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法

合集下载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原是语义 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 有的特点。
• 语义学中分析、描写词的语义特征,大致 有三个目的:
• 一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再进 行细分类。 • 比如:人类是一个语义类,为了说明同一 个家族中不同人的不同辈分和相互之间的 关系,可以根据某些语义特征对家族中不 同称谓的人细加分类:
• 可以说“喝水”“喝汤”“喝啤酒”而不 说“吃水”“吃汤”“吃啤酒” • 可以说“吃饭”“吃梨”“吃面包”,而 不说“喝饭”“喝梨”“喝面包”
• 三是在语义学里使用“语义特征”这个概 念,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 的词。 • 例如: • 看[+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看见[+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语法学中词的语义特征都是结合具体的句 法格式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句法格式 单纯从词义的角度来分析、概括得到的。 • 这段话有两层含义:
• 一是离开具体句式,单从词汇角度概括一 些词的语义特征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 例如:粉笔、黑板、板擦 [+教具]
• 二是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 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 例如:动词“写” [+给予] • 朱德熙考察 • “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 • 能进入的都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 • 张三写给李四一封信
• 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光的速度”的说法,而 没有“火的速度”的说法。 • 为什么有“大火”“小火”的说法,而没有 “大光”“小光”的说法。
• 动词“喝”和“吃”,属于同一语义类—— 饮食类 • 但语义上有差别,为了显示其相互之间的 差异,就可以从一些方面描写其语义特征

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

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
b2. 在露天球场上打篮球 打露天球场
c1. 在跑道上跑 *跑跑道
c2. 在马路上跑 跑马路
同样一个名词表示的事物,它作为背景和作为参照体二者的功能特征是不同的。把背景提升为参照体,其显著度得到了加强,发话人的这一语序安排显然受到了语用功能的驱使,背景提升的目的就是,发话者认为它是不同于背景的重要的新信息,是需要对受话者特别点明的信息。一般说来,“餐厅”的功能无需特别强调也能表示“吃”的处所,而“食堂”则是“机关、团体中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其语义内涵要比“餐厅”丰富,为了跟一般情况相区别,发话者可以采取背景提升的策略以示强调。对比(70)b1和b2,(70)c1和c2,背景提升的这一功能更为显明。
上文的分析还表明,背景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类型,可以是处所,可以是工具,可以是目的,可以是方式,等等。因此,背景提升为参照体(宾语)后,它跟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时候需要上下文才能明确。例如:
(72)a.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由老李专门跑汽油。
b. 你的车要拉风门才能起吗?我看你用的机油有问题,跟跑汽油也有关系。
(73)a. 我们赶集饿了一般都是吃老张,他比我们有钱。
b. 我纳闷,他老说只吃小白,难道因为小白的头像小猪?后来又说只吃老王,难道还吃猫肉?
(72)a的“汽油”是“跑”的目的,(72)b的“汽油”是“跑”的主体;(73)a的“老张”是“吃”的来源,(73)b的“小白”和“老王”是“吃”的受事。
驳斥错误观点
?散布言论 *散布正确言论
散布错误言论
4.5 2.2 内部制约还表现在“动-名”组合语义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例如“赏”和“罚”,前者表示“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后者表示权力机构(或个人)从犯有过失的机构(或个人)那里强制夺取财物或利益。因此“赏小张一百元”和“罚小张一百元”,前者的语义关系是“动作-取事+涉”,后者的语义关系是“动作-予事+涉事”,动词跟“小张”的语义关系因动词的语义特征而发生了变化。再如“吃”和“饼干”组合表示“动作-受事”的语义关系,而“吃”和“勺子”组合,由于“勺子”的工具性质,它们的语义关系变成了“动作-工具”。

