也开始发生。
最后这个阵营,不欢而散。
所以说,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前,这些人都把自己放在了国家之前,他们在国难面前可以尽力,但又不尽全力,一旦威胁自身利益,国家利益便被无限缩小,这样的.国家也注定走到了它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三国演义】回答课后问题姜弈杉背景,敌阵。
(1-10)历史: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黄巾起义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
黄巾起义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动摇了他的基础,直接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生存。
小说: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争锋,并入于秦,及秦灭亡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敌政:①十常氏宦官当权;②董卓称霸朝野;人物分析(1-10)正:马腾、王允、韩遂、刘备、关羽、张飞、何进、丁原、公孙瓒、赵云、孙坚、刘表、陶谦、貂蝉邪:李、郭汜、张角、董卓、李儒亦正亦邪:曹操、吕布、华雄、袁绍品读曹操(1-10)易中天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说明曹操一定能千古流名,无论是好是坏。
但曹操这个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全面的了解、认识他。
在十八路诸侯攻打董卓时,只有曹操与孙坚来攻打,可以看出曹操胸怀大志。
但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心手狠心黑,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使多少人离他而去。
求贤若渴是曹操的特点,一说有贤人来了,可以光着脚、散着发出门迎接。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们要全面的了解他,否则是盲人摸象罢了。
徐州何去何从(11-20)陶谦觉得自己的两个儿子没有治理徐州的才能,所以让于刘备,并推荐了孙乾辅导。
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此时的徐州正处于水火之中,陶谦万不得已,才让于刘备。
吕布来降时,刘备觉得吕布乃当今英勇之士,决定让于吕布,可能觉得自己也守不住徐州,或者想要拉拢吕布的意思,知道自己的部下不会同意。
后来,吕布打刘备占了徐州,最后曹操获得了徐州。
不同降将。
(11-20)孙策可是很爱才的一个人,他认为太史慈是一位有才华的人,希望留在身边,帮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业,太史慈被俘后,孙策亲自出营迎接,并以重礼相待。
贤臣择主而侍,太史慈见孙策如此看重自己,便投降了,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志同道合,而吕布则完全是不想死而投降,他们两个的投降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有尊严,一个无尊严。
吕布之死。
(11-20)吕布的死,表面上是因为刘备对曹操说了他的坏话,实际上是他自己往日的举动和行为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坟墓。
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人,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而刘备却是出于对自己大业的考虑,如果曹操得了吕布,那就像如虎添翼一般,所以说了吕布的坏话。
其实曹操的谋士与曹操本人都是想要吕布死的,人人都想让他死他只能非死不可了。
奸雄曹操(21-30)曹操实际上就没把汉献帝当作皇帝看待,一次打猎时,曹操讨过天子宝雕弓,射中鹿背,大家以为是皇帝射的,齐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天子之前受之,并不还宝雕弓。
对于这样的事大家真是敢怒不敢言,在心中已把曹操定为国贼。
但同为国贼的董卓和曹操是不一样的,董卓是乱世之枭雄,横行霸道,蛮不讲理。
