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艳《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第四章6节河岸溢洪道
河岸溢洪道介绍提纲资料(17页)

•典型正常溢洪道示意图: •正槽 •侧槽 •井式 •虹吸
•桃曲坡水库
•1-溢流堰; 2-侧槽; 3-泄水槽; •4- 出口消能段;
•5-上坝公路; 6-土石坝
•典型正常溢洪道示意图: •正槽 •侧槽 •井式 •虹吸
•井式溢洪道
•1- 喇叭口; 2-渐变段; 3-竖井; •4- 隧洞; 5-混凝土塞
•●消能设施:将泄槽末端水流的能量尽量消除掉 , 使之能平稳 •地流入下游。 •●出水渠: 将消能后的水流比较平顺地泄入原河道中。
•( 二) 侧槽溢洪道由五部分组成:
•●控制段: 又叫侧堰或溢流堰 , 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侧槽: 过堰水流约转90 °经侧槽下泄 , 槽内水流紊乱 。 •●泄槽: 把侧槽水流快速送往下游。 •●消能设施:将泄槽末端水流的能量尽量消除掉 , 使之能平稳 •流入下游。 •●出水渠: 将消能后的水流比较平顺地泄入原河道中。
•河岸溢洪道••侧正槽槽溢溢洪洪道道•开敞式 •井虹式吸溢溢洪洪道• 封闭式
•三 、河岸溢洪道按作用不同可分为: • 正常溢洪道
•河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
•典型正常溢洪道示意图: •正槽 •侧槽 •井式 •虹吸
•小浪底水利枢纽
•1-进水渠; 2-溢流堰; 3-泄槽; 4-消力池; 5- 出水渠; •6-非常溢洪道; 7-土石坝
水库的多余洪水经引水渠进入控制段的平底宽顶堰后经泄水槽 下泄 ,过堰水流方向与泄槽的水流方向一致 ,再经挑流鼻坎消能后 进入尾水渠 , 与泄水洞的泄水汇合穿过灌溉输水渡槽最后回归原河 道。
•任务: ( 一) 陆浑水库溢洪道的类型 : 河岸溢洪道中的开敞
•
式正槽溢洪道。
•
(二)溢洪道的组成 : 引水渠 、 闸室控制段 、泄水槽
05高职高专水工建筑物教案-河岸溢洪道

第六章河岸溢洪道§6-1概述●水库枢纽三大件: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
●溢洪道:宣泄水库中容纳不下的多余洪水,保证大坝及工程的安全。
●布置方式:①与大坝相结合,布置在河床中间,成为河床式溢洪道,如重力坝、拱坝的溢流坝段。
②当大坝为土石坝,溢洪道就不能与大坝结合,不能布置在河床中,需要布置在河岸边(水库边),成为河岸式溢洪道。
一、河岸溢洪道的类型●类型:开敞式溢洪道:正槽式、侧槽式。
正常溢洪道:封闭式溢洪道:井式、虹吸式。
非常溢洪道:漫流式、自溃式、爆破引溃式1. 正槽式溢洪道水流过溢流堰后,水流方向不变,进入泄水槽。
●特点:水流平顺,泄水能力强,结构简单,常用。
●适用:岸边有合适的马鞍形山口时,此时开挖量最小。
正槽溢洪道图2.侧槽式溢洪道水流过堰后,转向约90°,进入泄水槽。
●特点:水流条件复杂,水面极不平稳,结构复杂,对大坝有影响。
●适用:两岸山体陡峭,无法布置正槽式溢洪道,可在坝头一端布置侧槽式溢洪道,此时溢流堰的走向与等高线大体一致,可减少开挖量,但水流就有转向问题。
适用于中、小型工程。
侧槽溢洪道图3.井式溢洪道●特点:是管流,泄水能力低,水流条件复杂,易出现空蚀,应用较少。
井式溢洪道图4.虹吸式溢洪道●原理:溢洪道由曲管组成,曲管最顶部设通气孔,通气孔的出口在水库的正常高水位处,当水库的水位超过正常高水位,淹没了通气孔,曲管内没有空气,泄水时有虹吸作用,可增加泄水能力。
●特点:结构复杂,不便检修,易空蚀,超泄水能力小。
用于中小型工程。
虹吸式溢洪道图二、河床式溢洪道的位置选择1.安全方面§6-2正槽式溢洪道一、正槽式溢洪道的组成组成部分:进水渠、控制段、泄水槽、消能设施、出水渠。
1.进水渠往往溢流堰不能紧靠水库,需修建进水渠将水库中的水平顺引至堰前。
要求:应将水平顺引至堰前,在引水过程中,尽量减小水头损失,即在合理的开挖条件下,减小水流流速。