4第四章 语义特征分析

4第四章 语义特征分析
可见:语义特征对相同结构的句法变换 和语义关系起着双重制约作用。
狭义语义特征分析练习题
1a、我告诉他好几遍自己的名字 。 1b、我问过他好几遍自己的名字。
2 、广义语义特征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规则系统,其中各个 层面的组合以及组合的方式都跟语义有 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语义特征不仅仅局限于某类词对 所在句法格式的制约作用。广义上讲, 语法层面还包括词语的构成方式、词语 的位序、不同的句式、甚至还包括不同 的语用环境对词语或句法格式的选择等, 而这些都跟语义特征有关。
例如:
例证1:实词重叠后的语义变换
语义特征 [+定量;
例词
-延续]
[-定量;+延续]
一天
一天一天 一天天 天天
一代
一代一代 一代代 代代
一篇
一篇一篇 一篇篇 篇篇
一次
一次一次 一次次 次次
例证2:结构赋义理论
(1)客人来了。 (2)来客人了。 两句中的“客人”都是普通光杆名词,但二 者的语义内涵有所不同。 石毓智: (1)句(谓语动词前做主语的光杆名词) 被结构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 (2)句(谓语动词后做宾语的光杆名词) 被结构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
只有既不具有[+给予]特征,也不具有[+获取] 特征的动词(标示为:V[-给予][-获取]), 如“走、看、读、想”,才不能进入“V+N1 +N2”格式。
从聚合的角度看,V[+给予]和V[+获取]两类动 词都可以进入“V+N1+N2”格式,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歧义格式。
3 、附属性语义特征
附属性语义特征简称附属特征。 词语进入交际系统要受到认知和功能两方面的 约束。功能所涉及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词语的组 配【包括组合、聚合】,还涉及说写者组织信 息的方式【包括语序或信息焦点的安排以及结 构格式、强调手段甚至句式的选择等】。 前者跟词汇有关,其所附属的语义特征可称为 词汇性附属特征; 后者跟结构有关,其所附属的语义特征可称为 结构性附属特征。 词汇性附属特征的例子参见本章第二节例1-8, 此略不赘。

04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04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事物的特征都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反过来说,事物之所以呈现出 各自不同的面貌,是因为事物不同的内在因素造成的。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之 所以在甲场合用甲形式而不用乙形式,在乙场合用乙形式而不用甲形式,这也 是因为不同形式及其不同的内在特征跟现实对应的结果。因此,人们使用语言 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不同的语言形式如何跟现实对应进行调适的过程。语言形 式跟现实对应的就是正确的、得体的;否则便是错误的、不得体的。语言形式 跟现实的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概念的对应,表现为词语的语义特征跟现实 的对应关系;其次是命题跟现实的对应性;再次是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体现出的 语用选择上的对应性。这些都跟语言单位的语义特征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对 语义特征的理解应该比狭义语义特征更具包容性,可以简单定义为:
这种对立还反映在句子相应的变换式上前者可以变为把字句如我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他好几遍而后者不能变为把字句如不能说我把自己的名字问过他好几遍基于上述事实陆俭明19912003将语义特征定义为某一小类实词所特有的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涵或者说语义要素红旗2002也认为语义特征是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且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
“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两个句子中的“客人”都是普通光杆名词, 但二者的语义内涵有所不同。按照石毓智(2002a)的观点,前者(谓语动词前 做主语的光杆名词)被结构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后者(谓语 动词后做宾语的光杆名词)被结构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语用条件不同,所使用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也要 随之进行调整。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为什么用这个结构而不用 另一个结构,这些都是不同的词语或结构的不同的语义特征跟不同的语用环境 相互调适的结果。比如一般情况下,三岁小孩儿在母亲面前吵着要买玩具熊的 时候,最有可能说的是“妈妈,给我买玩具熊”,而不是“母亲,给我买玩具 熊”。显然,“母亲”和“妈妈”在功能语体上的[±庄重]的语义特征在其中起作 制约作用。

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法

总结:语义特征分析:通过分析某句法
格式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实词所具有 的共同语义特征,来解释这种句法格式 的独特之处。
作用和局限? 课后思考练习:V+了+时量+了。 如:死了三天了。 等了三天了。 看了三天了。 挂了三天了。

死了三天了。(伤、熄、塌、娶、到任…)
等了三天了。(盼、哭、追、玩儿、琢磨…) 看了三天了。(听、讲、学、剪、研究…) 挂了三天了。(挂、插、贴、穿、吊…)

