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
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
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
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
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
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
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
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
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
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
(完整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表格)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1、温度带的判断:
2、根据降水特点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南北半球的判断:6、7、8月高温:属于北半球;12、1、2月高温:属于南半球 热带(南北纬30°之间):T 最冷月>15℃: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南北纬30°—40°之间):T 最冷月>0℃: 5、亚热带季风气候、6、地中海气候 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 最冷月>0 7、温带季风气候、8、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北纬60°—90°之间)):T 最热月<15℃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1、苔原气候、
三、各种气候的降水柱状图与气温曲线
1、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受到地理位置、海洋体系、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下面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描述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一、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纬度范围在23.5°N至23.5°S之间。
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丰富,气温变化不大。
这里的气候适宜植物生长,丰富的雨林覆盖着大片土地,形成了热带雨林。
二、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分布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位于赤道以北或以南的地带,纬度范围在23.5°至66.5°之间。
这一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分布均匀。
这里的气候适宜农业发展,人们在这里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形成了广袤的农田。
三、极地气候极地气候分布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地区,纬度范围在66.5°至90°之间。
这一带气候寒冷干燥,气温极低,降水稀少。
这里的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稀疏,只有一些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能够生存。
四、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如欧洲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澳大利亚南部等地。
这一带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炎热,降水集中在冬季。
这里的气候适宜葡萄、橄榄等农作物的生长,形成了著名的地中海农业。
五、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地区,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大平原等地。
这一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温差较大。
这里的气候条件艰苦,只有一些适应寒冷环境的植物和动物能够生存。
六、高原气候高原气候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地。
这一带气候寒冷干燥,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降水量较少。
这里的气候适宜藏羚羊、雪豹等高山动物的生存,也是一些珍稀植物的栖息地。
以上是世界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每个气候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生物。
这些气候类型的存在和分布,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完整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表格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1、温度带的判断:南北半球的判断:6、7、8月高温:属于北半球;1
2、1、2月高温:属于南半球
T T>亚热带热带℃::0>15℃: )(南北纬30°—40°之间:南北纬30°之间)(最冷月最冷月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65、亚热带季风气候、
T寒带T温带>0 )°之间°—60):(南北纬(40 90°之间℃<15°—北纬60:)最冷月最热月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1、苔原气候、7、温带季风气候、8、温带大陆性气候、2、根据降水特点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三、各种气候的降水柱状图与气温曲线 1、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分布及成因

气温分布及成因方法平台1.思维步骤:理解大气热状况—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解释气温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关键:高中理论要与初中世界、中国区域的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区域图)紧密结合。
必懂原理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1、图表分析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从世界7月和1且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汽温就低。
从图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的分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表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在南半球要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三)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四)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0一30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这是因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0附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增温快。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等温线的弯曲判读1、判断南北半球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所谓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直接体现在各气候型排列组合上。
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纬向地带性。
按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一、世界气温的分布等温线特征: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
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气温分布规律: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
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
因此,本带仍具有低纬地带高温的特色,但气温年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间,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
热带干旱气候分布地区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炎热、干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

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梳理(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6℃B. 0.06℃C. 6℃D. 60℃2.如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的地区是()A. 高山上B. 高原地区C. 沿海地区D. 内陆地区4.暑假期间,一野外考察组对右侧等高线地形图所示的济宁市某区域考察。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B.①地位于王庄的正东方C.小河②河段比③河段流速快D.图中陡崖高度超过200米(2)下列四地中,最适宜考察组野外宿营的是()A.①地B.②地C.④地D.⑤地5.读“等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6.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 ℃时,海拔4 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A. 0 ℃B. 2 ℃C. 4 ℃D. 8 ℃7.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中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中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南北普遍高温:由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
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2. 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3. 夏季气温的分布受到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
4. 夏季南北温差小: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此外,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还具有以下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
