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村庄规划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村庄规划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人口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村庄规划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式,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和美乡村"的概念最早由中国著名的乡村建设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元元提出。
她于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城市规划展上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和美"意为和谐美好,她认为,未来乡村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美好的,即在保留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自然生态、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和美乡村"旨在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乡村复兴,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和美乡村”面临的挑战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村民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
1. 资金和资源不足: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包括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和村民自筹资金等。
但是,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短缺,这使得和美乡村建设难以有效地推进。
2. 人才短缺和技术落后: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支持。
但是,许多农村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这使得和美乡村建设难以顺利进行。
3.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和美乡村建设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但这需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对市场和产业的了解,这使得和美乡村建设难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总目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本刊特稿】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设计、实施与样本描述...................................................刘畅袁易卿孙中伟何雪松(1)【社会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结构性组织与阶段性服务.......方琦范斌(33)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体系再思考: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社会工作响应过程的反思...........................................................柳静虹沙小淼吕龙军(44)大健康背景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李青谭卫华郑立羽(57)—以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司法社会工作的基本倚重—...................................................................席小华金超然(70)[治理前沿]总体安全观下的中国重大疫情安全治理战略研究.........................朱雷高文胜(80)地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众参与与政府回应——基于全国143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陈昊陈兰昕(89)“参与”还是“旁观”: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属性在空间距离感知与社会参与意愿间的中介效应...........................................................................郑久华(100)疫情时期的社会心态引领:以新媒体为中心的思考................................夏江雯(113)重大疫情下的基层治理——基于多层治理视角...................................李晓燕(123)【政策研究】制度绩效、隐性态度与公众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一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宏观、微观互动分析..................................................................刘成李秀峰(135)2020年第2期【社会工作】理情还是情理: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框架”及其哲学依据童敏周裟⑴145■2020年总目录专业自觉与体系之外:社会工作介入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防控的双重逻辑及其反思……徐选国(10)灵活专业主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背景下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来自上海的质性研究...................................................................孙斐黄锐(21)【政策研究】精准扶贫诸系统及其组织的封闭运作与耦合共振——对扶贫困境及其超越的一个自我指涉社会系统论解释.............................................................吕付华(32)受众本位:精准扶贫政治标语口号的视角转换与社工理念嵌入......................钟耀林(47)赋权增能与系统建构: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经验反思——以H大学云南省S村暑期教育项目为例..................................................徐立娟刘振田雄(62)新时代民政工作职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史斌孙肖波(73)【治理前沿】疫情下的知识青年政策认知研究一一以知乎社区为例..............................王刘飞(83)特大城市民众流行性疾病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叶锦涛郑欣艳(94)220 4frw6超W35褓隸W」63鶴大流动社会危机时刻的关键国家治理能力——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为例..................................................................刘炳辉郭晓琳(106)疫情背景下党建引领“楼宇社区”治理的功能转型研究李德(118)【经济管理】区域创业异质性与创业代群形成机制高强王会艳梁艳谢家平(126)谁会成为创业者:关于创业意愿的一项经济社会学研究徐延辉龚叶琳(138)2020年第3期【社会学•两性关系专题研究】表演“传统”和展现“开放北京跨国恋情中的女性经验.....................王曦影仇雪郦(1)“反向依赖性”:女性创业与亲密关系实践的个案研究...............................裴谕新(17)身体迷思、族群狂欢与虚拟亲密关系广女友粉”的媒介社会学考察...................吴炜华(32)时空挤压与受限的择偶机会------项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单身男职工择偶境况考察.....................................................................郑静麦东妮(44)【社会工作】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社会工作能量运行原理研究...........................方香廷王亚荣(56)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的整合研究.........徐其龙陈涛(76)强制或医疗:社区戒毒制度的“名与实”之辨........................................包涵(87)灾害脆弱性视角下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儿童权益保护........................谈子敏田甜(101)146[治理前沿]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风险事件预警响应框架构建研究..............................张良(112)构建校园安全共同体: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思考高校校园安全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胡宝国(126)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中供给主体的蕴含特质、关联机制及矛盾纾解-何继新何海清(134)2020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论新中国70多年来的资本文明观: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朱忆天胡博成(1)【社会学】未婚新生代农民工性脚本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孙淑敏(11)女性农民工的生命轨迹与职业流动: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董云芳范明林(26)【社会工作】—以广松涉关系主义为视角.....................李冬卉田国秀(39)家庭抗逆力元框架研究—…刘江张闻达(50)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四种进一基于我国中文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终末期患者的充权实践:一个写作疗法的案例研究.................................