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雨的四季》课文全解

《雨的四季》课文全解《雨的四季》这篇课文,简直就像一场精彩的雨之舞会!春天的雨,那可真是个温柔的小姑娘!她轻轻地来啦,“沙沙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小草探出了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花儿笑开了脸,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柳树也被她唤醒了,在微风中梳理着自己的长发。
你说,春天的雨是不是特别神奇?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雨中玩耍。
我们仰着脸,让雨滴落在脸上,凉凉的,痒痒的,可好玩啦!我问小伙伴:“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们吗?”小伙伴们都点头说:“是啊是啊!”夏天的雨,那可就是个急脾气的小伙子!说下就下,“哗哗哗”,像瓢泼,像倾盆。
刚才还晴空万里呢,一转眼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路上的行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雨弄得措手不及,纷纷找地方躲雨。
可田里的庄稼可高兴啦,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雨水,好像在说:“这雨来得太及时啦,我们都快渴死啦!”你想想,夏天的雨是不是很豪爽?有一回,我在家里看着窗外的雨,那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掉。
我心想:“这雨要是一直下,会不会把世界都给淹了呀?”秋天的雨,就像一个魔法师!她一来,世界就变得五彩缤纷。
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她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果园里,苹果红通通的,像小朋友们红扑扑的脸蛋;梨子黄澄澄的,像一个个金黄的葫芦。
你难道不觉得秋天的雨很厉害吗?有一天,我走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听着脚下“嘎吱嘎吱”的声音,心里想:“这秋天的雨可真是个神奇的画家,把世界画得这么美!”冬天的雨,像是个神秘的侠客!她很少露面,偶尔出现,也是带着冷冷的气息。
她让大地变得安静,让世界仿佛进入了沉睡。
可是,当她和雪花一起降临的时候,那可就是另一番美景啦!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和冬雨一起给世界披上了一层银装。
你能说冬天的雨不特别吗?记得有一次,我在窗户上哈了一口气,看着外面的冬雨,我问自己:“冬天的雨是不是在准备一个大大的惊喜,等着春天来的时候给我们呢?”总之,雨的四季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魅力。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最新版)
目录
1.课文《雨的四季》概述
2.《雨的四季》的作者及背景
3.课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4.课文的艺术特点
5.《雨的四季》的现实意义
正文
1.课文《雨的四季》概述
《雨的四季》是一篇描绘自然现象雨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不同表现的诗歌。
通过对雨在不同季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雨的美丽和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雨的四季》的作者及背景
《雨的四季》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
他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正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期,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借雨的四季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寓意着人们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
3.课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雨的四季》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通过对雨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与神奇,同时通过对四季的更替,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珍爱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
4.课文的艺术特点
《雨的四季》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雨的四季之中;其次,文章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最后,文章以景喻理,以自然现象来揭示人生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收获人生的感悟。
5.《雨的四季》的现实意义
《雨的四季》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
同时,文章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笔记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笔记摘要:一、引言:对雨的四季进行概述二、春季的雨:生机勃勃,滋养万物三、夏季的雨:猛烈热烈,带来清凉四、秋季的雨:清爽宜人,收获的季节五、冬季的雨:滋润土壤,为春天储备六、雨的四季在我国的意义与价值七、结论:珍惜雨水,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正文: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的源泉。
它滋润着大地,孕育着万物,构成了四季独特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雨的四季之美。
春季的雨,如同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春雨滋润着田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绽放出绿色的生命。
同时,春雨还滋养着无数的生物,让它们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夏季的雨,犹如热烈的恋人,猛烈而激情。
夏雨降临,时而如瀑布般汹涌,时而如细丝般缠绵。
它带给大地的是清凉与舒适,给人们带来了一份惬意。
夏雨还将热量带走,让炎热的夏天变得清爽宜人。
在这激情四溢的季节里,万物在雨水的洗礼中茁壮成长。
秋季的雨,似一位端庄的仙子,清爽宜人。
秋雨降临,如诗如画,给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在这个季节里,秋雨滋润着金黄的稻田,让颗粒饱满,丰收在望。
此时,秋雨也预示着冬季的临近,为大地做好储备。
冬季的雨,宛如一位智者,滋润着土壤,为春天的到来做好准备。
冬雨降临,虽然寒冷,但却孕育着希望。
在这个季节里,冬雨为土地补充水分,让枯萎的植物得以恢复生机。
同时,冬雨还为河流、湖泊补充水量,确保春天来临时的水源充足。
在我国,雨的四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雨水不仅滋养了万物,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正是因为雨水的滋润,我们的家园才变得美丽富饶。
总之,雨的四季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学会了珍惜与感恩。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本文以“雨的四季”为题,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7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
