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西安高三模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西安高三模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旁骛B. 蹉跎岁月C. 一愁莫展D. 恣意妄为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C. 他虽然年纪大,但是精神矍铄。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答案:D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案:A4. 下列古文中,属于议论文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B. 《出师表》C. 《滕王阁序》D. 《醉翁亭记》答案:B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__”篇。
答案:述而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风”“雅”“颂”是其三个部分的名称,其中“__________”指的是宫廷音乐。
答案:雅4.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5.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秋水共长天一色三、阅读理解(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联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的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是要死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
扩大到一个程度,住地和工作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
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改)材料二: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
人教版陕西西安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陕西西安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点了一碗拉面,却上来一份寿司;等了半天秋刀鱼,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端上别人的桌子……遇上这种不靠谱的餐厅,你会不会气得原地爆炸?这月初,在东京出现了一家奇葩餐厅。
它竟然依靠故意上错菜,强势跻身网红之列。
这家店名叫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它的服务员真的会下错单、上错菜,客人竟也将错就错,吃得不亦乐乎。
原来,这里所请的服务员都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她们有时点完菜转身就忘,实在情非得已;而餐馆作为临时性的体验项目,其发起人旨在借此呼吁人们对老人多一些善意和宽容。
有人为这家餐厅点赞,有人感受到政府、社会的责任缺失,也有人说这纯属炒作,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待补充【解答】待补充第2题.阅读纸船和风筝(节选)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画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
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照样子,写词语。
折纸船放风筝 ________,_________.(3)是谁先伸出友谊之手来主动和好的?他用的是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松鼠看到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时,为什么高兴的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yuàn zheng kū qǔ'踢毽子', '跳皮筋'(3)是松鼠先伸出友谊之手来主动和好的。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4)因为它知道是松鼠送给它的,好朋友和好了。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校服”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弟子着装“青衣青帽”;发展至明朝时期,又出现了进士服和儒士服以及其后文人士大夫的长衫。
当然,这些服装标志着当时人们的职业与社会地位,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服。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出现了西服式校服、学生制服,还有“五四青年”服、中山装等。
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流行以运动服为主要服装。
此类运动型的校服通常款式宽松,没有性别和季节的区分;颜色多以饱和度较高的蓝、红、绿为主,配以白、灰等色;面料以涤盖棉为主;尺寸标准通常设定为大、中、小三种规格。
这类校服设计存在千篇一律的弊病,抑制了学生应有的创造力和对美感的积极追求。
(摘编自张玲玲《英美日各国校服文化发展对未来中国校服的启示》)材料二:服装是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它用自身的款式、颜色、面料等向人们诉说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校服作为服装的一个细小分支,它具备服装所有的内涵。
与此同时,在校服的身上还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教育观,也能反映出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
因此,校服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服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具体来讲,校服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服能够直观且全面地诠释校园文化。
校服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服的款式、颜色等能够对特定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起到诠释的作用。
其次,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有效凝聚师生群体。
学生穿上具有集体标志的服装,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会自觉地认为自身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荣誉和自身息息相关。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语文含答案

西安中学高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
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
“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
《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
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
《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切践履。
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
《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
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中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
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
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
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
“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
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别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后,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关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陕西省西安地区2024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地区2024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到来,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数字潮流,但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
数字阅读将促进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速、阅读服务的进一步,全场景沉浸式的数字阅读更将带来更加的精神食粮,使读者随时、随地、随身、随心获取专业优质的阅读内容。
A.势不可挡精细丰富多彩B.势如破竹精致琳琅满目C.势如破竹精细琳琅满目D.势不可挡精致丰富多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和小凤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桌,高中我们俩又住一个宿舍,这次高考报志愿,我们俩也要比翼双飞....,决定报同一所大学。
B.完全没有退路的特鲁姆普在场上拼得更加凶狠,丁俊晖反而有些想法太多,要么畏首畏尾....要么操之过急,让观众为他捏一把汗。
C.苹果智能手表发布一年多以来,它的表现并不能差强人意....,其用户评价也低于其他的苹果产品,但是仍然战胜了三星、华为等等。
D.在“中国市场环境的变迁”论坛上,隆国强指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谁能把握好未来趋势,谁就可以脱颖而出....。
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
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
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
陕西省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
然而,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文明成果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至今。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京剧到现代戏剧,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歌曲,让古典文化以新的方式流传。
(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是文化力量的源泉。
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
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的责任文化的责任,是文化发展的使命。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阅读题目:1.下列对“文化的力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虽然常被忽视,但其力量巨大。
B. 文化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上。
C. 文化的力量仅通过文字记载和艺术表现等形式展现。
D. 文化的力量在传承、创新、自信和责任中得以体现。
答案:C2.根据文章内容,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口耳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中,这些形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陕西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数字贸易迅速发展。
作为新型贸易模式,数字贸易极大减少了贸易成本和时间,不仅使新的贸易产品不断涌现,而且正在改变几乎所有行业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规模,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从消费者视角看,数字贸易可直接或间接增加贸易品的种类和数量,提升消费者福利。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断与金融、娱乐、教育、医疗、零售等众多行业深度融合,数字贸易将渗入几乎所有行业的诸多部门,并推动大多数传统贸易产品转型升级。
此外,数字贸易能使交易成本下降,有利于贸易企业推动新产品研发,间接增加贸易品种类,促使贸易品价格下降。
从生产者视角看,数字贸易能有效提供全球价值链发展新动力。