王健男(64)[治理前沿]模式转型与制度调适:跨界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研究.................................张玉磊(73)政府部门间协作、公共危机管理与成效影响机制一于24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刘晓亮李思捷(90)一种面向供应链治理的知识共享学习模型...............................唐泽威蒋诚智(101)适应与替代:城市交通可持续转型的治理图景及应对策略.................邓晓翔文军(110)[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内在意蕴、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杨世伟(125)“治贫术”:重访民国时期柯象峰的贫困治理思想一于乡村振兴的视角.........萧子扬(136)2020年第5期【“城乡融合与社区治理'专题】混合治理的维度及其实践逻辑——面向复杂性的基层治理新形态....................韩志明(1)党建赋能的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成都经验...................................李威利马梦岑(13)社区更新微基建的公平规划与合作治理一以北京“清河实验”的YG社区为例...................................................................葛天任王拓涵(27)城乡混合的双重管理:农民安置社区的治理之道一于沪郊嘉定区的经验探讨……叶敏⑶)147■2020年总目录【社会工作】美国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课程体系:能力为本的分析框架.........................................何欣王芳吕玉文王槳成周镇忠(50)正向老龄化理论下老年社会工作智能化发展研究....................................潘旦(64)社会组织参与困境儿童保护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徐丽敏陶真(74)【治理前沿】“三权分置”视角下宅基地使用权放活的多主体联动机制——基于上海市L村的试点案例............................................................................牛星(85)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陈林华刘东锋王跃(96)【经济管理】探索“减排一增长”的双赢发展之一-基于中国环境政策评估文献的分析李振吴柏钧潘春阳(110)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杨文珂辛冲冲何建敏杨坤(123)基于“证照分离”全覆盖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肖林(136)220 4frw6超W35褓隸W」63鶴2020年第6期【社会学】从学校中脱离:青少年在校行为的差异......................................贺光弊陈敏恒(1)“制度一生活”视角下社会自组织管理创新研究.............................刘梅秀杨超(16)【社会工作】作为“艺术”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艺术性”....................................施旦旦(29)社会工作者敬业度的工作重塑路径:工作意义与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蒙艺汪洋施曲海(40)伴莎单熾奇48【政策研究】循证政策的实践障碍与发展经验.........................................赵晰谢倩雯(57)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地区贫困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肖甜吴莹李劲松陈军(70)论美国防治就业性别歧视的司法实践....................................吴亮周建国(79)台湾地区长期照顾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启示.........................朱祥磊刘庚常(91)中国电力产业的售电侧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董溯战赵登云(105)[社科前沿•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公正取向的双重构建..........................................冯文杰(114)个人数据保护中“通过设计保护隐私”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建构......................张涛(129)。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2)作者简介:于俭(1982-),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于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模式。
目前,学界更多从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去探讨这一现象,而从社会学角度讨论的较少。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与社会学社区理论紧密相连,并且创建了社区发展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
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社区化,即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拓展成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社区共同体”。
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是特色得以成镇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Z 特色小镇作为案例展开田野考察。
研究发现,基于特色文化的价值共同体、基于公共生活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基于关系互动的情感共同体是推进特色小镇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区域发展类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色小镇;价值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83-0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6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密集发布特色小镇政策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出现爆发性增长。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以文化、居民、信任等形成共同支撑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难以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以城乡融合进步带动农夫农村共同富有——国家城乡融合进步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进步不平衡问题,并提出了实施城乡融合进步战略的方针。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城乡融合进步试验区应运而生。
作为试验区的重要片区之一,宁锡常接合片区的进步状况备受瞩目。
本次调研旨在深度了解该片区城乡融合进步的效果和阅历,以及对农夫和农村的影响。
二、宁锡常接合片区概述宁锡常接合片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江苏省宁波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三个城市。
该片区紧靠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此外,该片区因区位接合,城乡融合进步潜力巨大。
三、城乡融合进步带动农夫农村共同富有的效果1.经济进步效果宁锡常接合片区通过乐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吸引大量外资投入,重点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改善,农夫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企业的兴起为农夫提供了就业机会,助推了农村经济的茂盛。
2.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宁锡常接合片区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夫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有力地增进了农村的进步。
3.生态环境保卫效果宁锡常接合片区在城乡融合进步中重视生态环境保卫,结壮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可持续进步。
通过生态护林、水质保卫等措施,保卫了农村生态环境。
这不仅对农夫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乐观影响,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农夫和农村的影响1.农夫收入增加通过城乡融合进步,农夫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农村企业进步等举措,为农夫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夫的收入来源。
2.农村生活质量提升宁锡常接合片区的城乡融合进步,增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农夫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农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3.农夫心态改变通过城乡融合进步,农夫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
他们不再只是传统的农夫,而是参与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挑战和对策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挑战和对策作者:肖立新来源:《南方农村》2024年第03期摘要:多元主体参与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大的动力,使乡村振兴朝着组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也使乡村振兴在发展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统一配置。