第二部分(第2至5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的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1.XXX:清新、润泽、甜美。
这段共有五层意思:(1)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2)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3)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4)空中挂着水雾丝帘,空气变得甜润;(5)春雨驱走冬天。
2.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这段大致分两层意思:(1)直接描写XXX的状态和特点,由云而雨,急速而来,把人浇个透,驱走酷热;(2)描写XXX的结果,大地显得丰茂,暑气廓清,到处奏响夏雨交响曲。
3.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这段可以分成三层意思:(1)秋雨的背景,是在一个成熟的金黄季节,丰收的季节;(2)秋雨的形象和特点:静谧、深情、又有些凄冷;(3)秋雨高邈、悠远,引发人的感悟,净化人的灵魂。
4.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这段可以分成两层意思:(1)写冬雨的化妆变身,成为雪花,成为一年中最后的礼物;(2)写南方的冬雨,变得“吝啬”稀少,平静,像一种特殊的温暖。
第三部分(第6、7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本文围绕大天然的雨在四序中的不同形象、形态来写,中央明确,层次清晰。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基本上一段一个中央意思(结尾除外),中间四段是文章主体,写得最充分。
本文是作者的经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设喻、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篇幅不算长,内容不太深,语言规范精美,适合初一学生研究。
《雨的四季》课文讲解及教案

《雨的四季》课文讲解及教案课文解析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对雨的感受。
【问题1】说说开头段的作用。
在内容上,点题,说明“我”喜欢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富有表现力。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珠”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修饰之,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教材问题探究】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侧面描写,通过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写了春雨的娇媚,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灵动而富有想象力,收到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随文探究1】文中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春雨来临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所以作者喜爱它,感谢它。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本文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雨的四季,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1. 引子文章以“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开篇,点明了主题。
同时,作者通过对雨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美丽的画面。
2. 春之雨春雨是春天的代表。
作者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现出了春天的新生和希望。
春雨柔和细腻,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滋润着大地,唤醒了大地的生机。
同时,春雨也带来了新的生命和希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未来。
3. 夏之雨夏天的雨则给人一种奔放、热烈的感觉。
作者通过描绘夏雨的狂暴和力量,表现出了夏天的热情和活力。
夏天的雨倾盆而下,洗净了炎热和灰尘,让人感受到了清凉和舒适。
同时,夏雨也带来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让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4. 秋之雨秋天的雨则给人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
作者通过描绘秋雨的柔和和细腻,表现出了秋天的宁静和深沉。
秋雨绵绵而下,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凉爽和清新。
同时,秋雨也带来了收获和成熟,让人对生命充满了感激和敬畏。
5. 冬之雨冬天的雨则给人一种冷峻、清新的感觉。
作者通过描绘冬雨的稀少和寒冷,表现出了冬天的清冷和静谧。
冬雨少而珍贵,让人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和清新。
同时,冬雨也带来了冬天的生命力和希望,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6. 结尾文章以“只是因为热爱大自然,也热爱生命”结尾,点明了主题。
作者通过对四季雨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追求。
同时,作者也通过雨的四季,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雨的四季》课文赏析

《雨的四季》课文赏析《雨的四季》是当代作家刘湛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景物描绘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特色1.生动形象的描绘:刘湛秋运用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雨的形态、声音、气息等描绘得生动传神。
例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这一句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雨后树木的清新与生机。
2.细腻入微的描写:作者在描绘雨的四季时,注重细节刻画,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四季雨的不同特点。
如“春雨洗淋过的草木,叶尖上带着水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一句通过对叶尖水滴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清新与生机。
3.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
如“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春天的雨,淅淅沥沥;夏天的雨,热烈粗犷;秋天的雨,端庄沉思;冬天的雨,自然清新。
”这一句通过排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二、情感表达1.深情的主观情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流露,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雨的世界。