A式:动词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
B式有
动词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
二、什么是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来源于词汇语义学中的义素分析法。
母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父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哥哥[+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姐姐[+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弟弟[+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 -年长、+年幼] 妹妹[+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舅妈[-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一、变换分析的局限和语义特征分析的
产生
N处所+V+着+N事物。(静态,表存在)
A
式:静态:N事物+V+在+N处所。 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摆着鲜花。 门上贴着对联。 黑板上写着字。 门口站着人。 床上躺着病人。 墙上挂着画。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Word2Vec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将词转化为固定维度的向量,形成语义特征。
特征匹配与分类
相似度匹配
比较文本间的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 Jaccard相似度等。
分类器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文本进行分类, 如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神经网 络等。
结果评估与优化
01
准确率、召回率、F1值:评估分类结果的性能指标。
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结合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 方法,形成更为强大的语义特征分析模型, 提高语义特征分析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多模态 语义特征分析,将不同模态的数据 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语义特征分 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多模态语义特征分析
多模态语义特征分析是指将不同 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提取更
产品评价
02
分析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和反馈,了解产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品牌形象评估
03
评估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06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未来发 展与挑战
深度学习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结合
深度学习技术为语义特征分析提供了强 大的工具,能够自动提取高层次的语义 特征,提高了语义特征分析的准确性和 效率。
02
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化技术 可以提高大规模语义特征分析 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
03
利用高效的降维技术和特征选 择方法可以降低大规模语义特 征分析的维度和计算复杂度, 提高分析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交叉验证:通过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评估
模型的泛化能力。
03
特征选择与优化:根据性能指标,选择或优化特征,
提高分类效果。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SFA)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分析图像中形状变化、区域分布和周期性结构等内容的算法,其目的是获得对所处理图形的解释性,并根据该解释进行分类。

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基于Image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ISFA)开发的,ISFA是一种用于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的算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主要检测图像中的空间特征,并将其转换成表示不同空间结构的特征向量。

通常情况下,图像的空间特征表示为三维空间中的几何物体或形状,如点、线、弧、三角形和多边形等。

通过识别这些形状,可以对图像中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分布和周期性等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图像的语义特征信息。

例如,在面部识别领域,语义特征分析法可以用来检测图像中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和脸颊等,并提取每个面部特征所在的相对位置,比如眼睛的位置和鼻子的大小等。

此外,语义特征分析法还可以用于检测图像中的纹理和结构,比如地形模式、山脉纹理和水系结构等。

语义特征分析法可用于多种应用,如图像分类、检索和内容感知等。

具体而言,语义特征分析法可用于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以便进行图像分析和分类;可用于图像检索,以查找与特定图像相似的图像;可用于图像感知,以更好地理解图像的内容。

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法是一种强大而流行的图像分析技术,可以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便进行语义分析、图像检索和图像感知等任务。

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

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

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随着语言学技术的发展,语义特征分析法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用于提取文本语义信息。

本文首先对语义特征分析法概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该方法的基本架构,以及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其次,讨论了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典型方法和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特征抽取技术,包括基于WordNet和其他语义资源的语义特征抽取,以及基于统计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特征抽取。

最后,本文对语义特征分析法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语义特征分析法;特征抽取;WordNet;统计模型;深度学习技术1.言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技术的发展,如何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多种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语言处理变得愈发成熟,抽取文本语义信息也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重要的目标。

语义特征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SFA)是一种提取文本语义特征的方法,它主要使用语义分析实现从文本中抽取关键词及其相关语义特征,从而提高机器理解文本内容及其应用的准确率。

2.义特征分析法简介语义特征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SFA)是一种基于语言学的特征抽取法,主要用于提取文本的语义特征,并将其用于语义分析和机器学习,从而实现文本的自动理解。

SFA的基本架构是将语义特征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语义基本成分,如代词、动词等;另一部分是语义关系,指代词、动词等词汇间的关系。

SFA最初由Hendrix(1979)提出,他认为,由于不同词语在其语义上可以表达各种复杂的关系,而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只能通过词语的形式进行分析,而不能抽取词语的语义信息,因此他设计的SFA模型可以用来提取文本中的语义特征,从而实现文本理解。