①平面布置长度尽量短,轴线尽量平直,最好为直轴线,如需转弯,R>5B(渠底宽),且堰前有足够长的直线段,保证正向进水。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 第4章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第五节 水工闸门
一、闸门的作用 及主要组成部分
二、闸门的类型 (一)表孔闸门 (二)深孔闸门
葛 洲 坝 船 闸
2
葛 洲 坝 船 闸
1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0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第四章 泄水建筑物
第一节 泄水建筑物的作用和分类 1、泄洪建筑物 2、泄水孔(或放水孔) 3、施工泄水孔
第二节 溢洪道
一、河床式溢洪道--溢流坝 消能设施:底流消能、
面流有两座石岛,河水分三股,分别叫 “人门”、“鬼门”、“神门”。
三门峡大坝
丹江口水利枢纽,坝长2494米,坝高97米,总库容 208.9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90万千瓦,1973年建
四种消能法
二、河岸式溢洪道
(一)正槽式溢洪道
1、引水渠 2、溢流堰 3、泄水槽 4、消能建筑物
小浪底平面布置图
溢洪道
(二)泄洪隧洞
小浪底工程泄洪洞
(三)紧急溢洪道
1、漫顶自溃式 2、引冲自溃式 3、爆破自溃式
第三节泄水孔
作用: 1、宣泄洪水 2、放空库水 3、排放泥沙 4、向下游放水 5、兼作施工导流建筑物
一、坝体泄水孔 二、管式泄水孔 三、分级卧管式泄水孔
图4_8
图4_9
图4_11
第四节 土基上的闸 一、水闸类型及工作特点
荆江分洪闸
荆江分洪区
汉江杜家台分洪闸
泄洪闸
水工建筑物--河岸溢洪道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2)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总原则:a.直线、等宽、对称布置,但工程中常采用 总原则:a.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直线 收缩段(以减小工程量) 收缩段(以减小工程量) 扩散段(减小单宽流量) 扩散段(减小单宽流量) 弯曲段(解决洪水归河问题) 弯曲段(解决洪水归河问题) 挖方工程: 挖方工程:深窄断面 填方工程: 填方工程:宽浅断面 达到经济目的
于地基条件差、 于地基条件差、泄量小的地形平缓的中小 型工程。 型工程。 工程量小,施工复杂, m 实用堰: 2、实用堰: 高,工程量小,施工复杂,适用于岸坡 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体型:标准WES WES、 奥曲线、 (1) 体型:标准WES、克-奥曲线、幂次曲线 (2) 低堰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2、溢流堰
溢洪道的控制段, 溢洪道的控制段,是控制溢洪道泄流能力的关键部位 要求:增大流量系数, 要求:增大流量系数,不产生负压及空蚀
(一)堰型 宽顶堰: 1、宽顶堰: 、方便、m低(0.32 0.385),适用 简单、 0.32—0.385),适用 0.385), 简单 方便、
一、正槽溢洪道的组成、功用及其布置 正槽溢洪道的组成、 1. 组成及功用 • 引水渠 • 溢流堰 • 泄槽 • 消能段 • 尾水渠
申艳《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第四章7节水工隧洞

(4)运行管理条件
洞线选择应考虑工程的运行管理条件,应满 足枢纽总体布置和运行的要求,应尽量避免 其在施工和运行中与枢纽中其它建筑物的相 互干扰,如土石坝结合泄洪洞时,在隧洞线 路选择时,其进出口应尽可能的离坝体一定 距离,以免影响大坝正常工作。