作者对雨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深沉与真挚。
2.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作者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注重理性思考,通过对雨的四季的描绘,引发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既有感性之美,又不失深度和思考。
三、景物描绘1.四季雨景的对比描绘:作者通过对四季雨景的对比描绘,突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和美感。
如春雨的柔和、夏雨的热烈、秋雨的端庄和冬雨的自然,使读者感受到四季雨的不同风情。
2.丰富的视觉效果:作者运用丰富的视觉效果,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感受到雨的形态、色彩和动态。
如“夏日的暴雨如同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奏出了热烈与激情”这一句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雨的四季》课文讲解

《雨的四季》课文讲解《〈雨的四季〉课文讲解》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一起好好讲讲《雨的四季》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啊,就像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把雨在四季里不同的样子都给咱们展现得清清楚楚。
我一读这篇课文,就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四季的雨呢。
先说说春天的雨吧。
春天的雨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妈妈,轻轻地、悄悄地就来了。
课文里描写得可好了,说它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哎呀,你想想看,牛毛多细密呀,花针多精致呀,细丝多轻柔呀。
这春雨下起来的时候,就像老天爷在轻轻地撒下这些细细小小的东西。
它滋润着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像是被唤醒了一样。
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就像一个个小娃娃在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
花儿呢,也在春雨的抚摸下,慢慢地张开了笑脸。
我就想啊,这春雨肯定有魔法,要不然怎么能让整个世界变得这么生机勃勃呢?你们说是不是?再看看夏天的雨。
夏天的雨可不像春雨那么温柔啦,它就像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大叔。
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突然啊,一点都不跟你客气。
刚刚还晴空万里呢,转眼间就乌云密布,然后“哗”的一下,豆大的雨点就落下来了。
这雨点砸在地上,就像砸在鼓面上一样,噼里啪啦的,可响了。
夏天的雨下得又大又急,就像有人在天上拿着大盆往下泼水似的。
可是呢,虽然它这么猛,但是它也给夏天带来了清凉。
你想啊,在闷热的夏天,被那热气蒸得浑身难受的时候,这一场大雨下来,就像给大地洗了个凉水澡,那种感觉多舒服呀。
而且雨后还能看到彩虹呢,就像一座七彩的桥横跨在天空,可漂亮了。
秋天的雨呢,又有不一样的味道了。
秋天的雨像是一个画家,带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它走过树林,树林就变了颜色。
枫叶被它染成了红色,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银杏叶被它染成了黄色,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秋雨落到果园里,苹果变得红彤彤的,就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
梨儿变得黄澄澄的,像一个个小葫芦挂在树上。
这秋雨呀,还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树叶被它吹落,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然后慢慢地飘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的四季》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本文以“雨的四季”为题,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7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
第二部分(第2至5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的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1.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这段共有五层意思:(1)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2)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3)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4)空中挂着水雾丝帘,空气变得甜润;(5)春雨驱走冬天。
2.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这段大致分两层意思:(1)直接描写夏雨的状态和特点,由云而雨,急速而来,把人浇个透,驱走酷热; (2)描写夏雨的结果,大地显得丰茂,暑气廓清,到处奏响夏雨交响曲。
3.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这段可以分成三层意思:(1)秋雨的背景,是在一个成熟的金黄季节,丰收的季节;(2)秋雨的形象和特点:静谧、深情、又有些凄冷; (3)秋雨高邈、悠远,引发人的感悟,净化人的灵魂。
4.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这段可以分成两层意思:(1)写冬雨的化妆变身,成为雪花,成为一年中最后的礼物;(2)写南方的冬雨,变得“吝啬”稀少,平静,像一种特殊的温暖。
第三部分(第6、7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本文围绕大自然的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形态来写,中心明确,层次清晰。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基本上一段一个中心意思(结尾除外),中间四段是文章主体,写得最充分。
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设喻、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篇幅不算长,内容不太深,语言规范优美,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对大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熟知事物的深入体会,还可以学到如何展开联想想象,学到在作文中合理地安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素养提升
进一步巩固前两课教学所养成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向更高目标发展:
第一,提升朗读目标,朗读出课文之美。
应该比前两课读得更流畅,并初步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
要读出两种情调,一是表达出作者直率而奔放的热情,通过强调读出那些直接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例如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的语句)来体现;二是表达出作者描述四季之雨时的亲切、深厚的情调,这一感情蕴藏于课文的2、3、4、5段,即课文的主体部分。
