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合集下载

历代纪年对照表

历代纪年对照表
-641
-640
-639
-638
-637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齐孝公元年
-613
戊申
楚庄王陈灵公元年
-668
-667
-666
-665
-664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卫懿公元年
-612
己酉
周匡王元年齐懿公元年
-611
庚戌
蔡文公元年
-636
-635
乙酉
丙戌
晋文公宋成公元年
-610
-609
辛亥
壬子
宋文公元年
乙未
楚文王元年
-743
-742
-741
戊戌
己亥
庚子
郑庄公元年
-715
丙寅
秦宁公元年
-714
-713
-712
丁卯
戊辰
乙巳
蔡桓侯元年
-740
辛丑
楚武王元年
-685
-684
-683
-682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齐桓公元年
-739
-738
-737
-736
-735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晋孝侯元年
-711
庚午
鲁桓公元年
-702
戊寅
己卯
秦出公元年
-678
癸卯
晋武公三十八年
-701
庚辰
曹庄公元年
-677
甲辰
秦德公元年
历代纪年对照表
公历
干支
年号
公历
干支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居摄元年 丙寅 6
二十九年 癸丑 53
二年 丁卯 7
三十年 甲寅 54
三年 戊辰 8
三十一年 乙卯 55
初始元年 戊辰 8
三十二年 丙辰 56
新始建国元年 己巳 9
中元元年 丙辰 56
二年 庚午 10
二年 丁巳 57
三年 辛未 11 永平元年 戊午 58
四年 壬申 12
二年 己未 59
五年 癸酉 13
十年 壬子 232 太康元年 庚子 280
五年 戊辰 188
十一年 癸丑 233
二年 辛丑 281
六年 己巳 189
十二年 甲寅 234
三年 壬寅 282
光熹元年 己巳 189
十三年 乙卯 235
四年 癸卯 283
昭宁元年 己巳 189
十四年 丙辰 236
五年 甲辰 284
永汉元年 己巳 189
十五年 丁巳 237
五年 癸巳 93 六年 甲午 94 七年 乙未 95 八年 丙申 96 九年 丁酉 97 十年 戊戌 98 十一年 己亥 99 十二年 庚子 100 十三年 辛丑 101 十四年 壬寅 102 十五年 癸卯 103 十六年 甲辰 104 十七年 乙巳 105 元兴元年 乙巳 105 延平元年 丙午 106 永初元年 丁未 107 二年 戊申 108 三年 己酉 109 四年 庚戌 110 五年 辛亥 111 六年 壬子 112 七年 癸丑 113 元初元年 甲寅 114 二年 乙卯 115 三年 丙辰 116 四年 丁巳 117 五年 戊午 118 六年 己未 119 七年 庚申 120 永宁元年 庚申 120 二年 辛酉 121 建光元年 辛酉 121 二年 壬戌 122 延光元年 壬戌 122 二年 癸亥 123 三年 甲子 124 四年 乙丑 125 永建元年 丙寅 126 二年 丁卯 127 三年 戊辰 128 四年 己巳 129 五年 庚午 130 六年 辛未 131 七年 壬申 132 阳嘉元年 壬申 132 二年 癸酉 133 三年 甲戌 134 四年 乙亥 135 永和元年 丙子 136 二年 丁丑 137

我国历朝帝王年号、干支、纪年对照明细表

我国历朝帝王年号、干支、纪年对照明细表
干支 公元前 颛顼代
干支 公元前 颛顼代
干支 公元前 颛顼帝喾
干支 公元前 帝喾代
干支 公元前 帝喾代
干支 公元前 帝喾代
干支 公元前 帝喾代
干支 公元前 帝喾代
干支 公元前 帝喾帝挚
干支 公元前 帝挚尧帝
干支
颛顼22 颛顼23 颛顼24 颛顼25 颛顼26 颛顼27 颛顼28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2481 2480 2479 2478 2477 2476 2475 颛顼34 颛顼35 颛顼36 颛顼37 颛顼38 颛顼39 颛顼40
癸巳 2968
甲午 2967
干支 公元前 远古代
庚子 2961
辛丑 2960
壬寅 2959
癸卯 2958
甲辰 2957
乙巳 2956
丙午 2955
干支 公元前 伏羲代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2949 2948 2947 2946 2945 2944 2943 伏羲05 伏羲06 伏羲07 伏羲08 伏羲09 伏羲10 伏羲11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2805 2804 2803 2802 2801 2800 2799 炎帝34 炎帝35 炎帝36 炎帝37 炎帝38 炎帝39 炎帝40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2793 2792 2791 2790 2789 2788 2787 炎帝46 炎帝47 炎帝48 炎帝49 炎帝50 炎帝51 炎帝52
干支 公元前 伏羲代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2937 2936 2935 2934 2933 2932 2931 伏羲17 伏羲18 伏羲19 伏羲20 伏羲21 伏羲22 伏羲23

