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2020版高考历史题型分类练训练:3史学研究类选择题

训练3 史学研究类选择题1.传说中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但据现代科学考证,在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下,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大禹的不少事迹都存在后人附会的现象。
这表明( )A.神话传说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B.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是后人附会之说C.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D.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答案 D解析 神话传说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不是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故排除A项;英雄人物的事迹虽然有后人的附会之说,但也有真实事迹,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虽然“禹凿龙门”的故事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表明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故选D项。
2.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作品曹操形象作者创作环境《三国志》治世之能臣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1)以魏为正统(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裴松之注三国志》叛汉逆臣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1)受伪魏的影响(2)受儒家君臣观念的影响(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A.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 B解析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而是史家身份立场的影响,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
3.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海南省2020届高三高考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详细解析

2020年海南省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审题单位:海南省农垦中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封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
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即便是至秋初期,家臣忠于家主的现象还非常普遍。
家臣与家主之间关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A.家臣的职能就是为家主服务B.家臣受政治和血缘的约束C.“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D.儒家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2.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
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3.下面为唐朝三省的位置图(太极宫为皇宫)。
由图中信息可推知,唐朝A.尚书省在三省中权力最大B.三省之间的横向联系较松散C.三省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D.中书门下两省辅助皇帝决策4.南宋末年,民间思想家邓牧指出:“天生民而主之君,非为君也。
”同时他又认为皇帝的状貌与普通人同,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做皇帝。
据此可知,邓牧的思想A.是近代民主思想的源头B.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C.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反映出君主专制日益削弱5.明以前,桑蚕业和植棉业主要在江南地区,长江以北很少,京哉地区则更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全国绢税共征收288546匹,其中京瓷地区就高达32962匹,竟占到总数的12000 据此可知,明初京瓷地区A.新型物种不断引进B.经济作物规模扩大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政府税收种类繁多6.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人中国。
数学中微积分的引人,使得数学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化学中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改变了过去满足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描述。
历史学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历史学研究方法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任务是:A. 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B. 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C. 编纂历史资料和著述历史论文D. 分析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2. 史料分析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以下哪个属于史料分析?A. 考古发掘B. 调查问卷C. 访谈调查D. 文献阅读3. 下列哪种史料属于官方史料?A. 私人书信B. 行政文件C. 风俗民情记录D. 口述传承4. 以下哪个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A. 寻找史料B. 整理史料C. 分析史料D. 归纳总结5. 历史理论的主要作用是:A. 解释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B. 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C. 推测历史事件的未来趋势D. 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简答题(共5题,共20分)1. 简述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 请简述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其在研究中的作用。
3. 什么是史料分析?请举例说明。
4. 解释历史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5. 请简述历史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1. 历史学研究中应该如何进行史料的甄别和分析?2. 历史研究为什么需要借助于理论,并举例说明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综合论述题(30分)请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综合论述,包括该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等。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请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及注意事项。
2. 试卷中涉及的相关术语和概念请准确理解并答题。
3. 答案应言之有物,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4. 文章排版整齐,语句通顺,无明显语法错误。
5. 答案要求准确、详细、全面,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研究》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研究》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2·广东·高考真题)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
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
……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
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A.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B.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C.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D.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答案】D【详解】材料“……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体现的是历史学家陈垣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正人心,求真求实,经世致用,D项正确;史学著作并非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排除A项;史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非是不断调整方向,排除B项;材料与价值评判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历史高考选择题典型试题(附解析)

【模板应用】解答本题可用一分为二法。地主阶级虽然反 动,但是他们的一些行动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还是起了推动作 用,如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C符合题意。 答案 C
典例2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 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 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的 是( )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 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禁绝其他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 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模板应用】本题为评价型选择题。首先,审题干,题干材 料主要是说汉武帝缔造的政体将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结合起来; 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选出哪些题肢符合题干材料的意 思;最后,运用史论结合法对本题进行分析。汉武帝把儒家学说 与法家学说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判断①②正确; 汉武帝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 础,由此可知③正确;④不符合材料和史实,说法错误,排除含 ④的选项。 答案 A
典例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但有些方面也 有共同之处。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古代中国哪个机关(或官 员 )的职能最相似(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唐朝的尚书省 C.宋朝的枢密院 D.元朝的中书省
【模板应用】本题考查古代雅典陪审法庭与中国各朝代监察 机构的相同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雅典陪审法庭和四个选项 各自的职能。古代雅典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兼有部 分立法和监督职能。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元朝的中书省主要执掌行政权,B、 D不符合 题意;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事,C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史料实证)

