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2024年知行合一心得体会学生(2篇)

2024年知行合一心得体会学生在人类历史上,知行合一一直作为一种理想境界被人们追求和推崇。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知行合一的道路。
在这次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知行合一是一种高度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脑海里不加以实践,那么这些知识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而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使自己真正成长和进步。
其次,我发现知行合一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和耐心,而行动的付诸实践更需要对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坚持下去。
只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越来越接近知行合一的境界。
另外,我还体会到知行合一需要持续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成功的实践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和改进的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只有持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加完善,更加接近知行合一的目标。
此外,我还发现知行合一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充分的自主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有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负责。
只有具备了自主能力和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最后,我认识到知行合一是一种终身的追求。
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修正和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不断地追求知行合一,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是一本由陈映真撰写的书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探讨了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在书中,陈映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把知识和实践分割开来,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然而,陈映真指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这种理念对于教育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
只有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用之才。
其次,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另一些人则擅长实践,但缺乏理论支撑。
然而,知行合一告诉我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知行合一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个人成长方面,知行合一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知识的运用。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在社会发展方面,知行合一也提醒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知行合一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它提醒我们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不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教师读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在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中,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知行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一理念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知行合一心得的几点体会:一、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操作是关键。
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课堂上,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我会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感受历史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三、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四、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践行知行合一,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反思、总结,努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知行合一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在践行知行合一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1.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知行合一》是一本深入探讨知识与行动之间关系的书籍,作者将知识分为两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强调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运用知识,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境地。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过去,我总是觉得只要有了足够的知识就能够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
而这本书告诉我,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
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那么就无法将其真正转化为能够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力量。
了解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了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考试题目都需要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尽量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寻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知行合一》的阅读,我还深深地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将知识与行动完美结合起来时,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人生的成功之道,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只有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高,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此外,《知行合一》还让我意识到,知识的获取渠道是非常广泛的。
以前,我总是将知识的获取局限在课本和教师的讲解上,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物。
事实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观察,从中获取到丰富的知识。
无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阅读,我也逐渐领悟到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艰辛。
知识的获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而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样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来克服。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1本书详细讲述了王阳明从小开始思考追寻人生的终极价值,当时明帝国的知识分子都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毕生理想,王阳明对这种追求却不以为然。
他的志向是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长大后,起初他被“经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希望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他学习兵法和军事理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指点江山。
然而现实并未给他这个机会,而后便转而去精研辞章之学,和那些以诗歌文章获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千古之言。
他虔诚钻研,日夜苦读古代文学著作,创立诗社,被当时文学界誉为天才。
可是当他发现这条路也并非正途,他便毅然放弃了,并解散了诗社。
后来,王阳明又投入到朱熹理学、佛学以及道教的领域中去,结果发现这些领域都无法让他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也都果断放弃了。
直到最终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阳明心学,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初心。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传奇一生,也对他的心学造诣叹服不已。
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一座丰碑,令后人仰望。
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该放手时就放手。
他虽然涉猎广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费尽他半生心血。
然而一旦明白,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正所谓“只有舍弃,才能得到”。
一个人如果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上得不到快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不趁早丢弃这一包袱,选择轻装上阵呢?他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那始终如一的为生民立命之心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2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2篇)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知行合一》是一本由朱熹编撰的经典读物,本书主要讲述了知和行的关系。
知是指知识,行是指实践行动。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即知道什么就去做什么。
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方式,对于我个人而言,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些心得感悟。
首先,知行合一是一种践行的态度。
在《知行合一》中,朱熹将知行合一看作是一种践行的态度。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拥有知识,更要将其付诸行动。
其次,知行合一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困难和挫折,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只有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朱熹在书中说道:“要知行合一,就得不懈地努力,坚持不懈,始终不渝。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再次,知行合一是一种实践的态度。
在《知行合一》中,朱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因此,实践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最后,知行合一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知行合一》中,朱熹将知行合一看作是一种优秀品质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知行合一,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实现卓越。
因此,知行合一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价值。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方式。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通过知行合一,才能够达到卓越。
因此,我将秉持着知行合一的理念,将知识付诸于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追求卓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
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
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
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
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
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
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
"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
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不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
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王阳明"知行合一"可从以下三点来借鉴和理解:首先,从工作实践来看,"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
"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行",而最大化运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执行与具体情况有效结合。
针对掌握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以适而合用、分而细化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二是经验与执行力的有效结合。
"知行合一"讲究的是"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总结,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以此改进个人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
然后,从意识上来说,"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
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的角度来说,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最后,从文化层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所谓"文化",按古人的定义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发挥"人文化成"作用,推进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处的善指善巧方便)。
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出现遗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没有去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让我们大家携手共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城建大厦项目部张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