2.隧洞的工程布置 隧洞的工程布置其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的 布置、纵剖面的布置以及闸门的布置。隧洞 布置的总体要求是必须满足过水、水流状态 和运行的要求 ,并尽可能的降低工程造价。 在修建水工隧洞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 能的考虑“一洞多用”,以降低工程造价, 如采用灌溉与发电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1)地质条件 1 )隧洞线路选择原则上应使洞线布置于 地质构造简单、岩体完整坚硬稳定,水文 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地区。尽量避 开向斜、断层、软弱地层、滑坡等不利地 质构造。同时尽量避开涌水量大、地下水 位高、岩溶发育、承压水区以及高地应力 区,以减少隧洞衬砌荷载及便于施工。
2)若洞线与岩层、构造破碎带及主要节理面相交时, 应尽量使洞线具有较大夹角。在整体块状结构的岩 体中,其夹角应不小于 30º ,在层状岩体中,其夹 角不宜小于45º 。
3)隧洞洞线穿过高地应力区时,原则上应使洞线与 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一致。 4)当隧洞沿水平或倾斜岩层走向布置时,应使洞身 位于坚硬均质不透水的岩层中。当洞身穿切不同岩 体的岩层时,应使其洞顶置于较坚硬的岩层中。
(2)地形条件
1)隧洞的线路在平面上应力求短、直,以降低工程 造价和减小水头损失,并保持良好的水流条件。若 受限制而不能保持直线时,隧洞应以曲线连接,其 曲率半径不小于5倍的隧洞洞径(或洞宽),且转角 不宜大于60º 。弯道的两端应设直线连接,其长度不 宜小于5倍的洞径(或洞宽)。
1.衬砌的型式 隧洞洞身衬砌按其作用可分为平整衬砌和受力 衬砌两大类。 (1)平整衬砌 平整衬砌也称抹面衬砌,其主 要作用是使隧洞围岩面光滑平整,减小糙率, 防止渗漏和岩面不受风化。衬砌不承受荷载。 因此,衬砌常用混凝土、喷浆及浆砌石等材料 做成。这种衬砌适用于围岩较好,水头较小的 隧洞。
溢洪道施工讲义PPT课件

tan AC'
b
b rc 2
(rc
b) 2
tan
Rc
arctan
(rc
b b ) tan 2
Rc
b
arcsin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r
b
已知β、θ,弯曲取横断面内、外侧水深,
可估算:h v2 sin 2 ( )
g
2
外侧水深θ取正值,内侧水深θ取负值。
弯曲区的水力设计方法 第一类:施加侧向力法:渠道超高法
第五章 岸边溢洪道
一、溢洪道是水利枢纽中的一项主 要建筑物,它泄洪起着保护大 坝安全的重要作用。
设河岸溢洪道的原因: 1)土坝本身不能泄水 2)河谷狭窄,厂坝争位 3)坝身泄水能力不足,另设泄洪道(如支
墩坝等轻型坝)
溢洪道通常是开敞的,其宣泄能力与堰上水 头的3/2次方成正比,故超泄能力大;其次,闸门 承重水头压力较小,操作方便,工作安全可靠。
3、枢纽布置:溢洪道进口应位于水流顺畅处,且 与土石坝应存有相当的距离;如太 近,则须加设导墙(或加强临近坝 坡的护坡),溢流堰前加引水渠应 较短,以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泄水 能力。
下游出口,应与土石坝的坝脚及其它建筑物 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近则须增设合适的防护建筑物。
4、施工条件:开挖方量是较大的,对出渣路线 及堆料场都要合适地布置,有可 能利用开挖的土石方量来填筑土 石坝,避免各建筑物施工相互干 扰。
在高速水流作用下的过水表面,应 按不平整度精心施工,尤其是易发生 空蚀的变坡处及弧起点、紧邻反弧终 点的下排水平段,发现不平整度不符 合应进行磨削。