3.义特征分析法的技术SFA的实现需要依赖一系列特定的技术,其中主要包括语义特征抽取、特征变换和特征表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法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先看第三讲举过的例子:(1)a. 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台上-/→台上正摆着鲜花门上帖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门上正帖着对联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黑板上正写着字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ﻩ-/→床上正躺着病人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ﻩ-/→ 前三排正坐着来宾b.台上演着梆子戏-/→ 梆子戏演在台上→ 台上正演着梆子戏门外敲着锣鼓-/→ 锣鼓敲在门外→ 门外正敲着锣鼓外面下着大雨-/→ 大雨下在外面→外面正下着大雨教室里上着课-/→ 课上在教室里→教室里正上着课大厅里跳着舞-/→ 舞跳在大厅里→ 大厅里正跳着舞(1)a和(1)b左列可以分别抽象为:(2)[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动态] 问题: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结构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为何产生歧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歧义的产生跟句式中的动词有关。

(1)a的动词虽然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共同的“使附着”的语义内涵。

请大家查查词典,看词典里的释义。

如果把出现在[A]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动词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3)动词a:[+使附着]相应地,[B]式中的动词可以记为“动词b”,“动词b”布局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b”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4)动词b:[-使附着]上文(2)的歧义格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可以分化为:(5)[A]式:名词[处所]+动词a+着+名词语[B]式:名词[处所]+动词b+着+名词语上文采用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发就是通过分析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格式的原因的。

这是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精神所在。

4.2 “语义特征”的定义4.2.1词汇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音位学(phonology) “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的理论诱发了语言学“义素”(seme)和“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等重要概念的形成。

然而,“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并非完全等同。

义素是词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的构成要素,是从义位中分解出来的最小的语义成分(seman tic component);语义特征是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相同或相异的语义要素,是通过对一组在语义上有关联的词语进行对比,从相关义位中分解出来的内部相同或相异的最小的语义成分。

“义素分析”着重同一个词语的同一个义项内部语义要素的分解。

“语义特征分析”着重于对比,被运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词汇学着重于不同词语之间(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语义要素的对比,以此确定相同或相异语义要素,以便揭示词语聚合内部语义的异同;语法学着重于检验句法结构能否成立、或者某些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结构的语义差异等。

前者可以称为“词汇语义特征(lexical semanticfeature)”,后者可以称为“语法语义特征(grammaticalsemantic feature)”,二者都可以简称为“语义特征”。

本文着重讨论后者,文中的“语义特征”皆指“语法语义特征”。

4.2.2 狭义语义特征和广义语义特征目前语法学界对“语义特征”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由此“语义特征”可以从所关心的范围上分别为“狭义语义特征”和“广义语义特征”。

4.2.2.1狭义语义特征自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有意识地运用语义特征(按:当时用的术语是“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本质一致。

)来分析语言事实开始,汉语学界以此为突破口,对汉语事实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除朱先生外,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邵敬敏等都是积极实践者。

时至今日,相同句法结构中某一关键位置的词语,其语义特征的不同会对结构的变化和语义的表达带来关键性的影响,这已成为语法学界普遍认同的事实。

例如,同样是“在+NPL+V+N”结构,“在钢笔上刻记号”可以变换成“刻记号在钢笔上”,而且变换前后的“在+NPL”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都表示N经实施V动作后的终点位置;“在碟子里抓花生”表面上似乎可以变换为“抓花生在碟子里”,但变换前后的“在+NPL”的语义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换前表示N的起点位置,变换后表示N的终点位置;而“在词典里查生词”根本就不能变换为“查生词在词典里”,“在+NPL”表示的是N的定点位置。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V的不同语义特征造成的,第一种情况中“刻”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第二种情况中“抓”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V[+使去离];第三种情况中“查”类动词既没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也没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使去离]。

可见,语义特征对相同结构的句法变换和语义关系起着双重制约作用。

有时同一聚合位置上不同语义特征的词语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词语的语义指向。

例如“我告诉了他好几遍自己的名字”中的“自己”跟主语“我”有同指关系,而“我问过他好几遍自己的名字”中的“自己”跟间接宾语“他”有同指关系。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前者的谓语动词“告诉”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后者的谓语动词“问过”含有[+获取]的语义特征。

这种对立还反映在句子相应的变换式上,前者可以变为把字句,如“我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了他好几遍”,而后者不能变为把字句,如不能说“我把自己的名字问过他好几遍”。