而曹操则是乱世之奸雄,奸猾而有野心,并且在对待皇帝,他们也有很大的区别,董卓为了让大家都听他的,直接换掉了皇帝,在大家心中,皇帝乃一国之君,一国之本,可不是想换就换的,所以人心就这样没有了。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与董卓一样野心勃勃,紧盯着眼前的这一块肥肉,但因做法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祢衡之死。
(21-30)祢衡的脾气,可是有一点怪的,见谁都骂,他见到曹操后,直把曹操骂的气不打一处来,但曹操可是出了名的爱财,不能因为杀了祢衡而让天下贤士敬而远之,并且祢衡只是闹别扭,闹意气,只代表他一个人,并没有形成一个政治集团或一股政治力量,对曹操没有造成危险,所以曹操把他送与刘表,希望借刘表的手,杀死祢衡,而刘表也不笨,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又把祢衡送到黄祖那里,祢衡最后被黄祖所杀,真可惜那一世才子。
话说关羽。
(21-30)说出关羽,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义,在戏剧中红色表现了关羽的义,而这个义在千里走单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忘兄弟之情,时时刻刻记得兄长,不管曹操给了多么丰厚的待遇,一听说刘备的消息,立刻告辞。
不贪图荣华富贵也是他的一大特点,美女珠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而他却不为所动,真是难得。
忠义双全不贪财好色,一位伟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许攸问粮。
(31-40)许攸因不满袁绍,所以投降了曹操,曹操见子远来了,光着脚就出来迎接。
许攸向曹操询问粮草,曹操自信的说:‚还多着呢,足够吃3年。
‛许攸摇了摇头,曹操说:‚哎呀,其实只够吃一年的了。
‛许攸又摇了摇头,曹操说:‚看来瞒不了你了,只够吃一个月了。
‛许攸再次摇了摇头,曹操看实际实在瞒不住了,只好实话实说就剩几天了,许攸这才点点头,曹操在心中默默佩服。
火烧军粮。
许攸投降曹操后,向曹孟德献计,动袁绍债务乌巢粮草,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带领军队偷袭乌巢,袁绍派人前来救援,有人告诉曹操,曹操说等他们到我身后再告诉我,就这样放火焚烧了袁绍的所有粮草,至袁绍军心动摇。
曹壮大,刘遇折。
(31-40)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逐渐壮大,而前期刘备因失败而与兄弟失散,夫妻离别,不知道任何人的下落。
此时的刘备真可谓无处留身,只好投降袁绍,刘备集团的关羽也因无奈投降曹操,徐庶去曹营也是一大损失,刘备集团真是七零八落。
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上任两把火。
(31-40)刘备在一穷二白的时刻,最渴望有高人指点,徐庶推荐孔明,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诸葛亮也是很有架子的,要朋友、兄弟先见刘备,但刘备锲而不舍,终于请孔明出山。
而诸葛亮一出山,就一鸣惊人,接连在新野、博望两把大火,以少胜多,战胜了夏侯敦和曹仁,这就是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的两把火,等到赤壁的第三把火,在卧龙的辅佐下,刘备也慢慢在三国中占有稳定的地位。
东吴报仇。
(31-40)自孙策死后,孙权据守江东,承父兄基业,在起兵伐黄祖的时候,部将凌操被甘宁射死,并且孙权的弟弟也被部下射杀死。
后来张昭、周瑜辅佐孙权,正好又有甘宁来降,孙权又伐黄祖,以打败黄祖告终。
蒋干中计。
(41-50)蒋干受曹操的委派想要说服周瑜投降,便来到了江东,可谁知周瑜设下了圈套,宴请蒋干之后,周瑜假装醉酒,一摇一摆的和蒋干一起回到屋中,倒头便睡,蒋干想要偷看周瑜的军中机密,便叫了几声周瑜,见他没有反应,便来到桌旁,看到了曹操手下两个将军与周瑜往来的书信,不由得心中一惊,一看果然有事,便准备第二天回去报告曹操。
刚躺下,周瑜便醒了,叫了叫蒋干,蒋干假装熟睡,周瑜也假装放了心,与门外的人说话,蒋干竖着耳朵听到了一点,更加坚信那两个人要造反。
曹操手下人回报已将那两位将军的首级取下时,曹操突然醒悟自己中计,却为时已晚。
赤壁联合。
(41-50)孙刘联军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就是借到了东风,东风一刮,使得火攻计成功,本来不可能的事突然就有了,真是老天的友情赞助。
地利那就更不用说了吧,长江天险,就算不打仗曹操也是很难攻下来的,孙刘联合本来就对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再加上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不战已自弱三分。