仅靠控制不平整度来预防空蚀,在 工程施工中困,表面积大突体多,混 凝土强度高,工作量大,费用昂贵, 而且工艺也存在困难。σ<0.2时,不 平整度难于达到要求,应考虑其它措 施:如掺气减蚀、抗空蚀护面等。
水利水电工程导论 第四章 挡水建筑物 ppt

《水利水电工程导论》
第四章 挡水建筑物
第四章 挡水建筑物
所谓挡水建筑物是指为拦截水流、抬高水位、 调蓄水量或为阻挡洪水泛滥和海水入侵而建的水 工建筑物。如拦河闸、坝、堤防、海塘等。所谓 泄水建筑物是指用于排放水、泥沙、冰凌等的水 工建筑物。溢洪道、溢流坝、泄水孔、泄水隧洞 等是泄水建筑物的主要形式。本章主要介绍的挡 水建筑物包括重力坝、拱坝、土石坝和水闸,泄 水建筑物主要介绍河岸溢洪道,常也起泄水作用 的水工隧洞在下一章介绍。
4.2 拱坝
一、拱坝的特点
(3)荷载特点 拱坝坝身不设永久伸缩缝, 温度变化和基岩变形对坝体应力的影响比较显著, 设计时,必须考虑基岩变形,并将温度作用列为 一项主要荷载。 由于拱坝剖面较薄,坝体几何形状复杂,因 此,对于施工质量、筑坝材料强度和防渗要求等 都较重力坝严格。
4.2 拱坝
二、拱坝坝址对地形和地质条件的要求
第四章 挡水建筑物
第二节 拱坝
4.2 拱坝
早在 1000 年以前,人们就开始修建浆砌石拱 坝,到 20 世纪初才开始建造混凝土拱坝。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拱坝发展迅速,近 50 多年来,我国修 建了 500 多座高 30m 以上的拱坝,如二滩水电站 (双曲拱坝高 240m ,附图 6 )、龙羊峡重力拱坝 (高 178m )、东江双曲拱坝(高 162m )、隔河岩 重力拱坝(高151m)等。
水利工程概论 河床式溢洪道溢流坝PPT学习教案

无闸门控制的溢流坝顶
有闸门控制的溢流坝顶
第3页/共8页
(3)溢流坝的下游联接 下泄的水流挟有巨大能量,对下游河床产生巨大的冲刷,必须 要有可靠的消能设施。 混凝土溢流重力坝的消能设施常见的有四种:
底流消能 面流消能 挑流消能 戽流消能
第4页/共8页
底流消能 在坝趾下游设一定长度的混凝土护坦,采用消力池、消力坎(消力墙) 等措施,促使水流在护坦上产生水跃,通过水流的内部摩擦、掺气和 撞击消耗能量。
水利工程概论 河床式溢洪道溢流坝
会计学
1
(2)溢洪道的分类 根据在枢纽中的位置,溢洪道可分成两大类:
• 河床式溢洪道(溢流坝)—— 布置在河床中的拦河坝上的溢洪道 ;
• 河岸式溢洪道 —— 布置在河岸上的溢洪道。
河床式溢洪道 (溢流坝)
第1页/共8页
河岸式溢洪道
2、河床式溢洪道——溢流坝
(1)溢流坝前缘长度和堰顶高程 满足泄水要求且下泄量受下游防洪和上游淹没限制。 在同一下泄流量和库水位情况下,堰顶高,前缘长;堰顶低则前缘短, 但单宽流量大。
溢流坝堰顶高程
溢流坝前缘长 度
第2页/共8页
(2)溢流堰顶闸门设置 • 不设闸门——堰顶高程同正常高水位,泄洪时加大了淹没范围 ,非溢流段坝顶高程较高。但结构简单,管理方便,适合中小 型工程。(洪水到来时,上游水位有一个壅水高度,加大了淹 没) • 设闸门——闸门顶略高于正常高水位,堰顶高程较低,可调节 水库水位和下泄流量,减少淹没范围和非溢流段坝顶高程,适 合大型工程。(洪水到来前,可以开启闸门预泄库水腾出库容 )
• 面流消能 在坝址处利用鼻坎将水流挑至水面(不是空中),主流在水面逐渐扩散 消能,在鼻坎附近表面主流与河床之间形成逆向旋滚,使高速水流与 河床隔开,避免对坝趾附近河床的冲刷,逆向旋滚也可消除一部分能 量。面流消能不需设护坦和其他加固措施。不如底流消能用的普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收缩段设计 合理的收缩段应当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度最
小,对收缩段以下泄槽中的水流扰动最小。 收缩区的设计主要是确定: (1)收缩区的长度 (2)侧压的偏角θ
四、出口消能段及尾水渠
溢洪道出口的消能方式与溢流重力坝基本相 同,见“重力坝”一章,随着高坝建设的增多, 挑流消能工新形式不断出现,如:扭曲挑坎 斜挑坎、窄缝式挑坎等。 挑流消能:适用于较好的岩基,泄槽挑流冲