这两种情调或情感细分起来有所区别,但总体看是相似相近、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极其充沛、饱满。
因此教学时要将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激发、调动起来,不能平淡地、松懈地、散漫地读下来。
第二,感知、鉴赏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由此进入散文意境之中。
此间需要发挥两种能力,一是感知,二是鉴赏。
前者就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读出或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这既是一种语言感知能力,也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
试读下面的语句: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学生读了应该产生某种画面感,其中醒目的是“黄青”和“昏黄”二词,初读虽然不能十分清楚地分辨二词词义,但脑海中已经有了色彩印象,可以提示辨析同义词。
再看“闪出”一词,好像突然出现似的,非常有趣味,值得揣摩,可以作为一个训练语感、激发想象力的小环节。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作者从这里开始,尽情地发挥了奇妙想象和精彩描述的特长。
一要提示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抓住其中几个具体可感的写景词(“树枝”“叶子”“花苞”),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二要关注比喻(“少女的眼泪”)和拟人(“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的修辞方法进行品味赏析,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三要抓住富有形象感、动感的词语(“柔软”“滴”)。
所有这些理解和赏析,都是以品味语言为基础的,要从语言的细小处入手。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想象其优美的情境。
“丝帘”和“彩棱镜”都是具体可感的名词,以比喻的形式呈现出来;“挂”和“牵动”都是形象感很强的动词,化静为动。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可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这里的听觉形象(“沙沙声”)和嗅觉形象(“芳甜”)的描写。
第三,在训练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品味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这种能力超越了前两种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无法绕开的阅读能力。
综合概括,需要对课文进行宏观把握,观其大略。
课文对夏之雨、秋之雨和冬之雨的特点已经点明,需要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词,看看能否准确地概括;而课文对春之雨的特点没有点明,需要学生阅读段落并认真体会,再加以总结、提炼,
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或许能想到“新鲜”“娇媚”二词。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些词,教师就点明,并说出选择这些词来概括四季特点的理由。
也可以先提示春之雨的特点,余下三个季节的雨的特点,提示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三、问题探究
1. 作者是诗人,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
本文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诗的激情。
首先,文章描写了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有很多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写出了色彩和动态,形象感强;又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就像特写镜头,聚焦到花苞上的雨滴;“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诉诸读者听觉;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诉诸读者嗅觉; “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也像特写镜头一样,描写局部细节,还诉诸读者触觉;“黎明提前敲着窗户”,“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写得非常精准,都是生活经验的反映。
其次,文章抒情性很强,充满了诗的感觉和感情,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就是饱含着感情写成的语句,在写景中显出深情; “呼吸变得畅快”,也是情感的显露。
直接抒情的语句也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后两段,似乎不能自已,激情高涨,喷发而出。
2. 如何理解文中的“雨”这一意象?
本文的雨有多重意义。
一是自然形态的雨,二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雨。
前者表现的是雨的客观形态,是实写;后者表现的是雨的精神内核,是虚写。
后一种雨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
3. 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揣摩的精美语句?
文中的精彩语句很多,此处举几例加以分析。
(1)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这几句是承接上面的“……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而来的,突出地表现了“丰满”和“敞开”的特点。
“怒放”“鼓着浆汁”“争先恐后”等关键词语都是动态的描写,分别刻画出花朵、树木、草叶在夏季生长的茂盛,最后又总起来以“海绵”这一比喻作结,新鲜而贴切。
(2)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侯,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这句话最精彩的地方是“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的比喻,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是新奇的想象。
顺此写下来,自然引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的话,这是文章写秋雨的点睛之笔。
作为段首之句的“当……的时候”,表明秋天的特点,一是秋的颜色(“金黄”),二是秋的收获(“果
实摇着铃铛”),为下面写秋雨作铺垫。
“雨”字停顿,既有语气节奏的变化,又有加重表达的效果。
(3)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此处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其中“冷冽”“刺激”“干涩而苦”等词语表达了负面的感受;后面语句写冬雨的美妙,“一种特殊的温暖”是神来之笔,“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是富于想象之语。
4. 第5段的冬之雨与春之雨、夏之雨和秋之雨写法有什么不同?
春之雨、夏之雨和秋之雨写得非常充分,极尽了作者的才力;到第5段写冬之雨时,便突发新意,从雨过渡到雪了。
从文章技法来说,过渡、转换、求变等能造成阅读的新奇感,避免文章单调、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