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含义及作用
记叙文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相关手法
1、写作手法。(烘托、渲染、象征、对比、 象征、正侧面描写、伏笔、铺垫、反衬、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2、修辞手法。(不要忽视“双关”修辞) 3、感情色彩。(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4、人物描写。(联系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品质、精神。) 5、词语本身的作用。(特别注意形容词、 副词、叠词等) 1、形容词、副词可表修饰、限制、范围、程度等。 2、如果是人物描写的,一定要点出该词写出了人 物什么心理或者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品质。
反思:
公式版:本义+结合相关手法(要有效 果词)来分析语境义+联系主旨。 注意:上述答题思路,是我们分析理 解词语在句中含义和作用的一般思路。 有的时候参考答案只需写出本义、语 境义(如《炸豆》第二问)即可,但 为了避免大家因漏答而失分,我们必 须坚持这样的分析过程。
方法小练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 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分析“胆怯”含义和作用。 明确:胆怯:胆小、畏缩之意,这里应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企鹅害怕暴风雨来临的情态,与海燕形 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海燕的勇敢、乐观。
方法小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 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 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 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老王送鸡 蛋) 分析“镶嵌”含义和作用。 明确:镶嵌,指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 物体,这里应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 老王身体僵直的病态,暗示(伏笔)老 王离大限之期不远,更加突出了老王的 善。
动作描写, “操”“奔”“窜”“解”“跳”“ 划”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谭 立听到母鹤叫声而不明原委时内心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考点解读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记叙文词语含义和作用

现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一、考点解读 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 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五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 (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 (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 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二、知识梳理 (一)命题角度 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 2、词语的指代义 3、词语的语境义:学§科§网] 4、词语的联想义 (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 三、单项演练 (一)词语的义项辨析 1、丁俊晖穿着马甲打台球酷毙了。
() 2、“小样儿,你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是赵本山小品《钟点工》的经典台词。
( ) 3、有些人以为有“马甲”,就可以在论坛上胡作非为。
( ) a伪装面具包装b指一个人拥有的多个ID c没有袖子的上衣(二)词语的指代义 1、代词的指代义 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汇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
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选自《川剧》 文章中“这种”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代词的指代义 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
七年级语文词语的理解和选择之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七年级语文词语的理解和选择之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日常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于语文学习和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探讨,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要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含义。
即通过词语的词典解释和上下文来明确词语所指的意义。
词典是理解词语含义的重要工具,可通过查阅词典获取词语的基本解释、用法示例和词语搭配等信息。
积极运用词典帮助我们打开词语的大门,掌握词语的基本含义。
二、理解词语的引申含义除了基本含义,词语还可能存在引申含义。
引申含义是指在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意义扩展或转化。
要理解词语的引申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常识和语境来推断。
通过思考词语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词语的引申含义,提高词语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三、考虑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词语在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
了解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常见的词语作用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等。
通过分析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和语法功能,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关注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词语的搭配是指在特定语境中与其他词语一起出现的习惯性用法。
某些词语常常与特定的词语搭配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搭配。
了解词语的常见搭配和固定搭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运用词语,避免在表达中出现错误或不合适的搭配。
通过阅读和语境实践,我们能够逐渐熟悉并掌握词语的常见搭配和固定搭配。
五、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具体用法词语的用法是指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或意义的具体方式。
要理解词语的用法,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言实践来积累和了解常见的用法。
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获取大量的语言素材。
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用法,不断进行语言实践,从而逐渐熟悉并灵活运用词语的具体用法。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有指代意义的词语;⑦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知识链接】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
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
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理解瑞靡,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附加意义。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1.了解上下文:在确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
来进行推测和判断。
通过了解句子或段落的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词语的构成: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构词法来推测其含义。
例如,词根、前缀、后缀等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3.寻找类似词语:通过寻找类似的词语或近义词,可以帮助推
测目标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对于生僻词或专业术语,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词汇来辅助理解。
4.利用语境暗示:作者在写作中通常会使用语境暗示词语的含
义和作用。
例如,通过提供对比、解释、举例等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5.参考词语搭配:有些词语通常会与特定的搭配或固定搭配使用,通过查找常见的搭配可以推测其含义和作用。
例如,固定搭配中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名词的组合。
6.查阅词典:作为最后的手段,可以查阅字典或资料来获取确
切的词语含义和作用。
词典通常会提供词语的解释、例句和用法说明,有助于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答题技巧,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提高答题准确率。
词语含义与作用初中

词语含义与作用初中
在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中,词语作为基本单元,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与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掌握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词语的含义与作用,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一、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由词和词组构成,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
词语的含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义:词语最初的意义,通常来源于事物的本质特征。
2.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词语产生了新的意义。
3.转义: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本义和引申义无关的、临时的意义。
4.比喻义:通过比喻手法,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二、词语的作用
词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以下作用:
1.表达意义:词语是传递思想、情感、意愿等的基本载体。