刷坑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底流消能:适用于地质较差情况。
挑坎所受的荷载:水流离心力、水重、扬压力、
6、引水渠的纵坡一般采用平坡(I=0)或具 有不大的逆坡。
二.控制段(溢流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过水能力。
(一)溢流堰的形式
• 按其断面形式与尺寸分:宽顶堰、实用堰、 坚壁堰
• 按其在平面布置形状分:直线、折线、曲线、 环形
• 按堰轴线与来水方向相对关系分:正交堰、 斜堰、侧堰
体形设计要求:尽量增大流量系数,径流时不产生 空穴水流或诱发危险振动的负压。
在直线收缩区的起点,由于侧压向内转折, 产生正扰动(壅高),在收缩区终点。由于侧奢 向外转折,产生负干扰(跌落)两岸侧压起点A 和A‘发生的扰动线在中心线上B点相遇(又被反 射到侧压的C和C‘)后传播到C和C‘再发生反射。 若使C点与D点,C‘与D’重合,正负扰动同在一点 发生。两者互相抵消,使下游扰动减至最小。
第六节 岸边溢洪道
一、溢洪道是水利枢纽中的一项主要建 筑物,它泄洪起着保护大坝安全的重 要作用。
设河岸溢洪道的原因: 1)土坝本身不能泄水 2)河谷狭窄,厂坝争位 3)坝身泄水能力不足,另设泄洪道(如支墩
坝等轻型坝)
溢洪道通常是开敞的,其宣泄能力与堰上水 头的3/2次方成正比,故超泄能力大;其次,闸门 承重水头压力较小,操作方便,工作安全可靠。
常用的堰形:宽顶堰、实用堰
(1)宽顶堰 优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堰矮、自重小、 对承载力较差的土基适应力强。
缺点:流量系数m较低(0.32-0.385)
适用:泄流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
小型工程
(2)实用堰
特点:流量系数比宽顶堰大,在相同泄流量条 件下,需要的泄流前缘较短,但施工复 杂。
适用:1)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常采用,以 减少工程量。
二、河岸溢洪道的型式及其位置的选择
(一)型式
(1)正槽式 (2)侧槽式 (3)竖井式 (4)虹吸式
(二)位置的选择
应全面考虑地形、地质、枢纽布置、施工、 运行条件,通过几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来 确定。 1、地形:利用枢纽附近合适的马鞍形垭口,
如无垭口可利用中缓的岸坡;在坡 陡情况下,选用侧槽式。
2、地质:力争布置在较坚固稳定的岩基上,如土 基应布置在挖方上,还须进行地基处理, 如岩基有断层,破碎带等应摸清情况, 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如风化层太厚或 挖方过多会引起山坡坍塌,可考虑采用 隧洞泄洪。
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开挖量,可以 采用变坡,使坡度变化不宜太多,实践表明:在 变坡处(特别是由陡变缓处)容易遭到动水压力 的破坏,变坡处应做水流衔接设计。 3、横剖面
泄槽的横剖面形状与地质条件紧密相关岩基 上多做成矩形或接近矩形的断面,但在节理发育 和破碎带的岩基或土基上,有时也作成梯形。
(二)收缩段、扩散段和弯曲段设计
保安全。 为了防止挑流水舌的下面形成真空,在边墙
上设置通气孔。
为排除反弧段上积水,设排水孔。
在有的情况下,若流经泄槽的急流经过消能 之后,不能直接进入原河道时,需布置一段尾水 渠。
脉动压力、混凝土自重等。
为了保证坎的稳定,常在挑坎的末端做一道
深齿墙,齿墙深度应气氛冲坑的形状、尺寸而定,
其底部高程一般应低于冲刷坑可能影响的高程。 还要考虑到泄量很小时,水流挑射不远或者
挑不出去,而齿墙下跌的情况,为此无论土基还 是凹面岩基,一般都要设置混凝土护坦以保护齿 墙墙脚。
挑坎的两侧也应设置齿墙插入两岸岩石,以