4.(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 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典例 3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 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 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A.正史记述比其他史作更可信 B.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 C.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 D.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史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岛夷萧衍”“武帝”“梁高祖武皇帝”可以看出,官 方史书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因此 B 项 正确。正史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A 项错误;统一全国并非是“正统” 王朝的标准,C 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D 项错 误。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 败”可知,两部史书记载都反映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选 C 项。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 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 A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 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 的主帅,排除 B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 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 项。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训练7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2019·柳州高三毕业班11月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答案 C解析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6省12月联考,27)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中国()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答案 A解析近代科学指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3.(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14)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答案 B解析材料中,每位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认识,并不能得出雅典民主是他们每位学者主张的综合,才导致雅典民主的产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陈唯声、(英国)芬利、(法国)克鲁瓦瑟、(中国)易建平,对雅典民主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不同的认识,故B项正确;(英国)芬利是从制度方面探讨,(法国)克鲁瓦瑟从精神方面探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学者的观点成为学界的共识,受到普遍推崇,故D项错误。
历史高考题型归类训练7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训练7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2018·济宁高三期末,13)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
这反映出()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答案] D[解析]后世学者对历史事物的误解会导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对历史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
故[答案]为D项。
A项“都不符合事实”、B项“缺乏客观性”、C项“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说法绝对,均排除。
2.(2018·西安高三期末,4)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也确实有官吏经商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故[答案]为C项。
3.(2018·滨州二模,26)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的是唐代()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 A[解析]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
而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史实的真实性。
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
综合三行可得知A项合适。
4.(2018·临沂高三质检,1)鲁迅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7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1.(2019·柳州高三毕业班11月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答案 C
解析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6省12月联考,27)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
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
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答案 A
解析近代科学指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3.(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14)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
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每位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认识,并不能得出雅典民主是他们每位学者主张的综合,才导致雅典民主的产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陈唯声、(英国)芬利、(法国)克鲁瓦瑟、(中国)易建平,对雅典民主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不同的认识,故B项正确;(英国)芬利是从制度方面探讨,(法国)克鲁瓦瑟从精神方面探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学者的观点成为学界的共识,受到普遍推崇,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长郡中学周考五,32)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
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答案 D
解析“伯里克利的言论”不能证明“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一定正确,所以不严谨,故A项错误;“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无法得知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民主,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不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故C项错误;“公民法与万民法”是罗马法发展的两个阶段,体现其发展的轨迹,故D项正确。
5.(2019·邹城高三文综测试,26)单雄信(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形象多变。
《旧唐书》记载:“单雄信者……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
”在宋代,《资治通鉴》完全否
定了单雄信,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又把单雄信尊为神灵,民众为他立庙。
这说明() 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模糊
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记述者的立场往往影响历史评价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出三个时代的著作对单雄信的评价各不相同,这说明记述者的立场影响历史评价,故选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法不客观,人物形象不会随时间而“模糊”,排除B项;儒学自汉代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主流地位,排除C项。
6.(2019·合肥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7)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不理政务昏庸荒怠;在朝鲜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却是被歌功颂德建坛立祠的大德皇帝。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叙述莫衷一是
B.中、外历史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与朝鲜的历史文献对万历皇帝的记载和评价是不同的,这反映出记载者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年代久远”导致“莫衷一是”;材料中的记载无法“形成证据链”,故排除B项;即使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认识历史事实真相,不会“确认历史事实”,排除D项。
7.(2019·衡水金卷四,2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
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
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回忆如下表:
据此可知,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答案 D
解析关于火烧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相关人士各执一词,说明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故D项正确。
由于宝鋆和李慈铭并未亲自到圆明园,只是通过火光判断,故可信度较低,排除A项;中外史料分歧严重,无法相互印证,排除B项;个人回忆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排除C项。
8.(2019·日照高三期末,11)过去学界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争回山东权益,是“外交失败”;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北洋政府在外交方面是做出过很大成绩的,如拒签对德和约、收回奥国在华特权、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中解决山东问题。
这说明() A.多角度论证使历史更加接近真实
B.研究者的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近年学者比过去学者更尊重史实
D.历史研究角度转变影响历史解释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出北洋政府外交评价的两个角度:一是从局限性,二是从积极作用。
角度不同,得出的认识也不同,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评价的角度,不是去探究历史的“真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评价历史问题的角度,而非仅仅是“个人立场”,排除B项;近年学者的研究是以另一个角度,不能说哪个角度“更尊重史实”,研究的角度与“尊重史实”无关,排除C项。
9.(2019·德州高三期末,24)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
这反映出()
A.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B.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
C.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
D.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三个人物对德国统一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态度不同,主张亦不同,谁的可信?单一的角度,单个人的说法都不足以信,需多方考证,综合评判,故选A项。
材料关于德国统一的记述是同一时代的人,故B项排除;C项结论不能根据材料得出,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10.(2019·威海二模,30)1944年,八路军与日军在晋绥边区黄树坪村发生战斗。
对这场战斗
发生的时间有如下记载,见下表所示。
后来的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并查阅当时的《抗战日报》等文献,确证战斗发生于10月23日。
这说明()
A.来自不同渠道的相同结论一般较可靠
B.无确切时间的历史叙述往往值得怀疑
C.当事人的口述史料是寻找真相的钥匙
D.历史真相可以在多方互证中得以还原
答案 D
解析对不同的史料需要相互佐证,从中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
“不同渠道的相同结论”未必可靠,仍需佐证,排除A项;有的历史叙述因各种原因未必有确切的时间,但可能是历史事实,排除B项;口述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未必是“寻找真相的钥匙”,排除C项。
11.(2019·淄博二模,34)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以上材料表明19世纪欧洲历史学()
A.研究趋向于科学化B.关注民族历史研究
C.侧重探究自然规律D.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答案 A
解析材料的主张“以回忆录、日记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来研究,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均排除。
12.(2019·济宁二模,29)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
这说明()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评价五四运动,这会让我们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更加丰富,故选C项。
历史事件是可以客观评价的,故A项错误;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解释,而非“决定”,排除B项;有的历史结论经历了时代的检验,例如第一种观点,这说明时代虽然变迁了,但历史结论仍未变,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