当然孙刘联合也埋下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要多次谋害,一个想要杀你的人,你不可能与他深交吧,荆州也是吴蜀争夺之地,刘备一直占着不‚还‛,东吴也毫无办法,最后一个白衣渡江,孙刘联合彻底破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的趋势。
马超赛吕布。
(51-60)曹操杀了马超的父亲与弟弟,马超怀恨在心,与曹操决一死战,马超英勇过人毫不逊于当年吕布,直把曹军杀得落花流水,曹操在乱军中忽听一人大呼‚穿红袍的是曹操‛,他赶快脱掉了衣服,又听见有人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急忙割掉胡子,又有人大叫‚短胡子的人是曹操‛,只把曹贼弄的晕头转向,淋漓尽致的显示出了马超的勇猛。
赔夫人折兵。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虽然这个好像并不是历史真相,但作为小说来讲确实是很有看头的,周瑜和孙权计划假装把妹妹嫁与刘备,来夺取荆州,谁知却弄假成真,真把周瑜气个半死。
用妹妹的婚姻来为自己夺取地盘,就是太不人道了,真是恶有恶报。
凤雏性格。
(51-60)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
而凤雏的性格却让人难以理解,有如此大名的他却因为长相问题,连招孙、刘两位轻视,你直接说你是谁不就可以了吗?那大家,还不要给你捧上天了吗?特别是到刘备那里,有鲁肃与孔明的书信却不给刘备看,当上小官,又不显示自己的才华一鸣惊人,非要等别人说自己时再露才,难道有才学的人都如此清高,如果没有人引荐,你要隐居一生吗?真乃怪人。
凤雏庞统。
(61-70)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诸葛亮为蜀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庞统却早早死了,为什么他如此短命?一、他太过自信,他做事远没有孔明谨慎,在他刚到刘备那里就可以看出,他比较高傲,所以他也并没有把敌军放在眼里?酿成了最后的悲剧;他心胸不够宽大,在孔明建议不要进军时,他以为孔明怕他抢功,又说服刘备不要被诸葛亮所迷惑,一个如此心胸狭窄的人死了也不足可惜。
单刀赴会。
(61-70)单刀赴会体现了关羽智勇双全,勇在他敢答应来赴会,并且不带过多随从,他身穿青巾绿袍坐于船头,谈笑自若,一面‚关‛字大旗在风中飘摆,使人望而生畏。
智在他知道东吴有埋伏,所以把鲁肃当作人质,让东吴束手无策。
聪明杨修。
(71-80)总的来说,曹操是以政治划线的,谁反对他的政治路线和政治安排谁就会死?而杨秀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但可惜都是小聪明,他自以为非常了解曹操,把曹操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而曹操的猜忌和防范心是很重的,他希望看透别人的心思,而自己的谁也不能知道。
太过聪明也会引火烧身。
陆逊大胜蜀汉的原因。
(81-120)先说一下陆逊,他是一个十分有本事但又十分低调的人,并且冷静谨慎,而刘备要为自己的义弟关羽报仇,正处于热血沸腾的状态,并且蜀国现在已经是兵强马壮,所以刘备也高傲自满,根本就没有把陆逊一介书生放到眼里,光这样分析一下主帅刘备必败就不用说了。
第二,陆逊把刘备看得很透,刘备并没有水陆并进,这样一下子就减弱了威力。
并且陆逊看出刘备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戒备很严,所以和刘备僵持了几个月,等刘备放松了,再出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刘备这个人用人可以用兵不行,七百里连营跟当初曹操连一片大船有什么区别?原来只顾烧别人了,现在却被别人烧了,而最后诸葛亮摆的八卦阵也被其岳父破了。
真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为何七擒七纵,不如杀之以平南方(81-120)七擒七纵,从未所有,就算是在原来的战役中,诸葛亮也没有用过,为何在平定南蛮是时候,一连七擒七纵孟获?在平定之前,马谡曾经说过:‚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诸葛亮在刚擒到孟获时逼他投降,可能当时是降了,以后可能还会联合孙权,曹魏前来攻打。
如果杀了呢?可能他的兄弟儿子们会重装兵马来为父兄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