对引水渠的要求:水流平顺,水头损失小,增加泄水 能力,减少工程量。
在布置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水渠在平面布置上尽量是直线(水流平 顺,可防止旋涡和横向水流)如受地形、 地质等条件限制,引水渠必须较弯,其转 弯半径不得小于4—6倍渠底宽,并力求在 控制段前有一直线段。
2、引水渠的过水断面一定要大于控制段的过 水断面。
流平面宜尽量采大,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不能
完全做成直线,需要转弯,转弯半径大于等于
10b
(b:陡槽直线段的平均宽度)。
3)为了减小泄槽末端的单宽流量,以利于消能
防冲,有时在泄槽末端设扩散段。
2、 纵断面 1)泄槽水流流速高,一般设在挖方上 2)最好使用单一的陡坡(大于临界坡)
2.扩散区设计 目的:减小出口单宽流量,便于消能 至今尚无成熟理论可供应用。下列经验仅供参
考。 初步设计,根据急流边墙不发生分离的条件来
确定扩散角Ψ至今尚无成熟理论可供应用,下列经 验仅供参考。初步设计,根据急流边墙不发生分离 的条件来确定扩散角φ
3.弯曲段 通常采用圆弧曲线,弯曲半径应大于10倍槽宽弯曲 区,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导致外侧水深加大,内 侧水深减小,造成断面内的流量分布不均。同时 集中的急流受到边墙转折的限制,形成冲击波。 因此,弯曲区设计的主要。 问题在于: ①使断面内流量分布均匀; ②消除或抑制这种冲击波。
2)地面高程低于设计堰顶高程的溢洪
道,也常采用。 溢流堰多采用非真空堰
三、泄槽
泄槽的水利特征: 底坡陡,故为急流。由于流 速高,故会产生明渠中高速水流的问题:冲击 波、水流掺气、空蚀、压力脉动,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
(一)、泄槽的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1. 平面布置
1)为了使水流平顺,减少冲击波的发生,沿水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正槽式溢洪道通常以下五部分组成,即进水段、 控制段、泄槽、消能段和尾水渠。
溢流堰轴线和泄槽轴线正交。 优点:正向进水,结构简单,水流条件较好,泄 洪能力大,工作安全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 而得到广泛采用。 缺点:当两岸地势高,且岸坡较陡时,开挖方量 往往很大
一、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由水库进入控制段。当控制段 的位置紧靠水库时,进水段只是一个喇叭口; 当控制段的位置不能紧靠水库时,则需要在 控制段前开挖引水渠。
3、引水渠断面常采用梯形断面,边坡视土壤 和岩石的性质而定(岩基接近矩形)。
4、引水渠不宜过长,当受地形、地质条件限 制时,必须布置较强的引水渠,在泄流时, 应考虑该段水头损失的影响。(工程措施: 降低糙率)
5、当控制段的溢流堰为实用堰时,渠底应低 于堰顶,其值不小于0.5倍堰上水头稳定 和具有较大的流量系数。
3、枢纽布置:溢洪道进口应位于水流顺畅处,且 与土石坝应存有相当的距离;如太 近,则须加设导墙(或加强临近坝 坡的护坡),溢流堰前加引水渠应 较短,以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泄水 能力。
下游出口,应与土石坝的坝脚及其它建筑物 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近则须增设合适的防护建筑物。
4、施工条件:开挖方量是较大的,对出渣路线及 堆料场都要合适地布置,有可能利 用开挖的土石方量来填筑土石坝, 避免各建筑物施工相互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