2.连接句子:词语可以作为连接词,使句子之间产生逻辑关系,提高表达的连贯性。
3.修辞作用:恰当运用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文本的艺术性。
4.突出重点:通过强调词语,可以使句子或文章的重点更加突出。
三、初中生如何掌握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1.扩大词汇量:多读书、多积累,提高对词语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2.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3.学会运用词语:在实际写作中,尝试运用各种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语感: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词语含义和作用的敏感度。
总结: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通过扩大词汇量、理解语境意义、学会运用词语和培养语感等方法,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含义及作用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
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把钥匙。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
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
活题巧解:【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
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
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
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
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
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
“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精神力量【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例题3】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
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
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
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比喻意义的理解。
根据前后文所述的特定环境,其比喻意义不难推断。
联系下下文,说说“无底深渊”比喻的心境。
失望到了极点【方法提炼】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
【例题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
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
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趟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
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一句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感情?(朗读)【解析】这一题是考查理解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对词语深层含义理解的一种。
“竟”是语气副词,有“出乎意料”之意。
结合文中特定的环境和“眼前一亮”“不可能”“不顾一切”“大声叫喊”“英雄”等词,就能领悟到作者发现泥沼中的小花时那种惊讶、喜悦、敬佩之情。
惊讶、欣喜(敬佩)【方法提炼】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
(朗读体味)【例题5】品味词语妙用然而,尽管菜摊上的菜都是一色的新鲜嫩绿,但买菜的人多自己动手。
这时,卖菜人的手便是多余,在空中愣了一下,然后,徐徐地缩回去,眼睁睁地看买菜人的手挑三拣四,把摊子翻个遍。
若是你摇摇头走开了,你背后的目光便暗淡下来。
如果你仔细点,定会听到一声轻轻的失望的叹息。
此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可怜,不买他们的菜,仿佛做了件亏心事。
对卖菜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中有些用得很准确,很传神,请举一例说明。
【解析】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来赏析均可。
如:用“愣”“缩”写手的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卖菜人的热心遭到冷遇后的尴尬与无奈。
【方法提炼】格式: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传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可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两方面来赏析赏析运用修辞的,则可抓住修辞分析【例题6】词语选用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这里“找”字能否换成“看”字?不能。
“看”是普通地“望”,而“找”则是带有目的性地看,在这里父亲的背影混入到人群里后,“我”仍带有目的性地寻找他的背影,“找”更能准确传神地写出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方法提炼】思路:先判断选词,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方法归纳:(1)理解浅表含义,可用“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2)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3)理解比喻义,要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找出本体;(4)品味词语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描述的语言体会;(5)品味词语妙用,抓富有表现力的词从表达效果和内容效果赏析,若运用修辞则抓修辞分析;(6)词语选用,先判断,后区别词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选词的妙处。
刚才我们一起弹探讨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但最关键的不是找到方法,而是学会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就来小试牛刀,显显身手。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语段,从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
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wēi迤yí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华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节选自《在节日里徜徉》(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悄然走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染”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端午节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
知能转化升级: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
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
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 7.“”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
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11.” 11.“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
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2007年苏州中考题)1、说第1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为什么?不能。
“那个”代指冰激凌,但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意味着他从来没吃过,这里用“那个”则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
2、第11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说明理由。
这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程度上不一样,“打”比“拍”程度要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的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
巩固提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①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
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花红点点,煞是迷人。
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②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
立时,一种“繁花落尽”的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我不由感慨系之:在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几经周折,几度沧桑,又一次次地失落了许多至爱的朋友,生命不正如同这随风而逝的繁花么?!③这件事过了些时日,也就渐渐地淡忘了。
一次,我远游归来,感觉到室内空气有些沉闷,就不经意地打开了窗户,顿觉眼前一亮,在洗尽铅华的芙蓉树后,又一树火红的三角梅映入眼帘,它在夕阳的背景下定格。
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不能自制,我诧异,当初在落英的背后,为什么竟没有发现这萌动着的不屈的生命呢?④是的,芙蓉的最后一叶花瓣凋落了,人们对它的嘉许也遗忘在往昔的记忆里,可是三角梅却成长了,那火焰般灿烂耀眼的红色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更迭与延续。
⑤谁能说,失去与获得不是一曲交响乐呢?⑥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
——王其忠《窗外》1、“面目全非”意思是:,在本文第②段中和“”一词相照应。
样子和以前完全不同;繁花落尽。
2、第②段中的“磕磕绊绊”一词,指的是:。
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失败挫折。
3、第③段中“顿觉眼前一亮”中的“亮”字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突然见到三角梅时的喜悦之情。
4、第②段“……悲凉掠过了我的心头”一句中“掠”字用得很好,请具体解说。
“掠”字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悲凉之情涌上心头之快。
5、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萌动”一词换成“孕育”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孕育,本指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而萌动指(植物)开始发芽,(事物)开始发动。
“萌动”比“孕育”更有动感,在这里更能体现出生命的活力。