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分布规律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1.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该山地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第3题3.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A.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4.右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A.甲、丁、丙、乙B.甲、乙、丙、丁C.丙、乙、丁、甲D.丙、丁、甲、乙下图为“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6.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B.地势高,空气稀薄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7—9题7.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A.9~1 7时B.18~次日7时C.17~次日9时D.19~次日6时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9.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右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00~16∶30 B.17∶00~23∶00C.16∶30~7∶00 D.23∶00~5∶001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1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
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
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不同。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下图回答14—15题焚风形成示意图气温垂直递减率13.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C.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D.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14.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A.3 B.9 C.12 D.7.5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3题15.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16.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17.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18、读中纬度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位于南半球B.处于冬季C.甲处可能为北美大陆D.乙处可能为亚欧大陆图甲中甲地气温年较差约为13℃,乙地气温年较差约为9℃。
图乙示意三地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变化。
读图甲、图乙完成2题。
19、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 海陆位置B. 纬度位置C. 地形因素D. 植被状况20、图4中与甲、乙两地降水特征相符的曲线分别是A. ①.②B. ②.①C. ③.①D. ②.③读我国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21、造成等温线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B. 海陆位置C. 地形D. 季风22、关于此时期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B. 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C. 全国东西方向温差较大D. 等温线大体自东南向西北由密变疏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1题。
2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②①D. ③①②读下图我国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2题。
24、等温线在A、B两地发生弯曲的原因是A. 两地的海拔高于两侧B. 两地的海拔低于两侧C. A地的海拔高、B地的海拔低D. A地的海拔低、B地受海洋影响大25、对图中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B. 距河近,受洪水威胁大C. 受河流的调节影响,1月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D. 水能资源丰富26.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的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
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持特征,并简述原因。
27.我国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下面是研究小组获得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下降0.5 ℃。
到某一高度后,空气渐干爽,气温每百米下降0.8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
材料三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A.________;B.________。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28、读图回答(1)描述图中-4℃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2)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___________(高低)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3)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10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30、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试描述P地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 200C等温线西半段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1、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1)描述4500℃等积温线110°E以东和110°E以西的走向并说出影响因素。
(2)图示B地区在一年中≥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积温反而低于A地区,分析其原因。
32、读以下海陆等温线图,如果a1>a2>a3>a4,那么:① 区域属于___________ 半球;②季节为___________ ;③a1比其他等温线平直的原因是:④A、B、C、D四处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_⑤闭合的a3曲线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a、山地地形因素b、盆地地形因素c、城市d、湖泊33、下图是“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1)此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分布状况。
图中①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渔场。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有明显的突向。
请分析造成等温线在甲、乙两处海域不同突向的原因:(4)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并写出对应的气候类型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图中甲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图中乙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为以及主要解决措施是,并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3)描述右图中24℃等温线西段(虚线框内)的走向并指出该走向形成的影响因素。
35、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图示区域西部7月份等温线大致呈_______走向。
⑵从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凸向、走向和疏密程度等方面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特征。
⑶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
23、A试题分析:雪线的海拔与降水和气温有关,赤道处降水丰富,雪线较低,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少,雪线稍高,①表示雪线;气温自低纬度向高纬度低减,②表示气温;赤道处降水丰富,南北纬30°的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少,③表示降水量。
选项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雪线、气温和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4-25B 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
等温线弯曲一般要考虑地形、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等温线的弯曲根据“高高低低”原则,温度高向高纬凸,温度低向低纬凸,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等温线在A、B两地向北凸,即向高纬凸,说明A、B两地的温度高于两侧,说明受地形影响,两地的海拔低于两侧,造成温度较高,由此两地等温线向高纬凸。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及其相关的地理知识。
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距河较远,受洪水威胁小,B错;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A 对;受地形影响,1月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C错;本地区降水少,水能资源匮乏,D 错。
故选A。
26、(1)东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半段呈东-西走向,局部向北凸出。
(2)高河谷地形(1)直接找出图示的-4°C等温线,注意东西部走向的变化,故应分段描述。
(2)图示F、H处等温线“凸低为高”,即气温较周边地区高,结合区域地理位置判断,位于汾河谷地,因地势低,故气温较高。
(1)直接找出图示的-4°C等温线,注意东西部走向的变化,故应分段描述。
(2)图示F、H处等温线“凸低为高”,即气温较周边地区高,结合区域地理位置判断,位于汾河谷地,因地势低,故气温较高。
(3)直接根据图示的等温线分布,丹江口水库出口处的气温约为2°C,北京的气温约为-6°C,故两地温差约8°C。
根据图示信息,两地的纬度差异是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分析:考点1:中国区域差异27、(1)115°E,41°N内蒙古(张化、坝上亦可)(2)10°C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