但多元主体的参与必然带来多元化的组织管理、多元化的功能实现、多元化的引导和推动,如果不能将这些组织管理、功能实现、引导和推动,在协同推进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运作,不能使这些主体形成一个科学的组织管理系统,那将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形成阻碍。
为了解决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主和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原则,推动多元主体科学参与乡村振兴。
关键词: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困境;挑战;对策中图分类号:F3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3-0050-06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国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坚持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这条道路。
对于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学者们多从协同参与的角度展开研究。
如,在主体的构成方面,黄祖辉[1]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唐琼等[2]指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已形成了党组织引领、乡镇政府主导、村两委带领、村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协调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李长源[3]提出,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由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农民、市场主体构成。
在参与方式上,熊哲[4]认为多元主体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深度融合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刘延亮[5]认为要完善好乡镇政府、农村村委会、农村基层党支部等多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吴妤等[6]认为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彼此之间形成有序状态,达到有效协作,从而共生利益。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生态宜居、文化传承和治理创新。
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从实践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正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政策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有助于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文件,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年)》等。
通过对这些政策文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AGIL模型视阈下乡村旅游社区营造路径研究——基于杭州余杭区青山村的案例探析

AGIL模型视阈下乡村旅游社区营造路径研究——基于杭州余
杭区青山村的案例探析
江盈盈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24()3
【摘要】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模式,倡导当地各资源协调发展、统筹并进,旨在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构筑农民主体参与的组织机制,是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有效路径。
案例选取杭州余杭区青山村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在AGIL模型分析范式下从青山村的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和目标、乡村共同体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青山村通过丰富旅游业态,以“生态+”为发展模式整合村内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创建新老村民共生、共议、共建的乡村场景,在绿水青山中探索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社区营造和发展之路。
【总页数】8页(P106-113)
【作者】江盈盈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F592.7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视阈下闽台社区营造路径研究
——基于AGIL理论分析2.乡村振兴与社区营造: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探析——以阳朔鸡窝渡村为例3.乡村振兴背景下渔业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三白潭村为例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突围之路——基于AGIL模型视角的考察5.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杭州市青山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长三角地区国际化社区建设问题及相关建议

浅谈长三角地区国际化社区建设问题及相关建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水平迅速增长,对外交流也不断加深。
在我国国际化战略的引导下,大量外籍人员来华学习、经商,国际化逐渐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外籍人士的比例达到1%左右,且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1而国际化社区便成了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
在国际化社区中,外籍人员与本土居民共同生活,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推进下,他们必然会产生冲突、摩擦,但在其相处的过程中,也必定会相互扶持、互帮互助。
因此,如何加强对外籍人士的服务与管理,提升其归属感,促进文化友好交流,打造和谐良好国际化社区的问题亟需解决。
标签:国际社区;文化融合与冲突;社区管理一、国际化社区发展现状由于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籍人士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且经济状况良好,他们通常选择高档小区落户。
基于上海古北新区、杭州朗琴社区等小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境外人士对于他们所居住的小区较为满意,其社区绿化、基础设施、个性化服务等都能基本满足其日常生活。
但也有外国成员反映小区虽然配备多种多样的设施,但大多设施的使用方法仅以中文进行解释,由于语言障碍,这些设施对他们来说也就形同摆设。
此外,部分设施价格昂贵,也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在文化交流方面,由于国际化社区成员国籍的多样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就必然会使得其文化也产生多样化。
外籍人士各异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都与社区内本土人员的文化存在碰撞与融合。
据调查,大多数外国人十分乐意与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并学习中国文化,积极参与贴春联、包粽子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同时外国文化也渗透到中国本土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当然,除了相互尊重,也会存在不能理解对方文化的时候:多数外籍人士在被询问到文化差异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对于中国人随地吐痰的行为感到困惑;而本土居民则表示外籍人士的作息习惯常导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深夜的吵闹使得他们身心俱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作者:曹鑫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1期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不同的,有很多制约因素。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部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再分析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政策内容、案例经验,给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计划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学;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社区营造
1 背景描述
从历史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诞生。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具备了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村城市转型的能力和条件。
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看,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三农”问题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要使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必须重视并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果: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支持和保护,农民增产的尴尬局面有所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逐步提高,民主法制逐步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步增强。