干支纪年对照表,天干地支年份对照表

干支纪年对照表,天干地支年份对照表

干支纪年对照表,天干地支年份对照表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纪年历法,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就是干支纪年法,历史上很多大事件也都是使用干支纪年法,比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干支纪年对照表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1804年~2103年)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原称基督纪年,亦称西历或西元,是历史年轮演进的顺序代码,是一个无限延伸的数字序号,有“公元前”和“公元后”之分。

公元纪年又译为国瑞历、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亦称西元,是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编制成的一种历法。

公元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产生于公元6世纪,当时,基督徒们极力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几乎把任何事情都附会于基督教会。

我国从1912年1月1日开始采用CCBA日历年,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生效。

在此之前,一直采用主枝与年号平行编年的编年方法。

干支年表法采用六十钉表(干支表)循环年表,规律性强。

事实上,自汉代以来,干支年表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是珍贵的年表史料。

我国古代使用干支纪年法,至少确定于商朝。

夏朝的历法叫《夏小正》,其中用十天干来记日,周期太短不方便。

之后又发明了十二地支记日,较天干多了两个元素,还是不方便。

把两者合起来,周期是六十,方便多了,于是固定下来。

慢慢地干支成为我国固定的纪年方法。

一个周期也被称为一个甲子,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初,近四千年的时间。

干支纪年方法创始于夏代,因此称夏历;夏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月亮为阴,因此又称“阴历”。

由于阴历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少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叫“十九年七闰”,这样就与太阳年一致了。

古人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用于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公元纪年与皇帝纪年及干支纪年的对照表 (2)

公元纪年与皇帝纪年及干支纪年的对照表 (2)
戊申
948
乾佑1
1008祥符1
宋神宗熙宁1
1128建炎2
1188淳熙15
1248淳佑8
已卯
919
贞明5
979
兴国4
1039宝元2
1099元符2
1159绍兴29
1219嘉定12
已酉
949
乾佑2
1009祥符2
1069熙宁2
1129建炎3
1189淳熙16
1249淳佑9
庚辰
920
贞明6
980
兴国5
1040康定1
989
端拱2
1049皇佑1
1109大观3
1169乾道5
1229绍定2
已未
959
显德6
1019天禧3
1079元丰2
1139绍兴9
1199庆元5
1259开庆1
庚寅
930
长兴1
990
淳化1
1050皇佑2
1110大观4
1170乾道6
1230绍定3
庚申
宋太祖建隆1
1020天禧4
1080元丰3
1140绍兴10
1200庆元6
公元
公元
公元
公元
公元
甲子
1264景定5
1324泰定1
1384
洪武17
1444正统9
1504弘治17
1564嘉靖43
甲午
1294
至元31
1354至正14
1414永乐12
1474成化10
1534嘉靖13
1594万历22
乙丑
宋度宗
咸淳1
1325泰定2
1385
洪武18

各朝代 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

各朝代 公元与天干地支纪年对照表

清溥仪
宣统元年
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三十年
甲辰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 1900 年 公元 1899 年 公元 1898 年 公元 1897 年 公元 1896 年 公元 1895 年 公元 1894 年 公元 1893 年 公元 1892 年 公元 1891 年 公元 1890 年 公元 1889 年 公元 1888 年 公元 1887 年 公元 1886 年
乙酉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十年
甲申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九年
癸未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八年
壬午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七年
辛巳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六年
庚辰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五年
己卯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四年
戊寅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三年
丁丑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二年
丙子年
清德宗载湉
光绪元年
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
同治十三年
甲戌年
清穆宗载淳
同治十二年
癸酉年
清穆宗载淳
民国
民国十七年
戊辰年
民国
民国十六年
丁卯年
民国
民国十五年
丙寅年
民国
民国十四年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魏:220~265(45年)蜀:221~263(42年)吴:222~280(58年)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西晋:265~317(52年)东晋:317~420(103年)南北朝:420~589年(169年)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齐(550~557)北周(557~581)随:581~618(37年)唐:618~907(200余年)五代:907~960(53年)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7)后周(920~960)宋:960~1279(300余年)北宋:960~1127(100余年)南宋:1127~1279(100余年)与宋同时期辽:907~1125(200余年)金:1115~1234(100余年)元:1206~1368(1206铁木真建国,1271年正是定国号为元,97年)明:1368~1644(200余年)清:1616~1911(200余年)中华民国:1912~194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至今。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对照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对照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

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

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

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魏:220~265(45年)
蜀:221~263(42年)
吴:222~280(58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西晋:265~317(52年)
东晋:317~420(103年)
南北朝:420~589年(169年)
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西魏(535~556)
北齐(550~557)北周(557~581)
随:581~618(37年)
唐:618~907(200余年)
五代:907~960(53年)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7)
后周(920~960)
宋:960~1279(300余年)
北宋:960~1127(100余年)
南宋:1127~1279(100余年)
与宋同时期
辽:907~1125(200余年)
金:1115~1234(100余年)
元:1206~1368(1206铁木真建国,1271年正是定国号为元,97年)
明:1368~1644(200余年)
清:1616~1911(200余年)
中华民国:1912~1949(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