基于上述事实,陆俭明(1991)、(2003)将语义特征定义为“某一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王红旗(2002)也认为“语义特征是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且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

二位先生的看法目前具有广泛性。

以此看来,语义特征所涉及的范围被限制在两个方面:一是词类方面主要涉及实词;二是将分析的框架设定为同一句法格式的同一关键位置。

按照这种认识,语义特征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狭窄的,不妨称为“狭义语义特征”。

4.2.2.2 广义语义特征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规则系统,其中各个层面的组合以及组合的方式都跟语义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语义特征不仅仅局限于某类词对所在句法格式的制约作用。

广义上讲,语法层面还包括词语的构成方式、词语的位序、不同的句式、甚至不同的语用环境对词语或句法格式的选择等,而这些都跟语义特征有关。

例如有些实词被复用一次后所构成的短语其意思也发生了变化:(6)一天→一天一天;一天天;天天一代→一代一代;一代代;代代一篇→一篇一篇;一篇篇;篇篇一颗→一颗一颗;一颗颗;颗颗箭头左边的“一+X”表示实际数量,而箭头右边的“(一)X+(一)X”并不表示实际数量,而是表示“简单的单一事实不断重复或延续”。

如果用语义特征表示,箭头左边格式可以表示为:“一+X”[+数量;-延续];右边格式可以表示为:“(一)X+(一)X”[-数量;+延续]。

“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两个句子中的“客人”都是普通光杆名词,但二者的语义内涵有所不同。

按照石毓智(2002a)的观点,前者(谓语动词前做主语的光杆名词)被结构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后者(谓语动词后做宾语的光杆名词)被结构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语用条件不同,所使用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也要随之进行调整。

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为什么用这个结构而不用另一个结构,这些都是不同的词语或结构的不同的语义特征跟不同的语用环境相互调适的结果。

比如一般情况下,三岁小孩儿在母亲面前吵着要买玩具熊的时候,最有可能说的是“妈妈,给我买玩具熊”,而不是“母亲,给我买玩具熊”。

显然,“母亲”和“妈妈”在功能语体上的[±庄重]的语义特征在其中起作制约作用。

事物的特征都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反过来说,事物之所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是因为事物不同的内在因素造成的。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之所以在甲场合用甲形式而不用乙形式,在乙场合用乙形式而不用甲形式,这也是因为不同形式及其不同的内在特征跟现实对应的结果。

因此,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不同的语言形式如何跟现实对应进行调适的过程。

语言形式跟现实对应的就是正确的、得体的;否则便是错误的、不得体的。

语言形式跟现实的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概念的对应,表现为词语的语义特征跟现实的对应关系;其次是命题跟现实的对应性;再次是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体现出的语用选择上的对应性。

这些都跟语言单位的语义特征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语义特征的理解应该比狭义语义特征更具包容性,可以简单定义为: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反映了语言单位的组织形式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相对于狭义语义特征,这个定义也可以称为“广义语义特征”,同时这个定义还说明语义特征分析一般应是在一组语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单位里进行,并非无边无际。

因此,“石头”和“男孩”因为它们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语义特征,所以人们不会拿它们进行对比。

4.3 语义特征的理据虽然认知语言学被人们笼统地归入功能语言学,但二者的着重点还是有所不同。

前者着重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以及观察事物的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后者着重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人际关系或社会结构会对语言的运用产生影响。

当然,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都强调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这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相通性。

语义说到底是人们对世界的分类和指称,反映了人类思维过程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

因此,语义特征跟认知和功能都有关系。

4.3.1以认知为基础的语义特征以认知为基础的语义特征可简称为认知特征。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依赖于概念化过程,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而概念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的身体经验、我们跟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外部世界的特性。

“吃”和“喝”两个动作,通常情况下,前者涉及施事和受事,同时受事应是固体食物,吞咽之前要经过咀嚼的过程;后者虽然也涉及施事和受事,但受事应是液体食物,而且吞咽之前无需经过咀嚼的过程。

不同的概念化过程规定了二者的语言结构也存在差异:“吃馒头”可说而“喝馒头”不能被接受,同样地,“喝汤”可说而“吃汤”不能被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