但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国家对农村金融资金的投入,资金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进程。
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经济,当局需要适应当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促进新农村稳定高效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生产、生活、乡村风格、村庄容量和管理的建设已超过全国大部分城市。
研究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为解决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建议。
在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地区时,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政策。
2 长三角地区乡村现状分析
2.1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状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流入大海的地方。
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濒临东海,北部紧挨山东,西部接壤安徽省和江西省,南部与福建省毗邻。
近二三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年
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均有明显增加,冬、春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夏季最小。
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的地方不断沉积,经过千万年形成了宽阔的三角形陆地。
2.2 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土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2%,人口却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但当地贡献了全国1/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近30%的工业生产总产值和1/3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量,因此它在国民总体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各地的第一产业占总比重都呈下降的趋势,兴起的服务业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与主导力量。
2.3 长三角地区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迅速,农村土地利用结构高碳化趋势明显。
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中小型城市,并逐步将城市化推进农村,非农人口不断增加。
浙江省比我国其他地区更发达,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更加迅速。
尤其是在2005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之后,浙江省各个中小型城市的人口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城市已经超过了浙江省的平均水平。
城市高碳功能向农村渗透,非农产业的比例增大,能耗增大,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不断被复制,从而导致农村居民点结构的变化。
(2)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一致,农村的高碳消费行为正在蔓延。
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看齐,农村的高碳消费行为继续蔓延,农村经营、建设和升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乡村工业社区、乡村市场社区、乡村旅游社区等类型作为标志性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量大面广。
但针对非农化乡村社区,长期缺乏针对性的交通、设施与服务体系。
(3)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住宅以及周边配套的舒适度很低。
目前,很多农居建设和整治大多把中心放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例如解决安全、卫生、空间等,很少关注居住的舒适度。
因此,大多数农村房屋及周边配套的环境质量不高,光环境和声环境质量也非常差。
(4)乡村住宅绝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农村住宅供暖、空调、通风、照明等建筑物的能耗也将显著增加。
在农村新住宅建筑中,很少再去考虑建筑地节能减排和节能环保的因素。
(5)盲目地復制城市的发展模式,呈现出无根的状态。
目前,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充满了迫切的功利主义,盲目地将“无根”的城市空间模式植入农村空间,使原本丰富、自然、尺度宜人的乡村空间成了均一的模式,呈现出无根的状态。
(6)传统村落的活力面临消失。
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村庄人口结构失衡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加速衰退。
20世纪的最后
十年是台湾变动很快的十年,很多新的观念和行动都在这个十年发生,社区营造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政府部门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外,民间的自发力量更是惊人,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在此之前就已投入,而在这个阶段逐渐展现成果,于是在1996年邀集社会各方力量成立了“社区营造学会”,从而更有力地支持台湾各地的社区营造行动。
当前,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关注。
社区政策已经提升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水平,越来越多的台湾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创建自己的社区。
3 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策略
3.1 地方政府的策略与执行力
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植对于农村社区来讲无疑是最直接的推动,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开发规划,调动资金、技术和人才,实行倾斜政策以及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单位的创建积极性。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和私人资金参与美丽村庄的共同建设和公共服务当中来。
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鼓励年轻有活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回国建设家乡,并通过建立群众性自治型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美丽村庄建设中去。
美丽的乡村社区建设需要与管理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和评估“好村”建设的措施,完善评估指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具体化,负责任。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鼓励村民监督,加强社区日常管理,鼓励居民参与。
3.2 设计师扮演的角色
农村是一个植根于历史、源于自然的“殖民地”,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格局。
在规划和设计社区时,农村规划者应该摆脱刻板的思维,尊重土壤和水的独特性,顺应自然。
投入乡村中去,营造出具有归属感的社区,让更多的居民享有健康、舒适、和谐的社会生活。
地方文化往往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力量,设计师在营造社区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得以传承、延续,以免社区陷入预设模式中。
3.3 因地适宜的振兴策略
在分析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各自不同的类型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农村自有独特发展的重建策略方案。
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实地特有的变化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和调整。
因此,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计划很可能因时间等因素变动而作出修改。
参考文献:
[1] 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1-176.
[2] 钱青青.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及成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1-33.
[3] 范理扬.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低碳乡村空间设计策略与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3-11.
[4] 陳榕.中国大陆新农村建设计划研究之一——以仁墩村“美丽乡村”社区营造为例[D].国立东华大学,2017:1-71.
[5] 吴可人.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变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4):666-673.
[6] 王竹.共识、困境与策略——长三角地区低碳乡村营建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6(08):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