经过几十年发展,全球生产分工的价值链链条越来越长,协调成本越来越高,有些分工所需的成本已大于收益,这也是近年来全球生产分工深化放缓的重要原因。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已有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协调成本,还能提供一系列新的可贸易产品及相应的新产品全球价值链。
从市场效率视角看,数字贸易能降低贸易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程度。
数字贸易的直接效应是增加市场信息,促进市场主体间互动,改善市场效率。
数字贸易集约化、无界化和平台化发展趋势将促使贸易参与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
从贸易发展新动力视角看,数字贸易能够助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数字贸易本质上是服务的交换及其价值的实现,这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数字贸易产品中,也蕴含在电子商务和平台企业的服务中。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受数字技术和数字贸易的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速比商品贸易增速高60%,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超传统贸易统计所能涵盖的范围。
在数字贸易产生显著经济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字贸易的生产和交换属性使其发展面临诸多规则方面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2)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直接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从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大学不应该成为名利场,大学里真正的大师不仅学识渊博,有沉潜专一的研学态度,而且人格高尚,有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秋季拍卖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A. ①②④B. ①④⑤C. ②③⑥D. ③⑤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一体化的趋势,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B. 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C. 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 新华发行集团主办旨在“推广深度阅读,倡导理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的第二期知本读书会日前在新华文化空间举行。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二十多年来,这个教人自强不息的回答总是像______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灯塔,若隐若现,时明时暗,照亮我的人生航程。
②我的看法是,庄周一定能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的“闲福”对于人生的意义。
③中国小说总是不只是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侧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的表现使读者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④“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_______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在艺术形象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A. 伫立称领略原先B. 肃立称体会原本C. 伫立掂体会原本D. 肃立掂领略原先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的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
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
三颗星中,中间的一颗很亮,①______,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
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联结起来,②______,因此,阿拉伯人把这三颗星叫作天平星。
③______,也叫作牵牛星。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
这些迅速的变化,必然会使少年产生因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一定会诱发不良行为。
在这个时期中,只要父母、学校及社会高度重视,有效疏导就会完全避免。
①青春期的变化不一定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
②______③______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官舍竹①[宋]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A.“竹”色泽清雅、身姿挺拔,成为古代文人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之一。
B.全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用问句表达了唯有竹子与已相伴的感慨,“闲官”一词写尽了闲适自在的心境。
D.颔联动静结合,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官舍竹不与群芳争奇斗艳,独守坚贞的操守。
E.“雪里看”翠竹,既体现了竹子的坚贞,又表现了诗人的风雅,又照应了颔联。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有很多好故事,需要作家去挖掘和表现,作家的写作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我们不间断地翻译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国读者阅读优秀作品的世界同步性增强了。
与之带来的效应就是,中国作家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积极参照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这能激发、激活作家们更多的创造性,作家们也写出了更多的好作品。
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在以往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也开始出现以中国人的眼光来评价世界文学的尝试了。
从2001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都邀请专家、学者、作家组成评委会,来评选新世纪最佳外国小说,给出了中国人评判当代世界文学的标准。
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评审机制,连续十多年,评选颁发“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这个奖所颁发的世界各国作家中,有的如勒•克莱其奥,后来也很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中国的世界文学奖项有眼光,很专业,受到了一些外国重要诗人和作家的关注和赞许。
事实证明,没有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文学眼光,这种奖项的设立是不会成功的。
这些年,中国作协和地方作协也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国际作家写作营、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等活动,深度开展国际作家交流。
在广泛的、与世界各个语种的作家诗人的交流中,中国作家以自身的魅力成了世界了解中国人心灵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中国当代作家在交流中,也激发出对自身文学和文化的自信。
近年来,中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雨果文学奖、入围国际布克奖也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已经建立了对话,继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也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评价和研究体系,这也使得中国作家进一步有了信心。
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这样的成就,跟我们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家继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老树上生出的新枝,他们既受到了中国本土的文学、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他们跟世界文学也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间,都会互相的激荡和影响。
我们正处于一个由中国深度参与和引领新全球化的时代。
作家既要放眼全球,又要身入、心入、情入人民。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认可的好作品。
可以说,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对作家来说,以这两点为双翼,就可以更好地在文学的天空中飞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全球化时代,作家只需不断地挖掘,就能扩展写作资源。
B.不间断地翻译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激发、激活了中国作家更多的创造性。
C.中国当代作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展示自身魅力,激发对自身文学和文化的自信。
D.文学评价体系历来以西方为主,人们一直以西方的眼光评价世界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中国读者阅读优秀作品的世界同步性增强,论证了世界文学给中国文学提供了养料。
B.中国的世界文学奖项受到关注和赞许,是源于文学眼光和文化自信。
C.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和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D.在中国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已经完全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世界文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营养,参照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才能有更多的文化自信。
B.因为各种优秀文化之间相互激荡和影响,所以中国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评价和研究体系。
C.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促使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取得成就。
D.以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为双翼,作家就可以在文学的天空中飞翔。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草木恩典李丹崖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
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
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
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这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
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
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样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
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完善。
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件艺术。
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活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样耐看,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
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草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
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
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